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肿瘤往往早期都没有明确的症状,这也是被容易误诊的一个关键因素。
No.1
癌症在中国的情况怎么样?
詹启敏院士: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457万人,在全球居首位,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同样在全球居首位,且大于2-4位国家癌症死亡人数的总和。张凯教授:可能大家都觉得这么多癌症,我们的发病率可能是最高的,其实不然,前20位发病率高的国家,可能是很多人希望子女移民去的国家,是北欧、北美、澳大利亚、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目前排在大约第70位。
No.2
为什么癌症在中国的发病率高?
张凯教授:很多人认为是空气、水、饮食健康等,其实不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年龄。到45~50岁以后,发病率呈锐角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和厉害,在年龄面前,其他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在我们整体人群平均年龄不断升高的今天,癌症发病率的升高是不可阻挡的,大家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到了50岁,已经进入绝大多数癌症的高危区域,当城市白领女性过了40岁,可能就已经是乳腺癌的高危区域,所以年龄是所有高危人群概念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衡量的高危因素。记住一个年龄去参加定向的防癌体检,基本就能够避免重大疾病的中晚期状态。王贵齐教授:主要是因为我们人口基数比较大,且人均寿命增长迅速,因此才使得我们整体的发病数比较多,从总体的肿瘤发病率来说,我们在全世界的排名并不靠前,而是居中的位置。
No.3
癌症在中国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詹启敏院士:5年生存率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肿瘤的治疗效果是以5年生存率来作为判断依据,我们刚刚达到40%,美国是67%,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达到80%。当一个肿瘤的5年生存率达到80%,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慢性疾病,而不是一个绝症。我们今天非常清晰的认识到,肿瘤的早筛早诊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根本,比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但一旦肿瘤变成晚期,特别达到转移这一阶段的话,很多的病人就会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王贵齐教授:5年生存率低,很重要一点就是个晚字。目前到大多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以结直肠为例,几乎都是中晚期肿瘤。面对这些病人,即使外科手术加上传统放疗、化疗和新兴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治疗效果也非常有限,5年生存率很低,要解决我们国家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低,关键就在于解决晚字,找到能发现癌前病变的手段。张凯教授:不得癌不大可能,而且随着年龄增高,得癌的几率会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解决癌症发病率高的问题,只能把死亡率降下来。死亡率如何降低?只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No.4
癌症会遗传吗?
No.5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吗?
王贵齐教授:可以。实际上,癌症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不需要到医院,更不需要做检查,通过远离烟酒,规律起居,合理膳食,保持健康心态,就可以预防1/3的肿瘤。同时有些肿瘤可以通过筛查做到早期诊断、治疗甚至治愈,比如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最后,我们通过规范化的诊疗和多学科的诊治,也能提高其他1/3恶性肿瘤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No.6
为什么年年体检查出晚癌?
No.7
查肿瘤标志物属于防癌体检吗?
张凯教授:肿瘤标志物不太能发现早期肿瘤。肿瘤标志物最好的地方在于有个好名字,这就好比你的邻居姓杨,儿子起名叫杨百万,但是他长大后不等于就是百万富翁,肿瘤标志物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肿瘤标志物在诊断肿瘤当中的两项指标,都很让我们失望,一项指标是阳性预测值,几乎99%的肿瘤标志物的阳性预测值都小于0.5%。也就是说,它查出阳性,99.5%是跟癌症一点关系没有的病或者状态引起的。另一项是阴性预测值。90%的肿瘤标志物查出阴性以后,不是肿瘤的比例低于90%,也就是说,100个人里会漏10个癌症。所以它不是适宜技术,也是说年年体检容易漏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No.8
什么样的癌症早筛是准的?
No.9
幽门螺杆菌要全家一起查?
田艳涛教授:需要。鸿门宴是相向而坐,一人一个小条案,谈事吃饭。红楼梦是合餐而食,一张桌子彼此夹菜,这样的习惯往往会增加传播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所以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阳性,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分餐,等治好了再在一块吃,同时家庭成员也进行一个检测。
肠癌专场
大便变形有必要做肠镜吗?
王锡山教授:有一定必要。肠癌尤其是直肠癌会引起排便形状的改变。比如说大便过去是黄色圆柱状,后来带钩,还能成棱,这因为直肠可能长出一个新生物,就相当于一个障碍物,大便在通过的时候就不是圆柱状了。首先看是不是饮食等诱因导致的,然后再看看年龄是不是符合筛查年龄,如果很年轻,我们主张观察一下。医生给大家看病是用概率学,利用现有的规律来指导,看对病的概率取决于对患者的了解程度,所以仅靠这个患者的一句话是不足以我们给出高精度的判断。如果实在不放心,建议做个肠镜,因为它毕竟是金标准,也把防患未然做到了极致。
贫血和肠癌有关系吗?
张凯教授:有关系。肿瘤早期信号就是没有信号,如果你非要让我说一个信号的话,出血可能算一个,但是出血很可能是没有症状的。我们有一个从外地调到北京来的医生,他说聚会后要住院了,因为入职体检显示他贫血,他打算去血液科检查一下,当时桌上4个肿瘤医生拍案而起,异口同声地劝他改去消化内科做胃肠镜。他不明原因,说什么感觉也没有,就是贫血,顶多看看缺点啥就行。我们就地科普,中年成年男性出现不明原因无症状的贫血,大概率不是血液病,也不会是营养缺乏,而是出现了胃肠道肿瘤。因为胃肠道上要是长了个小肿瘤,每天出血量在10毫升左右,一个月300毫升,两个月600毫升,足够让人出现明显的贫血了。结果他去做胃肠镜检查,果然发现了一个结直肠癌,然后进行了根治性治疗,现在愉快的退休了,一直以来对我们也很感激,说人就应该无症状健康阶段去看病。
出现便血一定是肠癌导致的吗?
王贵齐教授: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便血不一定是肿瘤导致的。也可能是痔疮,肠道有炎性息肉或者其他溃疡。便潜血检测只是检测血,但血跟肿瘤并不是有必然联系,如果你的便潜血检测是阳性,可以考虑再做一个基因检测,它针对于我们癌变的基因,因此敏感性、特异性非常高,如果在便潜血的基础上再做基因检测,可就知道你是不是得肿瘤了。
哪些人需要做肠癌早筛?
王锡山教授:自然人群分三类。第一类是一般人群,从50岁后再进行检查就ok。第二类叫高危人群,你的一级亲属中有肠癌病人,或者你有癌症病史,肠道息肉这些癌前病变史,大便潜血阳性,慢性腹泻、便秘、阑尾炎精神创伤史,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有家族史的,你的筛查年龄就不是50岁了,而是比家族中最早诊断肠癌的人提前10年。第三类是遗传人群,比如林奇综合症患者,20岁左右就应该开始做肠镜检查。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王贵齐教授:不一定,要看息肉的性质。息肉本质上来说是在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物质,息肉可以分为炎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如果是一个炎性的息肉,它发生肿瘤的几率很低,可以不做必要的切除。如果它是肿瘤性的病变,无论是低级别还是高级别,都需要切除,尤其是进展的腺瘤,发生癌变的几率非常高,85%-90%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腺瘤和进展期腺瘤发展而来,因此对这些病变的发现、诊断以及规范治疗非常必要。
得了肠癌就不能保肛了吗?
王锡山教授:不一定。我们结直肠外科经常面临得了直肠癌,保不保肛的问题?有的人说不保肛我就不要命了,把肛看得比命贵。其实,我们作为医生,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你保肛,比如说我们中心,每年做极限保肛的比例非常高,但也有一部分是无法保的,保不保肛不是技术问题,还有理念,更有病情,所以大家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切记把保肛和保命相提并论。
用偏方治肠癌靠谱吗?
王锡山教授:不靠谱。经常听到偏方治大病,它为什么叫偏方呢?就是因为很多都没好,就那么一两个个案治好了,拿个案作为一个整体的治疗,是错误的。所以大家在肠癌的治疗上还是要有科学态度,切记偏听偏信。
胃癌专场
治好幽门螺杆菌就没事了?
田艳涛教授:并不是说一次治好就万事大吉,我们不会产生抗体,让它永远不再侵袭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的抵抗力变低,或者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不注意,一起吃饭的人中有一个朋友是阳性,我们又不注意使用公筷和公勺,结果我们在这顿饭吃完之后,都互相通过彼此的唾液进行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所以说检测阳性,我们可以治疗,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吃饭过程当中,一定要提倡公筷和公勺。
查出幽门螺杆菌餐具要换吗?
宫颈癌专场
HPV疫苗三针可打一针?
肺癌专场
哪些人要做肺癌早筛?
查出肺结节就等于是肿瘤吗?
支修益教授:肺结节不一定是肺癌。我们还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子标志物、基因检测,去判断哪些肺结节需要干预,哪些肺结节就是一个良性病变。如果您第一次做胸部CT发现小结节,95%以上都是良性,就像我们眼角的皱纹,头上的白发,摔伤后的瘢痕一样,不要过度恐慌。只要半年到一年定期复查就好,如果这个结节变化了,我们再去干预;如果没有变化,那就不用太在意。
肺癌患者治疗后就没事了吗?
支修益教授:不是吃上药就万事大吉,不是做完手术就没事,一定要定期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胸部CT,液体活检,肿瘤标志物,抗体检测等;局部晚期的病人即使吃上了很有效的靶向药物,也要定期复查评估,因为药物也会出现耐药,可能需要换药,调整用药。另外,没有查清肺癌的确切发病原因之前,也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烟民一定要戒掉烟草,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情,让我们的免疫机制能够在一个正常状态,避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不得已熬夜怎么办?
心情对防肺癌有帮助吗?
辟谣专场
癌细胞是外来的?
詹启敏院士: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定的“癌”细胞。我们身体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中,会无时不刻地和很多致癌因素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DNA的不稳定,诱发细胞转化和癌变的产生。但是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免疫监控系统,就算不断有癌细胞出现,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不断的清除。平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在早期就识别癌细胞并清除掉。
只要生活健康就不会得癌?
王贵齐教授:即使你吃得很健康,生活得很健康,可能也不可避免会得肿瘤。因为肿瘤是跟衰老相伴随的疾病,如果我们在现阶段解决不了衰老,如果每个人活得足够长,可能都会得肿瘤。因此我们到了一定年龄,就要主动到医疗机构去做筛查、做早诊,最可怕的不是肿瘤,而是我们被动地面对它。如果我们积极主动的做筛查、做早诊,即使发现肿瘤,通过内镜治疗、超级微创手术等,对病人生活、工作、生命和健康都没有任何影响,我经常跟病人开玩笑说,你得早癌就跟感冒、发烧一样,咳嗽一下,流几天鼻涕,我们治疗了,好了,就ok了。
有病就吃药?
出现症状后才需要去做筛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