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地区地处热带北缘,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3℃至25℃,终年无霜雪,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在五指山,高山峻岭,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环形多层状结构的地形,土壤肥沃,植被资源极其丰富,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药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为我国的南药生产基地。黎族地区种植南药的历史悠久,是南药品种原产地。据明代张天复著《皇舆考》一书所列举,就有槟榔、沉香等,槟榔的种植已有1500年的历史。全岛现有高等植物4200多种,占南方广东植物的70%,可入药的植物达2000多种,占全国的40%。《中药大辞典》收载的就有500种,其中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灵芝据最近调查有38种,占全国的59.4%。这些药材,分布于各县的丘陵、山地、水泽地,保亭、琼中、白沙、乐东等县。
黎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原始森林的五指山山区,山高路远,在日常的活动,包括劳动常常引进各种各样诸如足跟病之类的肋骨、关节痛证的发生。而黎族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擅治痧、瘴,盅、毒、风、火、湿诸病。对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肢体屈伸不利,关节肿痛,尪痹关节变形及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湿痹。因此黎族的医灸法、针法、刮法、薰蒸法在当地堪称一绝。
而黎族医药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黎族人聚居的地区发生过一场很大的瘟疫,这场瘟疫使很多黎族人丧命,但有一家人却没有一个人被传染上瘟疫。幸存的村民就很奇怪,思来想去大家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他们每天都用屋前树上的叶子煮水喝。于是大家也纷纷采这种树叶煮水喝,果真都没被传染上。
虽然只是个传说,也从中可以看出在终年常绿的海南岛,黎族同胞对这里的植物由于种种的机缘巧合有了感性的认识,慢慢的就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治疗什么样的疾病,逐渐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医药学知识。经过三千年的口传,加上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海岛丰富多样的植被,形成了这个民族独特璀璨的医药学文化——黎族医药。
早在宋元时期,黎族民间对草药的形态、功效、性味、采集、加工及分类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内伤、外伤)、接骨、风湿、疟疾、肝病等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在如今的山区村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中发现,黎族医生的医疗活动主要是以草药为主,一般来说是以植物的根、茎、叶直接用药。黎族医生将药物的性能分为寒、热、温、凉、清、轻、重,认为药物的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如在阳光强烈照射的地方生长的草药性能燥热,而生长在阴凉地带的
则药性寒凉;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黎医在用药时认为不同颜色药材可以治疗相应的疾病。如开黄花的植物可以治疗黄疸型肝炎,红色的植物可以养血,有白乳汁的植物可以治产后少乳。
海南黎药在治疗风湿病上大量使用专病专方。现已收集的数千个黎族医药的专病专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有的确实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这些都是在验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而且它们在抗炎镇痛作用显著,疗效确切:具有祛风除湿、通络除痹、消肿止痛的功效。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关节肿大、变形等各种病症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标本兼治、安全性高的特点,在针对风湿病的治疗上堪称一绝。
而与中药不同的是,黎族医生在疾病诊疗时,还需要考虑黎族历法,如“猴子病”(形体消瘦、消化不良病)的治疗及用药,要选“猴日”,用猴子膏等等煮粥吃,并用滋补的草药煮水内服,同时用芳香兴奋的草药煮水洗澡。
黎族民间草药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医学的进步,黎族民间草药的用药方式已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传承的限制而逐渐在自然流逝。
黎族医生所利用的药物基本上是在周边环境中能采到的植物,平日采集黎药时,多部位可入药的植物,能用叶的则不用茎,能用地上的部分就不用地下的部分,对药用植物资源有意识地加以保护。黎族的这种用药方式,极大地保护了海南的植被在三千年中没有遭到破坏性的砍伐。
但随着现代生态环境的迅速变化,天然绿色植物面积的日益缩小,曾经广泛存在和应用的丰富热带药用植物资源正在悄悄地消失。虽然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药材种植条件,但是规范化(GAP)的药材基地却屈指可数。据了解,五指山市水满乡种植了很多品种的黎族药材,但主要是以旅游开发的形式进行,草药品种较多,但每种药材的种植却较少量。而因为有的黎药品种不好采集,许多黎族医生在门前屋后种植小片的药用植物以备自用,但面积太小,不成规模,一旦无人打理,很快就会消失。而作为药品原材料,野生黎药植物资源的过度采集,也使很多的黎药品种如海南粗榧、胆木、花梨等也已濒临灭绝或已消失,严重威胁着黎药的生存。
没有大规模的种植,加之过度采集,黎药仅凭现有种植的资源,根本就不可能支撑大型产业化“黎药品种”生产。对此,选择那些在实际中有显著疗效的药材来种植开发,通过建立GAP示范基地,不仅能满足药厂开发生产所需要药材,也会加快我省黎族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黎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