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自己不够狠心,让猫主子吃多了,胖子就容易得脂肪肝嘛,饿了也许就能好了”
真的吗?肥猫饿了脂肪肝就没了????
……思索中……
“难道不是?”
不是哦,若猫咪在开始比较肥胖,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吃,出现脂肪肝的几率更高!那么猫咪为什么会得脂肪呢脂肪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密关于猫的脂肪肝吧!
猫脂肪肝脂肪肝(hepaticLipidosis,HL)也叫做猫脂肪沉积综合征(fattyLiversyndrome)。这种疾病是猫特有的,并且是猫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之一。
1.发病机理
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使肝细胞负荷过重,导致肝脏功能下降、细胞肿胀,会让肝脏变大并压迫胆管及血管,接着肝脏缺氧及胆汁淤积又进一步导致肝脏功能恶化。
2.发病原因
有研究表明,当机体缺乏必须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蛋氨酸时,可能是肝脂质沉积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食欲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进行调节,其过程复杂
猫脂肪肝也可以继发于其它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病、肿瘤、神经病、胰腺炎、猫传染性腹膜炎和慢性肾脏疾病。
3.临床症状
对于不食的猫,机体会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但是脂肪会迅速的聚积在肝脏内,导致肝细胞不能利用脂肪。脂肪贮存在肝细胞周围,导致肝脏衰竭。
4.临床诊断
在黄疸猫咪来到医院之后。我们要做的是:
(1)病史调查;(2)临床检查;(3)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01病史调查
一般有受到过应激和本来就有应激史的猫咪。一般渐进性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神沉郁,大多有呕吐史,尿黄。少数严重病列出现抽搐。
02临床检查
可视黏膜黄染,脱水,一般肝脏肿大。少数有流口水。腹部脂肪较多。全身肌肉萎缩。
0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A:一般可见到轻度的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激性白细胞总数增高。
B:凝血功能检查:APTT\PT\ACT\TT\FIB
2.生化指标
一般ALT、ALKP、TBIL、GGT、TRIG较高。其他UREA有时高,少数ALB,Phos降低。严重时候血氨可以更好的作为肝性脑病判断的一个标准。
3.尿液检查
可见到胆红素尿。猫一般无胆红素尿,这是由于猫的肾阈值高,一旦猫尿中出现胆红素,应引起注意,可能肝脏功能异常。
4.B超
一般来讲:肝脏整体均质回声增强,肝脏增大,胆囊充盈,少数可见胆囊内有高密度絮状沉淀物。但不具有特异性。
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一般无特异性,但可以排除炎性胆管性肝炎。B超引导肝脏穿刺,穿刺物细胞学检查较有特异性。但要检查凝血功能。一般来讲血小板正常,我们建议可以穿刺
5.X光
一般可以发现肝脏变大。但是一般可以通过触诊初步判断肝脏大小。
6.肝脏活检
活组织检查常用的主要有3种方法,细针穿刺,B超引导穿刺和手术取样。
对于体弱的动物,建议先通过输液调整状态,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取样。活组织取样能够准确的诊断肝脏疾病。这对于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7.治疗要点:
01环境
很多猫有脂肪肝,都是由于受到惊吓引起的,如果住院环境好对治愈有帮助。
02足够的食物补充
研究表明肝脏脂质沉积综合征中,高蛋白饮食可促进康复,猫脂肪肝治疗主要依靠积极的营养支持,有文献记载,若能够细致的做好这点,那么康复率能达到90%。
对于严重厌食的猫,根本是不会主动进食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如鼻饲管,这种被动的方式来为它提供食物。
03药物治疗
输液疗法
纠正电解、酸碱平衡,补充营养。
强肝利胆退黄
如熊去氧胆酸(胰腺炎引起的HL按最低剂量)、腺苷甲硫氨酸(SAMe)、水飞蓟素、苦黄注射液、抗生素
其他
代谢强:有利于转运脂肪(精氨酸用于把氨转化为尿素,猫自身是不能合成精氨酸,必须通过食物来获取),肝脏超负荷代谢。
肝脏为许多水溶性维生素主要的储存及激活的器官,补充维生素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维生素B族(B1B2B6B12)
对于发生凝血障碍的猫可考虑用维生素K1
对于诊断后经过治疗几天务必对肝脏功能检查进行评估,比如胆汁酸、血氨等。
各位屎官牢记三点:肥胖、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来了新宠家里旧宠突然应激改变就需要带着猫猫去看医生。防患于未然,远胜于生病了以后再治疗。
愿每一个毛孩子都能拥有健康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CenterSA.2007.Hepaticlipidosis.InLPTilley,FWKSmith,Jr,eds,BlackwellPublishing.
CenterSA.2005.Felinehepatic.VetClinNorthAmSmallAnimPract.35(1):225-269.
ArmstrongPJ,BlanchardG.2009.Hepaticlipidosisincats.VetClonNorthAmSmallAnimPract.39(5):599-616.
GriffinB.Felinehepaticlipidosis.200.Treatmentangrecommendations.CompendComtinEduc.22:9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