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忍的真相是:很多人相信的「道理」、「真相」、「人生智慧」,其实都经不起推敲,都并不是「真相」,但大家却在不加区分地用它们指导着自己的生活。
看到一个「结论」,觉得自己似乎碰到过相同的事情,引起了自己的共鸣,就会错误地觉得这就是「真相」,是普世的「规律」,甚至会在各种决策的时候不自觉地想到这个规律。
而且,很多金句都是互相矛盾的。
比如说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里就举了很多例子:
「不打无准备之战」VS「船到桥头自然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VS「三思而后行」
「人多手杂反而碍事」VS「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找个人做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有这么一个同学,就叫她小红吧:
小红最近失恋了,一直没办法忘记前任,很痛苦。
这个结论的证据靠谱吗?
有天晚上,小红百无聊赖地刷手机,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么一个帖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说亲密关系中的真相》
小红点了进去,看到了这么一条内容:
「当你觉得挽回无望的时候,后面都会出现机会。」
她一下子来了精神,继续看下去:
「很多时候,我们被分手之后,会出现强大的自我否定的悲观心理,可能自责或者把事情想的太糟,但无数的事实证明,当你觉得挽回复合无望的时候,后面都会出现很多机会。
很多案例,都是女生表现得彻底没戏,男生不会回头,可后面证实很多要么是男生主动联系过,要么是后面有了接触。机会肯定是有的。」
看完这条帖子,小红受到了鼓舞,相信自己跟前男友还有复合的希望,于是本来打算放下的她,开始到处寻找跟前男友再接触的机会。
却没有发现,这条「真相」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
看似非常可信:「无数的事实证明」,「很多案例都是」,却没有任何具体的证据作为支撑,无论是调查统计也好,实验研究也好,是没有的。
很多没有证据的结论就在金句的包装下被人遗忘了真实性。
「无数的事实证明」「很多案例」这样的表述,并不是依据啊。
这就无法证明这是一个大概率成立的事实。
当你遇到一个描述性陈述,比如说「心宽体胖」,「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就需要去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
有没有证据?证据靠谱吗?
别把个例当总体,别把总体当个例
这条帖子还附上了一条「跟前男友复合」的成功案例,让小红自然而然地相信:她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而她却没有思考过,这样的「个例」是不是具有普适性,是不是能够作为自己感情的参考。
其实,很多人也经常会犯小红的错误:
被男朋友劈腿了,于是就觉得「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亲戚用了一个护肤品很好,就觉得这个护肤品一定好,自己也能用。
用了不好,就觉得「护肤品真是玄学啊」,而完全不考虑个体差异性。
或者相反地,看到「名校毕业生薪资高」,而自己是名校却薪资低,心想「我明明工资很低啊」,就觉得这个结论是假的,而意识不到这句话说的是「总体状况」。
事情并不是总是非黑即白,不是「全」或者「无」,而是:
「大多数」和「少部分」
「总体」和「个例」
还有「有时」和「有些情况」
「不要非黑即白」,这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小红很难过,这个时候,她又想到了之前看过的那个「跟前男友复合」的案例,里面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其实我跟前男友复合之前,发现他当时有一个感兴趣的女孩,但他后来告诉我,跟那个女孩见面之后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他的朋友还说那个女孩长得特别像我,觉得他是在找我的替身。后来我们就复合了。
所以大家在新欢出现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新欢的出现也许就是你挽回的契机。」
于是小红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觉得自己机会来了。
「跟前男友复合」和「前男友的新欢」这两件事可能有关联,但却并不能以此推断出「新欢」就是「复合」的契机。
同样的,范冰冰长得好看,范冰冰每天用十几道护肤工序,这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
皮肤好+用了XXX≠用了XXX皮肤就好
为什么你「应该」?
《从今天起,做个精致的女人》
还给了一大堆怎么变精致的建议。
最后的结尾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做一个精致的女人,迎来开挂的人生。」
小红受到了刺激,觉得自己之前过得太糙了,也许男朋友提出分手,就是因为我不够精致?
她决定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精致」的女人,于是开始疯狂购物、减肥、割双眼皮……
却没有思考一下:
「精致」是什么?
为什么女人一定要精致?为什么男人不需要精致?
这些说的东西就代表了「精致」吗?
精致的女人一定能迎来开挂的人生吗?
如果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她可能就会发现,「女人要过得精致」这个价值倡导背后,并没有足以支撑它的事实。
要知道,很多能被大规模传输的观念,背后都是和商业价值挂钩的。而当一个东西被漂亮的语言包装,然后在你耳边重复很多次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信,哪怕它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当你发现一个观念重复出现,并且你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时候,就需要警惕了,这很可能就是一个被商业价值操纵的观念,为了让你不自觉地去购买他们想让你买的东西。
所以一定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人身上都有小红的影子,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常会被灌输一些缺乏依据和逻辑的「道理」。
如果你在需要做出一个决定时,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是一个「金句」或者「道理」,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这也是我一直想跟大家强调的一点:
与其整天看「金句」,不如多看看像《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这样的书,培养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
看到一个结论的时候,不要急着相信,先想想它是在描述「事实」(什么是什么)还是「价值取向」(你应当如何):
如果是事实,一定要有调查或实验数据作为依据。个例可以参考,但不要拍脑袋就当真理。
如果是价值取向,要看看它的目的是什么,和你的目的相符吗?以及支撑它的理由是不是客观,论证是不是符合逻辑,通过它这样做是否能真的达到目的。
只有具备了逻辑思考的能力,我们才能判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信息。在分析和判断之后,做出真正自主的选择,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金句好听,我们用来发发感慨就行,用它们来做决策的时候,可要动动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