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多家医院爱心义诊联动,集结血液科、病理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及医护人员的专业力量,组团解答Castleman病患者的诊疗问题。
去年国际罕见病日,“铃铛病”以高票当选为Castleman病中文别名(取自其最常见的症状“淋大”的谐音)。此后,该病逐渐走进公众视野。然而,因铃铛病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误诊和漏诊仍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次联合义诊活动横跨地域与学科,一为提升社会群众对Castleman病的认知,二为疑似Castleman病患者提供系统确诊,减少漏诊和误诊,三为Castleman病患者提供必要治疗建议。
活动期间,多家公立三甲医院的血液科、病理科等专家联合坐诊解惑,从病理表现、临床分型、诊断路径及治疗方案等层面,为Castleman病患者及其患者探明诊疗迷雾,以跨学科合作模式破解患者的就医难题。
面对Castleman病在临床诊断上病理特征与多种疾病高度重叠的窘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姜浩教授强调,淋巴结病理检查是诊断Castleman病的金标准。Castleman病的临床诊断,需在病理符合诊断的基础上,谨慎排除潜在可能疾病,并根据具体临床指标配合病理学检查结果以确诊,从而为患者制定最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血液科和病理科的紧密配合,这也是Castleman病规范化诊断的前提。
患教过程中,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振玲教授着重介绍了多中心型iMCD。多中心型iMCD是以浆细胞型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伴有全身症状,包括疲劳、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关节痛和肝脾肿大,这导致其易误诊、确诊难、预后差等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因此,有序建立Castleman病的多层次诊疗体系,进行多学科会诊,帮助实现罕见病患者从诊断治疗到追踪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刻不容缓。
Castleman病患者面临严峻诊疗困境
Castleman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临床诊疗往往较为困难。Castleman病发病率仅为2/10万人,在2018年Castleman病正式纳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长期以来,Castleman病患者在确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历尽跌宕,生活质量遭受严峻挑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韩晓雁教授表示:“通过此次义诊活动,我们与Castleman病患者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仅让我们医护人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患者的需求,还为我们未来的诊疗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
Castleman病曾经一度默默无闻,直到去年“铃铛病”这一别名的诞生,这一疾病才逐渐为公众所熟知。利用这一契机,“卡斯特曼之家”于今年发起爱心义诊活动,意在寻找更多尚未确诊的潜在患者。对此,“卡斯特曼之家”主理人林琳表示:“回望过去,每位Castleman病患者的就医之路,布满了荆棘,难以前行。我们衷心期望凝聚医患、家属、社会爱心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提升Castleman病疾病认知,完善诊疗方案,让Castleman病的诊疗之路不再孤独。未来,‘卡斯特曼之家’也将一如既往地为病友提供帮助与支持,为患者的健康之路摇响希望之铃,共筑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