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查癌的15项指标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6.06

1.AFP

AFP是指血清甲胎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存在胎儿发育的早期肝脏和卵黄囊中,胎儿出生后不久即逐渐消失。正常人含量极低,当含量明显升高时,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目前常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提示肝癌手术切除的疗效(即是否彻底或复发)。

检查注意事项:

每1-2天做动态测定,可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

2.CEA

其他影响因素:吸烟者假阳性较多,妊娠期妇女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中约有15%~53%的血清CEA也会升高。

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3.CA242

CA242是指癌抗原242,常用RIA法测定,是胰腺癌与胆囊癌的特异性肿瘤抗原。

其他影响因素:良性胃肠疾病如胰腺癌、肝炎、肝硬化患者会有所升高。

4.CA125

其他影响因素:女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行经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肺炎等会升高。

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同CA242检查一样。

5.CA199

其他影响因素:很多消化系统的良性疾病患者中也有升高,据报道又近10%的胰腺炎患者血清CA19-9有中等度升高。

糖基抗原CA199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CA19-9不适于在人群中进行肿瘤的筛查,其血清水平也不能作为是否存有肿瘤的绝对证据,结果的判断应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

检查前禁忌:抽血前一晚请勿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和饮酒,以免影响体检结果。

6.CA153

其他影响因素:良性乳腺疾患、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囊肿等患者的血清CA15-3也可超过正常值。

7.CA724

其他影响因素:良性疾病对CA72-4影响较小。

8.CA50

9.NSE

10.CYFRA21-1

其他影响因素:肝炎、胰腺炎、肺炎、前列腺增生也可有一定的升高。

11.f-PSA

其他影响因素:前列腺增生会引起升高。

12.t-PSA

其他影响因素: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会引起升高。

13.Freeβ-hCG

其他影响因素: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肺炎、前列腺增生时,Freeβ-hCG含量也会有有所升高。

14.SCCA

其他影响因素:肝炎、肝硬化、肺炎、结核病患者中SCCA值有所升高。

15.β2-MG

其他影响因素:肾功能衰竭、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及炎症时会升高,而且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增高,故应排除由于某些炎症性疾病或肾小球滤过功能见底所致的血清β2-MG增高。

自检预防癌

每个人都可能得癌,因为我们身上有一种“原癌基因”,只要受到外因刺激,也许就会被激活。而这种外因,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国际抗癌联盟曾发表报告称,全球每年有120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高达四成原本可以在生活中自检预防。以下是身体各部位出现癌变后的信号。

头部

先看脸部左右是否对称、浮肿,疙斑有无增加或变化。再看眼白是否发黄、发红,眼睛是否苍白无神,服角正不正常。然后用食指轻推鼻尖向上,看鼻孔内有无变化,再轻模鼻子外部,看是否肿肤或不正常。最后以双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模耳朵,现察是否会有疼癌和硬块等。

用食、中二指轻轻触摸、移动头部周围所有的淋巴结组织,包括耳前、领下、领下、扁桃体、深颈链、锁骨以及耳后、枕骨、浅颈部、后颈链等处,注意大小、形状、轮廓有无异常,若有则应注意是否有单侧的鼻塞、流鼻血或耳塞等现象,要尽快就医诊治。

口腔

先观察嘴唇的颜色、张合活动度和形状是否有异。再开口检查注意观察唇红及舌背部有无无痛性红色或白色斑块和异常硬块。两颊内部动膜及牙龋有无红肿、变硬、变厚、斑点(尤其是白色的斑痕)。还有伸缩翻转舌头,观察是否有振颤、不对称、活动不自如及颜色异常,表面、舌尖和边缘有无曲张、肿大。

其次,用双手触摸腮腺面颊部、颌下及颈部,观察有无无痛性包块或肿大淋巴结。需要警惕的口腔癌先兆症状有:1.口腔黏膜上(上下唇、舌体、牙龈等)有固定性溃疡,经治疗3~4周后仍不愈者。

乳房

女性通常应于月经过后一周内实施乳房检查(若已停经则任选一天)。

脱去上衣,在穿衣镜前观看两侧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是否光泽,色泽是否正常,有无静脉扩张和水肿。之后双臂上举,观看两侧乳房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乳晕的颜色是否一样,皮肤有无点状凹陷,有没有橘皮样改变,是不是存在区域性凹陷(酒窝征),乳头皮肤有无脱落或糜烂,乳头有无提高或回缩现象。

再举起两臂,做同样检查。其次,仰卧,一手枕于头下,一手以五指指腹按顺时针方向由外向内轻轻压摸,查是否有硬块、增厚或疼浦,两手交替做。需注意外侧上方部位及腹下淋巴结有无异常。

腹部检查

先观察腹部外形、纹路、颜色及血臂、毛发有无异常变化,肚脐有无变色或分泌物。然后身体平躺、两膝曲竖,放松腹部,双手五指并拢轻压摸腹部,检查是否有硬块或疼浦。

阴部

中老年男性应经常自摸皋九及阴茎是否有硬块或其他异常,再摸摸鼠窿部的淋巴结,并现察龟头。触摸皋九时可以食、中指按一面,大拇指按另一面,有突起或其他变化都要小心。

分泌物

观察痰的颜色、浓度、气味及是否掺有血丝。再看尿的颜色、流速、尿量有无交化。其次看看大便的颜色,有无血块、粗细、于硬变化等。

预防癌症,在饮食上要遵循3个原则

第一,不要过咸。如果减少食盐、盐腌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那么胃癌发病率就会下降。亚硝酸盐是导致肿瘤的第一杀手。不新鲜的蔬菜、腌制的火腿、泡菜都含有这种致癌物。通常条件下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只有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体内又缺乏维生素C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引起危害。如果吃的过咸,会破坏胃黏膜,促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每个人都有可怕的癌细胞

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人们并无任何不适,只有通过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放大后才能看到。医学家们把这很少的癌细胞称为“微小癌”,或“一点癌”。国内某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甚至在不到1岁的幼儿胃内检出癌细胞。

由于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人一生中不可能没有癌细胞,感到不适往往为时已晚。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在衰老、死亡、生成过程中,在外界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污染、不良饮食和体内环境改变等许多致癌因素的伤害下,一生中不出现一个癌细胞几乎是不可能的。

癌细胞是正常人体正在发育中的已成熟的细胞,如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内酶及细胞核发生异常变化(所谓基因突变)而形成的。癌细胞不按正常细胞新陈代谢规律,而呈无限制地迅速生长,破坏正常人体组织和功能。但正常细胞形成癌细胞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等感到不适,往往为时已晚。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形成核异质细胞,呈不典型增生,人体通过调节自身免疫力可消除这些核异质细胞,不典型增生绝大部分可逆转为正常。但如果致癌因素较强,持续存在或人体免疫能力下降,核异质细胞、不典型增生就可发展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或癌细胞。劫后余生的癌细胞迅速无节制地繁殖生长,就形成了“一点癌”,甚至较大的癌肿。从核异质细胞到癌肿形成有时长达15年至30年之久。癌肿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感到不适,去医院就医。虽然医生可通过核磁共振、CT、B超、胃镜等检查发现癌肿,但往往为时已晚,癌肿早已广泛转移,丧失了治疗良机。

预防癌症的最好方法是了解癌症有关知识,增强防癌意识,避免致癌因素伤害,调节自身免疫力,合理膳食,定期做健康检查。

不得不知:关于癌症的四大真相

真相一:人人都有癌基因

从医学上讲,倘若能检查出癌细胞,就可以诊断这个人患癌症了。所以绝对不是人人身体里都有癌细胞,但是,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原癌基因,它主管细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长需要它。人身体里还有抗癌基因,事实上的作用是抑制原癌基因使它不过分“活跃”。在平常,它们维持着一种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过分活跃,而抑癌基因却失去活性。归根结底,还是外面有一个致癌因素在作用于它。这个致癌因素主要的,或者说80%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不良的生活行为之中。

真相二:癌症的易感性可以遗传

近年来对基因的研究非常深入,甚至把人体结构基因图都解密了。现在已经知道癌症是一个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基因是管理遗传的,科学研究发现不少基因都与癌症有关,但它不是一个必然的因素,即父亲患癌,子女并不一定得癌,那么遗传的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遗传的是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不是癌。例如父亲是患肺癌去世的,儿子便会对烟雾里的致癌因素易感,因为父亲把它遗传给了儿子,但儿子不抽烟,得肺癌的几率就很低了。

真相三:半年一次体检比较合适

癌症的整个进展过程比较短促,癌症是等不及的,除宫颈癌高危人群可以有较长的间隔外,其余癌症的高危对象应每年检查2次。这样能早期发现癌症,争取最佳治疗机会。

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健康的人都一年两次去查癌,医学研究知道,得癌的机会并非人人均等的,某一种人是某种癌的高危对象。如抽烟的人是肺癌的高危对象,小伙子抽烟虽厉害,但年轻人得肺癌的几率低,因而我们就让40岁以上抽烟厉害的人每年做两次胸部X线检查。

真相四:许多“患者”实际上已经被治愈

癌症的早期征兆

(1)体重莫名减轻

并没有刻意减肥体重却下降了4.5公斤以上,或是食欲突然骤减,这被认为是癌症最常见的初期症状。据美国癌症学会(ACS)称,此种情况多为胰腺癌、胃癌、食道癌和肺癌。

(2)持续不断的低烧

此多为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初期症状。

(3)持续加重的疲劳感

如果一天之内,白天不睡3—4小时午觉的话就没有办法撑到晚上,这很可能就是罹患癌症的表现。据美国癌症学会的报告称,由大肠癌、胃癌造成的出血和白血病多为此种症状。

(4)皮肤病久治不愈皮肤有炎症或是出疹子却一直都痊愈不了的时候也要注意了。据某癌症专家称,此前有名男子头皮出湿疹后久治不愈,最后被诊断为是罹患大肠癌。

(5)难以咽食、声音沙哑

如果唇部的炎症久治不愈,或是口腔出血、疼痛,并伴随口腔神经麻痹、慢性咽喉疼痛等症状时,要警惕口腔癌的可能。

(6)口腔内长白班

牙龈发炎长了灰色或白色的斑点时经常容易误认为是念珠菌病,其实也有白斑病的可能。虽然这种白斑不一定有害,但被诊断为口腔癌的病例也不在少数。

(7)排便时出血

尿液中发现有血时很多人会认为是尿路感染症,其实也很有可能是膀胱癌。血尿经常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等到去医院检查发现膀胱癌正在恶化时就为时已晚了。血便也是,不要自己想当然的认为是痔疮,要警惕这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

(8)莫名的疼痛感

据美国癌症学会称,吃药却不见好转的头痛可能是脑肿瘤,背部莫名疼痛可能是大肠癌或卵巢癌。

(9)皮肤变厚、有硬块

乳腺癌、睾丸癌、淋巴结等初期症状为皮肤变厚、结硬块。

(10)持续莫名的身体不适

不能断定自己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请不要妄下结论。早点去医院做检查,如果发现是癌症,这真的能救你一命。

(11)感冒老不好

鼻咽癌初期症状不明显,很难早期发现。如果出现流鼻血和一些感冒症状,如流鼻涕、咳痰等,却一直没好,或平时不常感冒的人,连续感冒就要有所警觉,尽快去医院检查。

(12)尿频

2013-12-1617:17:20

8种不起眼的癌症信号

1.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不明原因的肿块,尤其是近两周内有增大趋势。

3.无诱因的头痛,并且会日渐加重,同时有恶心、视力障碍。

4.无法控制的剧烈咳嗽,尤其是干咳和痰中带血,如果吸烟,应警惕是否为肺癌。

5.近两周内体重减轻5公斤以上。

7.顽固性的皮肤瘙痒:癌症引起的瘙痒,可在癌症发现前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前就出现。因此,有久治不愈的瘙痒,一定要查明原因。

8.乳房皮肤出现皱纹、乳头溢液或破溃,小心有乳房肿瘤

2014-11-0900:02:29

黑痣癌的种类

1.末端黑子型黑色肿

这种类型的黑痣经常生长于脚掌、手心及指甲处,尤其是脚掌处生长的概率最大。

随着症状的加重,长痣的部分会硬化、生脓。指甲处的痣还会延伸出黑色条纹,条纹会逐渐扩大,直至整个指甲都变成黑色。进一步发展下去,指甲会裂开,黑色素渗出。

这种类型的黑痣癌多发症于中老年人。如果注重自我保健,还是有可能早期发现的。所以一旦出现不好的症状,就请尽快到皮肤科进行诊疗。

2.结节型黑色肿

当你发现黑痣病变时,病变部分已经非常严重并开始不断恶化。这种类型的黑痣癌病变速度快,且发生转移的可能性极高,是黑痣癌中最棘手的一种。因其会生长于全身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以当身上突然长出痣时请一定留意。

3.浅表扩张型黑色肿

最初只是普通的黑痣,但逐渐会发生突起。再进一步,黑痣与皮肤的界线会越发不明,黑质色素不断向周围皮肤扩展。

这种类型的黑痣癌病发者年龄跨度广,从小孩到老人都有可能患病。虽然病变缓慢,但不宜治疗。建议养成入浴时进行全身检查的习惯。

4.恶性黑子型黑色肿

黑痣癌的诊断方法

突然发生扩散、颜色变深等是恶性黑色肿的疑似症状,但作为非专业人士,是无法精确判定黑痣癌的。所以,一旦发现诸如此类的症状,请立即到皮肤科就诊,结合病理检查,请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黑痣癌的治疗方法

万一不幸患上了黑痣癌该如何是好?一般来说,进行病原切除手术是最可行的方法。

2014-11-0810:36:15

胰腺癌早期症状

第一:上腹部不适及隐痛:这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胰腺肿瘤常致胰管或胆管梗阻,尽管尚未引起黄疸但胆汁排泄不畅,但是由于胆道内压力升高胆管及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所以患者可觉腹部不适及隐痛。以往强调胰头癌的典型症状是无痛性黄疽,实际上无痛性黄疽作为首发症状仅出现10%至30%的患者,腹痛在胰头癌患者还是很常见的症状,至于胰体尾部癌腹痛发生率更高,且可由于累及腹腔神经丛而呈显著的上腹痛和腰背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症状的出现常提示病变已进入晚期。

第二:食欲减退和消瘦:也是胰腺癌的常见表现。肿瘤常使胰液及胆汁排泄受阻,因此影响患者食欲且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体重明显减轻。

第三: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的突出表现。肿瘤部位若靠近壶腹周围黄疸可较早,出现黄疽常呈持续,且进行性加深,大便色泽变淡,甚至呈陶土色,皮肤黄染呈棕色或古铜色,有皮肤瘙痒症。

第四:腹部肿块:胰头癌除致梗阻性黄疸外亦常致胆囊肿大,可在右上腹清楚扪及,梗阻性黄疽伴胆囊肿大常提示壶腹周围肿瘤,晚期胰腺癌者可出现上腹固定的肿块。

第五:其他:腹水、恶病质及肝肺或骨骼转移等表现。

2015-04-2210:00:00

如何预防五大癌症

胃癌呼气有酸臭及时做胃镜

胃癌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或胃部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乏力等。

许多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症状隐匿,患者自己很难发现,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临床上,90%的胃癌患者都是进展到中晚期才来就医的。如果及早发现,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早期胃癌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但事实上,许多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症状不少,只是缺乏“典型表现”,容易与其他慢性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因此常常被误诊,进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早期胃癌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或胃部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乏力等。服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后,症状可能会得到缓解。

因此,建议感染过幽门螺杆菌,有胃癌家族史,或常吃腌制蔬菜、烟熏食物的40岁以上人群,若经常出现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隐痛或消瘦,特别是呼气有酸臭及蛋臭味,应及时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切莫把胃癌误认为“消化不良”。

肺癌每年做次低剂量CT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指出,肺癌位居常见高发肿瘤的第一位。目前,全球肺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仅16%,其中早期阶段(Ⅰ期)肺癌可达65%。然而,我国目前仅有10%的肺癌患者能够在早期阶段得到诊断和治疗,大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即为晚期,而肺癌达到Ⅳ期后,便基本没治愈希望了。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肺癌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肺癌的早期检出率已有成熟的手段,低剂量螺旋CT就是早期发现肺癌的“利器”。低剂量螺旋CT可以检出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肺癌,早期检出率高达80%。在筛查出来的早期肺癌患者中,有80%—90%的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切除治愈,无须进一步放疗和化疗。并且,每年做1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不会影响健康。

50岁以上,如有长期吸烟史,且吸烟指数在400年支(吸烟的年数乘以每日吸烟的支数)以上,或者吸二手烟超过20年,或者长期工作在密闭的、粉尘颗粒较多的环境中,只要满足其中两项的人,就应该每年定期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更重要的是,筛查必须伴随戒烟,医生要向筛查者反复强调吸烟的危害,切不可让高危人群心存侥幸。50岁以上,长期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者,需每年筛查。

结直肠癌大便是自查“金标准”

排便次数突然增多或减少,大便变扁、变细或不规则等都是结直肠癌的预警信号。

食管癌吞咽困难要警惕

因此,要想远离食管癌,管住嘴是最为有效的办法。长期吸烟、酗酒,或有慢性食管炎伴随不典型增生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他们一定要注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要酗酒,不吃太烫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酸菜等腌制食品,不吃发酵和霉变的食物等。一旦出现吞咽食物有迟缓、滞留或轻微哽噎感,吞咽时有痛感或食道内有异物感等,就要警惕食管癌发病的可能。

要想远离食管癌,管住嘴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尤其不要吃太烫的食物。

胰腺癌多吃粗粮少吃肉

胰腺癌被称作癌中之王,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凶猛异常。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胰腺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经济发达地区的患病率高于贫困地区,这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渐趋西化,甜食、肉食、油炸食物摄入过多,蔬菜、水果、粗粮摄入过少有关。因此,预防胰腺癌,应从调整饮食习惯着手,不吃烧焦和烤糊的食品,尽量少吃高脂、过甜、油炸和多盐的食物,同时要增加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的摄入。

胰腺癌早期没有“典型症状”。有的癌肿发生在胰头部位,患者出现黄疸,往往会误诊为肝炎,经过一番折腾,等确诊胰腺癌时,多半为时已晚;有的癌肿发生在胰体、胰尾部,起初会出现腹痛,易被当作胃病。

胰腺癌早期没有“典型症状”,易被当作胃病,导致误诊误治。

2015-02-2210:35:39

结肠直肠癌和息肉筛查

50岁男女都应做结肠直肠癌筛查。对息肉和癌症检查,选择下述之一即可:每五年做一次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十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或每五年做一次气钡双重造影,或每五年做一次CT结肠镜(模拟结肠镜)检查。如第1、3、4的检查为阳性,应补做结肠镜。

癌症筛查,要每年一次大便隐血筛检,或大便免疫化学测试,或大便DNA检测,间隔不确定。如果测试结果为阳性,要做结肠镜检查。

专家解读:结肠癌和息肉的筛查,国内一般用结肠镜。CT模拟结肠镜目前国内没有广泛开展,而乙状结肠镜因为主要观察左半结肠,对于右半结肠的病变较难发现。

大便的DNA检测最为客观准确,但目前难以普及。普通潜血检查易出现假阳性,而采用免疫法对大便进行测试,对极少数大出血者可能出现漏诊。

50岁后应每年一次大便隐血检测,最好连续检测三次的大便样。如呈阳性,需进行结肠镜检查。

宫颈癌筛查

从21岁开始到29岁之间的妇女应每三年做一次宫颈涂片检查。若不正常,需进一步进行HPV检查。在30岁到65岁的妇女应每五年做一次宫颈涂片和HPV两项检查;或每三年做一次宫颈涂片。65岁后,如果之前都定期检查并都显示正常,无须检查。有严重的宫颈癌前病变史的,应至少连续检测20年。接种HPV疫苗的人要根据年龄段筛查。

专家解读:若宫颈涂片和HPV检测都为阴性,在5年内发生宫颈癌的概率为0,但也不能放松警惕。目前我国主要应用TCT(液基细胞学)。国内筛查停止年龄为70岁。

对于宫颈癌的预防,21~29岁妇女可以每三年做一次宫颈涂片或者TCT检查,30~70岁应每三到五年一次宫颈涂片(或TCT检查)和HPV结合检查,或每年一次的宫颈涂片(或TCT检查)。

乳腺癌筛查

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要每三年做一次临床乳腺检查,平时可乳房自检。40岁后要每年做次乳腺检查,包括乳房X光。有家族史、基因倾向的妇女在乳房X光之外还要做磁共振成像。

专家解读:在我国,乳癌的筛查中乳腺超声往往先于钼靶摄像,另外,中国女性乳腺较致密,对年轻女性首选超声筛查。

20~39岁妇女可每一到五年一次做超声检查,平时每个月自检;40岁及以上者应每年一次乳房检查,可采用钼靶X光和超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钼靶最好间隔一年进行。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发年龄早于西方10年,建议检查提前。

子宫内膜癌筛查

更年期的妇女如果有任何意外出血等情况,要及时跟医生汇报。有病史的妇女,可能需要每年做一次子宫内膜活体检查,应将这些情况跟医生讲明。

专家解读:更年期以后的妇女意外出血要及时就医。子宫内膜癌多通过阴道超声进行初筛。可疑者遵医嘱检查。

前列腺癌筛查

现在还没有研究证实筛查的潜在意义超过其危害。父亲、兄弟在65岁前就患有前列腺癌的人,应该在45岁时与医生商讨是否进行筛查。如检测,需要做前列腺抗原血液(PSA)检查,可配合做直肠检查。

专家解读:前列腺癌因为多发生于年龄很大者,并且一部分病变发展较慢甚至不发展,因此是否筛查有一定争论。当然,如果有家族史,可以如指南所说,与医生商议。

2015-02-0621:04:22综合自《健康时报》、舜网、邵逸夫医院

癌症早期能从这部位看出来

国际抗癌联盟曾发表报告称,全球每年有120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高达四成原本可以在生活中自检预防。以下是身体各部位出现癌变后的信号。

皮肤

检查要彻底细致。从头到脚底,仔细察看每一寸肌肤,包括胸、康、背、臀及四肤,特别不要忘了腋下等隐蔽部位,观察是否有不正常的变化。

自査了解身体上的胎记、斑点。其中要格外注意新生斑点和两三个月不能痊愈的疼痛点,以及增大或颜色发生改变的斑点。皮肤癌早期斑点呈扁平或凸起状,有时轻微刺激就会出血,或者无缘无故结痂。特别是结痂后长期不消失的,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头部先看脸部左右是否对称、浮肿,疙斑有无增加或变化。再看眼白是否发黄、发红,眼睛是否苍白无神,服角正不正常。然后用食指轻推鼻尖向上,看鼻孔内有无变化,再轻模鼻子外部,看是否肿肤或不正常。最后以双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模耳朵,现察是否会有疼癌和硬块等。

4类癌症遗传几率最高

绝大多数癌症不会遗传,但也有约10%~15%的癌症是遗传造成的。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存在关于家族性癌症的记载。19世纪60年代,法国有一位医生报告,他家族中的24个女性共有15人死于癌症,其中10人死于乳腺癌;这个家族第二代的5个子女中,有4人死于癌症。同一时期,美国一位叫戈尔的老太太死于胃癌后,这个家族的后代有多名成员都死于同一疾病。后来,这个家族余下的17人接受了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有11人携带一种家族遗传性胃癌的突变基因,患上胃癌的几率达70%。迫不得已,家族中11名堂兄妹选择了在自己还未发病时就将胃完全切除。而拿破仑一家,其父、祖父、3个姐妹和4个兄弟,以及拿破仑本人都死于胃癌。

四类癌症遗传几率高

癌症的家族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多人患不同的癌症,二是一个家族中存在某种癌聚集现象。虽然,家族性能够说明癌症具有遗传性,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被遗传。多数癌症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让家族容易出现相同的癌症。以下四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1、结直肠癌

有一种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的疾病,很容易发展成为肠癌。据观察,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患有因上述疾病导致的结肠癌,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

2、乳腺癌

3、视网膜母细胞瘤

某些视网膜母细胞瘤也与遗传缺陷有关。这是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大约1/3的患者双侧发生,而且都是显性遗传,就是说一家祖孙几代中都有这种病。另2/3仅单侧发生,其中也有大约10%是遗传性的。

4、肺癌

有报告显示,一个人的近亲中有患肺癌的,而他又吸烟,则其患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14倍。日本学者调查证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35.8%有家族史;肺泡细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高达58.3%。

及早预防可以避免

2014-10-2500:38:13

最容易被忽视的癌症症状指甲变白或是肝癌征兆

2.频繁发烧或感染。体内感染会导致发烧,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则可能是淋巴癌等癌性病症的征兆。白血病还可能导致反复感染、疲劳、疼痛及其他流感样症状。

3.体虚乏力。多种癌症都可能导致这种症状。如果睡眠休息充足,仍感觉虚弱和疲劳,就应看医生。

4.喘息或气短。剧烈、明显的气短、胸痛或咳血有可能是肺癌症状。

5.慢性咳嗽和胸痛。类似咳嗽或支气管炎的症状可能是白血病和肺癌的症状。胸口疼痛可能还会延伸到肩部、臂部。咳嗽和声音嘶哑超过6周,应当心喉癌、甲状腺癌、食管癌或肺癌。

6.腹胀腹痛。莫名腹胀应当心卵巢癌。盆腔剧烈胀痛也可能是纤维瘤、卵巢囊肿及其他生殖系统疾病的共同症状。另外,饭后莫名胃痛或腹胀有可能是胃癌征兆。

7.慢性胃灼热。长期胃灼热(烧心)应排查是否是胃酸过多所致,再排查食管癌及肝癌的可能性。

8.肠道问题。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多,且有解不干净的感觉。胰腺癌的早期症状是大便多而发白、奇臭。

9.吞咽困难。多与食管癌和喉癌有关,吞咽困难有时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状之一。

10.黄疸。皮肤或眼白突然发黄,主要考虑是肝脏或胆囊疾病,但也可能是胰腺癌、胆管癌和肝癌的症状。

11.异常肿块。乳房、睾丸、腹股沟、颈部、腹部、腋下或其他部位出现异常包块,应及时就医排查癌症危险。

12.皮肤新斑点或黑痣变化。皮肤出现新的斑点、黑痣发生变化、皮肤疮口久治不愈,结痂但容易出血,应当心皮肤癌。

13.指甲变化。指甲下出现褐色或黑色条纹或斑点,应当心皮肤癌。指端突然变大,指甲弯曲,则可能是肺癌症状。指甲明显变白有时是肝癌征兆。

14.盆腔或下腹疼痛。有此类疼痛且伴盆腔沉重感,可能是卵巢癌症状。不孕女性,有卵巢癌、乳腺癌或结肠癌家族病史的女性,确诊患有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或子宫癌的女性罹患卵巢癌危险更大。

15.长期原因不明的疼痛。出现莫名疼痛持续4周以上,应当心骨癌或睾丸癌。

16.异常出血。尿中带血既可能是尿路感染,也可能是膀胱癌或肾癌症状。便血既可能是痔疮,也可能是肠癌症状。女性月经周期之间的阴道异常出血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症状。吐血咳血应当心胃癌、食道癌或肺癌。过度淤血或出血不止可能是白血病症状。

2014-11-0608:52:13

揭秘7种无痛癌信号

无疼血尿

尿血而无腹疼症状是肾癌、膀胱癌的早期症状。如伴有腹疼的尿血则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因此,同样是血尿,良恶性疾病的区别主要看有无腹疼。

无疼乳房包块

乳房出现的包块如果没有疼痛感,用手触摸表面凹凸不平,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质地较硬,则提示可能是乳腺癌。

无疼阴道出血

中老年妇女,如突然发生无疼性接触性出血,可能是宫颈癌或子宫癌的症状。

无疼鼻涕带血

没有头疼、咽疼和鼻腔疼等症状,但鼻涕中经常带血丝或血块,提示有鼻咽癌发生的可能。

无疼皮肤角化

好发于颜面和手背,皮肤呈圆形皮疹样变,局部扁平或稍隆起,表面附着棕黄色或黑色痂皮,但没有疼痛感,这是皮肤癌的癌前表现。

无疼淋巴结肿大

腹股沟、颌下、腋下、颈部、枕骨后部、耳周围等处淋巴结,如其中的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呈无疼性肿大,并且质地较硬,应警惕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

2014年03月18日09:29

自测:吞干馒头可自测是否患食管癌

长期吃过烫的食物,对食管的伤害十分严重,很容易引发食管癌,因此日常饮食的温度不宜太高。所以希望人们尽快改变进食太烫的习惯,饮食一定要温和一点,不要引起食管的烫伤。

贲门位置为什么容易长癌

食管,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喝一口水,或者吃一口饭,食物和水从嘴巴往下走最后流到胃里,中间会有一条通道,这个通道就叫做食管。一般有40厘米长,大约是4个拳头连起来的长度。由于食管和胃是紧密连接在一起,所以在食管下端,靠近胃的地方,就是我们常说的贲门。

贲门长癌,有人叫它食管癌,但因为是长在食管下端的癌,所以也有人说这是胃癌,其实都没错。在贲门这个地方往上就到食管,往下就到胃,这是连在一起的,而贲门这个地方是癌最容易长的部位。食管的管道可不是一样粗细的,在与贲门连的地方,要比其他部分细一些。每当我们咽下一口食物,快要进胃了,贲门就会打开,把食物放进去后再闭上。贲门是不能一直开着的,否则就会泛酸。食管是中性的,而肠子里面是碱性的,只有胃里是酸性的,胃液的酸度比醋还要酸。

大家都有打嗝泛酸的体会,胃里之所以酸是为了消化食物,如果贲门口一直不关上,胃里面的食物和胃液就会倒流。反流的胃液就像醋一样酸,在食管里像刷池子的清洁液在那儿涮,每天刺激食管。所以在贲门这个位置上,是容易出现癌的地方。

吞干馒头自测食管癌

所以,想要预防食管癌,第一个,千万不要吃太烫的食物;第二个,每过一两个月,就要自己有意识地吃一块干馒头,测试干馒头通过食管的时候顺利不顺利,要不然就去做食管镜。

食管的检查与检查胃相比要简单一点。如果不喜欢做食管镜,还可以吞一个钡餐,学名叫硫酸钡,是一种对人体没有害的化学物质。它到胃里到肠子里不分解的,吃什么拉什么。它是白色的粉末,吃进去就能看到食管是顺畅还是不顺畅,在哪个地方不顺畅了。

2014-06-2400:01:40

一、每天喝很热浓茶

经常饮用高温(70℃以上)浓茶水,不但易烫伤食道形成慢性溃疡,而且茶中的鞣质可沉积在损伤部位,刺激受伤的食道上皮细胞,致使慢性溃疡经久不愈,导致癌变。

二、经常加班熬夜的

癌细胞是在正常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夜间是细胞分裂最旺盛的时期,如果夜晚睡眠不足,人体的免疫力降低,发生变异的细胞不容易被及时清除,从而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而熬夜者为提神常吸烟喝咖啡,也易使更多的致癌物进入人体。

三、经常憋大小便的

尿液中一般含有一种或几种致癌物质,均能刺激膀胱上皮使其癌变。粪便中的有害物更多,如硫化氢、粪臭素、胆固醇代谢产物和次级胆酸等致癌物,若经常刺激肠粘膜,也会导致癌变。

四、属于过敏体质的美国科学家调查了近4万人,凡是有哮喘和对某些药物或化学试剂过敏的人,比无过敏者更易发生癌症。有过敏史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几率比正常人要高30%;有过敏史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40%。

六、生活偏爱吃肉食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每天以猪、牛、羊等畜肉为主食的人,患肠癌的比例比那些每月只吃几次少量肉食者高2.5倍;患胰腺癌的危险性,也随食入肉量的增加而增加。

七、癌症病人的子女

肿瘤遗传学研究认为,人类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癌症病人的后代患癌的风险显著高出一般人群。

九、患上高血压症的

虽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是两病的发生有着共同的机理。肥胖、嗜酒、吸烟、食盐过多等既能使血压升高,也能诱发癌症。所以积极防治高血压也能降低患癌风险。

十、属于维生素缺乏

瑞士专家认为,体内保护性维生素少的人易受癌症侵犯。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缺乏者,罹患肺癌的危险增加3倍;维生素C缺乏者,罹患食道癌、胃癌的危险分别增加2倍和3.5倍;在维生素E不足的人群中唇癌、口腔癌、皮肤癌、宫颈癌、胃癌、肠癌、肺癌的发生率都要增加。

从脚看健康脚趾透露癌症信号

足部的黑点我们总是把皮肤癌和日晒联系起来,所以我们通常不会检查脚上的黑点。然而,作为皮肤癌中最危险的黑素瘤,就可能发展到不经常接触阳光的部位。黑素瘤甚至可能出现在脚趾甲下面,看起来像是个黑点儿。

白色的趾甲对趾甲的伤害或者身体内任何部位的疾病都可能导致脚趾甲出现白色区域。如果一部分或者整个趾甲脱离了甲床,它就会显示白色。这可能是因为受伤、趾甲感染或者是牛皮癣引起的。如果趾甲本身很完整但是大部分都变成白色,这有时候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症状,比如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糖尿病。

勺子状的脚趾甲有时对趾甲的伤害或是长期接触石油基质溶剂可能造成凹陷的像勺子一样的脚趾形状。同时,缺铁也可能会形成这种特殊形状。

发痒,鳞状的皮肤可能是足癣,在20到40岁之间的男性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真菌感染。一种对化学用品或化妆品的过敏反应,称为“接触性皮炎”,也可能导致瘙痒和皮肤干燥和红斑。如果发痒的足部有皮肤变厚并且出现小点,这可能是牛皮癣,一种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使用药膏可以缓解这种症状。

趾甲蚀损趾甲表面有凹痕是因为趾甲在趾甲板处的生长被破坏了。一半儿的牛皮癣患者都受趾甲蚀损的影响。

大脚趾疼大脚趾关节痛的一个最臭名昭著的原因就是通风,同时还会伴随着红肿。骨关节炎也是导致疼痛和肿胀的一个罪魁祸首。如果关节不能弯曲,这可能是拇僵症,骨质增生关节炎的一种并发症。大脚趾疼也可能是人工草地趾,一种运动员病,尤其是硬地项目的运动员,由于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导致的。

小脚趾疼如果你觉得自己如同走在大理石上或是你脚上跖球(脚掌下面近拇趾根的球形部分)的疼痛衍射到了脚趾,你可能是得了摩顿神经瘤,一种通常在第三根和第四根脚趾间神经周围的组织变厚疾病。女性得这种病的概率是男性的8到10倍。这种病是由于对脚趾的伤害或太多的压力造成的。

爪状趾这种足部畸形可能是因为鞋子太紧挤压脚趾或是因为诸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和其他神经紊乱疾病对神经的伤害造成的。脚趾从跖球(脚掌下面近拇趾根的球形部分)伸出部分向上拱起,并且在脚趾中间部位开始向下收起,如同爪子。应对的方法包括伸直和锻炼脚趾,或者特制的鞋子,乃至外科手术。

期溃疡脚部的溃疡长期不愈合,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警示。糖尿病可以影响脚部的感觉、血液循环和正常的伤口愈合。所以即使是一个小水泡也会变成一个麻烦的伤口。这些溃疡也很容易被感染,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洗脚并擦干,并每天检查脚部是否有伤口。外周动脉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也会让溃疡愈合缓慢。

红色、白色和蓝色的脚趾雷诺氏病会让你的脚趾变白,然后变蓝,再变红,最后变回本来的颜色。原因可能是血管突然痉挛导致的动脉狭窄,压力或是温度突然变化都可能触发血管痉挛,通常不会导致其他的健康问题。雷诺氏病也可能跟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症、甲状腺疾病有关。

脚后跟疼最常见的原因是足底筋膜炎,连接到脚跟骨的长韧带发炎。刚起床脚落地的时候最疼,关节炎、过度运动、不合适的鞋,包括肌腱炎也会导致脚后跟疼。不太常见的原因包括足跟底部的骨刺、骨头感染、肿瘤和骨折。

脚部灼痛脚部灼痛通常发生在有周围神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身上,但也可能是维生素B缺乏、脚气、慢性肾脏疾病、腿或脚的血液循环不良(外周动脉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2014-05-1219:38

从疲劳到癌症只有5步

疲劳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演变成慢性病,甚至猝死。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疲劳消灭在“萌芽”阶段。

第一步:打不起精神。这个阶段的人常觉得不如以往那么精神百倍。此时人体吸入的氧气量减少,血液中氧气浓度与血糖值下降。于是身体发出警戒,告诉你“我已经疲劳了”。

要消除这种疲劳非常简单,每天深呼吸5次即可,能提高肺活量,增加脑供氧量,解除疲劳。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反复进行吸气、呼气,每次3~5分钟。此外,还可以摄取少量甜食,迅速补充体能。第二步:昏昏沉沉。这个阶段的人不但身上没劲儿,而且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甚至还会莫名沮丧。此时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与血糖值持续下降,导致肌肉或内脏组织陷入氧气与营养不足的困境。

除了深呼吸外,每天还需做一些轻度体操,如打太极拳,让僵硬的部位获得伸展,恢复正常血流。还可以做广播操中的扩胸运动,坚持10~20分钟才有效果。此外,下班后最好泡个热水澡,坚持晨练,以恢复活力。

第三步:浑身酸痛。这时的人会感觉体力透支,早上不愿起床,肩膀、背部、腰部等总是酸痛疲倦,皮肤暗沉,暴瘦或肥胖,焦躁易怒,有人还会拉肚子,体温低,睡觉磨牙。

此时是抵御疾病上身的最后屏障,要注意保暖,每天睡够8小时,睡前不要剧烈运动,以提高睡眠质量。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休假一周。依赖咖啡、浓茶、药物的人要改掉这些习惯,以免身体陷入恶性循环。

第四步:开始得病。除了身上疼痛外,还会有青春痘、口腔溃疡、牙周病、胃炎、便秘与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还会轻度忧郁。

这个阶段的人应及时到医院体检,解决已有的健康问题,并捕捉尚未“萌发”的疾病。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睡眠、运动,至少坚持1周以上,让身体恢复原有的步调。出现忧郁情绪切不可滥用药物,可通过找朋友聊天,参加团体活动等方式调节,不能自我调节的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第五步:癌症潜伏。如果不重视疲劳的前四个阶段,任由其发展,40岁后大病就会不时缠身,颈椎病、胃病、冠心病等都可能找上门,甚至癌症也会悄悄侵袭你。一旦踏入这个阶段,轻者需要几个月,重者需要几年的休养生息才能恢复。

休息与运动是消除疲劳的关键。休息时要采取与工作时相反的姿势,例如工作时多半站着的人,休息时就要坐或卧;老是伏案工作的人,休息时一定要站起来,手臂举高,借此松弛肩膀肌肉。此外,除了要坚持日常运动,还要有针对性地运动,哪儿觉得僵硬、发凉,就着重锻炼哪儿。

2014-09-2700:05:08

久坐竟会致癌!

2014-06-2019:28

患不患癌只能听天命?

近年来,多项国际研究均证实,合理的生活方式对防癌至关重要。然而,近日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却认为,癌症患者多数是“运气太差”,因细胞突变才患癌,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太大。新结论一出,立刻在全球医学界引发讨论,有人赞同,有人质疑,还有人在思考:患不患癌难道只能听天由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对人类经常罹患的31种癌症分析后发现,除皮肤癌等9种癌与环境、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有关外,剩余22种常见癌症均与细胞分裂时突变有关,而突变是不可控的,且细胞分裂速度越快的部位,癌变风险越大。研究人员称,细胞突变不可预见,在防癌时我们能做的很有限,良好的生活方式只能对不到40%的癌症产生影响。最有效的抗癌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在癌症早期控制病情。因此,癌症研究重点要从预防转向治疗。

预防依然非常重要

支修益告诉记者,细胞突变的确难以控制和预测,但引发癌症的机理比较复杂,仍有一些病因并不清楚。目前公认的主要致癌因素有两个:一是遗传,二是环境或生活方式。两者共同作用才会决定一个人是否患癌。因此,将患癌主要原因单纯归为某一因素并不准确。

大量研究证明,受遗传等因素影响,的确存在癌症高危人群。比如母亲患乳腺癌,女儿患乳腺癌几率就比常人高2~3倍,但这并不代表母亲患乳腺癌,女儿就一定会患此病。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带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癌症仅占癌症总数的10%。因此,如能尽早检查,规避其他致癌风险因素,可降低患癌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和恶劣环境也会提高患癌风险。我们体内细胞中含有抑癌基因,能抑制癌细胞增殖,保证身体正常运行,但吸烟、环境污染等外部因素会导致这些基因发生突变,丢失或失去抑癌功能,导致癌细胞疯狂增殖。

此外,还有一些癌变与细菌感染有关。大量研究证实,胃癌与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关;90%以上宫颈癌患者伴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饮食习惯密不可分,HPV感染与不洁性生活有关。可见,虽然引发癌前病变的是细菌和病毒,但这些危险因素均由某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并非只是患者“运气差”,也并非不可控。

健康生活降低七成患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恶性肿瘤可预防,1/3可治疗,1/3可治愈,预防癌症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手里。美国癌症研究所出版的《癌症止步》一书中指出,77%的癌症根源是生活方式。支修益说,健康生活方式依然是防癌根本,每个人必须做到,包括以下几方面:

戒烟

吸烟是癌症一大主要诱因,且致死率较高。吸烟者不仅患肺癌、食道癌和喉癌风险更高,肾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子宫癌发病率也会增加。而研究显示,戒烟一年,患癌风险就能下降一半;戒烟15年后,癌症发病率会下降到和非烟民一样的概率。

控制体重

研究显示,约49%的子宫内膜癌、35%的食道癌、28%的胰腺癌都是肥胖惹的祸。建议人们管理好体重,体重指数(BMI)超过24就是超重,超过30就是肥胖。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管理情绪

抑郁、紧张、暴躁等消极情绪会给免疫系统带来压力,导致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大打折扣。生活中要尽量保持平和心态,遇到不开心的事不要将坏情绪压在心中,多和人交谈、出去散心能让情绪恢复平静。

坚持运动

运动是防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美国研究显示,经常锻炼的人患肺癌风险可降低68%,患结直肠癌风险直降38%,只要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运动,就能降低患癌风险。运动能燃烧脂肪,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促进人体排出有害物质。

多吃果蔬,少吃红肉

美国研究显示,吃红肉多的人患肺癌风险增加16%;过量摄入红肉还会导致乳腺癌风险增加22%。而多吃果蔬能降低口腔、咽喉、食管等发生癌症的危险性。成人每天摄入50克~75克肉类即可,蔬菜和水果分别应吃够300克~500克和200克~400克。大蒜、卷心菜、西兰花等都有防癌作用。

按期体检

假:四先兆一个都不准

“两边乳房不对称,易得乳腺癌”,让不少女性提心吊胆。但其实,人体很多双器官,先天就是有不对称性的,最典型的就是“大小眼”。乳房也是如此,如果长期都是不对称的状态,无需担心,但短时期内缩瘪或者肿大,就要引起重视了,建议去医院做个检查。

“长期便秘是肠癌的先兆”,在专家看来同样是无稽之谈。不过,这样会对肠道造成机械性的损伤,毒素也不容易排出,建议在饮食上做出调整,并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如果还不行的话,可以遵医嘱借助药物解决。

真:三种高发癌症的蛛丝马迹

实际上,不同的癌症,发病前的特征不一样,要区别对待。专家介绍了发病率最高、最有特点的三种癌症的早期症状表现。首先是肺癌,突出表现是阵发性的咳嗽,有咳不净的感觉。同时反复出现少量血痰,并有胸背痛、胸闷、发热的症状。

在北美洲东海岸,软壳蛤会因一种白血病成片死去,简直像瘟疫一样。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怀疑是某种病毒让健康的软壳蛤患上白血病的,从没想过白血病可能会传染,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梅茨格(MichaelMetzger)的团队证实了软壳蛤所患的白血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如果将患有该白血病的软壳蛤的血细胞注入健康的软壳蛤中,其中一些就会不幸中招,患上白血病。

这种白血病和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DNA序列“Steamer”有关,正常的软壳蛤基因组中只有2到10份Steamer拷贝,患有白血病的软壳蛤基因组中则会有150到300份拷贝。这样的失常复制,很容易破坏机体原有的重要基因,甚至引发白血病。

软壳蛤其实并不是第一种被传染性癌症害惨了的动物,之前,有研究发现两种癌症可以在动物间传染,袋獾和狗都中招了。

袋獾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凶猛精干的袋獾,常常会遭受面部肿瘤病(DFTD)折磨,更可怕的是,这种癌症可以传染。

200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正常的袋獾有14条染色体,患有DFTD的袋獾只有13条千疮百孔的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的异常现象在所有患病袋獾中都是一样,因而证实DFTD具有传染性。

在袋獾为争夺食物或交配权而相互撕咬时,癌细胞会借机进入袋獾脸上的伤口,并以惊人的速度扩散,造成袋獾脸部溃烂,气道堵塞,难以进食,在饥饿中死去。从1996年发现第一例DFTD到现在,袋獾的数量已骤减了60%,因此在2008年被正式列为濒危动物。

比起可怜的袋獾,狗就相对幸运一点。尽管早在1871年,“犬传染性性病肿瘤”(CTVT)就被证实具有传染性,不过它比较温和,可以用药物有效治疗,甚至可以自愈。

2014年,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所有的CTVT都源自一只狗。CTVT可能早在11000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冰河时代刚刚结束。

对人体来说,癌细胞的转移方式主要有血液、淋巴和种植性转移三种。

软壳蛤的白血病很可能也属于一种种植性转移,癌细胞在海水中传递,漂到其他的软壳蛤身上,引起它们患病。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办公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李文斌医生告诉《财经》记者:“

现在发现的所谓‘肿瘤传染’,几乎都说的是病毒的传染,而不是肿瘤细胞本身的传播。比如肝癌患者,把乙肝病毒传给别人,其他人就可能慢慢患上肝癌,或者被传染上HPV病毒后患上宫颈癌,这些都是病毒的传染。

癌细胞几乎不会直接在人类之间传染,但也有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专家研究确认,日本就有一位28岁的母亲把白血病传染给了未出生的女儿。

进行这项研究的格雷亚韦斯(MelGreaves)教授认为,孕妇传染癌症给婴儿的情况“极其稀少”,迄今为止全球仅发现了30例疑似病例。

“从理论上看,人的皮肤癌和袋獾的DFTD有些相似,在人体免疫力很差的情况下,皮肤表面的小伤口很可能成为传染上皮肤癌的隐患。所以对于预防癌症来说,增强免疫力是最重要的。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免疫治疗,这也是世界公认的研究方向。”李文斌强调。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花烟草(学名Nicotianaalata,为茄科烟草属下的一个种)中发现了这种摧毁癌细胞的蛋白质,而花烟草常用于观赏。NaD1蛋白能够帮助植物抵御真菌和细菌的侵蚀,研究人员发现,NaD1蛋白能够狙击癌细胞。

NaD1会用它尖锐的钳子伸入癌细胞外层膜上的大分子内,撕开癌细胞,在癌细胞还没有将癌变传播到其它细胞之前把细胞的内容全部扯出并摧毁。

“这种强大的对抗癌细胞的机制竟然蕴藏在观赏性烟草作物的花朵中,这多少有些讽刺,但是无论是怎么来的,我们都欢迎。”团队的带头研究者MarkHulett博士说。

NaD1蛋白最牛逼之处在于专门瞄准癌细胞的能力,目前应用的化疗手段存在许多恶性副作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这些药物不但杀死癌细胞,同时杀死健康细胞,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疗法。

研究人员已经了解了这种蛋白的工作机理,现在他们正在研究怎样将NaD1蛋白投入实际抗癌药物。目前该种蛋白正在墨尔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临床前试验,不过Hulett表示,在这种药物进入医院之前,大概还有十年的路要走。

同时,在烟草中发现抗癌成分不代表烟草抗癌,人们还是应该远离烟草。

身体各部位出现癌变后的信号

高危人群:乙肝、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长期酗酒抽烟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长期食用霉变粮食的人群等。

肺癌

高危人群:吸烟20年以上的,20岁以下开始吸烟的,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吸烟人群(三项只要符合一项就属于高危人群);常接触油烟或煤烟者;长期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生活的人群等。

检查方法:低剂量薄层CT。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应每年做1次低剂量薄层CT。若有长期不能治愈的咳嗽、痰中带血等肺癌早期症状,应尽快做低剂量薄层CT检查。健康人群中,男性50岁、女性55岁时应筛查一次。

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且具有以下一项者,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有癌症家族史或肠息肉史者等。

检查方法:肠镜。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阳性者根据治疗原则处理,阴性者则每年复查一次粪便潜血试验(FOBT),每隔5~10年复查一次肠镜。一般人群40岁以上时每年做一次FOBT即可。

胃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过量饮酒,以及长期吃高盐、熏烤煎炸食物的人等。

检查方法:胃镜。高危人群在40岁时应开始做胃癌筛查,若没有异常,可间隔5~10年再做一次。

健康人群中,男性50岁、女性55岁时同样应检查一次。

乳腺癌

高危人群:未婚或35岁及以上初产、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小于12岁或行经超过42年等。

检查方法:乳腺X线摄影、B超。35岁以后每隔一两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40岁以后每隔一两年做一次乳腺X线摄影及B超检查。如果筛查中发现明显异常或高危型乳腺,间隔应缩短为3个月或半年。

食管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且兼有以下一项者,来自食管癌高发区(包括华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四川北部地区、江苏北部地区等)、有消化道癌家族史、有上消化道病史或症状者。

检查方法:内镜。40~69岁的高危人群应每5年筛查一次,若未发现问题,之后可每5~10年筛查一次,若发现病变则应听从医生建议。

健康人群中,男性50岁时、女性55岁时也应做一次内镜筛查,之后每5~10年筛查一次。

乌龙茶、绿茶、红茶对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错的预防作用。其中,包括龙井、碧螺春、毛峰在内的绿茶效果最显著,其防癌成分是其他茶叶的5倍。

不过,茶水最好不要喝太浓太烫的,否则会影响其防癌效果。最佳饮茶温度应该是60摄氏度左右,茶水浸泡5分钟后,其中有效成分才能溶在水里。

2晒15分钟太阳

在最便宜的防癌处方里,晒太阳算是做到了极致,不用任何花费,就能通过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专家解释,维D不足会增加患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胃癌的风险。

为避免暴晒增加皮肤癌风险,建议在每天上午10~11点或下午4~5点晒太阳,晒15分钟就足够了。

3每天走路1小时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曾告诉大家,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或者每周散步四小时,能使患胰腺癌的风险减少一半。专家解释,这是因为胰腺癌和身体热量过高有关,走路可以消耗热量,可直接预防胰腺癌。

此外,运动后出汗可使体内的铅、锶等致癌物质随汗水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4每天喝6杯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表明,每天喝6杯水(每杯240克)的男性,患膀胱癌风险将减少一半,女性患结肠癌风险将降低45%。这是因为喝水可以增加排尿、排便次数,把其中可能刺激膀胱黏膜、结肠的有害物质,如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

5就着葱蒜来吃饭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最低的省份,是葱蒜种植大省山东。长江以北胃癌死亡率最低的4个县中,第一位的是山东苍山县,那里人均每年要吃掉6公斤大蒜。大蒜素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人体内致癌物亚硝酸盐的含量。有研究表明,多吃大蒜的人得胃癌的风险会降低60%。大蒜只有被碾碎和氧气充分结合后才会产生蒜素,而且非常不稳定,一旦遇热很快会失去作用。因此最好将大蒜碾碎生吃,或剁成蒜泥放在凉拌菜中。

6最少开窗半小时

其实,只要每天开窗半个小时,氡的浓度就可以降低到与室外相同。另外,天然气燃烧后也会产生氡,所以厨房烧水时,最好打开窗户,关闭与居室连接的门。

7睡够7小时

专家建议,最好晚上10点半前就开始洗漱,做好睡前准备工作,保证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

此外,中午1点是人在白天一个明显的睡眠高峰,这时打个小盹,也能增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跃性,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8少吃点糖

癌细胞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糖。日本《怎样防治癌症》一书中指出,当血液流过肿瘤时,其中约57%的血糖都会被癌细胞消耗掉,成为滋养它的营养成分。

专家建议,最好少吃或不吃含糖食品。国际上一般认为,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应在50克内。

20-60岁年龄段防癌重点20+岁,注意黑色素瘤20岁起,就可以开始观察某些危险信号,以便发现肿瘤。这一阶段,你应注意以下风险:男性:黑色素瘤(发病率每年递增)、睾丸癌(20—39岁最常见肿瘤)、高胆固醇(心脏病主要风险因素)女性:黑色素瘤(25—29岁最常见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癌最常见原因)、高胆固醇乳腺癌(有家庭史的年轻女性风险增加)建议检查:男性:睾丸检查(每年)、皮肤检查(每年)、胆固醇检查、肝功能检查女性:盆腔及宫颈检查(每年)、宫颈涂片检查(25岁后每年)、皮肤检查(每年)、胆固醇检查、测量血压、肝功能检查此外,对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活动范围广,患传染病的几率相对较大,包括肝炎、消化道感染、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因此要特别注意肝功能及血常规五项及胸部X光检查。30+岁,女性警惕宫颈癌这一阶段,你应

从40岁开始,衰老的表现明显增加,很多癌症风险也增加了。

这一阶段,你应注意以下风险:

男性:结直肠癌(占40岁以上男性肿瘤的40%)、生殖系统肿瘤(40岁以上前列腺风险增加,睾丸癌风险继续增加)

女性:乳腺癌

建议检查:

男性:结肠癌筛查(每年)、前列腺检查(排尿异常者每年一次)、皮肤检查(每年)

女性:乳腺检查(每年)、钼靶检查、卵巢检查(绝经有家族史者每三年一次)

此外,无论男女,为预防肝硬化、肝癌或黄疸的发生。建议每年做1次肝功能检查,如果你经常大量饮酒,检查的频率应该更高。

无论男女,为预防肺癌、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炎。建议每年进行1次肺部检查。如果你是烟民,应该缩短检查间隔。

50+岁,女性卵巢癌高发

男性:前列腺癌(50岁以上高发,发生率达1/38)、结肠癌、脑卒中(55岁以上风险每10年增加1倍)

女性:结肠癌(女性第二大致死癌症)、卵巢癌心脏病(50岁以上女性第一死因)

男性:前列腺检查(每三年一次)、结肠癌筛检(每三年一次)

女性:结肠癌筛查(每五年一次)、卵巢检查(每三年一次)、盆腔检查(每年一次)、宫颈检查(每年一次)、乳腺检查(每年一次)

THE END
1.体检肿瘤标志物检查哪几项体检肿瘤标志物检查哪几项 肿瘤标志物检查一般指的是肿瘤标志物测定。体检的患者做肿瘤标志物测定通常可以检查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糖类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 1.甲胎蛋白:甲胎蛋白通常属于肿瘤标志物中的一种,通常可以辅助诊断是否患有原发性肝癌、胰腺癌、胃癌等疾病。https://www.xywy.com/arc/346116.html
2.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肿瘤筛查12项多少钱近年来,肿瘤疾病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对于肿瘤疾病要引起重视,定期做体检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下肿瘤早期症状有哪些肿瘤筛查12项多少钱? 不同肿瘤的早期症状不同,例如,肺癌的早期症状是刺激性干咳,或痰中带血咳嗽。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听力损失、耳鸣、鼻塞、偏头痛等。淋巴瘤的早期症状...http://tijian.cdsyy.com/changshi/287.html
1.男性肿瘤筛查做哪些项目男性肿瘤筛查需要做的项目有肿瘤标志物的化验、胸部的增强CT检查、腹部的彩超检查、胃镜检查和肠镜检查。 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的化验,可以排除身体里面有没有肿瘤。每年做一次排除肿瘤的体检是最好的,大的三级甲等医院都有体检中心,到体检中心做一个套餐体检可以排除肿瘤的发生。对于肿瘤的病人,如果能够早发现,早...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audio/1298660/
2.近7千元套餐筛查不全,胃肠镜检查易漏!实测母亲节体检套餐让人意外的是,卓智推出的2976元“关爱中老年父母高端套餐”竟然也只有3项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此外,该套餐除了肿瘤标志物检查很少以外,连体检中常见的甲功、骨密度也没有进行筛查,作为一款近3000元的高端体检套餐来说,此种搭配确实是性价比极低。 肿瘤标志物筛查的种类如此之多,到底做哪几项才能满足中老年女性全面体检...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5/08/c5229084.html
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各年龄段癌症筛查重点不同,查哪项?来了解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检,特别是“防癌筛查”,更是让预防、早发现癌症看到了希望。目前来说,防癌筛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肿瘤标志物: 这种筛查方式就是通过血液检查体内肿瘤标志物水平,它也是临床筛查癌症中最为基础的一项检查,包括:甲胎蛋白(肝癌)、血清癌胚抗原(消化道癌、肺癌)...https://www.yinjiang.gov.cn/jgsz/xzjdbsc/szpz/zfxxgk/fdzdgknr_5698460/shms/202104/t20210420_67875471.html
4.东胜区人民医院可以做肿瘤标志物全项筛查了!据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目前我国重点癌症早诊率为48%,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目标是到2025年能提高10%-12%。如果广大群众每年都能够做1-2次肿瘤体检筛查,通过动态监测多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和大数据模型分析,对高危人群进行肿瘤风险评价并提前预警,将大大提高肿瘤早诊率及五年生存率。http://www.dsqrmyy.cn/h-nd-184.html
5.肿瘤筛查体检一般有哪些项目?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体检中各项血液检查指标,B超、X光、肛门直肠指检,妇科体检中的巴氏涂片、乳腺钼钯摄片等都是常用的筛查肿瘤的方法。 肿瘤做哪些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这个主要是看你是哪个部位的疼痛,如果是女性乳腺疼痛的话,那就需要做下乳腺肿瘤标志检查,平时的时候可以自查,发现有...https://www.kanghuwang.com/news/4722.html
6.肿瘤筛查都检查什么这7项高发癌症需做好筛查降科普全景医学...肿瘤筛查都检查什么 这7项高发癌症需做好筛查 肿瘤筛查都检查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想说的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对应的检查也不一样,再者并不是所有肿瘤都要筛查,一般来讲,体检者需要加强筛查这7种目前国内发病率较高的肿瘤。 肺癌https://www.uvclinic.cn/news04/1087.html
7.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需体检中心肿瘤筛查全面筛查套餐(男...肿瘤筛查 肿瘤标志物 甲状腺检查 甲状腺彩超 胸肺部检查 胸部CT 肿瘤筛查全面筛查套餐(男) 因为体检中心体检项目内容会不定期做调整,具体套餐信息以体检中心实际检查项目为准! 项目名称项目意义 科室检查(1项) 内科内分泌全套全身健康状况 实验室检查(6项) ...https://www.kktijian.com/tc_detail_18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