3、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配合4、阿拉明药理作用、用途、常用剂量熟悉:
1、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心包引流管的护理
3、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病情观察。了解:冠脉介入治疗的进展重点分析内容:
1、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配合2、在给病人抢救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1、何为急性心肌梗死?(学生)
2、何谓急性心包填塞,急性心包填塞的特征性表现(beck三联征)
3、阿拉明的药理作用、用途、常用剂量
4、肝素过量可出现什么情况?用何药物对抗?
小结:
高血压病教学查房教案
目标:
1、此次教学查房结束后,学员能比较规范的围绕高血压病人的一般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进行问诊。
2、此次教学查房结束后,学员能比较规范的测量血压、进行心脏体格检查。
3、此次教学查房结束后,学员能掌握高血压的定义、了解高血压分级分层。
4、5、6、此次教学查房结束后,学员能列举出高血压的主要靶器官损害。此次教学查房结束后,学员能指出高血压病主要的鉴别诊断。此次教学查房结束后,学员能说出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改善生活行为、药物(常用六大类并各讲出一个代表药物)。
重点:
1、2、3、4、5、问诊技巧:围绕重点、条理清晰有序、内容不遗漏项目心脏体格检查:方法(视、触、叩、听),测血压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分级分层
主要辅助检查:血生化(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尿酸、电解质)、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眼底镜、动态血压
6、主要靶器官损害:心脏、脑、肾脏、视网膜
7、主要治疗方法:改善生活行为(控制体重、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常用药物(利尿剂、b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
课程长度:90分钟
教学形式:
1、10分钟实习生问诊
2、5分钟实习生测血压、心脏体格检查
3、5分钟主管医师重点规范心脏体格检查、测血压
4、5分钟实习生汇报病情
5、10分钟实习生讨论:诊治方案(诊断、下一步检查安排、治疗)
6、35分钟教员讲课:结合病例,讲述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分级分层、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7、15分钟互动:提问、解答、讨论、总结
8、5分钟科室主任总结、点评
9、指导老师点评
要求的材料:
1、高血压病人、病历、辅助检查资料。
2、教案、ppt、电脑、投影仪、激光笔、听诊器、血压仪
3、给每个学员打印出教案
参加人员:
1、2、3、4、过程:
二、教学查房的实施阶段:在病房20分钟:
1.10分钟实习生甲对患者进行问诊,并汇报。
2.5分钟实习生乙对患者测血压、进行心脏体格检查,并汇报。3.5分钟主管医师规范进行心脏体格检查在示教室70分钟:
1.学员甲根据问诊及体格检查,归纳汇报
2.教员点评学员问诊、体格检查、病史汇报情况,并结合病例进一步规范培养学员临床思维
3.学员乙根据病史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下一步检查方案及治疗方案
4.结合病例进行学习: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分级分层、临床表现、辅
3教学查房者本科室实习生2名病人主管医生
内科实习生、科室主任、科室教学秘书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防。5.5分钟科室主任点评总结本次教学查房。6.指导老师点评
三、
病人右侧从头至尾分别是问诊实习生、查体实习生、教员;病人左侧从头至尾分别是科室主任、主治医生、主管医生;病人尾侧中间是此次查房指导老师,其他实习生分立两侧,其他人员后排2.示教室教学教员在讲台
参加此次查房2名实习生、此次查房指导点评老师、科室主任、主管医生坐第一排
科教科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坐第二排其他实习生坐第二、三排其他坐后排
2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发展
3改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急诊临床实习质量
4加强急诊教学管理,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总之,在急诊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急诊教学目标,针对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状和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教学模式的各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尝试,使医学生的急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综合思维应用能力、实践技术操作能力等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的医疗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学会急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从而培养出具备能够适应急诊医学飞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也使急诊医学教学模式更符合急诊医学飞速发展,从而满足了医疗改革、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学查房教案
星期二地点:心内科示教室及病房教师:葛斌教授。
参加人员:高浩源、冷海、平立凤、张晨、田璞琦、袁代凤、滕健医师等。内容及步骤如下:
一本次查房的目的:掌握肺栓塞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二由住院医师进行病例汇报:(简略)
三由教师有针对性进行问诊、心脏体格检查、病例分析、讲解并总结;本病例特点:
1李秀菊,女性,62岁,住院号:378402.2胸闷气促1年,加重3月入院,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st-t压低。3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史,心脏体格检查,心电图分析。
4肺栓塞临床表现:典型症状:胸痛、咯血、晕厥、呼吸困难等;体征:p2>a2,颈静脉充盈,下肢水肿,肝大等;辅助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胸片、心脏彩超、肺动脉cta或强化ct、通气血流比值等。
四由主管医师为主,对住院医师针对疾病肺栓塞展开诊断,鉴别诊断及具体诊疗计划教学1肺栓塞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老年女性,出现胸闷气促1年,加重3月,尽管症状不典型,但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尤其肺动脉cta显示双肺多发栓塞,诊断明确。2.本病诊断依据:老年女性,因胸闷气促1年,加重3月入院;
体征、辅助检查尤其是肺动脉cta结果3治疗计划:
根据《内科学》及2013年中国肺栓塞指南原则,目前治疗原则有:
1、卧床休息:卧床休息1~3天
2监测:在ccu病房进行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3建立静脉通道,确保给药途径畅通。
4长期华法林2.5mg/日;低分子肝素3-5天,华法林起效后停用;该患者以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目前inr2-3。
5、改善心功能、利尿、硝酸酯类为主;。
5溶栓、手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右心导管)等。
通过对该患者肺栓塞诊断及治疗学习,使住院医师掌握肺栓塞诊疗与原则,规范并提高其临床处理能力。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还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对疾病进行病理诊断或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2004年。ii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1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三)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
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一教学目的(一)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三)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二)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四)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组织的再生潜能。
教学内容(一)修复与再生的概念,(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三)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二)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炎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二)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二)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三)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四)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五)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六)熟悉炎症的结局。(七)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3
(三)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五)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第五章肿瘤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二)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三)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二)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三)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四)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五)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六)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七)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八)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九)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十)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二)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四)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4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5
(一)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三)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三)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三教学内容(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三)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三)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五)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6
教学内容(一)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二)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五)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
一教学目的学习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二教学要求掌握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三教学内容。淋巴样肿瘤的概床病理联系。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教学目的(一)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三)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四)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二)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三)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7
(一)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一教学目的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二)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三)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三教学内容(一)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一)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二)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
三教学内容(一)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三)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传染病8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二)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三)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六)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
教学要求(一)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三)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一)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三)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四)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五)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六)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ⅲ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二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ⅳ教学时数分配表9
讲课内容教学手段时数实验内容时数类型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cai6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4验证型与损伤损伤,损伤的修复损伤的修复cai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cai48验证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cai64验证型炎症肿瘤cai88验证型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cai64综合型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cai44综合型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cai84综合型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cai2泌尿系统疾病cai44综合型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cai44综合型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cai2传染病cai84综合型传染病合计644810
临床实习教学查房、病历讨论、操作、授课程序
(一)通过查房进行教学是在医院中进行教学的最主要手段,亦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目的:通过教学查房,应使医学生逐步掌握临床工作基本规则,如:病史采集与归纳分析、体格检查与病人的沟通技巧、病情演变与实验室结果的分析、合理的医嘱、正确的病程记录等,培养实习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持者:教学查房应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教师担任。参加人员:教学组其他带教老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有关责任护士等。(1)各教研室每1周安排教学查房一次。(2)实习医师将病历交领查医师后汇报病历摘要,如为新病人则需全面扼要报告病情变化。带教医师补充实习医师汇报中遗漏的内容,并提出需要上级医师解决的问题。
(3)领查医师在听病情时审查病历,对病历及病程记录中书写不当之处提出纠正意见,要求修改或重写。
(4)对病人之阳性体征应嘱实习医师进行操作查体,对不正确处进行纠正及示范。
(5)在查房时领查医师对实习医师进行提问,可要求住院医师、进修医师作补充,促进各级医师努力学习提高医疗水平。
(6)领查医师对病情进行分析时,可结合国内、外的新动态介绍最新理论及诊断、治疗的方法,提高全体人员的知识水平。
(7)结合病人的x线片、ct片、mri片、心电图等进行讨论,提高阅片能力。
(二)流程:
(1)病例选择:可选择典型、常见、疑难、罕见病例,查房例数为1~2例/次。
(2)应提前1~2天通知实习医师,主管医师做好查房物品及材料准备。查房当天由实习医师携带病历、查房所需器械及有关辅助检查报告等资料。
(3)查房时各级医师站位:教学查房主持者站在病床右侧,经治的上级医师站在主持者右侧、经治医师和实习医师分别立于病人左侧,其它人员可以站在病人脚侧床头的空处。实习医师检查病人时要到病人右侧。(4)查房内容:
由实习生或下级医师汇报病史、重要辅助检查结果和病情演变。上级医师补充询问病史及有关情况,归纳本病历基本特点,明确此次查房的目标;结合病情有关诊断及治疗,进行诱导式、启发式的提问;
检查病人时由学生作体检操作,带教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所查病例重要的阳性体征及其在病程演进中的变化。
分析讨论:内容包括病史特点、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重要辅助检查的意义、治疗方案的选择、医嘱的格式、内容和依据等。在讨论中注意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进展性内容,开阔学生眼界。
(三)注意事项
(1)病例选择得当,目标明确。
(5)教学查房行为要规范,查房过程要关心体贴病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对下级医生起表率作用;
教学病例讨论程序
(一)目的:培养医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构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病例选择:选择典型的、危重或疑难的、有助于实习医师、进修医师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病例。
(三)主持教师一般应为主治医师以上,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
(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事先分工准备,查阅教材和参考书,印发病例摘要、提纲在讨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表意见。
(五)病例讨论应事先作好备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展开充分讨论,并作适当的归纳和总结及书面记录。
(六)讨论流程:
1、实习医师代表报告病例摘要
2、带教老师阐明病例讨论目的3、实习医师代表根据诊断流程、病例特点发言,列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其它实习医师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4、带教老师讲评并纠正学生错误
临床操作示范指导程序
(一)准备工作
(1)教研室应根据教学大纲及实习大纲要求,将实习期间必须掌握的诊疗操作列入实习教学计划,指定教师负责实施。
(2)教师在做操作指导前,应结合临床经验,参照教材及有关资料,准备好所需的器材,讲解适应症、禁忌症、术中要点、注意事项等。
(3)操作示范指导应结合临床工作,在为病人做诊疗的同时进行,但应事先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免引起误会。在临床不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模拟方式进行。
(二)过程:
(1)术前讨论:教师应首先阐明教学目的和方式,然后简要说明该项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及防治措施,基本操作步骤,出示所需器材,介绍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2)术中指导:要结合各个步骤,辅以适当的讲解,提出本项操作的注意事项,可能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带教老师全程监督,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必要时及时交换位置,确保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完成,有条件时可结合录像等形式教学。
(3)术后总结:带教老师应指出实习医师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分析存在问题,指出正确操作方法。强调操作注意事项,如消毒、洗手规范、操作要点等。(4)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医德医风影响学生,尽力减少病员痛苦。
理论授课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各任课教师应事先熟悉教学大纲、教材。
(2)授课老师应写好教案、讲稿,在教学小组预讲并进行集体备课,根据评教后的意见修改教案,认真备课,依时授课。
(二)课堂讲授
(2)语言文字必需规范、文明。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详略得当,体现掌握、熟悉、了解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讲课内容的主要框架,随讲课的进度逐步列出。(3)教师应合理使用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使讲课更直观易懂。
(4)教师必须注意和调节教学效果,避免满堂灌,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在讲课中应有机地结合专业特点和临床实际,培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和爱岗敬业精神。
(三)课后
(1)授课教师在课间及课后应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对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释,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任课教师应主动了解听课教师包括见习教师对自己授课情况的评价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必要时布置思考题。
实习小讲课程序
(一)实习小讲课以教研室或教学组为单位组织,每次1小时左右。
(二)讲课教师以主治医师以上教师担任为宜,讲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病房实际和自己的临床经验、专长写出讲稿,并安排有关教师听课。课后对讲课情况作出评价,需改进之处应及时向讲课老师反馈。
(三)教研室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手册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并将其列入实习教学计划,记录实施情况。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部分进展性内容。
(五)在小讲课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提问,培养主动探索精神,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