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敬民介绍,10多年前,他也曾小康过。
9岁时,因无父无母,杜敬民少小离家走他乡。讨过饭,捡过破烂,做过木工。后来在武汉的郊区开个废品回收站,赚了近10万元钱。
那时候只有一个女儿,女儿6岁时,他送女儿去武汉的一个文武学校学习两年。之后,又转到登封。
儿子连水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可连水两岁时犯了病,为给他治病,家里花光了钱,他姐姐也在小学毕业后被迫辍学,废品回收站开不下去了,一家人开始流浪。
流浪中,又有两个小男孩降生。一个今年4岁,一个1岁零10个月。而如今,他的妻子又有了身孕。
现状
没钱做人流妻子还要生
看着胡春玲隆起的小腹,记者小声问杜敬民:“你妻子怀孕几个月了?”
杜敬民低下头说:“没。”
“有3个月了吧?”记者问。
“她二月(农历)还来例假。应该没有。”杜敬民的声音更小。
“为啥要恁多孩子呢?”
“女儿16岁了,大儿子生病好多年了,担不了家里的重任,就又要了两个小的。不知道老婆又意外怀孕。做人流也需要钱,没钱,只有让她生下来了。”
“孩子多了,养不活有啥用呢?他们的教育费用你出得起吗?”
“孩子多了,要饭也好要呀,以前,我让他姐带他们去要饭,人家看几个孩子可怜,就多给一些。”
“再说,如果我有地,我就可以让孩子回老家接受义务教育,不用花啥钱。上个小学毕业,会写几个字就行了。”
希望
学电器修理的女儿能开个修理铺
曾经带几个弟弟去乞讨的大女儿,如今已经16岁了,她成了全家的新希望。几个月前,杜敬民勒紧裤腰带,凑了3700元钱,把她送到火车站附近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
“她再有一年能毕业。毕业后,开个电器修理店。如果能保证全家的吃喝,我再也不让孩子们乞讨了。”
说话间,他的女儿从学校回来,下身穿牛仔裤,上身白衬衣,扎马尾辫,收拾得很利索。和往常一样,她没叫一声爸,也没叫一声妈,沉默着从垃圾堆里穿行到小屋,不再出来。
“如果把全家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个还未成年的女孩身上,挺残忍。”房东老周说。
出路
老家能分几亩地就好了
杜敬民介绍,从9岁离家,他很少回家乡。10年前,他才回乡里的派出所办了个户口本。孩子生病后,他回村里向村干部要土地。一干部说,地分完了,如果要分地,等下次吧。
“如果有土地,再有两间房子,我们全家的基本生活能保证,孩子们还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如果没有土地,我身体不好,孩子的妈脑子不太好使,我们只有乞讨和捡破烂为生。”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商丘市睢阳区李口镇郜寨村村委会主任曹家木,曹称,自1996年村里分过地后,村里再没动过地,也没有多余的地可以分给杜敬民,杜敬民想要分地,只有等到下次土地重新分配时。即使杜敬民再困难,村委会也无能为力。
[编后语]
他们生活在都市高楼大厦的阴影里,他们的遭遇和贫困值得同情,更需要人们伸出缓助之手。但是造成他们今天这种困境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难道没有其他因素?贫困让他们无奈,也让他们变得麻木和愚昧,而这种困境、无奈、麻木和愚昧连累的却是无辜的孩子。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