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还说,既然出了结果还是“可能”,那查不查有什么区别呢,没查也可以说是“可能”呢。
甚至,有的人观点更偏激:医生查这个就是为了赚钱吧!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真的是他们说的那样吗?
今天,龙医生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C反应蛋白这个指标,看看它有什么意义。
很早的时候,科学家在研究炎症和组织损伤时发现,人在发热时血清中的一些蛋白质浓度会升高,推测这些蛋白质和发热的原因有关,并开始分析这些蛋白质。
1930年,研究人员在肺炎链球菌肺炎急性期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有一种蛋白质几乎总是急剧升高的,这个蛋白质,后来于1941年命名为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
CRP是第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急性疾病病程中的“急性期反应物”。
人在感染、创伤、外伤、心肌梗塞、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炎症性疾病等疾病中,正常状态下处于稳定水平的多种蛋白质的常规水平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被认为能促进人体的防御和适应能力。而这些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期反应物”。
CRP就是“急性期反应物”中的重要代表,其它反应物还有铁调素、铁蛋白、补体等。人体处于炎症状态时,这些蛋白质的血清浓度,通常会增加或减少25%以上。
CRP由肝细胞合成。
在炎症过程中,人体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多种细胞所产生的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会影响CRP的水平。
这些细胞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作用,影响CRP水平变化的幅度是不一样的,临床上通过这种水平的变化,来辅助判断疾病的病因及病情的发展。
CRP这种蛋白质的结构比较特殊,有5个完全相同的、分子量约为23kD的亚基,围绕一个中心孔呈放射状排列而组成。属于正五聚体蛋白,这是一个参与人体防御的模式识别分子家族。
通俗的说,CRP能发现病原体,这个很重要。
血清中的CRP水平升高,可能会启动、增强、维持、减弱或消除炎症。
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一把利剑有双刃一样,CRP既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但基本上,有益的作用占主要。
CRP的作用原理,是和磷脂胆碱结合。其正五聚体的结构,能识别暴露出磷脂胆碱的外来入侵的病原体和受损细胞的磷脂成分,从而启动对病原体和靶细胞(即受病原体攻击的“坏”的细胞)的清除。
CRP也有负面的作用,如在一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RP水平升高时,由于患者抗血小板抗体触发的氧化作用,会暴露出血小板的磷脂胆碱,CRP与之结合后,可能会增强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目前,还不清楚多高水平的CRP值是无害的。
国外做过一项大范围的研究,检测过超过2万名的研究对象的CRP值,发现CRP的水平跟年龄、性别、种族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对所检测到的CRP值进行校正。
也就是说,如果是30岁的男性,正常值上限为0.6mg/dL,女性则为1.2mg/dL。
CRP值在0.3~1mg/dL这个范围内,属于轻微升高。
一般反映人体内有轻微的炎症,不具有特异性,可见于牙周炎、吸烟、糖尿病、尿毒症、高血压、低水平的体力活动、口服激素替代治疗者、睡眠障碍、慢性疲劳、少量饮酒、抑郁症、老年人。
人体内有“低度”水平的炎症,主要见于一些轻度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患者。
这种水平的“炎症”,通常没有典型的炎症表现,如充血(红斑)、肿胀、发热、疼痛等。
低度炎症并不引起明显的症状,人体的低度炎症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过程,目的是恢复代谢的平衡状态。
CRP值超过10mg/dL的患者中,80%的人有细菌感染存在;而超过50mg/dL的患者中,88%~94%有细菌感染存在。
所以,当用来判断发热性疾病的病因时,CRP数值越高,越有意义。
而如果是病毒感染,CRP也会有所升高,但往往达不到细菌感染升高的程度。
CRP不但用于诊断,和其他炎症指标结合应用,也可用于判断病情是否好转,如在骨髓炎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CRP和血沉水平会迅速下降。近年,也发现CRP浓度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有关,也和发生过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复发风险有关。
总之,CRP是一个炎症的指标,在低于1mg/dL时特异性不强;当高于1mg/dL时,其检测值越高,越能反映有临床意义的炎症;高于50mg/dL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在临床上,对于复杂的病情,还需结合血常规、血沉、铁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以及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