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龙共舞,与爱同行”恐龙文化研学课程电子刊物电子书电脑版制作

“与龙共舞,与爱同行”恐龙文化研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与龙共舞,与爱同行”恐龙文化研学课程立足于菏泽桔子恐龙文化研学基

地,是桔子新文化研学集群之一。此课程以桔子恐龙园为情境,设计出一系列适

合中小学生沉浸式参与恐龙文化科普的研学活动。园内形态各异的史前仿真恐龙

雕塑,融入光、电、声、色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元素,把原生态山林与现代人群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令中小学生穿行其中,与龙共舞,极具教育性、创造性和趣

味性,同时又饱含探索力和想象力。

(一)课程背景:

菏泽桔子新文化研学集群之一的沉浸式恐龙探险乐园,占地5000㎡,串联

太空文化、欢乐文化、红色文化重走长征路、传统文化国学院、孔子学堂等多个

主题研学板块,构建出菏泽市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最适合亲子活动、体验感最

强的沉浸式科普恐龙文化主题研学基地。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参观沉浸式恐龙探险乐园,了解恐龙出现、生存、繁衍、演化至毁灭

的过程,亲身参与史前“真实”的恐龙生活场景、带同学们穿越回“侏罗纪”和

“白垩纪”,在惊险刺激的探险中,学习恐龙文化、了解恐龙文化,以此增强他

们传承和保护恐龙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接触大自然,了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探寻大自然的秘密,培养

学生的勇于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大自然观。

3.培养团队意识,与爱同行。

二、设计依据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

见》,确定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

全性问题。

2017.8.22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刻不容缓。

2017.9.25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已经确立纳

第2页共46

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2017.11.20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

地”公示名单》,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鲁教基字﹝2017﹞2号《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制定了鲁教基发

〔2020〕3号《山东省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2022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

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研学文旅”作为文化创意产

业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山东省推进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实施方

案》。山东省旅行社协会发布团体标准《山东省从事研学旅行机构服务规范》

(T/SDATS1-2020)。

2023年山东省教育厅等4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

人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字〔2023〕1号,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实

记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情况,积极创造学生参加实践活

2023年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的通知》

鲁教基字〔2023〕2号。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

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研学基地、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和设施设备,为普通中

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山东省教育厅等9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促进青少年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

知》鲁教基字〔2023〕5号。注重读思行结合。按照国家要求实施“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学科学爱科学”“典耀中华”等主题读书行动,推动爱国主义

读书教育等各类青少年读书行动与开展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紧密结

合,引导广大青少年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做到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中小学生参加读书研学活动情况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2023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

于做好2023年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营地及优秀研学课程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

第3页共46

鲁教基函〔2023〕23号。

三、课程基本信息

研学对象:中小学学生

研学地点:菏泽桔子恐龙文化研学基地

课程主题:自然生态

研发单位:桔子研学(菏泽)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四、课程说明

(一)课程说明

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参加研学旅行,就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增长见闻,

习得运用知识的方法。把世界当成孩子们的书本。

桔子研学(菏泽)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恐龙文化研学基地研制的“与龙共

舞,与爱同行”恐龙文化研学课程考虑到适合中小学学段学生的心智、体力的发

展情况,既有理论、文学知识性的输入,又有实地体验的输出;同时课程设计时

还考虑到要跳出目前学校普遍存在以科学为中心的界限,走出校园的围墙,作为

学校教育的延续,补充学校此类教育资源的不足,真正达到研学目的。

(二)研学基地说明

桔子研学(菏泽)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恐龙文化研学基地坐落于菏泽市中

华西路1999号,规划面积达200亩,包括太空文化、欢乐文化、红色文化重走

长征路、传统文化国学院、孔子学堂等总面积5万平方面积的多个主题研学板块,

总投资1.5亿元,是菏泽独有的高标准国家级综合实践营地,一站式满足青少年

当地实际情况及学校需求,计划改建打造八大板块研学基地,分别为:亲子娱乐

板块、航天科技板块、国学文化馆、艺术教育板块、国防教育板块、劳动教育板

块、应急安全教育板块、综合体育应用板块。以培养青少年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安全教育、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为目标,提升青少年的

第4页共46

学习力、创造力、意志力、管理力、运动力、社群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

人才培养构建大格局、打造大载体、贯通大思政,从而全面提升城市基础教育水

平,全面培育每个孩子的综合素养,助力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成才。

在研学教育硬件投入方面,专门设有孔子学堂、沉浸式恐龙探险乐园、“滑

世界”拓展运动新文化设施、太空科技新文化基地、大型综合性运动文化场馆、

“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研学拓展基地等,充分体现国学之教、生态之教、运动

之教、科技之教、生活之教等。在特色课程方面,以“研学即生活、生活即研学”

的理念,聚焦中小学生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挖掘和提炼

研学主题。课程设计上理论学习与体验、实践学习同步授课,让研学同学能寓教

于乐。

(三)研学安全性说明:

1.研学基地安全保障:

菏泽桔子新文化研学集群专门成立桔子研学(菏泽)研学旅游文化发展有限

公司,并匹配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国家认证的导游、以及专业讲解员队伍。确

保研学课程都由专业的人员带领实施,保证课程操作的安全性及研学实施成果。

基地内专门设有医务室,内有专业医护人员,能较好应对研学旅行中学生意外擦

伤、身体不适等问题。

2.本课程的安全性

菏泽桔子新文化研学集群恐龙文化课程配备专业研学导师和人员跟进授课,

确保学生的所有学习、体验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同时研学课程进行的场

地,都通过安全部门的检查审核,杜绝在研学过程中因场地因素所发生安全的事

故。

五、费用说明

(一)恐龙文化研学活动费用:学生:元/人。

(二)费用包含:活动策划、行程所涉及门票、研学导师费用

(三)费用不包含往返个人交通费用及活动期间个人消费支出。

(四)费用减免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

确提出“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

第5页共46

用,对学前儿童提供特惠门票,仅作象征性收费。

六、课程内容

(一)科普地质年代、科普恐龙生存年代、科普恐龙蛋化石;

(二)沉浸式体验光、电、声、色变换下的恐龙生活场景;

(三)定向寻找恐龙活动;

(四)寻找恐龙蛋活动;

(五)观察和认识百鸟园的鸟类;

七.课程安排

桔子恐龙园

1.基本知识科普科普地质年代、科普恐龙生存年

代、科普恐龙蛋化石;

2.沉浸式体验跟随研学导师,沉浸式体验恐龙

乐园,感受光、电、声、色变换

下的恐龙生活场景;

生态餐厅3.午餐午餐,礼貌、有序进行,增进同

学间交流;

提示寻找相应的恐龙并在卡片

上写下恐龙特性;

提示寻找相应的恐龙蛋;

百鸟园

6.观察和认识百鸟园

的鸟类

跟随研学导师认知百鸟的名字、

种类及生活习性;

7.活动总结家长、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总结

点评。

八、课程实施

(一)研学前准备

与活动组织方沟通,让学生提前利用互联网或书本知识,查阅与恐龙文化、

(二)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在进入桔子恐龙园之前,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认识恐龙的种类,烘

托现场氛围,引学生进入情境。再用图片展示部分同学熟知恐龙的照片,让同学

第6页共46

们加以辨别。选取图片可以为:霸王龙、腔骨龙、窃蛋龙、三角龙、翼龙、禽龙、

双冠龙、迅猛龙等。辨别完成后,导入今天的研学主题——恐龙文化研学游。

天生好奇的你,是否想要感受来自亿万年前的神秘?是否想要聆听史前巨兽

的咆哮?是否对电影《侏罗纪公园》一直念念不忘?是否想要一探恐龙的真面目,

与曾经统治地球的王者来一场史前冒险?

2.地质年代介绍

【注:利用地质年代表作为教学教具,通过研学导师讲解地质年代划分以及

第7页共46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

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

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

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

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

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

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

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

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

万年前,延续1.2亿年。

3.恐龙名称由来

恐龙,一个古老又新奇的名字。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认定这是

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

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

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

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

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

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

式)。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

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1824年,英国矿物学家根据一些脊椎动物的骨骼命名了“巨齿龙”。巨齿

龙长达十米以上,体积相当于一头7英尺高的大象!

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侏

罗纪和白垩纪),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

第8页共46

4.恐龙的产生与灭绝

恐龙时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阶段。

第一:三叠纪时期的恐龙

开始变得干燥而温暖,沼泽逐渐消失,高大的裸子植物开始到处生长。在三叠纪

初期,陆地上的爬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兽型类,是哺乳类动物的祖先;一类是

槽齿类,由于沼泽的消失,槽齿类就开始上陆地靠拢,开始以陆地上的昆虫和小

动物为食。久而久之,槽齿类动物的后腿开始变的越来越发达,甚至能够两脚站

立行走,这一类槽齿类爬行动物,就演变成了恐龙。而其他的槽齿类动物,则在

后来演变成了鳄类和翼龙类。恐龙是三叠纪末期出现的陆上动物,早期的恐龙共

有三类,其中空骨龙类和鸟脚类体型比较小,都用两脚行走,而原角龙类体型比

较巨大,也比较笨重,是用四脚行走的。三叠纪时期的恐龙有虚形龙,冠额龙,

板龙等。

第二:侏罗纪时期的恐龙

食肉类恐龙开始出现,而且因为没有天敌和优越的生长环境,恐龙越长越大。从

整体来说,侏罗纪时期的恐龙有的还是比较小,像空骨龙类。而鸟脚龙类却变得

第9页共46

很大很大,原角龙类被巨型的龙脚类恐龙所取代,而大型的剑龙类,原始型的甲

龙类也在这一时期登场。侏罗纪时代的恐龙种类开始越变越多,这一时代的恐龙

有异特龙、斑龙、雷龙、腕龙、梁龙、剑龙、圆顶龙、恐爪龙、弯龙等。

第三:白垩纪时期的恐龙

白垩纪时期就是1.35亿年前到2.05亿年前这段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显花植

物的出现,环境开始变化,所以亚洲和北美洲的恐龙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小型的食肉恐龙方面,亚洲和北美洲都出现了擅长跳跃的恐爪龙类,已经

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这些小恐龙,脑袋比较大,根据科学家推测,这一类恐龙

可能是比较聪明的恐龙。

在食草类恐龙方面,鸟脚龙类中出现了其貌不扬的鸭嘴龙和厚头龙,以及头

上长角的角龙类和甲龙类,其中食肉恐龙中最残暴的暴龙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白垩纪时代由于恐龙变化越来越多,悲剧时期的恐龙有暴龙、钉背龙、原角

龙、鸭嘴龙、厚头龙、三角龙、禽龙、鹦鹉龙,似鸟龙等,其中大型食肉类恐龙

更是多不胜数,可以说是恐龙称霸的时代。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白垩纪晚

期,恐龙这群中生代的霸主,却像谜一样的消失了。

以上便是从三叠纪末期恐龙出现开始,到白垩纪晚期恐龙消失,这1.6年左

5.代表性恐龙

(说明:代表性恐龙课程要做到两个一致:一要跟恐龙文化乐园里面设置

的仿真恐龙雕塑一致,包括乐园里面每个龙前面的介绍,都要保持一致;二要

跟孩子们教材中出现的恐龙保持一致)

三叠纪代表:翼龙、腔骨龙

侏罗纪代表:双冠龙、禄丰龙、梁龙、剑龙、永川龙

第10页共46

白垩纪代表:异特龙、禽龙、鸭嘴龙、原角龙、窃蛋龙、棘背龙、霸王龙、

迅猛龙、副栉龙、戟龙、特暴龙、牛龙、慈母龙、似鸟龙、甲龙、三角龙

翼龙

翼龙又名翼手龙(Pterosauria),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动物,共有近100

多个品种。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希腊文意思为“有

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1000

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

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额

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

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

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

嘴。

外形特征

翼手龙比其它的翼龙身形要大,它们几乎没有牙齿,其它的翼龙有牙齿。

典型的翼手龙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龙短,其头上长有头冠。一些翼龙的大小与一般

鸟禽无异,还有些却可以长得像小型飞机一样大,最大的要龙,其翼长为三十九

英尺(12m)。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

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翼龙类由皮膜形成翼面,皮肤、肌肉、与其它软组织构成

的膜,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以其他指骨支撑著膜。要龙的膜只附

著在细长的一个指状物(第4指)上,向后沿体侧延伸到膝盖;在颈部与“臂”之

间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个指骨为爪状的细长钩。其膜看来已完全适应飞翔和滑

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鸟类的翼灵活,而且较为脆弱。身体结实,后腿长而细,

其构造表明不适应垂直移动或停歇,休息时靠后肢悬挂。颈部似乎在飞行时持竖

式,与头部连成直角并向前。头骨轻而强壮,大多数骨头融合在一起;有细长的

嘴;眼睛大像许多鸟类那样,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巩膜环)所加固。

生活习性

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

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

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脑子大,明显地可与鸟类相比。该类占优势的感官是视

力而不是嗅觉大多数化石见于海相地层,因此很可能通过潜水捕鱼获取食料。但

难以理解飞落后如何从地面或水中起飞。2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

第11页共46

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

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

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

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

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栖息环境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

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翼龙比鸟类早

了约7000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

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乌类的骨骼特征,

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腔骨龙

腔骨龙(学名Coelophysis)又名虚形龙,腔骨龙科,腔骨龙属,是北美洲的

小型、肉食性、双足恐龙,是最早发现几副完整骨骼的恐龙,也是已知最早的恐

龙之一。它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的诺利阶。

基本简介

腔骨龙又叫虚形龙,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恐龙也是已知最早的

恐龙之一。腔骨龙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期,它体形纤细,善于奔跑,以小型、类

似蜥蜗的动物为食。

发现化石

1947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叫古斯特的农场,人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

恐龙化石万龙坑。这个坑内埋藏着数百只腔骨龙的化石骨架,它们横七竖八、杂

乱无竟地堆积在一起。在这些腔骨龙中有上了年纪的也有年轻和年幼的,它们同

时死亡并被集体埋群在这里。

形态特征

模式种鲍氏腔骨龙(C.bauri)是轻盈的恐龙,约有2-3米长,臀部高于1

米高。它的属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Kooc”(意即空心)及“puolc”(意即形态),

是取自它那空心的四肢骨头。

腔骨龙的体型亦比艾雷拉龙及始盗龙更为衍化。腔骨龙的头部具有着大型洞

孔,可帮助减轻头颅骨的重,而洞孔间的狭窄骨头可以保持头颅骨的结构完整性

长颈部则呈S形。

腔骨龙的躯体与基本的兽脚亚目体型一致,但肩带则有一些有趣的特征,就

是它们有着叉骨,是恐龙中已知最早的例子。腔骨龙的每只手有四指,其中只有

三指是有功能的,第四指则藏于手掌的肌肉内。

腔骨龙的骨盆及后肢与兽脚亚目的体型有少许差别。它因开放的臼及笔直的

第12页共46

脚跟关节,而被定义为恐龙。后肢脚掌有三趾,而后趾是不接触地面的。

腔骨龙的长尾巴有不寻常的结构,在其脊椎的前关节突互相交错,形成半疆

直的结构,似乎可制止它的尾巴上下摆动。当腔骨龙快速移动时,尾巴就因而成

为了舵或平衡物。

腔骨龙非常纤细,可能是种善于奔跑的动物。腔骨龙的头部长而狭窄,锐利

的锯齿状牙齿显示它们为肉食性,可能以小型、类似蜥蜴的动物为食。它们可能

以小群体方式集体猎食。

物种学史

腔骨龙是种肉食性动物。它们的牙齿是标准的猎食性恐龙的牙齿,像剑一样

并向后弯,牙齿的前后缘有着小型的锯齿边缘。由于对腔骨龙的知识是主要

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幽灵牧场的标本,有研究指可能当时有大量的腔骨龙聚焦在

这个地方。不过这却没有证据,这些集体化石只显示有大量的腔骨龙,连同其他

的三叠纪动物,一同被埋葬于此。埋葬学提供了一些证据,指这些动物可能聚集

在一起摄食、或从废弃的水坑中喝水、或捕食出生的鱼类,接着被突发性的洪水

所埋葬。

由于在幽灵牧场的腔骨龙标本下腹中,发现有幼龙的标本,故有研究指它们

是有同类相食习性。但是于2002年的研究指这些标本其实是被曲解了,这些所

谓幼年腔骨龙的标本其实是小型的镶嵌踝类主龙,如黄昏鳄,故此没有任何证据

支持腔骨龙是吃同类的。这个研究后于2006年得到确证。不过要有新的证据来

显示胃部的生物,才可以进一步了解真相。

双冠龙

双冠龙(学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身长约6-7米,

体形修长。它们的头上长有两片近似半梯圆形或战斧形的不规则形状的头冠因此

得名双冠龙。双冠龙长有许多细小而尖利的牙齿: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用后

肢行走,行动敬捷:尾巴长而有力,行走时能保持身体平衡。

考古发现双冠龙的第一个标本是由古生物学家威尔斯SamuelPaulWelles

在1943年夏天发现的。这个标本被送到加州大学柏克菜分校清理并架设,当时

被认为是班龙的一个种,威尔斯班龙(Megalosauruswetherilli)。双冠龙的前

三个标本是由古生物学家威尔斯(SamuelPaulWelles)在1943年夏天发现的这

三个标本被送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清理并架设,当时被认为是斑龙的一个种

威尔斯斑龙(Megalosauruswetherilli)。在1970年,威尔斯(SamuelPaul

Welles)重回化石发现处并测定该地的年代,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标本。这个新标

本具有明显的两个冠饰,它才被确认是独立的一个属,被命名为双冠龙

(Dilophosauruswethereilli),中文译为威尔斯双冠龙。之后在1984年,他再

次完整地重新描述双冠龙。威尔斯双冠龙的一个标本,被发现脊椎有病理迹象,

可能是因为受伤或被挤压,而脑骨则可能有脓肿的迹象。另一个威尔斯双冠龙的

标本,右前肢非常粗状,但左脑骨异常小,可能是先天畸形或成长过程中发育原

因。

在2001年,布鲁斯·罗斯柴尔德(BruceRothschild)等人发表一份兽脚类

恐龙的压力性骨折研究。他们研究60个双冠龙的脚掌骨骼,没有发现压力性骨

折的迹象。

双冠龙(学名Dilophosaurus),又名双冠龙、双脊龙或双棘龙,是一属兽脚

第13页共46

亚目恐龙,生活于早侏罗纪。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双婿蜥蜴”,因它的

头顶有两个冠状物。双嘴龙常常被叫做双冠龙,也有时被叫做双脊龙或双棘龙但

双冠龙才是最为贴近学名原本含义的。第一个标本是在1954年所叙述,但直到

十几年后才被命名为双冠龙。

考古发现

双冠龙的第一个标本是由古生物学家威尔斯SamuelPaulWelles在1943

年夏天发现的,这个标本被送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清理并架设,当时被认为是

斑龙的一个种,威尔斯斑龙(Megalosauruswetherilli)。双冠龙的前三个标本

是由古生物学家威尔斯(SamuelPaulWelles)在1943年夏天发现的。这三个标

本被送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清理并架设,当时被认为是班龙的一个种,威尔斯

班龙(Megalosauruswetherilli)。在1970年,威尔斯(SamuelPaulWelles)重回

化石发现处并测定该地的年代,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标本。这个新标本具有明显的

两个冠饰,它才被确议是独立的一个属,被命名为双冠龙

可能是因为受伤或被护压,而眩骨则可能有脓肿的迹象。另一个威尔斯双冠龙的

因。在2001年,布鲁斯·罗斯柴尔德(BruceRothschild)等人发表一份兽类恐

龙的压力性骨折研究。他们研究60个双冠龙的脚掌骨骼,没有发现压力性骨折

的迹象。

禄丰龙

禄丰龙是恐龙的1属,因模式标本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禄丰县而得名,也是在

中国找到的第一个完整的恐龙化石。生存于距今约1.9亿年的早侏罗纪。禄丰龙

身体结构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长),兽脚型。禄丰龙曾被认为属于原蜥脚类的

板龙科,且是晰脚类的祖先类型。而实际上原蜥脚类并不是蜥脚类的直接祖先,

仅是一类在晚三叠纪(距今2亿年前)曾与蜥脚类同时存在原始蜥臀类恐龙,生存

为生,多以两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边休息时,前肢也落地并铺助后肢和

吻部的活动。

禄丰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化石因为是在中国云南省禄丰县发现的,所以得

名“禄丰”。禄丰龙属于原始蜥脚类恐龙,被认为是后期巨型食草类恐龙的祖先。

作为食草恐龙的早期成员,禄丰龙的身长只有5米,站立时高2米多,并不算是

第14页共46

大个头。

它的头很小,脚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短小,有5指。身后拖着一

条粗壮的大尾巴,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好像随身带着凳子一样。这种行

为很像现代的袋鼠。头骨较小(相当尾部前三个半脊椎长),鼻孔呈三角型,眼前

孔小而短高,眼旺大而圆,上题灏孔靠头骨上部,侧视不见。下领关节低于齿列

面上枕骨和顶骨间有一未骨化的中隙。牙齿小,不尖锐,单一式,牙冠微微扁平

前后缘皆具边缘锯齿。颈较长,脊椎粗壮,尾很长。

长尾作用

原蜥脚类恐龙的长尾,用处可大呢。研究它们的学者认为,它主要起平衡身

体前部重量的作用,以帮助头和脖颈抬起。其次,就是每当困倦时,它们可以找

一个安全隐蔽的地方,把屋巴拖到地上,这时候两条后腿正好与长尾构成一个三

脚支架,相当稳定,然后就放心地闭上眼睛打个吨。如果肚子饿了,它们就去寻

找水边的鲜嫩细柔的植物啃食之,或从树上扯下一簇鲜枝嫩叶充饥。这类动物行

走时可能四足并用,弓背而行,但必须时时引颈张望。警惕地观察四周的动静,

时刻提防肉食恐龙的进攻,一旦发现险情,便及早逃向密林深处躲藏起来。

化石特点

禄丰恐龙化石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密集度高、跨年代长、保存完整,在世

界上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堪称世界顶级资源。

1.数量多、种类全。迄今为止,在禄丰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达120余具,

已经记述命名的就有10个属12个种,脊椎动物化石门类多达24属35种。这些

占老的化石含鱼类、两栖类、龟类、鳄型类、晰蝎类、恐龙类和早期的哺乳动物。

2.时代早。禄丰龙是亚洲首次发现的板龙类化石,是亚洲到截至21世纪止

发现时代最早、最原始的原蜥脚类恐龙,“禄丰晰龙动物群”中的龟鳖类、鳄类、

晰蝎类、似哺乳爬行类、早期的哺乳动物等也分别是亚洲同类占生物中时代最早

的。

3.跨年代长、保存完整。禄丰恐龙化石是世界上在同一地区发现侏罗纪早中、

晚三个时期的恐龙动物群的地区,从原蜥脚类到晰脚类、兽脚类的演化,以及草

食性恐龙、肉食性恐龙、脊椎动物化石与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理一地的少有观,为

研究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演化、迁徒、区域分布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材料,

这是截至21世纪世界上堪称地球历史演化中的一个奇迹。

梁龙

梁龙(学名:Diplodocus),是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

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SamuelWendellWilliston)所发现,梁龙生活于侏罗

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

第15页共46

梁龙是最容易确认的恐龙之一,有着巨大的体型,长颈及尾巴,及强壮的

四肢。很多年前它都被认为是最长的恐龙。它的体型足以阻吓于同一地层发现的

(有可能是同时代的)异特龙及角鼻龙等猎食动物。

梁龙比迷惑龙、腕龙要长,但是由于头尾很长,躯干很短,而且很瘦,因此

体重并不重,梁龙脖子虽长,但由于颈骨数量少且韧,因此梁龙的脖子并不能像

蛇颈龙一般自由弯曲。腕龙、雷龙、梁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

梁龙全长27米。由于背部骨骼较轻,使得它的身躯瘦小,只有十几吨重,

体重远不如迷惑龙和腕龙。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

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

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可以想象得出,梁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

形梁龙是个巨大的恐龙,它脖子长7.5米,尾巴13最长14米。尽管梁龙体型很

大,梁龙的脑袋却是纤细小巧。它的鼻孔长在头顶上。嘴的前部长着扁平的牙齿,

嘴的侧面和后部则没有牙齿。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其中的

一个脚趾长着爪子。梁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梁龙是草食动物。吃东

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龙会捕食梁龙.

如果让20位9岁左右的小朋友头脚相接的躺在地上,他们组成的长度基本上同

梁龙的体长差不多。梁龙的脖子又细又长,尾巴像鞭子,四条腿像柱子一般,梁

龙的后腿比前肢稍长,所以它的臀部高于前肩。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

无比的尾巴顶稍,梁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我们称其为脊

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

大约70块!尽管梁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

面上支撑起来。梁龙能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

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梁龙前肢内侧脚

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那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

梁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有了它,梁龙在行走时就不

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栖息地区

马什及海彻尔根据梁龙的鼻孔位置是在头盖顶,而假设梁龙是生活于水中的

其他大型蜥脚下目恐龙,如腕龙及迷惑龙,也被认为有类似的水栖生活方式。但

是在1951年,KennethA.Kermack提出研究反对这个假设,因为当断脚类漫在水

里时,胸部水压太大,会令它不能呼吸。自1970年代以来,蜥脚类恐龙被认为

是陆地动物,以植物为食。

第16页共46

剑龙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

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

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它们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体

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梁龙)等食草动物一同生活。

发展历史

剑龙长着个像鸟一样的尖喙,喙里没有牙齿,但嘴里的两侧有些小牙。剑

龙的背上有17块板状的骨头,在它尾巴的尖端还有着长刺。这些刺有4英尺长。

剑龙的前腿比后腿短,前腿有五个脚趾,而后腿有三个脚趾。剑龙走路时用4

条腿。它们可能是群居生活。剑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不太聪明。剑龙生活在侏

罗纪晚期。它最著名一一也最受喜爱的一一是大型、骨质的板片分布在背脊以及

尾部四个钉状脊。它的脑部与头颅非常的小。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觅食较低的植

物,因为它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却非常的低平。剑龙也是侏罗纪中数量众多的著

名恐龙,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三角形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

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脑容量甚至比小狗还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

笨的恐龙。剑龙是典型的食草恐龙。全长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达

3.5米。整个身躯如同大象,但只有一个小得可怜的脑袋,大脑只有一个核机般

大小。它的背上长着两排三角形的骨板,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剑龙是完全用

四足行走的恐龙,大小与象差不多,前肢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

座小山。最初,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的后来,经

过仔细的研究,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当气温降低时,剑龙就会张开骨板,吸

收阳光的热量,气温升高时,又会将骨板转一下,利用凉风散热。

第二大脑

有些古生物学家猜测,剑龙应该有两个大脑:一个在它那小小的脑袋里,另

一个则在它的臀部,头上的那个大脑是“主脑”,臀部那个是“副脑”。两个大

脑相互配合,才使剑龙能够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马许曾经在描述剑龙不久之后

指出其臀部区域的脊髓,拥有较大的通道,能够提供空间给一个比脑部大20信

的构造。这种是一种著名的想法,认为如剑龙一般的恐龙,在尾部拥有一个[第

一大脑],而且可能用来控制身体的后半部。同时这颗[脑]也可能在剑龙遭受略

食者攻击时,暂时性地帮助它们抬高身体。后来则出现另一种想法,认为这个空

间(也出现在蜥脚类)事实上是肝体glycogenbody;或糖原体)的所在,这种构

造出现在现存鸟类身上,其详细功能还不明了,可能是用来帮助神经系统的肝酿

供给。

剑龙与相近的恐龙皆属于草食性,不过它们的进食策略与其它的草食性鸟影

第17页共46

目恐龙有所不同。其它的鸟臀目恐龙拥有能够辗磨植物的牙齿,以及水平运动的

下颚。而剑龙(包括剑龙下目)则的牙齿缺乏平面,使牙齿与牙齿之间无法闭合,

它们的下颚也无法水平地运动。

剑龙在侏罗纪晚期物种丰富且在地理上分布广泛,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所吃

的食物包括了苔藓、藤类、木贼、苏铁、松柏与一些果实。同时由于缺乏咀嚼能

力,因此它们也会吞下胃石,以帮助肠胃处理食物,这种行为也出现在现代鸟类

及鳄鱼当中。剑龙并不像现代草食性哺乳类一样以地面上低矮的禾本科植物(草

为食,因为这类植物是在白要纪晚期才演化出来,那时剑龙早已灭绝许久。关于

剑龙低矮的觅食行为策略有一种假说,认为他们吃较矮的非开花植物的果实或树

叶,并且认为剑龙最多只能吃到离地1公尺的食物。另一方面,如果剑龙如巴克

尔Bakker)所述,能够以两支后脚站立的话,那么它们就能够找到并吃至更高

的植物。对于成年个体来说,能够达到离地6公尺的高度。

永川龙

永川龙属下目前包含两个有效的种,模式种上游永川龙和归入种自贡永川龙

永川龙是大型的异特龙类,体长9-10米,与北美著名的异特龙神似。其化石发

现于中国四川的沙溪庙组,生存年代约为中保罗世至晚侏罗世。永川龙是当时最

大的捕食者,以蜥脚类和剑龙类为食。

命名由来

永川龙的种名和属名表意很明确,强调发现地永川县。模式种上游指的是上

游水库。归入种名自贡指四川自贡地区。

古生态学

永川龙是当时体型最大的捕食者,与其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其它恐龙还包括螂

脚类的马门溪龙和峨媚龙,剑龙类的重庆龙,沱江龙和嘉陵龙。这样的动物类群

组成与北美莫里逊组的类群组成十分相似。永川龙很有可能与北美的异特龙一样

占据食物链的顶端,捕食大型蜥脚类和剑龙类。

基本信息和形态特征

永川龙属下本来还有另外一归入种,为巨型永川龙,但是在后续的研究中该

种被合并到上游永川龙中,它只是模式种中偏大的个体。目前上游永川龙有三件

标本。

正型标本:CV00215包含了一件较完整的头骨以及头后骨骼。归入标本:

Cv00216即原来的巨型永川龙,同样保存了一件较为完整的头骨

和头后骨骼。

归入标本:CV00214保存了不完整的头后骨骼。

第18页共46

归入种自贡永川龙包括四件标本。

正型标本:ZDM9011为不完整的头后骨骼

归入标本:ZDM9012一个左侧上领骨。

归入标本:ZDM9013两颗牙。

归入标本:ZDM9014一条不完整的后肢。最近的研究表明曾经被认为是永

川龙属的自近裔特证其实在中棘龙类里广泛存在,而将永川龙和中华盗龙区分开

的原因是中华盗龙具备一系列区别于永川龙的自近裔特征。与中华盗龙相比,永

川龙拥有相对更高的头骨,以及背腹向加深更多的上领骨,背椎神经棘更低矮,

椎体更长永川龙领骨上的眶前窝边缘比中华盗龙的更突出。由于缺乏对于永川龙

的重描述,因此这一属区分于中棘龙类其它物种的自近裔特征还有待发现。

异特龙

异特龙是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龙之一,又名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

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中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身长8.5

米,最大9.7米,体重1.5~3吨最重3.6吨。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约1亿5500

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占据晚侏罗世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其模式

种脆弱异特龙由20世纪伟大的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尼尔·马什于1877年描述命

名。它们也是晚侏罗世发现化石数量最多,最广布的掠食者。成年异特龙体长可

达9米,有少数个体被认为可以达到12米。虽然不及霸王龙魁梧的体型,但异

特龙的身体比例更为匀称,拥有更发达的前肢,显得更为矫健。同时,异特龙的

标本数量也要远多于霸王龙,使得它成为被古生物学家研究的最透彻的恐龙之一。

由于发掘出的化石数量极为庞大,异特龙已成为莫里逊组的标志性化石物种。

异特龙的属名意为与众不同的蜥蜴。异特龙的椎体略呈沙漏形,椎体两侧有

很大的凹陷。在当时的知识水平下,这样的结构与已发现的任何恐龙都是不同的。

马什认为这种特殊的构造非常的轻盈,甚至有些不结实,因此将模式种命名为脆

弱异特龙。欧洲异特龙的种名则是为了强调发现地在欧洲。詹氏异特龙的种名是

为了纪念詹姆斯.麦德森(JamesH.Madsen)。麦德森是一位异特龙专家,他一生

修理并研究了很多异特龙的化石.在恐龙古生物学领域有一本非常权威的异特龙

骨骼学著作就是麦德森写的。

生长模式

生长曲线分析显示,异特龙大约在15岁的时候生长速度达到最快,可以达

到一年148干克。这种生长模式与同等体型的大型暴龙类,如恶魔龙非常相似。

脑部结构

对于异特龙脑部结构的研究表明,异特龙的脑部结构与现生鳄鱼的相似程度

第19页共46

要高于与现生鸟类的相似程度。对于前庭系统的分析显示,异特龙在走路的时候

头部与地面是平行的。对于内耳结构的分析显示,异特龙可能能向现生鳄鱼一样

听到低频的声音。异特龙的嗅叶非常发达,意味着它可能有良好的嗅觉。

头骨生物力学

异特龙拥有庞大的体型以及坚固的头骨结构,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却发现它

们的咬合力非常的弱。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异特龙通过下领收肌群咬合时所产

生的咬合力只有350千克左右。这一数值甚至弱于非洲狮更不用提各种现生的大

型鳄鱼了。相比之下,霸王龙可以轻易咬出1.5吨的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异特龙的上领非常坚固,在垂直其齿列的方向上可以承受约5吨的力量。研

究人员借此推测,异特龙会张开大嘴挥动它的脑袋砍向猎物。异特龙的牙齿非常

锋利,反复的劈砍会对猎物造成致命的伤口。一项研究将异特龙的头颈部构造与

剑齿大猫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都有下领肌肉减弱但是颈部肌肉加强的现象。虽

然异特龙不具备剑齿,但是颈部肌肉加强也间接证明了它们可能会采取挥动脑袋

劈砍猎物的策略。另外一项更近期的生物力学研究使用异特龙头骨和颈部的三维

模型来模拟它的活动范围。研究显示异特龙能够快速的挥动头骨进行前向

和垂直的运动。这一结论与前面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还有一项研究使用了断

棒理论来讨论异特龙以及更大型的高棘龙和南方巨龙的下领生物力学特点与大

型暴龙类的养异。研究结果显示,异特龙的下颔在重直方向上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但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能力较弱。更大型的异特龙类如高棘龙和南方巨兽龙的

下领虽然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能力有所加强,但是仍然不及同体型,甚至是体型

更小的暴龙亚科。这些结果也能间接反映两类大型兽脚类恐龙的捕食策略,以及

措物类型的差异。

禽龙

禽龙(学名:lquanodon,意为“愚的牙齿”),属于形纲鸟警目鸟脚下目的禽

龙类。禽龙是种大型鸟脚类恐龙,身长约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

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者。它们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6500万一

2亿年)的大型恐龙。后肢发达,直立高约5米,从头部至尾尖长11米。尾巴粗

重,起平衡作用。素食,舌长,利牙锯齿状,用以撕扯和切碎树叶。

禽龙是古爬行动物,也是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在1822年于英国南部发现

体长约9米,重7吨。前肢有五指,拇指像钉子。两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生存

于白晋纪早期。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北美、北非和东亚。

禽龙嘴前端较究,长有骨质硬喙,长长的领中后端密密麻麻排列着利齿,这

第20页共46

一切都是为了能饱食到大量植物进化而来的结果。它的前肢较长,生有4根“手

指”和一根像钉状一样尖的“拇指”,后肢强壮有力,并生有3个脚趾。但跑步

时用两条后肢,走路时一般都用四肢。它习惯用灵巧的“手”去抓扯植物,然后

送入口中细嚼慢咽,悠悠品味,最后咽入胃中消化吸收

禽龙的化石

禽龙是种大型草食性动物,身长约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

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禽龙的化石多数发现于欧洲的比利时、

英国、德国,它们主要生存于白圣纪早期的巴列姆阶到早阿普第阶,约1亿3000

万年前到1亿2000万年前。演化位置大约位于行动敏捷的棱齿龙类首次出现,

演化至鸟脚下目中最繁盛的鸭嘴龙类,这段过程的中间位置。此外,过去有许多

化石被归类于禽龙,年代横跨侏罗纪庐莫里阶到白乎纪森诺曼阶,范围广达欧洲、

北美洲、亚洲内蒙古、以及北非。但这些化石多被归类于其他属,或是建立为新

属。并在1825年由英国地理学家吉迪恩·曼特尔进行描述与命名。斑龙、禽龙

以及林龙是用来定义恐龙总目的三个属。禽龙与鸭嘴龙科共同属于禽龙类演化支

从两个著名尸骨层发现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员可提出许多禽龙生活方面

的假设,包括进食、移动方式、以及社会行为,禽龙的重建图也随着标本的

新发现而改变。禽龙属(lquanodon)大型素食恐龙的统称。化石见于欧洲、

北非、亚洲东部广大地区的上侏罗统和下白严统。身长10公尺(米)多,头部离

地面4公尺(米).这种两足行走的动物的后肢很发达,长而粗的尾起平衡作用。

前肢也较发达具异常的前掌,朝上生长硬如尖钉的拇指与掌的其馀部分成直角。

牙有锯齿状刃口。该属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恐龙。已找到许多完整个体的化石,

有些成群被发现,表明他们曾成群行走。有人提出它具有部分水生的习性,当受

到威胁时,进入河或湖中避难。

分布范围

禽龙的化石多数发现于欧洲的比利时、英国、德国,此外也有一些可能是离

龙的化石出土于北美洲、亚洲内蒙古、以及北非。禽龙是继班龙之后,世界上第

二种正式命各的恐龙。

禽龙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发现,并在1825年由英国地理学家吉迪思·曼特

尔进行新种描述。禽龙、班龙、以及林龙为最初用来定义恐龙总目的三个属。禽

龙与鸭嘴龙科共同属于禽龙类演化支。

注:禽龙已出现在数个电影中;例如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恐龙》(Dinosaur),

主角为一只名为“Aladar”的禽龙,以及它的三个禽龙同伴。禽龙也是哥吉拉

小恐龙》(TheLandBeforeTime)。

鸭嘴龙

鸭嘴龙(Hadrosaurus)为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最大的有15米多长是白

垩纪后期鸟盘目草食性恐龙家族的其中一员。2008年居然发现了身长超过22米

的鸭嘴龙。

鸭嘴龙是北美最早发掘纪录的一种恐龙。虽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

物学家相信所有的鸭嘴龙是以二足行走,使身体保持平行姿态,而尾部向后保持

平衡。没有人再相信鸭嘴龙在水中生存,虽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龙的攻击,但它偶

第21页共46

而快速的游行逃脱。鸭嘴龙体型较爱德蒙脱龙稍小。鸭嘴龙是一种食草恐龙,喙

吻部宽扁,极像鸭嘴。全长10米左右,后肢粗壮,脚宽大,用于行走;前肢细弱,

好像一双小手。头骨很长,领骨两侧长着菱形的牙齿,数量多达2000多个,被

誉为恐龙世界的牙齿大户。它们的家族观念很强,成年恐龙会很好地保护它们的

巢穴,并给幼龙喂食,直到它们长到能够自己出去觅食为止。

鸭嘴龙(hadrosaurs),生存于1亿年前白垩晚期,这是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

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它们是一类较大型的鸟臀

类恐龙。目前(2008年)发现最大型的身长超过21多米。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

领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嘴状吻端,故名。

它们的腿部有三根趾头,后腿长而有力,前腿则较小且无力。鸭嘴龙许多

种类的最大特征就是头上密布的冠饰。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领骨和前齿骨的延

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故名。所有鸭嘴龙的头骨皆显高,其枕

部宽大,面部加长,前上颔骨和鼻骨也前后伸长,嘴部宽扁,外鼻孔斜长。特化

的前上领骨和鼻骨构成明显的额窦,形成角状突起。下领骨上的齿骨和上隅骨形

成的冠状窦很发育,后部反关节突显著.上下领齿列复排,每个额骨上有45~60

个牙齿皆垂直复叠。珐琅质只在牙齿一侧发育。颈椎15个,背椎13~15个,荐

椎8~11个尾椎较多,其确切数目,因个体而异。颈推和背椎椎体为后凹型,背

椎神经弧较高,尾椎侧扁,其神经棘和脉弧皆很发达,肠骨的前突平缓,后突宽

大,耻骨前突扩展成桨状,棒状坐骨突几乎成垂直状态,有的个体的坐骨远端也

扩大。前肢短于后肢,脑骨为股骨的一半长,挠骨与脑骨等长,前足的第二、三、

四指较第一、五指发育,前足的各连接面粗糙。胫骨短于股骨,后足的第1指消

失或仅有残迹,而第V指完全消失,第三蹈骨较长,后足已发育成鸟脚状。另外,

前后足各指皆有爪蹄状未趾。

鸭嘴龙是鸟脚类恐龙最进步的其中一大类。在亚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圣世

的鸭嘴龙化石到处都有发现。鸭嘴龙是北美最早发掘纪录的一种恐龙。加拿大北

部努纳武特地区发现的一具鸭嘴龙化石,可能是迄今人类在地球最北的地方发现

的恐龙化石。在中国除山东外,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发

现不少鸭嘴龙化石。

第22页共46

原角龙

原角龙(属名:Protoceratops)在希腊文意为“第一个有角的脸,是种角龙

下目恐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约1亿一6500万年前)的恐龙。为短肢四足动物,

体长2米,体重近400公斤,齿长而锋利。颈部有骨质壳皱,颔部肌肉硕大。可

能以棕榈叶为主食。

原角龙是种四足恐龙,头部后方有大型头盾,没有角。头盾由大部的颅顶骨

与部分的鳞骨所构成。头盾本身则有两个颅顶孔,而颊部有大型扼骨。头盾的正

确大小与形状随者个体而有所不同;有些标本有短小的头盾,而其他的头盾接近

头颅的一半长度,有些研究人员,包括彼得·达德泰(PeterDodson),将头盾的

不同大小与形状,归因于两性异形以及年龄变化。

原角龙身长约1.8米,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龙的体重约180公斤。高

度集中的大批标本,显示原角龙是群居动物。

原角龙是种小型恐龙,但头颅占了很大一部分。原角龙是草食性动物,但似

乎嘴部肌肉强壮,咬合力高。嘴部有多列牙齿,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原角龙的

头顾骨有大型喙状嘴、四对洞孔。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孔,可能比较晚期角龙类的

鼻孔还小。原角龙有大型眼眶,直径约50公厘。眼睛后方是个精小的洞孔,下

颚孔。

原角龙的脑袋和躯干都很大。它的喙长得像鸟的一样,嘴的前部没有牙,

但在嘴里两侧长着牙。原角龙的头上长着个褶边一样的装饰,雄性的比雌性的

大些原角龙是群居生活。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

所以它们比较聪明。它们走路用四只脚,走得比较慢。

体型特征

原角龙残留有许多角龙已无的牙齿,它的“手脚”较细,尾巴较宽并呈鱼睛

状头上长着一个褶边形装饰,颈部骨板较大,形成一个颈盾,雄性比雌性较大,

像折扇一样张开。

原角龙身长约1.8米,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龙的体重约180公斤。高

原角龙是种小型恐龙,但头颅占了大部分。原角龙是草食性动物,但似乎嘴

部肌肉强壮,咬合力高。嘴部有多列牙齿,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原角龙的头颅

骨有大型喙状嘴、四对洞孔。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孔,可能比较晚期角龙类的鼻孔

还小。原角龙有大型眼眶,直径约50公厘。眼睛后方是个稍小的洞孔,下预孔。

头盾由大部的顾项骨与部分的鳞骨所构成。头盾本身则有两个颅顶孔。而颊

部有大型扼骨,头盾的正确大小与形状随着个体而有所不同;有些标本有短小的

头盾,而其他的头盾接近头颅的一半长度有些研究人员。包括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将头盾的不同大小与形状归因于两性异形以及年龄变化。

第23页共46

窃蛋龙

窃蛋龙,是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要纪晚期,身长1.8到2.5米。

大小如驼鸟,长有尖爪、长尾,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行动敏捷,可以像袋鼠一

样用坚韧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2007年3月24日,河南

发掘世界上最小窃蛋龙化石。

台湾科博馆的窃蛋龙模型

名称起源

1923年由队长安德鲁斯率领的美国中亚考察队,在蒙古高原额仁大巴苏发

现,发现时,它在一堆原角龙的化石附近,而且正在一堆化石蛋上,由于当时的

技术条件有限,认为这条龙正在偷取原角龙的蛋,美国中亚考察队领导者奥斯朋

博士给它取名为窃蛋龙,并一直沿用。

1993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专家马克教授来蒙古高原考察

并且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的结果是,这个胚胎是窃蛋龙的。他还发

现这枚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与60年前发现的被窃蛋龙压在身下的恐龙蛋化石是

一样的,也就是说,那些卵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如此一来,它偷

吃原角龙蛋的假设也就不成立。

有的专家认为,窃蛋龙与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他有很多与鸟类相似的行

为和特征,当灾难来临时,他可能正在像鸟一样卵,它和一些爬行动物一样,产

完卵后,会用沙土把卵埋上,埋好后,它却不愿匆匆离去,而是守候在这窝卵上,

以防其他动物的侵害。

生物食性

生活在蒙古的窃蛋龙除了食用有限的植物果实以外,也会利用它喙部十分

坚硬的骨质尖角去找寻其他的食物,因为它能够很容易地刺穿软体动物的外壳,

所以古生物学家推测它可能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或许它真的会啄开其他恐龙

的蛋去吸食其中的蛋液。如果它一旦被体格强壮但速度较慢的恐龙发现了的话,

那么它唯一能选择的方法就是飞速逃离。此外,窃蛋龙喜欢群体生活在一起,而

且自己进行孵化抚育活动。研究发现,窃蛋龙长而有力的后腿非常适合在水中跋

涉,灵巧的前肢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起水中的生物。而发达的颈部肌肉也可以使

它们很容易地摘取高处的树叶和浆果。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窃蛋龙是典型的杂

食性恐龙。无论是植物,还是小型昆虫,或是一些水生生物,都能成为它们的美

食。

产卵方式

窃蛋龙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成年的窃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的圆锥开

第24页共46

的巢穴中。巢穴中心深一米,直径两米,每个巢穴相距7到9米远,它们的个子

比较小,有时它们用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利用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孵化

所需的热量,进行自然孵化。

棘背龙

棘龙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一类大型兽脚类肉食龙,其中的亚种埃及棘

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拥有着比肩霸王龙和南方巨兽龙的体长,体长

12到20.7米,臀高270至400厘米,体重4到26吨,生存于白垩纪中期的北

非,约为11200万年前到9700万年前的阿尔必阶到森诺曼阶早期。由德国古生

物学家斯特罗默于1915年命名。由于长相奇特,加上体型巨大,棘龙受到的关

注不少于霸王龙。可惜的是,棘龙的正型标本在二战时期被炸毁。长期以来,古

生物学家对于棘龙的认知都只停留在正型标本的照片和少数的化石碎片上。随着

近几年化石证据的逐渐增多,棘龙真实的形象才浮出水面。近几年的新化石标本

以及定量研究显示,棘龙的身体结构高度特化,是一种水性很好的恐龙。这些研

究不仅使科学家弄清了棘龙的身世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在中生代时期,恐龙不止

是陆地上的霸主,在水中也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龙类的其它成员,如重爪龙,似鳄龙和异特龙类的高棘龙的神经棘也有所增高,

但与棘龙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种名则是强调它的发现地。棘龙属下曾经还命名

过另外一个物种,摩洛哥棘龙,但它的有效性依然存疑。目前学术界接受的唯一

有效种是埃及棘龙。

基本信息和形态

棘龙的前领骨较其它兽脚类恐龙更狭长,构成了一个略显细长的吻端。前命

骨的前表面具有非常多的很大的凹坑。两侧前领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内外侧收缩

且齿列的背缘向背面凹陷。从腹面看,前领骨的腹面形成了一条粗壮的隆起。两

侧前领骨的隆起由后向前延伸,在吻端交汇在一起。前领骨上具有6-7个齿槽。

前颁骨的牙齿非常直,呈圆锥状。牙齿的横截面接近圆形。前领骨和上领骨的接

合缝比较复杂。其上具有一个很明显的鼻骨下孔。上领骨的外侧面具有一排滋养

些研究认为这些骨板是型骨,但是它们并没有愈合在一起,更合理的解释是它们

是上领骨的前内侧突。上领骨的舌侧部与唇侧部之间由一条前后向延伸的沟分隔

开两侧上领骨的唇侧边缘之间近似相互平行,其向后延伸的过程中略有向两侧扩

第25页共46

展上领骨的舌侧部分的内侧壁可以看到粗糙的表面。眶前窗的前边缘被限制在眶

前窝的前边缘之内。上领骨具有气腔化的构造。上领骨上具有12个齿槽,大小

几乎-致。棘龙的侧齿也呈圆锥形,略微向后端弯曲。牙齿的近中脊发达,远中

脊不发达或缺失。牙冠表面具有纵向平行的脊和沟,近中脊没有锯齿发育,远中

脊如果存在的话也没有锯齿发育。棘龙的外鼻孔很小,且位置靠后,位于大约第

9-10个上颔齿的位置。此外,棘龙的前领骨完全没有参与到外鼻孔边缘的构成。

外鼻孔的边缘由上领骨和鼻骨构成。鼻骨的截面接近“v”形,其上会发育一个

小冠。棘龙的背椎椎体前后向延长,呈沙漏状,内外侧收缩。背椎神经棘的高度

达到了椎体长度的10倍或者更长,且神经棘的前后向最宽处不是神经棘的最高

点背椎神经棘的骨骼较为致密。神经棘从基部至总高度的三分之一处发育有粗植

的结节。近端尾椎和末端尾椎都具有非常高的神经棘。长骨缺乏开放的髓腔。肠

骨的前后向长度大于股骨的长度。股骨强烈的向前弯曲,且第四转子异常发达,

强于典型的兽脚类恐龙,其近远端长度达到类股骨总长度的25%。脚部第一趾长

第一趾第一趾节骨为所有趾节骨中最长的。脚部的爪较为扁平。脚爪的长度约为

近端背腹向高度的4倍。脚爪的腹面很平。

鸭嘴龙是北美最早发掘纪录的一种恐龙。虽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

生物学家相信所有的鸭嘴龙是以二足行走,使身体保持平行姿态,而尾部向后

保持平衡。没有人再相信鸭嘴龙在水中生存,虽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龙的攻击,但

它偶而快速的游行逃脱。鸭嘴龙体型较爱德蒙脱龙稍小。鸭嘴龙是一种食草恐龙,

喙吻部宽扁,极像鸭嘴。全长10米左右,后肢粗壮,脚宽大,用于行走;前肢细

弱,好像一双小手。头骨很长,领骨两侧长着菱形的牙齿,数量多达2000多个,

被誉为恐龙世界的牙齿大户。它们的家族观念很强,成年恐龙会很好地保护它们

的巢穴,并给幼龙喂食,直到它们长到能够自己出去觅食为止。

鸭嘴龙(hadrosaurs),生存于1亿年前白垩晚期,这是正是恐龙发展的顶

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它们是一类较大型的鸟

臀类恐龙。目前(2008年)发现最大型的身长超过21多米。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

上领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嘴状吻端,故名。

第26页共46

霸王龙

霸王龙类是肉食性恐龙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具有强有力的后肢和长度超过1

米的领,其领上布满十几厘米长的锋利牙齿。霸王龙名称中的“暴君”之意,就

是从它的这种恐怖形象中来的。与异龙类相比,霸王龙类的前肢更加退化,但后

肢却变得更长,适合于猛冲出去捕杀猎物。恐龙的牙齿容易脱落,但是脱落之后

新的牙齿很快就会长出来。所以同一个恐龙个体的牙齿也是长短不一的,霸王龙

也不例外。

霸王龙类的主要特微在於宽大沉重的颅骨、短而有力的颈部,以及退化的

二指手臂,头骨粗大、颈部短而有力、前肢两指,身表可能覆盖原始羽毛。全

世界最完整的暴龙科化石为称为[Jane],是一只年轻的暴龙(T.rex)。暴龙科最

重15.4吨,长度最多15公尺,生活於白要纪晚期。化石可见於西欧、北美、中

亚以及东亚,各地物种不尽相同。最早的祖先来自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

第27页共46

(eoraptor)。

地理位置

生存于晚侏罗世至晚白白噩世的北美、欧洲、蒙古和中国。

发现意义

的霸王龙科(Tyrannosaurrdae)的典型属种,还包含早白垩世甚至晚侏罗世个体

小到中等的霸王龙超科(Tyrannosauroidea)的成员。霸王龙科的有效属种仅分布

于北美西部和亚洲东部,它们的成年个体体形庞大,长达9~13m而早白噩世及之

前的霸王龙超科的类型,目前发现于亚洲、欧洲和美国,身体全长1.6-5m。关

于霸王龙科的起源与演化,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有不同的观点和重要的原因是缺乏

该科早期类型的化石材料。最近发现于辽宁西部早白垩型世热河生物群中的一件

大型霸王龙类化石,为研究霸王龙类的演化、霸王龙科的起源与迁徙等提供了重

要信息。

食性简介

霸王龙是白垩纪晚期的爬行动物,当时它是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顶端,北美洲

的各种恐龙基本上都可以成为它捕猎的对象,有的时候也会攻击像阿拉莫龙一样

的长颈食草恐龙,体型较小的恐龙通常都不在霸王龙的食谱中,无论是哪种类型

的恐龙,它们都不是霸王龙的对手,总而言之,霸王龙是吃肉的。霸王龙是体型

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

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迅猛龙

迅猛龙,又译快盗龙、速龙,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一种蜥臀目

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迅猛龙的

模式种为蒙古迅猛龙V,mongolienss),也是唯一确定的已知种。迅猛龙由著名

古生物学家奥斯本于1924年在蒙古发现,这是第一种亚洲驰龙类。其他驰龙类

皆在北美洲发现。

外形简介

迅猛龙的体型接近火鸡的大小,小于其他的驰龙科恐龙,例如恐爪龙与阿

基里斯龙,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相同的生理特征。迅猛龙是种二足、肉食性的有

羽毛恐龙,具有长而坚挺的尾巴,低矮的头颅骨,以及朝上微翘的口鼻部。迅猛

龙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户晓的知名武器一一长约九厘米的第2

趾是它捕杀猎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猎手段为: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举起第2趾,

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猎物,一跃而起,用镰刀足扎进猎物的腹部,然后用力撕

咬猎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开瞠破肚,一下置于死地。

捕猎技巧

第28页共46

由于沙漠之中的降雨主要集中在一个月里,这时食物充沛,没有形成大群的

必要,所以这时迅猛龙会结成小群行动,到了旱季,猎物渐渐稀少,迅猛龙往往

集结成大群,以便捕杀大猎物。迅猛龙往往选择大部分动物都处在繁殖期的雨季

捕猎小动物,迅猛龙通常在小猎物频频出没的沙丘,林地边缘或固定水源进行埋

伏。当猎物进入视线时,迅猛龙就会更加详慎,慢慢潜伏到离猎物100米左右的

地方,做好冲刺的准备。然后,它们会一跃而起,以每小时64公里的速度冲向

猎物再开瞠破肚,慢慢享用,到了旱季,其他恐龙开始了小规模的迁徙,大漠上

数量最多的是似鸡龙但是,似鸡龙常常在开闯地段行动,根本没有遮挡物进行埋

伏所以,它们只能采取正常的追逐策略。当似鸡龙群发现迅猛龙之后,会迅速逃

跑但是,虽然似鸡龙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们很没耐力,过不了多久就慢了下来,

这时的迅猛龙会分离出来一个单独的目标,把它包围起来,然后围成梅花阵再渐

渐收缩阵型。内圈的迅猛龙会跳到猎物身上,用前肢抓住猎物,后爪刺进猎物身

体里,然后向后猛踹,再迅速跳开,即使猎物没有被迅猛龙拽倒,那也会在几轮

进攻之后失血过多。接下来,就可以慢慢享用了。迅猛龙是最广受一般大众熟悉

的恐龙之一,这导因于它们在麦克·克菜顿(MichaelCrichton)的小说《侏罗纪

公园》(JurassicPark)以及同名电影中的抢眼表现,但小说与电影版本对于迅

猛龙的描述有误。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迅猛龙则是种重要的恐龙,已发现超过

12个迅猛龙的化石,是驰龙科中数量最大的。而其中一个著名的标本,则保存

了与原角龙缠斗中的迅猛龙。

迅猛龙是一种中型驰龙类,成年体长约2.07米,身高高约1.1米,体重推

测约15公斤。与其他驰龙类相比,迅猛龙具有相当长的头颅骨,长达25公分;

口吴部向上翘起,使得上侧有凹面,下侧有凸面。迅猛龙的颚部有26-28颗间隔

较大且后缘带有锯齿的牙齿这特征证明迅猛龙可能是捕食行动迅速猎物的活跃

捕食者迅猛龙的大脑较大,脑重/体重比在恐龙中属于最大的之列,显示迅猛龙

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

副栉龙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似带龙、拟栉龙、似棘龙、

拟棘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

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

(P.walkeri)、P.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P,cyrtocristatus。副栉龙的化石发

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

方式行走。

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栉龙最先被认为与带

龙(有冠饰的蜥蜴)是近亲。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walkeri)

小号手副带龙(P.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短冠副栉龙(P.cyrtocristatus)。副

第29页共46

栉龙的首次叙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Parks)籍由在埃布尔达

省发现的一个头颅骨与部分骨骸叙述。副栉龙因它们的头盖骨上大型、修长的冠

饰著名,冠饰往头后方弯曲。副栉龙的最亲近物种应是最近在中国新发现的卡戎

龙,两者的颅骨类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饰。这种结构引起许多科学文献的讨论;

对于该冠饰主要功能的意见包括:辨别性别与物种、共鸣器、以及调节体温。

副栉龙只发现过部分骨骸。沃克氏副栉龙的模式标本身长9.5公尺,头颅骨

与冠饰长1.6公尺。小号手副栉龙模式标本的头颅骨与冠饰超过2公尺,显示它

们比沃克氏副栉龙大。副带龙重达2.5吨。从唯一发现的前肢显示,它们的前肢

比其它鸭嘴龙科恐龙的前肢短,并拥有短而宽的肩脾骨。而股骨结实,沃克氏副

龙模式标本的脑骨长达103公分。副栉龙上臂与骨盆都很粗壮。如同其它鸭

嘴龙类,副栉龙是二足恐龙,但可以转换成四足行走。副栉龙可能在寻找食物时

采用四足方式,而在奔跑时采用二足方式。副栉龙脊椎上的神经棘高大,这特征

常见于赖氏龙亚科恐龙,这特征增加背部高度,超过臀部的高度。已发现沃克氏

副栉龙的皮肤痕迹,显示皮肤上有瘤状鳞片。副栉龙最著名的特征是头顶上的冠

饰,由前上颚骨与鼻骨所构成,从头部后方延伸出去。在沃克氏副栉龙模式标本

的脊推上,一个可能是冠饰接触到背部的地方,神经棘上有凹口,但这可能是该

个体的病理。替副栉龙命名的威·帕克斯(WilliamParks)假设从冠饰到脊椎凹

口有个韧带用来支撑头部,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在许多重建

模型里,冠饰到颈部则是有块皮膜。副栉龙的冠饰是中空的,内部有从鼻孔

到冠饰尾端,再绕回头后方,直到头颅内部的管。沃克氏副栉龙的管最简单,而

小号手副栉龙的管最复杂,有些管是不通的,而其它管是交叉、分开的。沃克氏

副栉龙、小号手副带龙的冠饰较长微弯,而短冠副栉龙的冠饰较短。

化石发现地

在1961,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Ostrom)叙述了另一个保存良好标本并命

名为短冠副栉龙(p.cyrtocristatus)。这个标本包含一个部份头颅骨,上有圆、

短冠饰,以及头颅后的大部分骨骸,除了足部、颈部、以及部分尾巴以外;该标

本位于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短冠副栉龙的种名cyrtocristatus在拉丁语中

意为[变短的冠饰]。短冠副栉龙被发现于Fruitland组顶层,以及其上的

Kirtland组底层。

戟龙

戟龙(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龙,在希腊文意为“有尖刺的蜥(oTupa)

是草食性角龙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坎潘阶,约7650万年前到7500

万年前。

第30页共46

戟龙又叫刺盾角龙,生活在白圣纪晚期,是植食性角龙类恐龙的一种,颈盾

戟龙的头颅硕大,颈部长有美丽的盾状环形的装饰物。在盾状饰物周围长著6

个大小不一的长角,这些构成了戟龙那大的吓人的颈盾,这个颈盾不但能吓住敌

人。这个颈盾一般在强壮威武的雄性身上长得壮观美丽,而在雌性的身上并不发

达因此专家推测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展示,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因为这个颈盾看起

来很像中国古代兵器中的戟,所以便形象地给它取名为戟龙。戟龙强健的四肢支

撑起庞大的身体。戟龙的角和颈盾的骨刺像一把把利剑,是反守为攻的可怕武器。

像鹦鹅一样弯曲的喙嘴,可以切割采食低矮植物的叶子。戟龙长约60厘米的臭

角,是进攻时的主要武器。

化石发现

戟龙的第一个化石,由劳伦斯·赖博在1913年命名。1935年,皇家安大略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重新来到恐龙公园,发现遗失的下颚与骨骸的大部分。戟龙性

虽然格温顺却敢于和肉食恐龙对抗,甚至敢反击霸王龙。被戟龙的鼻角顶中将是

致命伤。由于尖角龙亚科存在不同种、甚至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所以一直有争论

哪些属和种是有效的,尤其是尖角龙与独角龙是否有效属,还是不同性别的成员。

1996年,彼得,达德森发现尖角龙.戟龙、独角龙之间有足够的差异性可成立独

立的属,而戟龙与尖角龙的关系较近。

戟龙(jilong)是种大型恐龙,拥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体。戟龙的尾巴

相当短。它们有喙状嘴,以及平坦的颊齿,显示它们是草食性恐龙。如同其它角

龙类,生活方式群居,多与其他角龙类及植食恐龙共栖,以大群体方式迁徙,理

论可从化石透露。主要生活于加拿大的艾伯塔和美国的蒙大拿,白噩纪末。戟龙

性格温顺却敢于和肉食恐龙对抗,甚至敢反击霸王龙类。被戟龙的鼻角顶中将是

致命伤,戟龙颈盾周围的尖刺有效能够保护颈部,而很多时候戟龙不用参战,只

需要晃晃满头的尖角就能吓退多数进攻者。

戟龙是由劳伦斯·赖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龙亚科的成员。戟龙已知有

三个种:埃布尔达载龙(s.albertensis)、卵圆戟龙(S.ovatus)、帕克氏戟龙

(S.parksi),但最后一种常被认为是埃布尔达戟龙的异名。其它曾被列入载龙的

种已经改列为其它属。

特暴龙

特暴龙是发现于亚洲地区的大型暴龙类,在外形上与北美洲的霸王龙非常相

似,是当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的蒙古和中

国,约74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特暴龙的体型比霸王龙和诸城暴龙略小,但

明显大于其它的暴龙类,其头骨的最大长度可达1.3米。特暴龙的化石主要发现

于蒙古,但是也有一些证据表明这种巨型掠食者在中国的内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区

都有分布。如同它在北美洲的近亲一样,特暴龙的标本量也非常巨大。截止到巨

前为止,古生物学家至少已经找到了约30个特暴龙个体的标本,这其中不乏保

有精美的头骨化石。在亚洲恐龙古生物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特暴龙不同发育阶段

个体曾经被当成过不同的物种,不过在近期的研究中这些错误都被一一纠正。

第31页共46

位于德国明斯特的大学地理与古生物学博物馆

特暴龙的属名意为“可怕的蜥蜴”,种名意为“勇士”。特暴龙的正型标最

初并没有被归入到特暴龙属,而是被归入到暴龙属,并命名为“Tyrannosourus

bataar”,另外三个早期的归入标本中有两个被归入了蛇发女怪龙属。直到1965

年苏联古生物学家阿纳托利,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特杰斯特文斯基才发现马列夫

命名的这4件标本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随后它们才被并入勇士特暴

龙。

体型大小

如果不考虑标本量很少且质量很差的诸城暴龙,特暴龙的体型基本稳坐暴龙

类的第二把交椅。最大的特暴龙头骨长度达到1.3米,这一大小显著的大于其它

的大型暴龙类,并基本达到了个别霸王龙成年标本的头骨长度。目前最大的特暴

龙标本体长是肯定能超过10米的。特暴龙的体重一般估计在4吨左右。

通过仔细对比霸王龙及其它北美暴龙亚科成员的头骨各个骨块骨缝与特暴

龙的差异可以发现霸王龙与特暴龙的头骨具有不太一样的生物力学结构。大型暴

龙类都具有毁灭性的咬合力,而它们的头骨也必须在撕咬猎物的同时承受同样巨

大的反作用力。北美洲的暴龙亚科主要通过上领骨-鼻骨-泪骨-额骨/前额骨的紧

密关节构成来承受撕咬猎物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其中,鼻骨与泪骨构成了非

常强的关节,且这一特征普遍存在于北美的大型暴龙亚科中。对于特暴龙的研究

显示,与北美洲的亲成们相比,特暴龙的泪骨前突向下偏转的更多,并且拥有比

北美洲暴龙类更为强壮的上领骨升突,使得这两个块骨头通过复杂的关节面紧密

关节在一起,同时特暴龙的前额骨与泪骨也有非常紧密的关节。非常强大的上领

骨-泪骨关节也见于异特龙和中华盗龙这样的大型异特龙类中。对于异特龙头骨

的有限元分析显示,异特龙在攻击猎物时,头骨的上领骨-泪骨关节处会承受非

常大的反作用力。另外一点区别是,北美洲的暴龙类下领领的齿骨和后面的骨

块具有较为灵活的关节,使得它们的下领可以一定程度的外扩展和收缩,而特暴

龙没有这样的关节,使得它们的下领更为一体化。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亚

洲暴龙类和北美洲的暴龙类所面对的猎物不太一样。晚白坚世北美洲的暴龙类主

要捕食角龙类和鸭嘴龙类,而亚洲的暴龙类则有更多的机会捕猎大型蜥脚类恐龙,

比如泰坦巨龙类。目前还未有研究使用模型化的方法精确计算过特暴龙的咬合力,

但定性的比较认为,特暴龙与其它大型暴龙类一样拥有非常巨大的咬合力。

第32页共46

牛龙

牛龙(属名:Carnotaurus)又名食肉牛龙、肉食牛龙,属于兽脚亚目角鼻龙下

目的阿贝力龙科,是一类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由于头顶有两只角,顾名思义为牛

龙,模式种萨氏食肉牛龙。食肉牛龙生活白垩纪末期的(麦斯特里希特阶)的阿根

廷巴塔哥尼亚,由发现很多南美洲恐龙的何塞·波拿巴(JoseF.Bonaparte)在

1985年所描述及命名。食肉牛龙是种擅长奔跑的高速掠食者,是已知的奔跑速

度最快的大型恐龙,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加上小腿较细、脑袋高、尾巴偏

细腿部极其长,也被称为白要纪的猎豹。根据唯一发现的一个很完整的骨架,食

肉牛龙体长8米,体重3吨,臀高3米。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

意思是“牛”),因为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角。种名则是以发现标本的

AnselmoSastre为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场中发现的。食肉牛龙的化石仅发现一具,

但非常完整,完整度高达72%,缺少绝大部分尾巴、绝大部分小腿及双脚,并具

有多排的小型皮内成骨,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非虚骨龙类兽脚类恐龙,除了牛

龙外,只有似松鼠龙和昆卡猎龙两种非虚骨龙类发现过皮肤痕迹。食肉牛龙与阿

贝力龙都属于阿贝力龙科,阿贝力龙科是白圣纪末期,南方各大陆的优势顶级掠

食动物。

基本简述

食肉牛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1985年发现于阿根廷。它的颅骨完全

不同于过去人们所发现的任何恐龙类型。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

部较短较厚,非常像牛头;眼睛小而面朝前方,脊椎骨长有翼状突起;前肢短小;

背部两侧长着数排突起的鳞片。不过,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长在眼睛上方的一对

翼状尖角。

食肉牛龙全身上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头上的那对尖角,但是这对尖角既不

够大,又不够硬,所以食肉牛龙不太可能用它作为武器攻击敌人。古生物学家猜

测,这对尖角可能是食肉牛龙成年的标志,它们随着食肉牛龙的成长慢慢地长大

当这对角长到一定程度就证明食肉牛龙已经成年了。古生物学家已经找到了食肉

牛龙的皮肤印痕化石。从这些化石来看,食肉牛龙的身上覆盖着密密麻麻的鳞片,

这些鳞片像一个个小圆盘,大小、形状都差不多。另外,在食肉牛龙背部的两侧,

还排列着一些半圆锥形鳞片。由此,古生物学家推测,可能所有大型肉食性恐龙

的身上都覆盖着类似的鳞片。

生存年代

食肉牛龙最初被错误地认为来自于白垩纪期,大约与丘布特龙相同时期食肉

第33页共46

牛龙的化石错误地被认为发现于GorroFriqio组,属于阿尔比阶,约1亿年前

到9000万年,自从这份研究公布后,该地层的年代被认为不是很精确,有可能

更为年轻。

现在已知来自于白垩纪晚期的坎帕阶末期到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巴塔哥尼

亚地区发现的白垩纪晚期恐龙,除了食肉牛龙以外,另有泰坦巨龙类的南极龙、

普尔塔龙、泰坦巨龙、内乌肯龙、沉重龙、柏利连尼龙、洛卡龙、风神龙、博印

巨龙、拉布拉达龙、与萨尔塔龙,禽龙类的小头龙、加斯帕里尼龙,鸭嘴龙类的

南方小贵族龙,可能属于角龙类的南角龙,异特龙类的齿河盗龙,阿贝力龙科的

酋尔龙与奥卡龙。在2002年,MartinezLamanna等人公布一份正确的地层

年代,他们提出食肉牛龙的化石来自于LaColonia组,年代为白垩纪晚期到末期

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年代约7200-6900万年前,以此计算,食肉牛龙与它们

在印度与马达加斯加的近亲,都是生存在白垩纪末期。

慈母龙

慈母龙英文名(malasaura)的含义是“好妈妈蜥蜴”。1979年在美国蒙大拿,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恐龙窝,其中有小恐龙的骨架。于是他们把这种恐龙命名为

慈母龙。

由于慈母龙具有群体生活的习惯,习惯群体筑巢,所以恐龙专家们得以从它

的巢窝中发现了许多成年和幼儿慈母龙及其卵蛋的化石,由此使得人们对慈母龙

的生活习性、哺育子女成长的过程等方面的状况有所了解。慈母龙的脸看着像是

鸭子的脸。它的喙里没有牙,但是嘴的两边有牙。小慈母龙长30厘米。慈母龙

的前腿比后腿短。它们有条长尾巴。慈母龙用四条腿走路,跑步时用两条腿,它

们跑得很快。

具体特征

慈母龙的体型大,身长约6到9米,体重估计约2公吨,并拥有典型鸭嘴

龙科的平坦喙状嘴,以及厚鼻部。慈母龙的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状冠饰。头冠

可能用在求偶季节,作为物种内打斗行为使用。慈母龙是草食性恐龙。慈母龙

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但没有防御物可抵抗掠食动物,除了慈母龙强壮的

尾巴,以及它们的集体行动。这些慈母龙群体非常庞大,可能最多由一万个个体

组成。慈母龙可能生存在内陆环境。

慈母龙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并且照看自己的孩子。恐龙蛋的形状像个

第34页共46

柚子。慈母龙是群居生活的恐龙。它们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有点聪明。恐龙窝

都是在泥地上挖的坑,差不多和一个圆形饭桌一样大。在下蛋之前,成年恐龙可

能用柔软的植物垫在窝底。雌恐龙在垫好的窝内产18枚至40枚硬壳的蛋。科学

家们认为慈母龙母亲,可能还有父亲,会在窝旁保护着蛋,以免它们被其他恐龙

偷走。母亲可能卧在蛋上保持其温暖,当“她”需要离开去吃饭时,则由其他成

年恐龙看护着恐龙蛋。当小恐龙出世以后,它们的父母会照顾这些恐龙小宝宝,

并喂给它们食物。小恐龙什么都吃,还包括水果和种子。慈母龙父母可能先将坚

硬的植物嚼碎,然后再喂给小恐龙。科学家们推测,小恐龙一直在“家”中生活

一直到它们长到能离开家自己出去寻找食物为止。在美国同一个地方发现了大量

的带有恐龙骨骼和蛋壳碎片的恐龙窝,这就使得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在北美洲

曾生活着大批的慈母龙,它们在森林中生活,但每年都回到同一个产卵区来产卵。

它们也许一次次的使用同一个窝。小恐龙在窝中一直长到能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

就加入到恐龙群中去。最后,整个恐龙群迁移到别处,去寻找新鲜的食物。

幼体,幼体大约一个月大,它们的牙齿已磨损,验证母亲照料幼体,或者将食物

带到巢内,或者带它们到巢外觅食再回到窝巢。许多的巢分布在附近推测是幼体

照料的地方。在这个证据发现之前,大多数的古生物学者多认为恐龙留下其幼体

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的爬行动物一样。在一次大灾难中,一群慈母龙被一次

火山爆发的灰烬所埋藏。骨骼分布在大约二点六平方公里范围之内,据估算这一

群可达十三万五干只恐龙,现在的爬虫类在产卵之后大多数一走了之,不会像哺

乳类或鸟类一样照顾刚出生的小孩,但是在1978年科学家发现有一种恐龙竟会

在下蛋之后照顾并喂养小恐龙,于是便将之取名为慈母龙。

似鸟龙

似鸟龙是白垩纪晚期的一种兽脚类恐龙,它们主要生活在美国、加拿大等

北美洲地区。因为长得和大型乌类非常像,所以才有了“似鸟龙”这个名字。似

乌龙的外形和大型的鸟类,如驼鸟、鹅鹅等很接近,只是它们还保留着长长的尾

巴似鸟龙的头部比较小,眼睛很大,所以视野开阔,有良好的视力。高大轻巧

的体形和强有力的三趾能够让它们飞快地奔跑。

物种简介

(属名:Ornithomimus)意为“鸟类模仿者”,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晚

白垩纪的北美洲。急速似鸟龙(O,velox)是根据一个脚掌与部份手掌来命名这些

化石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丹佛组,但在加拿大发现了更好的化石,包括发现

于埃德蒙顿地区的埃德蒙顿似鸟龙(0,edmontonicus),在省立恐龙公园则发现

了一个保存极好的天然状态标本(仍不清楚属于哪种)。其他的似鸟龙化石则发现

于美国东岸。似鸟龙为杂食动物,吃动物和植物,例如昆虫、小的爬行动物、哺

第35页共46

乳动物、蛋、水果、叶子等。它用两条后脚走路,速度很快、很敏捷,跑起来的

速度能达到每小时43干米,与驼鸟的速度相当。似鸟龙是恐龙中智慧最高的一

种。

在恐龙家族里,兽脚类可算是恐龙中的大“家族”,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

世,著名的始盗龙、异特龙、暴龙、窃蛋龙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它们两足行

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多长有利齿。目前,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相信

脚类中也有一些种类的恐龙杂食,其至吃浮游生物,如似鸟龙。

似鸟龙下目(ornithomimosauria)又称似鸟龙类,是兽脚类恐龙中的一支,

正如其名,似鸟龙类恐龙与大型鸟类,如鸵鸟、鹅鹅,在形态上相当接近只是它

还保留长长的尾巴。它们的头部较小,其中多数种类上下领无齿,有一双大大的

眼睛,所以视野开阔,有良好的视力。似鸟龙类的体型高大,轻巧苗条强有力的

三趾脚使它们能高速奔跑;而细长、顶端有爪的前肢可以捕抓食物。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似鸟龙类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捕食昆虫

和其他一些小动物,偶尔吃吃果子。但是这些推测都缺乏化石证据,仅仅是推测

而已。2001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雷尔博士(marka.norell)

对两具来自蒙古戈壁,保存状况相当完好的气腔似鸡龙(gallimimusbullatus

化石上面发现了其嘴喙的组织构造,嘴喙呈梳子状,说明该种恐龙可能是采用滤

食的方式来进食,就像现生的鸭类一样。所以,诺雷尔认为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

可能和似鸡龙一样,也是从溪流或池塘的浅水处,过滤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处的恐龙专家保罗,巴雷特博士(paulm.barrett)经过

长期的研究,综合解剖学、埋葬学与古生态学等资料,对似鸟龙类的食性提出了

崭新的观点,其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从类恐龙

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分析,认为其浮游生物的食性,以及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等

观点都站不住脚,而似鸟龙类的角质喙与胃石显示似乌龙类应该是以植物为主的

杂食性。

甲龙

甲龙(属名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蜴],是甲龙科下的一属,当中只有

一种,称为大面甲龙(A.magniventris)。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

现,年代属于白要纪末期6800至6600万年前。

第36页共46

外形简述

甲龙(属名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属,当中

只有一种,称为大面甲龙(A.magniventris)。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

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甲龙的头宽而平,覆盖在脸面上的厚甲板和头

上侧的三角形突棘,使得它的头部就像带上了一个钢铁般的头盔,尾巴直如铁棒,

尾椎与众不同,稍呈平坦。

物种分类

甲龙是甲龙科的模式属。甲龙科是甲龙下目的成员,当中包括了结节龙科甲

龙的起源备受争议,有几个分析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它在甲龙科内的实际位

置却未有定案。甲龙及包头龙常常被认为是姊妹分类。但是,其它分析发现这些

属是在不同位置。需要更多的发现及研究才可以澄清这个情况。

甲龙身体上部覆盖着厚厚的鳞片,背上有两排刺,头顶有一对角。甲龙有个

像高尔夫球棒一样的尾巴。它的四只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脑袋是宽宽的甲

龙生存于白挛晚期,同时有许多肉食性恐龙。它的骨质、钉状的骨板与状的尾巴

(又称尾锤)》能提供很好保护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发掘到,属于恐龙族群

中最后灭绝的一支。

面部长满骨头甲壳的甲龙可能会以此来躲避捕食者,但带着这层护甲尤其是

“头盔”会非常热。新的研究表明,为了保持凉爽,甲龙进化出了长着血管的复

杂而曲折的鼻腔,这些血管有助于控制热量变化。通过CT扫描建立的研究模型

还表明,研究人员估计,甲龙可能会把它们吸入的空气温度调低至20摄氏度,

从而在体内生成较凉的血液并输送入脑部,从而避免脑部过热。O生活环境

甲龙生存在68-66百万年前,是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末期白垩纪-第三

纪灭绝事件前最后存在的恐龙。模式标本是从美国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被发现

而其它标本则于怀俄明州的兰斯地层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collard地层被发现

所有都是在白垩纪末期时代的地层。在白垩纪时,兰斯地层、地狱溪地层及

斯科拉德(Scollard)地层位在分隔东西北美洲的白要海路西岸。它们是一个阔

的海岸平原,由海路伸延向东直至新形成的落基山脉。这些地层大部份是由沙岩

及泥岩所组成,形成泛滥平原的环境。地狱溪地层是这些地层最多被研究的。当

时,地狱溪地层是亚热带,有着潮湿及温暖的气候。很多植物品种得以生存,主

要是被子植物,较小的是松科、蔗类及苏铁科。丰富的树叶化石在这地区的多个

地方都可以找到,显示这地区曾经是由

小树组成的森林在这些地层中,甲龙的化石仅有7具,与埃德蒙顿龙及三角

龙相比是较为稀少结节龙科的丹佛龙亦在这些地层中被发现。但是甲龙及丹佛龙

在地理学上及生态学上是分隔的。甲龙有着宽的口鼻部,进食时可能无选择性,

故此其生活环境应该被限制在远离海岸的高原地区,而埃德蒙顿甲龙有着较窄的

口鼻部,可见是进食时具有选择性,应该生活于较低接近海岸的地区。

三角龙

三角龙(学名:SterrholophusMarsh)为角龙科的植食性恐龙一属,化石发现

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500万年前。三角龙是最晚出

现的植食恐之一,同时也是最强悍的植食恐龙,所以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恐龙。

目前已有2有效种:恐怖三角龙、T,prorsus,但是还有其他属被命名。三角龙

也是在大众文化中属于比较有名气的恐龙。

第37页共46

发现及物种

第一个被命名为三角龙的标本,是在1887年发现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附近

由一个头颅骨顶部,与附着在上面的一对额角所构成。这个标本被交给奥塞内尔

查利斯,马什(OthnielCharlesMarsh),他认为该化石的所处地层年代为上新

世,而该化石属于一种特别大的北美野牛,因此将它们命名为长角北美野牛

Bisonalticornis)。约翰·贝尔·海彻尔(JohnBellHatcher)在1888年于怀俄

明州兰斯组发现的标本,起初被叙述成角龙属的另外一个种,但马什经过熟虑之

后,他将这个标本命名为三角龙(Triceratops),并将原本的长角北美野牛改归

类于角龙的一个种(后来也成为三角龙的一种)。三角龙的结实头颅骨使得许多头

颅骨被保存下来,允许科学家们研究不同种与个体间的变化。除了科罗拉多州与

怀俄明州之外,随后在美国的蒙大拿州与南达科他州、加拿大的亚伯达省与萨克

其万省也发现了三角龙的化石。很多年来三角龙的起源非常不明确。在1922年,

新发现的原角龙被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FairfieldOsborn)认为是

三角龙的祖先。然而,如今发现数种与三角龙祖先有关系的物种。发现于90年

代晚期的祖先角龙,是角龙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额角的恐龙。而2005年发现的隐

龙,是已知唯一的侏罗纪角龙下目恐龙。这些新发现非常重要,并描绘出角龙类

恐龙的起源,它们起源于侏罗纪的亚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龙类出现在晚白要纪之

初。三角龙越来越常被认为是角龙亚科的一个成员,三角龙的祖先可能外表类似

古生物学

虽然三角龙常被描述成群居动物,但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们为群居动物。但

有些角龙类恐龙的发现地点常有数十或数百个个体。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的古物

学家BruceErickson宣称在蒙大拿州海尔河组发现了200个T,prorsus的标本。

巴纳姆·布郎(BarnumBrown)则宣称在该处发现了超过500个头颅骨。为在北美

洲西部的兰斯组(晚马斯垂克阶,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发现了丰富的三角

龙牙齿、角状物碎片、头盾碎片、以及三角龙其他的破碎头颅骨。在1986年,

罗伯特,巴克(RobertBakker)估计在白垩纪,三角龙的数量占兰斯组动物群的

5/6。三角龙的头骨较常被发现,而非身体部分,与大部分动物不同。三角龙是

白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前最后出现的角龙类之一。三角龙的近亲双角龙与牛

角龙、以及远亲纤角龙也生存在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化石较少被发现

大众文化

独特的外形,使得它们经常出现在电影、电脑游戏、以及电视节目中。在

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出现了一只因为不适应现代植被而生病的三

角龙。而在1933年的电影《金刚之子》(SonofKong)中,一只类似三角龙的恐

龙追赶者进入丛林的人类,该只三角龙模型是由早期的电影特效专家Willis

第38页共46

Obrier所操作。三角龙也出现在三个以恐龙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同行》

(WalkingwiththeDinosaurs)、《恐龙凶面目》(TheTruthAboutKiller

Dinosaurs)以及《史前公园》(PrehistoricPark)。

6.恐龙蛋化石介绍

20世纪20年代,一支美国探险队到蒙古寻找恐龙化石时,获得恐龙蛋最初

的证据。

科学家不只找到了恐龙的遗骨,还找到了它们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这些恐

龙都是一种小型的角龙——原角龙。活着时,它的大小就像一只现代的羊。它的

蛋是鹅卵形的,大约宽75厘米,长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内,在巢中

螺旋状排列。巢位于沙中的一个洼处,因为原角龙生活在一个多沙的地方。很多

雌龙似乎在同一个集中产卵。很偶然,在其中一个巢中,找到了一只吃蛋恐龙—

—一偷蛋龙的化石骨骼。看来似乎这只动物在偷袭这巢时,被沙暴压死了。自那

以后,很多其他种类恐龙的蛋相继被发现了。

恐龙蛋的直径通常在10厘米~15厘米之间。在我国河南西峡县出土的一种

恐龙蛋化石,长直径达30厘米,短直径12厘米,这在我国是很罕见的。

恐龙蛋属羊膜卵,其他爬行动物以及鸡鸭等产的蛋也是羊膜卵。羊膜卵的外

面包有一层既坚固又耐干燥的钙质外壳,壳上有许多小气孔是供胚眙发育时呼吸

空气用的“窗口”。恐龙蛋壳厚2毫米~7毫米,是世界上最厚的蛋壳。在蛋壳

的里面,含有一个大卵黄,为胚眙供应养料:个被羊膜包裹的羊膜囊,其中充满

了羊水,胚胎沉漫在羊水中。另外还有一个囊,是存放排泄物用的。

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飞跃,是动物生殖方面的一

大进步,为它们在陆地上繁殖后代创造了必需的条件。

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蛋大约有数千枚之多,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弄不清楚是什

第39页共46

么恐龙下的。

7.桔子恐龙园历险

根据研学手册上的提示寻找相应的恐龙并在卡片上写下恐龙特性。

①规则说明:所有同学根据研学手册的内容,完成指定恐龙的特性描述;探

寻大自然的秘密,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精神,增强他们传承和保护恐龙文化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安全提示:所有同学在活动过程中,不可以乱跑乱撞,一经发现,取消成

绩;

③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可以大声喧哗,需要安静观察描述;

④游戏评比:记录信息最完整的前5名奖励小礼品一份,其他同学如完成研

学手册指定内容的,给予口头表扬。

思考:根据研学课程的学习和沉浸式体验恐龙文化,请同学们思考恐龙灭

绝的原因,进而了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

护观、大自然观。(开放型答案)

(2)寻找恐龙蛋活动

第40页共46

①规则说明:所有同学根据研学手册的提示寻找恐龙蛋,观察恐龙蛋的形状

并做描述;探寻大自然的秘密,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精神,增强他们传承和保

护恐龙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安全提示:所有同学在活动过程中,不可以乱跑乱撞,一经发现,取消作

战成绩。

③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可以大声喧哗,需要安静观察描述。

学手册指定内容的,给与口头表扬。

(3)观察、认识百鸟

导入:研学导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熟悉的鸟或者讲述自己与鸟

有关的故事。一则唤醒记忆,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二则培育爱

鸟爱自然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三则培养同学们观察、思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

处的能力,种下人与自然共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种子。

①跟随导师认识蓝孔雀、七彩山鸡、鹦鹉等鸟类,并了解鸟的起源、鸟纲分

类及鸟的生活习性。导师相机普及鸟类科学常识,以增强同学认知,更拓展课内

知识在真实情境下的外化。

鸟的起源

鸟类起源的研究,经过了主要这样的一些阶段。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一个

生物学家,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他也是首先提出鸟类起源于恐

第41页共46

龙学说的一位学者。

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在他1927年发表了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鸟类的起

源》书中提出,鸟类可能不会从恐龙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龙有一种共同的祖先,

这就是槽齿类。这种学说从提出来以后,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个世纪。

从1973~1985年,恐龙起源说再次复兴。来自于中国的带毛的恐龙,如中华

龙鸟是第一个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龙化石。该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际

古生物学界很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最重要最新的证据。

鸟类的起源是复杂的问题,当更多证据被发现后,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普

遍认为,中华龙鸟是鸟类最早的祖先,不过中华龙鸟还不是鸟,仍然属于恐龙的一

种)。

鸟类是6500万年前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事件中的幸存者,那次事件灭绝了地

球上的恐龙,只有部分鸟类的祖先存活了下来。而基于基因组数据的新研究表明,

逐渐演化出了1万多种被称为新鸟纲的鸟类,95%的现存鸟类来自这一新鸟纲鸟

类。

鸟纲分类

鸟的种类繁多,遍布全球,生态多样,鸟类可分为三个总目:

平胸总目,包括一类善走而不能飞的鸟,如鸵鸟。

企鹅总目,包括一类善游泳和潜水而不能飞的鸟,如企鹅。

突胸总目,包括两翼发达能飞的鸟,绝大多数鸟类属于这个总目。

鸟的生活习性

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或其他鸟。大多数鸟

是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例如猫头鹰)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许多鸟都会

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飞行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

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企鹅、鸵鸟、

几维(一种新西兰产的无翼鸟)、以及绝种的渡渡鸟。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

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比如:很大的海

雀、新西兰的恐鸟等。

大多数鸟类是杂食的,并不太挑挑拣拣。每年春天和秋天,鸟类都成群结队,

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飞行,这种在不同季节要更换栖息地区,或是从营巢地移至

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的季节性现象称为鸟类迁徙。每年大地回春,

鸟类就开始进行求爱、生殖、营巢、孵卵和育雏等一连串的活动。

②导师组织小朋友分组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征(主要

包括羽毛、翼、型、骨骼、呼吸系统四方面)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引起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③导师联系仿生学上发明拓展鸟类对人类的贡献,鸟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为

人类探求理想的技术装置或交通工具,提供了原理和蓝图。可以说,在结构、功

能、通讯等方面,鸟类是人类的老师,许多现代科学技术问题,科学家常常需要

第42页共46

去请教鸟类。

如:传说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著名工匠鲁班,曾研究和制造过木鸟。据

历史文献记载;19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人把鸟羽绑在一起,做成翅膀,能够滑

翔百步以外;1903年发明了飞机,实现了几千年来人类渴望飞上天空的理想;

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飞行器等,触发同学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引发他们的科学创

意。

④研学作业:动手写写鸟类观察日记。

8.活动总结

先做今天活动的回顾,对于同学研学过程表现给与点评。

(3)请带队班主任老师做最后总结发言点评。

(三)研学后

1.研学导师收集研学过程中同学们所提的意见或建议,根据意见及时对研学

内容不恰之处作出调整。

2.与研学组织负责人沟通研学活动行程的满意度及研学成果,有不当之处的

及时调整。

九、研学课程评价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结束,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研学经历,反思和总结本次的

收获和感悟,对研学的过程和取得成果进行评价,并请同学、带队老师评价。

项目评价列表如下:

第43页共46

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同学评价

学习过程

课程学习态度端正与否;

是否笔记认真;

是否善于发现;

是否大胆提问恐

龙知识;

文明礼仪行为举止是否得

体;是否遵守教

学秩序;是否乱

扔垃圾;

遵守纪律是否听从指挥;

是否准时到达指

定地点;

团队合作是否乐于助人;

是否敢于担当;

学习成果

成果内容研学手册是否完

成;能否认识乐

园中的恐龙并大

致了解它们的相

关知识;

展示效果能否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能否

积极互动。

个人感想

同学寄语

老师寄语

十、师资

1.白兴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学专家、中国十佳研学课程导师、桔子

传统文化研学基地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特聘国学教授

2.汤东兰

第44页共4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孝慈至善国学培训基地主任、孝慈至善国

学教育平台国学老师、北京天地谦和国学礼仪导师

3.杨莎莎

国家教师资格证、山东省研学导师(中级)、全国导游资格证、6

年一线带队经验

九龙湾特聘军事教官、中华文化教育发展联盟老师、孝慈至善导师

团成员

4.杨琳

桔子研学基地国学老师、国礼雅韵形体礼仪高级导师、孝慈至善国

学教育平台国学老师

十一、保障措施

六大资质: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正规资质

(2)作为菏泽鲁西新区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3)荣获安全评估认证单位

(4)绿色低碳信用评价AAA级企业

(5)全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冬夏令营承办组织单位

(6)培训机构、企业团建、户外拓展专业实践基地

七大服务保障:

(1)安全防控活动、场地、用具、交通、食品、医疗六大安全

防护

(2)全程陪同人员配比12-15:1,生活老师全程跟随陪同服务

(3)生活辅助饮水情况、大小便、健康状况、饮食等管理

(5)场地踩点活动项目及场地提前踩点,反复模拟活动流程

(6)风险管控24小时候员待命,强化风险管控机制

(7)情绪陪伴学员消极情绪疏通指导

八大安全保障

(1)三甲医院半小时直达

(2)基地常备急救箱

第45页共46

(3)领队随身携带生活包

(4)全天候健康监测

(5)标准化应急处理流程

(6)保护学生隐私

(7)100万场地险

(8)食材干净卫生

十二、所获荣誉

十三、注意事项

(1)取消条款

1.开课前3天24:00前告知全额退款;

第46页共46

2.开课前3天24:00至开课前1天24:00前告知退50%;

3.开课当天告知,不退费;

(2)报名须知

1.开课前发现有发烧、咳嗽、感冒等身体不适情况或者没好利索

的禁止参加

2.如有海鲜、鸡蛋过敏或者其他忌口者请提前在报名时注明

常进行

4.如有突出性疾病史、过敏、饮食禁忌等,必须在报名时告知,

经过确认后,方可报名

5.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素质正常,无暴力倾向等心理

疾病,能适应户外活动

6.请入乡随俗,孩子如需用药请提前告知执行教官

(3)营规营纪

1.服从管理,听从指挥,每名营员都必须按照本营明确的要求,

2.如身体不适或其它情况,要及时报告,不逞能、不隐瞒

3.遇有危险时,迅速呼救,营员之间发生矛盾要报告领队解决,

杜绝不文明现象发生

4.活动时,不携带贵重物品,如DV、手机、大额现金,并注意好

个人的财物

桔子研学(菏泽)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第1页共18

“共筑太空梦,奇幻科普行”桔子太空城科普探索研学课程

“共筑太空梦,奇幻科普行”桔子太空城科普探索研学课程立足于菏泽桔

子太空文化研学基地,是桔子新文化研学集群之一。太空文化研学基地是专门为

学生研学,满足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而设计的游乐城堡,集情景模拟、探索、挑

战和社交为一体的大人小孩共享的太空主题乐园。旨在通过真实情境下切身体验

“太空旅行”的沉浸式游乐,在想象、探索、互动中满足学生学习玩耍、市民露

营夜间游玩、单身男女幸福姻缘相亲趣味搭档活动的需求,从“人与科技”维度

中领悟航天精神,从“人与社会”维度中明确责任与担当,从“人与自我”维度

中感悟成长励志的生命价值。

(一)课程背景

桔子太空城是桔子新文化研学集群之一,太空文化研学基地包括亲子主题游

乐城堡面积2万多平方,太空文化研学游乐项目四十多项,代表着科技新文化研

学高端集群。飞碟、天宫一号、天空魔网、滑世界、摩天轮,智慧科学、天文、

水利既可近距离接触满足求知欲,又可参与更多互动项目,让孩子在探索冒险的

过程中了解太空,全方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地面还是主要游乐设备都

配备了声光喷水等丰富的感官互动装置,在想象、探索、互动中体验“太空旅行”

的沉浸式游乐,满足孩子学生学习玩耍、市民露营夜间游玩、单身男女幸福姻缘

相亲趣味搭档活动的需求,是大人小孩共享的太空主题乐园,是菏泽市最大、内

容最丰富的、在真实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太空文化主题研学基地。

第2页共18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对航空航天知识的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索太空、逐梦航天的兴趣和热

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实物和搜集文字

资料了解航天信息,理解航天的科学成就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在项目中融入科技、天文、地理、力学、安全教育等跨学科知识,从航空

航天的知识中学习宇宙、星球等天文地理知识,从飞碟、滑世界、摩天轮深度体

验活动中体会科技与力学的魅力,多学科融合,跨学科深度体验,理解航天精神。

3.多学科知识互融互通增强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意识

和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少年奋发自强,爱国逐梦。

第3页共18

研学地点:菏泽桔子太空文化研学基地

课程主题:科普教育研学

第4页共18

桔子研学(菏泽)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太空文化研学基地研制的“共筑太

空梦,奇幻科普行”桔子太空城科普探索研学课程考虑到适合中小学学段学生的

心智、体力的发展情况,既有理论、文化知识性的输入,又有实地体验的输出;

同时课程设计时还考虑到要跳出目前学校普遍存在以科学为中心的界限,走出校

园的围墙,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补充学校此类教育资源的不足,真正达到研学

目的。

桔子研学(菏泽)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太空城文化研学基地坐落于菏泽市

中华西路1999号,规划面积达200亩,包括太空文化、欢乐文化、红色文化“重

走长征路”、传统文化国学院、孔子学堂等总面积5万平方面积的多个主题研学

板块总投资1.5亿元,是菏泽独有的高标准国家级综合实践营地,一站式满足青

菏泽当地实际情况及学校需求,计划改建打造八大板块研学基地,分别为:亲子

娱乐板块、航天科技板块、国学文化馆、艺术教育板块、国防教育板块、劳动教

育板块、应急安全教育板块、综合体育应用板块。以培养青少年人文底蕴、科学

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安全教育、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为目标,提升青

少年的学习力、创造力、意志力、管理力、运动力、社群力。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为人才培养构建大格局、打造大载体、贯通大思政,从而全面提升城市基础

教育水平,全面培育每个孩子的综合素养,助力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成才。

在研学教育硬件投入方面,专门设有孔子学堂、沉浸式恐龙探险乐园、滑世

界新文化拓展运动设施、太空科技新文化基地、大型综合性运动文化场馆、“重

走长征路”红色文化研学拓展基地等,充分体现国学之教、生态之教、运动之教、

科技之教、生活之教等。在特色课程方面,以“研学即生活、生活即研学”的理

念,聚焦中小学生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挖掘和提炼研学

主题。课程设计上理论学习与体验、实践学习同步授课,让研学同学能寓教于乐。

菏泽桔子新文化研学集群专门成立桔子研学(菏泽)研学旅游文化发展有

限公司,并匹配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国家认证的导游、以及专业讲解员队伍。

THE END
1.辣条拌电影美女嘴中吐出恐怖头颅,灵魂出窍与鬼魂亲密接触,经典韩...简介:辣条拌电影上传的搞笑视频:美女嘴中吐出恐怖头颅,灵魂出窍与鬼魂亲密接触,经典韩国恐怖片,粉丝数115847,作品数2325,点赞数1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简介:韩国恐怖片0.0兆赫 UP主简介 辣条拌电影 粉丝数:115847 作品数:2325 泡泡活动 辣条看大片搞笑在线观看 辣条看大片搞笑完整版在线观看 辣条看大片搞笑在线观看完整...http://www.qiyi.com/v_19ryat1geo.html
2.男子在朋友家看到“白发头颅”,掀开白发发现隐秘孔洞!很神奇。 虽然模样有点渗人,但是个宝贝。生发石其实是由海洋生物形成的,这些白发有5-10cm,比人的发丝粗壮一些。 有趣的是,这些白发是中空的,而且不会分叉。它们都是生命体,能够持续发育,被专家们定为新物种。 海洋生物标本馆珍藏了这种藏品。https://kan.china.com/qd/dbxxl/article/727973_2.html
3.自考大专05747临床医学总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2)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肠梗阻、烧伤、腹腔感染,丧失液体与细胞外液成分相同。 2.临床表现 (1)缺水表现:尿少、厌食、乏力、恶心、黏膜干燥、眼球下陷、不口渴。 (2)休克表现:缺水大于体重5%时出现,大于6%~7%时严重。 (3)常伴代谢性酸中毒。 http://www.mdgs-edu.com/fxzl/1961.html
1.常州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狗的头颅骨标本【摘要】:<正> 这件狗(Cais familiaris L.)的头颅骨标本(图版)出土于常州市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五千多年。从研究家畜畜养历史和先民的生活情形方面看,这件标本时代较早,而且保存得完好,有一定的记述价值。马克思指出:家畜是“许多代,在人类控制下,以人类劳动为媒介而继续发生变形的生产物”(《资本论》...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ZD197502009.htm
2.畜牧及动物解剖模型动物解剖模型|狗前肢模型|狗前肢|狗前肢标本 型号:SMRL032 货号: 动物解剖模型|猪骨骼模型|猪骨骼|猪骨骼标本 型号:SMRL04 货号: 猪骨骼模型(头颅骨)|猪头颅骨||猪骨骼标本(头颅骨)| 型号:SMRL041 货号: 动物解剖模型|猪前肢模型|猪前肢|猪前肢标本 型号:SMRL042 货号: 动物解剖模型|羊骨骼模型|羊...http://www.shhlkj.com/Product/4/206/
3.人头标本图片智能精选人头标本图片,为您提供丰富的人头标本,人头标本图片,人头标本图片素材,人头标本图片大全,人头标本素材大全等。助力您创意设计人头标本图片灵感,充实饱满人头标本素材图片作品。欢迎您下载正版图片素材,授权图片有版权、商用无压力!https://699pic.com/image/rentoubiaoben.html
4.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精选十篇)选择无明显病变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9例,其中,男6例,女3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以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以蓝色乳胶灌注颈静脉,维持血管正常粗细。 1.3 方法 将尸头分成3组,分别模拟翼点硬膜下入路、硬膜外入路以及对侧翼点入路,进行解剖学测量。硬膜外入路切除前床突视野扩大程度方面,分别测量切除前床突前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wunbf8.html
5.党的纪检检查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D. 瘦狗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古琴又称为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 A. 金 B. 丝 C. 竹 D. 石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下列不属于电子竞技俱乐部法制管理积极作用的是( )。 A. 有利于俱乐部所有者一切管理措施的实施 B. 有利于俱乐部内部协调 C. ...https://www.shuashuati.com/ti/9f6876913e82499dad07842b15b36539.html?fm=bdbds3fa8ee0e7269baa71d8378b777e7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