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全球每11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上) 新财富APP (网页链接 ), 沟通资本与分析师的桥梁,提供有深度的见解。  作者 华创证券 宋凯  糖 尿病:一个亟待... 

糖尿病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受损或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因长期存在高血糖,后期将导致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并引起心、脑、周围神经、眼睛、足等并发症。

1、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糖尿病被分为四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糖尿病临床诊断依据的是静脉血浆血糖水平,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ADA标准和WHO标准。我国2013年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仍然沿用WHO的诊断标准。

2010年起,美国ADA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加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中,近年来WHO也建议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的切点。而根据2013版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在我国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的资料相对不足,且HbA1c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不够,因此暂不推荐在我国将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

3、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及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是指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以及在糖尿病降糖过程中出现的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昏迷。慢性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水平存在线性关系,即使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仍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治疗方式的降糖效果、副作用以及是否对并发症有益处综合选择。

4、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血糖已高于正常水平,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糖耐量减退(IGT)及空腹血糖受损(IFG),IGT和IFG可单独或合并存在。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其诊断目的在于强调被诊断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高风险性,较早的提示存在糖尿病前期状态,对于早期预防以延缓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2010年美国ADA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FPG在5.6~<7.0mmol/l,和/或2hPG在7.8~<11.1mmol/l,和/或HbA1c在5.6%~<6.5%。相较WHO诊断标准,新增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项目,且用于诊断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较1999年WHO诊断标准降低,有利于较早筛查并发现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对及时干预并有效预防糖尿病起到重要作用。

(二)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

1、全球糖尿病患者激增

2、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1)糖尿病患者增长呈现井喷态势,糖尿病潜在人群数量庞大

近三十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速令人震惊,尤其是2000年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1980年至2007年间进行了5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上升至2007年的9.7%。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加入糖化血红蛋白≥6.5%标准)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到11.6%,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50.1%,有有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也就是说,我国半数成年人口已经成为了“准糖人”,研究表明,其中三分之一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将进展为糖尿病。

根据2010年宁光教授团队及CDC的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总体患病率约为11.6%,我国城市人口糖尿病患病率14.3%,农村为10.3%,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经济水平对糖尿病发病起到助推作用;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50.1%,农村患病率稍高于城市。以上数据显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及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中国已达到了流行病的程度,农村的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更快,且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经超过城市,广大农村已逐渐成为糖尿病的“温床”。同时,研究还表明,无论是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的糖尿病问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糖尿病检测:血糖监测系统

(一)我国血糖监测系统概况

1.血糖监测系统渗透率低

全球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容量达200多亿美元,我国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约60亿元。血糖仪在国内城市地区的渗透率约20-25%,农村地区约5-10%,平均市场渗透率约20%,远低于在发达国际90%的渗透率以及全球60%的平均渗透率,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2.血糖监测系统的盈利模式

血糖监测系统属于国家第二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血糖仪和血糖试纸两部分。血糖仪通过软件的算法读取试纸条的检测结果,本身带有耐用消费品的特点,其使用寿命长、生产和制造工艺要求不高,毛利率较低;试纸条通过酶催化反应产生的电流来标的血糖含量的高低,为持续需求的一次性消耗品,其酶的配方和稳定的规模化是行业的核心技术。基于血糖仪的算法软件是针对试纸条专门编写的,决定了血糖仪与试纸条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匹配形成“封闭系统”,试纸条毛利率高。故企业常通过折价或免费赠送血糖仪后续销售配套试纸条赚取利润。

3.我国血糖仪市场格局

4.血糖监测频率低

我国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约60亿元,按血糖仪与血糖试纸销售收入比为1:4来计算,目前血糖试纸销售规模约48亿元,按照国产试纸条1-2元/条,进口试纸条3-4元/条,国产与进口试纸占有率2:3来计算,平均每条试纸均价在2.7元/条,则我国每年血糖试纸使用量在17.8亿条,我国共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按照知晓率(诊断率)1/3来计算,人均血糖试纸的年消耗量仅为47条,也就是说在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中,平均每月检测血糖的频率尚到不到4次。而根据ADA的最新指南,血糖未达标患者或治疗开始时的患者每天血糖监测次数至少为5次,血糖已达标患者的检测次数则在2-4次/天,而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是需要在正餐前、后,加餐前、后,睡前、运动前检测血糖水平。

5.我国血糖仪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血糖仪渗透率及监测频率偏低,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我国患者接受的糖尿病教育不足导致患者对血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测血糖时指尖采血疼痛感较强,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限制了患者血糖监测的次数。此外,由于我国尚没有将血糖监测系统纳入医保范围,也限制了血糖仪的普及。随着国家对慢病管理重视程度空前,家庭医生制的推广,对血糖管理的教育和监测会得到显著改善,糖尿病的诊疗率也会逐渐提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1.139亿,按照IDF预估中国2040年将达到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计算,未来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年增长率约为1.3%,5年后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15亿,假设我国5年后糖尿病诊断率提高至50%,人均每月血糖监测频率由4次增加至8次,则每年试纸消耗量达近60亿条,考虑血糖仪市场格局国产比重加大以及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按照试纸均价2元/条计算,每年血糖试纸市场容量近120亿,血糖仪市场规模30亿,保守估计我国整体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可达150亿,较目前60亿的市场容量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二)血糖仪的前世今生

1、血糖仪的分类

根据血糖仪的检测对象及有创程度可以将血糖仪大体分为传统指血血糖仪(BGM)、动态连续血糖仪(CGM)以及无创血糖仪三大类。

2、血糖仪的发展史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仍然是传统的指血血糖仪,自诞生以来,血糖仪在40多年中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精准度、采血量、疼痛程度、操作和携带的便携性上不断改进。

(三)血糖仪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1、连续血糖监测

但与传统血糖仪相比,CGM仍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在精确度上DexcomG4仍需要每日校准两次方能达到85%的精确度,FDA指出,当DexcomG4警告血糖过高或过低时,必须使用指血血糖仪对血糖进行检测,才可以做后续的处理,且DexcomG4尚不能作为胰岛素用量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售价高昂,短期内无法替代传统血糖仪。

2、无创血糖监测

无创血糖监测系统主要通过间接监测人体组织液、唾液等体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通过复杂的计算将光信号、超声波信号、电磁或热量变化等方式与葡萄糖浓度建立直接关系。

糖尿病治疗:口服降糖药及注射类降糖药

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的最主要目的,在糖尿病的治疗上,长期以来一直是采用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五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综合治疗方法,此外近年来也出现了应用手术治疗肥胖II型糖尿病的方式。其中饮食控制、运动及血糖监测需贯穿于整个治疗始终,若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无法使血糖控制达标则应该开始进一步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最主要的手段,可分为西药和中成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及发病阶段等选择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降糖药根据作用机制不同主要分为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GLP-1受体激动剂、DPP-IV抑制剂、SGLT2抑制剂以及胰岛素类药物。

根据2015版ADA与EASD联合发布的2型糖尿病治疗的共识,血糖控制目标仍强调个体化治疗,在2型糖尿病的初始药物治疗或需要在现有治疗方案上加入另一种药物治疗之前,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包括高血糖严重程度、低血糖风险、是否有体重减轻的需求、患者的个人意愿和药物治疗费用等,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也是慢病管理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多药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均贯穿糖尿病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而磺脲类、TZD类(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SGL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胰岛素可作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不达标后的二线联合用药。

(一)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市场格局

1.全球降糖药市场分析

欧美企业在糖尿病药物供给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默沙东、阿斯利康五大巨头是最主要的降糖药供应商,强生则凭借first-in-class的SGLT2抑制剂类药物Invokana的亮眼表现迅速攀升至第6位,加上诺华、拜耳、默克、武田等共10家药企占据降糖药市场至少80%以上的份额。

近年来随着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的出现,糖尿病药物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全球各大药企在糖尿病药物领域大量布局,陆续出现众多销售额超过十亿美元的重磅品种。

2.降糖药选择---有效性、安全性、便利性、价格优势

3.我国降糖药市场分析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肥胖的日趋流行,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139亿,患病率高达11.6%,同时在成年人中有一半群体处在糖尿病前期状态,我国糖尿病不到三分之一的诊断率、不到四分之一的治疗率以及三分之一的达标率使糖尿病市场有广阔的增量空间,近两年来,在医药市场总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糖尿病用药市场也略有放缓,但增速仍保持在12-18%左右。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其他糖尿病大国,也不及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根据中康CMH监测,2015年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按终端零售价计算)达到412.8亿元,同比增加6.7%。其中口服降糖药占据糖尿病用药市场份额的56.6%,市场规模达到233.6亿元,胰岛素占糖尿病用药市场份额的42.6%,市场规模达176亿。一方面,以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为代表的传统口服降糖药依然保持稳固增长态势,以甘精胰岛素为代表的三代胰岛素则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及DPP-4抑制剂在内的新型降糖药尽管陆续进入中国,但从市场规模上看,这些品种份额还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其费用偏高且大部分不属于医保目录,考虑到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目前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普及率远高于我国,在带来更好疗效的同时也推高了治疗费用,故随着药品推广、糖尿病治疗新理念的普及及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新型降糖药存在逐渐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可能,未来新型降糖药的比例会明显提升,糖尿病药物市场增速也将会高于现状。

口服降糖药以化学药为主,累计市场份额占到口服降糖药的93.5%,中成药以扶正剂为主,市场份额为6.5%。其中市场上口服降糖药畅销产品TOP10累计市场份额达89.9%,市场集中度很高。

(二)传统口服降糖药

传统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五大类,除了受副作用影响市场份额明显下降的TZDs外,其余细分领域市场集中度高,基本均由一到两家外企占据主导地位。

1.双胍类:经典降糖药

双胍类降糖药是应用在II型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广泛的药物,其代表药物二甲双胍是治疗II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肝糖的产生,抑制肠吸收葡萄糖,同时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此外还有降低体重以及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额外获益。

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经典用药,因其有心血管方面的获益、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备受推崇。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还可以被用来进行癌症预防和治疗,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降低帕金森患病率等等,去年底FDA还批准了二甲双胍在抗衰老领域的研究,随着其新适应症逐渐被发现,被称为“神药”的二甲双胍未来极有可能老树开新花。

由于其疗效确定且能与大多数其他口服降糖药联用,目前国内外的糖尿病指南均把二甲双胍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国内医学界的认同感也逐年提升。据中康CMH数据,2015年二甲双胍的市场规模达34.7亿元(按终端销售价计算),占我国口服降糖药市场的14.8%。二甲双胍原研药是百时美施贵宝的格华止,因其胃肠道反应较国产二甲双胍要少,且价格差距极小,处于垄断地位,国产二甲双胍生产企业已近60家,包括北京圣永的君利达、贵州天安的安多可等,但大多数企业竞争力不强。

2.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国外小众,国内口服降糖药市占率第一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抑制位于小肠的α-葡萄糖苷酶,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达到降血糖作用,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正因为这样的特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更适合以碳水化合物(如大米)为主食的东亚人群,而欧美人群多以蛋白质饮食为主,在欧美指南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属于排位并不靠前的联合用药之列,而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推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属于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国际市场上份额不高,但在国内属于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2015年,国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市场规模达70.3亿元(按终端销售价计算)。

目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两类,两者的作用部位均为肠道,但作用机制略有不同:阿卡波糖能竞争性抑制小肠壁细胞的α-糖苷酶从而抑制淀粉分解为双糖及双糖分解为单糖,而伏格列波糖的作用机制为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从而抑制了双糖分解单糖的过程,两种药物在控制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上无明显组间差异,但伏格列波糖引起的腹胀等消化道不良反应要少于阿卡波糖。

由于医保控费推进导致拜耳在不少省份弃标,华东医药的卡博平在菌种及生产工艺上接近拜糖平,1/3的药价差距及独家中标促使卡博平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占率逐步提升,由2005年的13%稳步提升至2014年的21%,进口替代趋势明显。2014年拜糖平样本医院销售额5.67亿元,同比增长3.03%,放缓趋势明显,而卡博平2014年样本医院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22.83%,9年CAGR为19.41%。根据中康CMH数据,2015年阿卡波糖市场规模达65.3亿元(按终端销售价计算),市场份额达27.9%,大幅高于其他口服降糖药。

伏格列波糖与阿卡波糖有基本相同的降糖机制,且肠道副作用更小,原研药是日本武田的倍欣。由于伏格列波糖的生产工艺较阿卡波糖简单,采用半发酵-半化学合成或全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在成本上有一定优势,故近年来进入厂家越来越多,市场格局较分散。目前国内能拥有制剂批文的厂家有17家,而同时拥有原料和制剂批文的只有华东医药、海正药业和江苏万邦3家,由于拜耳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市场打下的良好基础,且伏格列波糖较阿卡波糖肠道副作用更小,其进入市场后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样本医院伏格列波糖销售额1.02亿元,同比增长36.6%,9年CAGR为27.48%,预计未来几年高增速将继续保持。但由于国内医生对于阿卡波糖的高认可度和营销能力比较,且两者的价格并无明显差距,伏格列波糖短期内将难以撼动阿卡波糖的霸主地位。

3.磺脲类:平稳增长的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磺脲类是最早应用的胰岛素促泌剂,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由于长效及较少引起低血糖,对第二代产品格列吡嗪及格列喹酮已完成逐步替代。近年来随着新型糖尿病药地位的提高,磺脲类药物的市占率有所下降,赛诺菲的亚莫利是第三代格列美脲的原研药,2015年全球销售额4.36亿美元,国内市场上2014年格列美脲销售额2.24亿元,同比增长5.54%,9年CAGR为30.67%。磺脲类药物发展较为成熟,各细分子领域增速趋于平缓。

磺脲类药物市场主要为外资品牌主导,其中第三代格列美脲基本为赛诺菲的亚莫利垄断,2008年市占率46.61%,2013年市占率达66.54%;国产品牌格列美脲市场较分散,包括江苏万邦的万苏平、贵州天安的安多美、山东新华的佳和洛等;第二代格列齐特则为施维雅的达美康所占据,市占率达95%,格列吡嗪由辉瑞的瑞易宁主导,市占率近90%。

4.格列奈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5.噻唑烷二酮类:副作用事件频发影响销售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激活PPARγ从而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包括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原研药GSK的文迪雅曾是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之一,2006年文迪雅的销售额高达32亿美元,但自2007年起,FDA发出警告认为文迪雅与某些心血管缺血性事件有关,自此文迪雅销售一落千丈,2010年因文迪雅被认定比替代药物引发更多的心力衰竭、卒中或死亡而被欧盟禁用,FDA限制使用;尽管在2013年的RECORD研究结论显示,与糖尿病标准药物疗法相比,文迪雅并未增加心脏病发作及死亡的风险,FDA对罗格列酮全面解禁,但患者对文迪雅安全性的忧虑一时仍难以打消。

吡格列酮的原研药是日本武田的艾可拓,在2011年FDA提示吡格列酮可能增加膀胱癌风险后其销售额增速也明显放缓。近期有研究发现服用格列酮类药物可以降低帕金森病患病风险,预计除非在未来格列酮类药物能开发出全新的适应症,其市场份额将不会有明显起色。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副作用影响使原研厂商销售受限,国内仿制药借机实现进口替代。目前国内罗格列酮由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占主导地位,2014年销售额占比77.5%;吡格列酮市场则由日本武田、北京太洋、华东医药、江苏德源、四川宝光瓜分。(未完待续)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供受众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任何参考本文所作的投资决策皆为受众自行独立作出,造成的经济、财务或其他风险均由受众自担。

THE END
1.医疗app行业前景分析.pptx医疗app行业前景分析CATALOGUE目录医疗app行业概述医疗app市场现状医疗app用户需求分析医疗app技术发展医疗app行业政策环境分析医疗app行业未来展望医疗app行业概述CATALOGUE01医疗app是指专门为医疗行业开发的应用程序,旨在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定义医疗app具备多种功能,如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健康管理、药物查询等,方便用户获取医...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9935217.html
2.移动医疗App产品分析报告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国家医改政策的深入,移动医疗市场发展逐步成熟,移动医疗在未来3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易观智库统计分析,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元,同年增长52%,预计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内外移动...http://www.meiwen.com.cn/subject/teipcttx.html
3.移动医疗细分行业研报系列:牙科App产品的竞品分析(1)牙友app功能框架图: 创始人:周林,从事口腔外贸5年,深圳。 三、企业当前目标分析 在本研报中, Dr.2主要从市场策略角度分析以上四家企业,判断其当前的目标。详见表二: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三个不同的产品目标:成长性目标,盈利性目标以及保持性目标。综合判断,这四家企业均属于移动牙科领域的初创型企业,产品均处于...https://www.36kr.com/p/213731.html
4.LED市场研究报告20252025-2031年中国LED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运营趋势报告,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对行业公开信息的分析、对业内资深人士和相关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以及共研分析师综合以上内容作出的专业性判断和评价。分析内容中运用共研自主建立的产业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和https://www.cction.com/report/202411/472097.html
5.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附下载)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0.72亿人,2015年移动医疗用户规模将达1.38亿人。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到移动医疗的浪潮中,不断推出各种具有竞争力的移动医疗产品,吸引了大批用户。 https://www.iimedia.cn/c400/39477.html
6.医疗陪诊APP平台定制开发陪诊app产品经理以下是关于医疗陪诊APP平台定制开发的更深入探讨: 一、市场分析 研究当前医疗陪诊市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了解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机会。 例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对陪诊服务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分析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和陪诊服务的供需情况。 调查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市场份额和营销策略。 https://blog.csdn.net/byccqinqin/article/details/140495596
7.就医陪诊预约挂号就医陪诊陪护APP医疗小程序定制开发以下是对就医陪诊市场的分析: 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医疗服务和陪护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市场规模日益扩大。2022 年全球陪诊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 7.75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有望突破 8 亿美元。其中,北美约占 38.19%,欧洲约占 29.68%,亚太约占 26.45%。 http://guangzhou0433487.11467.com/news/9160516.asp
8.2020年医美行业网络关注度分析报告来了!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推出《2020年度医美行业网络关注度分析报告》,以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分析时段,在传播大数据视角下对我国医美行业发展背景、行业关注度、品牌关注度、用户画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行业品牌、消费者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以下为报告详版。 https://www.caimei365.com/info/detail-6757-1.html
9.2020年我国医疗行业网络安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医疗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机构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18949260755222
10.医微客移动医疗app功能需求调查分析和趋势判断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Abstract(摘要): 本文结合去年移动医疗app行业发展和我们进行的“医疗app的功能需求”的调查,用数据和事实,从宏观到微观简要阐明目前移动医疗app产品功能的现状,对用户需求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总结,尝试进行前瞻性趋势判断。 https://www.ewitkey.cn/cms/show-3344.html
11.慢病管理玩法升级,看智云降如何打造生态闭环界面新闻·JMedia更大的市场应该还是在患者端,医院端的业务和C端业务有很强的协同性,就算医院端的业务只要能做到覆盖成本,其带来C端业务增量也能跑出利润。 互联网医疗牌照加持,打通医疗服务闭环 爱分析:收购电商是出于什么考虑? 匡明:不是要往电商方向走,其实更多的是要走通闭环,从慢性病患者治疗的角度来说,治疗场景分为医院内...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311169.html
12.十大移动医疗APP有哪些智慧医疗网上医院问诊平台有哪些2024年移动医疗平台十大排行榜最新发布,十大移动医疗APP排行榜前十名有平安健康、京东健康、微医、阿里健康、好大夫在线、妙手医生、春雨、医联、微脉、人民好医生。十大移动医疗公司排行榜由品牌研究部门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帮助你了解移动医疗APP有哪些。https://www.maigoo.com/maigoo/8545ydyl_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