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1.21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科学导论论文30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关键词: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前沿进展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非生物专业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1-2]。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素质课,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部分同学选课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普遍现象,及旷课现象严重、上课不听讲、讨论不积极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阐述了在此过程中进行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通识课,其内容非常丰富。传统的讲授法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是大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可谓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补充。
(4)辩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但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利的因素[5]。如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积极的态度,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我们到底对转基因食品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问题需要大家好好思考,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7]。
(6)寓实验于教学之中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设实验课对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我们可以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测定这一关乎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的`兴趣。通过制作植物微型标本和动物人工琥珀标本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标本的制作方法,而且还能对这门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7)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现代课堂中最常用的是幻灯片和视频。这两种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我们在讲到人类的起源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视频-baby从受精卵到出生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人类究竟是如何来的。
三、总结
本文针对《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材不协调和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针对性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删减部分与中学生物课本重复的内容、增添时尚新内容、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基于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改进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引入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新的考核机制,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富创造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霁,吴敏,曾冬云,等.“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实践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204-207.
[2]徐丹.《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96-198.
[3]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20-121.
[5]唐建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体会[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12-18.
[6]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等.《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6-168.
[7]唐建军,吴敏,陈欣,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通识课程开设讨论课的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3):12-16.
[8]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9]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40-45.
学习生命科学知识不仅是生物专业学生的需要,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课开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介绍。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二、更新教学手段
三、转变教学方法
四、关于建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一些思考
我校目前将《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全校本科生选修课程,学生积极踊跃选课,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作为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它暴露出一些不足:学生多,教师少;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等。
1、师资队伍的建设。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能力。鉴于每位教师自身研究方向的局限性,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多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该团队中,既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和专业素养丰厚的老教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每位老师只讲授自己擅长的部分,这不仅拓宽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也可将教师自身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学术性,也可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我们十分注重整个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培养。每位新教师每学期均需参加听课,以从其他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汲取经验。此外,还组织授课教师参加了《动物生理学》和《生命科学导论》等国家精品课程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2、关于实验课的思考。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的生命科学导论还未开设实验课程。我们曾就该课程是否需要开设实验课进行调查,95%的选课学生希望能开设实验课。在课堂讲授中介绍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重要的几项试验技术时,同学们也表现出对生物学实验的强烈兴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实验课程,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及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出版社高等教育,2006,(5).
[2]吴春燕,罗勤,王玉凤,周青春.师范院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1):32-34.
[3]张维杰.如何开好“现代生物学导论”课[J].中国大学教学,2005,(3):33-34.
[4]彭美云.提高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7):17-19.
《生命科学导论》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通识类课程。授课对象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教学中存在内容多学时少、涉及专业广等问题,教学效果欠佳。故笔者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非生物专业;教学实践;
一、前言
生命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的科学。当今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粮食不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重大疾病等问题均寄希望于从生命科学中找到解决的新思路。因此,在本科阶段开设生命科学类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有利于培养具有宽阔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1,2]。许多高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但教学效果不理想[3,4],究其原因如下: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物有重复,学生学习产生松懈的思想;学生专业跨度广、生物基础层次不一;课程内容繁多,小至细胞、大至生态系统皆涵盖在内,但作为一门通识课,学时却十分有限;课程属于非专业必修课,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不够重视。笔者根据《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解决途径,供大家共同探讨。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2.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穿插情感教育。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是科学探究史上的经典案例,教学时老师可侧重于再现孟德尔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验证结论的,借此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此外,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感教育不可少。上课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科学家的故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梦想和信念的坚持,以期帮助大学生消除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高尚的社会理想。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设立问题情景,启发式教学。设立问题情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创设问题情景时,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太过简单,缺乏思考价值;问题设置过大、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又会造成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设置问题要遵循具体化、由小到大,由易到难且难度适中的原则[6]。例如,讲授DNA在细胞核内如何完成折叠和组装形成染色体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已知DNA结构中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10对碱基,螺距为3.4nm。如果一个细胞中DNA含6.4×109个碱基对,大家尝试计算这个细胞中DNA的长度。”待学生计算出正确结果(DNA的长度约2米)后,可再提问:“我们知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大多数细胞核的直径在5-30微米之间。那么要将约2米长的DNA链完全包裹在细胞核内,就如同将一根长约2公里的绳子完全塞进一个网球里。大家可联系现实生活想想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过程”
(2)讨论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法,如亦可尝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特别是关于生命科学与伦理部分内容,教师可给出不同的议题(如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伦理、人类干细胞应用与伦理、克隆技术与伦理、器官移植与伦理),然后提前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调研。待到下一次上课时,本组同学进行观点陈述,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讨论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以辩证的、综合的思维来看问题,又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善于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三、结语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系统性、交互性、前沿性、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性以及思维培养与情感教育的结合;采用问题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此外,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实践,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
[1]张惟杰.从“生命科学导论”进入工科专业课程表谈起[J].中国大学教学,1999,(06):23-24.
[2]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06):37-39.
[3]周亚平,王斌,金卫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2):172-174.
[4]徐丹.《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96-198.
[5]唐建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体会[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04):12-15.
[6]汤萍.有效设置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J].生物学教学,2012,37(12):21-22.
为了顺应大学科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南京邮电大学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本文对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索。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
一、“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产生了生物数学、生物信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伦理等新兴学科。同时,生物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其他技术融合,形成生物传感器、生物材料、生物芯片、生物光电、生物能源等诸多高科技产业。[1]近年来,随着大学学科的发展和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国内外知名高校纷纷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选修课。[2]该课程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知识迁移,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变化。[3]现代生命科学是一门年轻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国际上对其研究范畴很难下准确的定义,各校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缺少成功模式与精品课程。
二、教学内容
在南京邮电大学大信息办学特色的推动下,笔者所在课题组强化现代生命科学“本色”教育,借助学校信息科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优势,在内容上注重向生物医学工程、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以及生物信息学方向倾斜。针对非生物专业本科生这个特殊授课对象,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对教学内容作了全方位优化和改革。
1.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科普化和多样化
我们的参考教材选用《基础生命科学》(吴庆余主编),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同时注意吸取本学科前沿知识,每学年对内容进行更新。[4]比如,讲到生物能源时,把微生物燃料电池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免疫时,针对当今社会暴发的流行性疾病,如超级细菌感染、SARS、H7N9型甲流等,将最新流行病学报告及时补充进来。讲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结合厄尔尼诺现象、雾霾等极端天气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其科学实验素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2.因材施教,根据专业特色挖掘生命科学知识
3.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题组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搜集了大量资料,精心设计了集“文图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结合专题内容适时播放一些优秀科教纪录片,如美国公共电视网(PBS)、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外知名媒体制作的《生命》《自然》系列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呈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由DISCOVERY频道和NHK公司联合出品的《人体DNA时代》,以讲故事方式介绍了基因在疾病治疗、寿命延长、各民族的起源,个性的成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直观了解了人体内互动关系。这种电影式教学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们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并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每一章开始部分总是从生命科学史讲起,引出每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听课。例如,讲授细胞衰老内容时,从秦始皇与徐福的传说讲起,并提出:人类可以长生不老吗人的衰老机制是什么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哪些生活习惯与癌症有关讲授微生物时从十四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故事谈起,提出:黑死病是什么如何影响人类的医学跟免疫学有何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各自所学的专业跟生命科学有何联系,对交叉领域的发展有何设想。用这种方法教与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科交叉打下基础。
增加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专业与生命科学如何结合,如何更好地实现跨学科发展有更深刻的体会,利用校友资源,带领学生到科研院所(如东南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医疗软件公司(如海泰医疗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及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等单位参观学习。在这些地方,学生亲眼见到我国“十三五”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来自医学、心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生物电子学等各个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团队的成员;了解到医疗软件的开发需要依赖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医院的合作,各种医疗器械的开发离不开通信、电子、机械等领域人才。另外,很多学生表达了要做实验的愿望。由于目前受条件限制无法安排学生做生物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些生物信息学小实验,比如,“H7N9流感病毒基因组进化分析”“利用MATLAB生物信息工具箱对人与小鼠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与比对”等,让理工科学生作为课程大作业完成。部分学生受这些实验启发,对生物信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联系生物信息系老师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有的取得了不错成绩,甚至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学术论文。
四、考核方式
五、结束语
该课程的开设只有几年,还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但每年选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可见深受学生欢迎。课程组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努力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李学勇.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3(8):4-7.
[2]张建斌,马凯,李利军,等.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04-108.
[3]董翠,张继英,肖颖.在我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351.
[4]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66-168.
[5]关统伟,车振明.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53-54.
[6]徐丹.“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