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通过经典实验——狗进食摇铃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个实验。
1.巴甫洛夫的狗进食摇铃实验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进食的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流口水,这是动物的先天性的本能反应,不需要学习也会产生,巴甫洛夫称之为“无条件反射”,而引起狗流口水的刺激物则是“无条件刺激”。而如果我们在狗身边摇铃铛,只能引起狗的注意,而狗没有流口水,我们则称铃声为“中性刺激”。
巴甫洛夫认为,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可以分为具体信号和抽象信号。
由具体信号引起的神经活动过程,叫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如声、电、光、味等。
例如人们看到柠檬流口水、小狗听到主人叫自己会跑过来,都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由抽象信号引起的神经活动过程,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人类所特有的。例如我们所说的谈虎色变、听鬼故事的时候感到害怕,都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习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如实验中铃声与食物反复联结,使得狗建立起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例如在实验中,如果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反复摇铃,而却不给食物,狗的口水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也就是对于不同的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例如我们俗语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属于泛化,实质上是对相似刺激“分不清”,从而做出相同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也就是对于不同但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我们在实验中,摇三声铃铛时给狗食物,而摇五声铃时则不给食物,反复联结后,在摇三声铃时狗流口水,摇五声铃狗则不流口水,实质上是对相似刺激“分得清”,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接下来我们用两道题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1.司机见到红灯会停车,见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就会慢行,这属于()。
A.应答性行为B.无条件反射C.第一信号系统D.第二信号系统
1.【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条件反射的区分。
第二信号系统是语言以及各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题干中看到红灯、看见文字标识做出相应反应,属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故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
2.狗听到主人呼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属于什么反射()。
A.无条件反射B.本能的行为
C.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D.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虽然叫狗的名字是以语言为中介,但对于小狗来说,它并不是因为理解语言的意义而产生反应,而是将这种语言作为一种物理性条件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