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显示,全国体检人数增长到4.56亿人次,且总人数依然在增长。
面对复杂的体检项目,不少人都一脸懵,也花了不少冤枉钱。
到底哪些项目是不必要的呢?下面提到的5项,普通人的常规体检不用做,大可不必花冤枉钱。
徐昊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丁香医生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医学博士
1.肿瘤标志物检测
大多肿瘤标记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够高。
指标异常,不代表就一定有肿瘤;指标正常,也不能肯定地说没有肿瘤。
肿瘤标志物检测通常作为疑似癌症患者的检查项目之一,或用于监测癌症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对于常规体检来说,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完全没必要把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2.基因筛查癌症
市场上宣传「一滴唾液就能筛查出癌症」的针对普通人的那种基因检测,强烈不建议把它作为体检项目。
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癌症高危人群,比如安吉丽娜·朱莉,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来判断患癌风险,从而让医生帮助决策预防方案的。
但如果并不存在家族遗传史的朋友,这样的检测就纯粹是白花钱了。
3.微量元素检测
一方面,这项检测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
更重要的一方面,只要饮食均衡、生病等特殊情况下注意补充,孩子一般也不会缺乏微量元素。
早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已经明确规定:
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对违规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处理。
还在做这项检测的机构,目的真的只有一个了——多赚钱。
4.X线胸片
发烧、咳嗽,怀疑肺部感染炎症时,X线胸片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查方式。
但如果把X线胸片作为常规体检,可以用来排查癌症就不那么明智了。实际上,胸片对早期肺癌的漏诊率比较高。
因为正位胸片上,很大一部分肺部和心脏、纵隔等组织重合在一起,不太容易看到早期病灶。
干脆就把这个项目从体检表里划掉吧。
5.PET-CT
「一个检查看到你全身的病灶」,常常是体检机构在推荐PET-CT时的宣传语。
PET-CT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它对于癌症分期、转移复发的鉴别、肿瘤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指导等,意义巨大。
但是,它在常规体检中的作用并不那么好。
PET-CT检查确实有能力在体检人群中找到可能的肿瘤病灶,但比起其他筛查方式并没有明显的检出优势。还会因为居高不下的假阳性结果(把不是肿瘤识别成了肿瘤),成为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温床。
因此,专家普遍建议,PET-CT并不适合作为普通的体检项目。
至于为什么还有很多机构会推荐这项检查……
因为做一次PET-CT的收费常常要接近万元。
应该选择哪些体检项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有了定期体检的意识,这是好事情。
如果在这样的健康意识基础上,能再多了解一点,避免被无良的体检中心「套路」,就更好啦!
其实,现在许多完全标准化的单位套餐,并不适合所有人,最好能在体检之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咨询一下专业医生的推荐建议。
下面是丁香医生给出的常规体检项目建议: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在专科医生建议下,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检查项目。
比如,如果血压血脂血糖高,那医生可能会建议加测颈动脉超声、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等,来进一步评估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女性朋友不要忘了妇科检查和乳腺检查。
20岁到39岁的女性每3年由乳腺专科医生查1次乳腺,包括乳腺外部的观察与触诊;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查1次乳腺钼靶和乳腺超声检查。有家族史的高风险女性,则建议每年查1次乳腺磁共振。
如果想筛查肺癌,那么建议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胸部CT,安全更有效。
这里,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为:
年龄≥55岁,吸烟≥30包年,且戒烟未超过15年;
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及额外的肺癌危险因素,如家族史、职业接触史等。
注:包年是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吸烟的年数,比如30包年就是平均一天一包,抽了30年。
另外,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最新指南,45岁以上的朋友,建议筛查结肠癌。
具体的方式是(下列任选一项即可):
每年进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
每年进行高灵敏度的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
每3年做一次多靶点的粪便DNA检测;
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每5年做一次结肠CT;
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说实在的,没有不好的体检项目,只有不恰当的推荐。
愿大家健康。
责编Ant、Bruce
参考文献
[1]美国癌症协会结肠癌筛查指南2018,AmericanCancerSocietyGuidelineforCRCScreening,2018
[3]无症状体检人群中18F-FDGPET/CT筛查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年09月13日337-339.
[4]2014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2)81-90.
[5]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的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3年10月18日.
[6]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4)254-259.
[7]PeterWFWilson,MD可能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概述2018-08-30.UpTo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