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宝宝感冒去医院,都避免不了扎针,抽血。遇到这些检查项目时,大人都觉得害怕,何况宝宝一个劲儿哭闹折腾呢,但检查报告出来了,自己又看不懂。
所以很多家长都觉得,我看不懂报告单,这钱不就白花了吗?其实,报告单是医生了解宝宝各项指标的直接方式,所以只要医生通过报告单觉得没多大事,那么报告单的作用也就发挥了呀。
但是,为了让钱花的更值,今天志玲来教你怎么看报告单上的各种指标。
目录:
1.C反应蛋白(CRP)是什么?与超敏反应蛋白有区别吗?
2.血常规儿童的正常指标、该如何看懂血常规?
3.为什么要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
4.如何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5.何时该吃抗生素?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感染标志物,当体内急性炎症、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会在数小时内出现并持续升高。而病毒感染时通常不升高或仅仅轻度升高。
CRP作为一项理想的炎症急性期指标,在判断早期炎症和坏死程度的意义已被临床广为认可;以CRP的参考值>8mg/L作为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界线也被广大临床医师所接受。
文献报道CRP值与白细胞(WBC)成平行关系,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患儿经血清学检测和病原体分离而确诊为细菌感染,而患儿首诊时出现低CRP(=8mg/L)却合并高WBC(>/=12×10^9/L)的结果,难以解释。
这是因为:
所以,不能够单纯的以CRP的值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有条件测定CRP和血常规的值综合评价患儿的情况;同时,动态检测CRP的变化。
有些家长又好奇了,那有时候测的超敏C反应蛋白是什么呢?
超敏C反应蛋白与C反应蛋白检测的是同一种物质。区别在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更灵敏,能够检测到更低浓度的C反应蛋白。
一般来说,医院血常规化验单所标示的是成人的标准参考值,儿童因为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年龄血象有所不同,与成人大有不同,因此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儿童的情况。
那儿童对于血常规里各项指标正常范围是多少呢?
志玲在这里只说一下其中最常用的几项,比较常见的临床意义: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正常值不超过10,如果孩子的单核细胞百分率超过18,他一定会高烧3天以上才能好转,不管用什么药。
上面那些同时具有“计数”和“比值”的,一般看第一眼看比值,但是有时候其中某一种血细胞极度升高,那么其他细胞的比值就会下降,但是后者的计数值可能还是正常的,故而“计数”和“比值”两项的要结合起来看。此外,每个项目不是孤立的,有时需要多个项目结合起来才会有意义,另外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不同,检查结果也可能具有不同意义。
1.能鉴别感染类型
血常规+全血CRP检查作为常规检查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血常规能详细看出患者的感染程度,通过分析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指标,可以提示究竟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2.可以检测病情进展
血常规虽然能区分感染类型和程度,但一般患者感染两天后才会有所变化,而微量血CRP的检查,能在病人感染后12-24小时就会产生变化,可以早期判断感染类型。
医生提醒:血常规检测出的指标比C反应蛋白更为详细,而C反应蛋白比血常规的反应更快更灵敏。
所以,对于感冒发烧的孩子化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是十分必要的,两者联合可以帮助医生对于疾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积极意义。
每当病毒或细菌支原体刺激机体后,我们的身体就会快速产生这种C反应蛋白。一旦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立刻升高,而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一般正常。临床需二者结合,动态监测!
确定了疾病之后,很多家长就开始关心,是不是宝贝就要吃抗生素了治疗了?
吃不吃,我们还要看查血,化验的结果,通过检查,经过医生诊断,确定为细菌感染,达到用抗生素的指针,才需要服用抗生素。
在此,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不愿意配合医院抽血检查,而在家里自己给孩子吃抗生素治疗感冒发烧。有些感冒发烧并不是细菌感染引起了,过于经常的给孩子服用抗生素,造成抗生素滥用,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