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如何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模型
老板:我觉得他这个产品功能好,你看我们能不能加上...
同事:我习惯这样去使用产品...
用户:我希望产品加上XX功能,这样就解决了XX问题...
业务方:我觉得这个功能很棒,你看我们要不要...
在做产品时,经常会接收到各方提过来的需求。那怎么去甄别需求,考量需求的重要性呢?面对多方需求,该如何去进行优先级排序呢?
让我们先看下KANO模型
1、什么是KANO模型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的教授狩野纪昭和他的同事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工具,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
图中横坐标代表了需求具备程度,从左至右为从低到高。纵坐标代表了用户的满意度,从下至上为从低到高。
模型的需求类别
在KANO模型中将其分为了五类:兴奋性需求、期望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型需求。
首先,划分维度可分为两个:提供时的满意度、不提供时的满意度;
其次,提供程度可划分为两个:可提供、不可提供;
最后,满意度可划分为5个,因为人的满意度是渐变的。
然后我们对照着表格来分析下这5类需求
需求的优先级顺序也如下:必备型>期望型>兴奋型。所以我们在做需求时也应:
尽量避免无差异需求、反向型需求、可疑需求结果;
至少要做好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
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做好兴奋型需求。
2、如何使用KANO模型
使用说明
KANO模型主要是通过问卷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归类,解决需求的定位问题、功能点的优先级顺序。
明确目的,在使用KANO模型之前,明确是否适合用KANO模型,为什么要用KANO模型。
业务方需要知晓在众多用户需要的功能中,哪些是基本功能,哪些是增值功能,哪些功能一定要有,哪些功能可有可无,功能的优先级又是如何排列的。
用户调研
选定用户对象进行标准化问卷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问卷尽量通俗易懂,避免产生歧义。同时,可以在问卷中加入简单的提示/说明。
反馈统计
将调研结果汇总统计,并建立质量模型;
分析质量模型,识别具体测量指标的敏感性。
根据统计数据进行量化表格,处理掉一些绝对因素,提供/不提供满意度皆为高和低的问卷,然后计算出需求类型占比,得出6类需求类型的总和,其中总和最大的,就是该功能的需求类型。
如果你只统计一个需求,那到这里基本已经结束了。如果设计到多个需求,就需要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你还需要进行下一步。
数据清洗、分类。处理掉一些绝对因素,提供/不提供满意度皆为高和低的问卷,然后计算占比属性,最后计算better-worse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后的满意系数:Better/SI=(兴奋+期望)/(兴奋+期望+必备+无差异);
消除后的不满意系数:Worse/DSI=-1*(期望+必备)/(兴奋+期望+必备+无差异)。
第一象限为better系数值、worse系数绝对值都高,即表示为期望需求;
第二象限为better系数值高、worse系数绝对值低,即表示为兴奋需求;
第三象限为better系数值、worse系数绝对值都低,即表示为无差异需求;
第四象限为better系数值低、worse系数绝对值高,即表示为必备型需求。
这里唯一要进行区分的是可疑结果,如果数据统计下来后,可疑结果占比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先将可疑结果罗列出来,优先区分,其计算方式更为复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私聊向我索取资料。
不要太过于依靠模型数据,公式是死的,人是活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无论什么方法,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基于产品、公司、用户群体、当前周期、成本、发展趋势等),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HMW法则:Howmightwe,我们可以如何。
该法则适用于头脑风暴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扩展我们的思路,而不是局限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中,其在新需求的功能设计中比较常用。
HMW法则也仅是作为一种手段去分解问题,她分解问题的方法为:积极、转移、否定、拆解、脑洞,通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启发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外卖如何帮助用户决策下单为例
HMW法则主要是通过发散性思维,将1拆分为10个0.1、100个0.001。而在运用此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需求场景,明确目的,明确问题。此法则仅仅是作为一种手段,后续我们还需要筛选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发难度、实现成本)进行优先级排序。
ICE模型
ICE模型将其分为了3个维度
影响范围:需求的影响力;
成功概率:数据的支持力度;
实现程度:完成实验所需的消耗程度,包含开发成本、运营难度、推广成本的等。
把实验想法按照表格进行评分,然后进行总分,最终依靠分数得到优先级最高的需求。
最后,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再此告一段落,说点什么吧,也欢迎各位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接收到各方提出的需求,无论是从马斯洛理论、七宗罪的人性挖掘、还是KANO模型和HMW法则。这些都只是理论,不要太过于依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从来都是辅导作用,要培养自己适合的方法论。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做的时候,再借助前辈的经验。希望大家不要禁锢在理论知识中,同样也不要抛弃理论知识空谈。
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找到自己的差异化所在(我能做什么、我的差异在哪、别人能做的,哪些我也能做?我能做的,哪些是别人做不了的?)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哪一点比别人优秀。
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去做,用产品思维去看待事物。
当国庆遇上中秋,3+7也就等于了8,在这提前祝大家假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