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魏则西事件爆发的时候,百度感到了压力;
当腾讯推出腾讯医典的时候,当谷歌开始做医疗信息的时候……不知道百度是怎么想的。
作为网民搜索请求的重头,“健康信息”关系着整个互联网生态的流量分配,也关系着搜索巨头百度的股价。从现实来看,百度“健康信息”的市场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蚕食,当大部分网民不再去百度搜索健康信息的时候,给百度带来的很可能是切肤之痛。
对于巨头来说,很多时候不是没有看到挑战,也不是没有采取应对措施,而是由于自身的路径依赖,它们采取的措施往往不是根本性的有效措施,因为这是一场自我革命,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
巨头为什么重视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一是市场大
健康产业是个万亿的产业,光做整形美容就可以去纳斯达克上市,更不说利润丰厚的各种保健养生产业。
二是需求强
健康需求是刚性需求。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再加上近些年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各类疑难杂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单以癌症为例,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与历史数据相比,癌症负担呈持续上升态势。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关乎个人生死的健康问题每个人都会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自己动手查资料的习惯开始形成。
三是变现快
这种需求目的性很强,要知道网民群体中因为“求知”而去使用搜索引擎的只占少数,大部分网民使用搜索引擎都是有很强大的现实目的:“因为痛了才去搜”。在这种情形下,推销“解决方案”异常的顺利。
四是复杂度高
说到健康信息,几乎每个人都能有发言权,门槛很低。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认知是在不断迭代的,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昨天对的也许今天就是错的,所以会非常混乱。比如,水的酸碱性理论忽悠了世界人民很多年,在中国是相当的深入人心。健康信息处于常识与医学的专业性交叉之中。常识有时候会阻碍真正健康信息的传播,有时候的“常识”就是虚假的健康认知。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统计的数据也表明,93%的公众认为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公众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拥有财富”和“满意的工作”。数据显示,2018年,将近一半进行的心理咨询人群都是年轻的90后们。此报告称:“健康行业市场规模超千亿,但健康信息精准度仅为8%。”人们对精准高质的健康信息的需求是越来越强。
互联网经济就是眼球经济,既然十亿网民如此重视这个领域,没有哪个巨头会对此领域无动于衷的。
健康信息与百度
如果你把中国所有病症的患者数据拿在一起看,你也许会得出:“十亿人民九亿伤”的结论。事实上14亿中国人也许只有一半人群完全健康。这年头身心完全健康没啥毛病真的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作为一家做流量生意的互联网公司,百度的成长可以说离不开健康信息的。至少在魏则西事件之前,可以说莆田系和百度是互相成就的。前面已经提过民营医疗机构在百度上砸钱的凶猛。
生产垃圾医疗信息是很多人每天的工作
魏则西事件之后,百度做了什么
不孕不育医院(被野鸡医院承包),股骨头坏死吧(被野鸡医院承包),癫痫吧(被野鸡医院承包),帕金森吧(被组团承包),血友病吧(被砖家承包),湿疹吧(被个人承包),牛皮癣吧(被个人承包),恐艾吧(被个人承包),增肥吧(被个人承包),肝病吧(被组团承包),怀孕吧(被个人承包),白癜风吧(被个人承包),糖尿病吧(被组团承包),高血压吧(被野鸡医院承包),漏斗胸吧(被野鸡医院承包),脉管炎吧(被野鸡医院承包)等。
每一个贴吧背后都是千万个正在遭受病痛折磨亟需优质医疗信息的病患者。
在舆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压力下,百度号称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整改。据称:“调整了医疗竞价排名,下线了1.26亿条医疗信息,撤除了大量疾病搜索结果页面中置顶的推广内容”等等。同时也对疾病吧的商业化进行了禁止。
2017年2月份,百度整体裁撤了医疗事业部。算是对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贴吧事件等的公关危机的回应。从2018年7月起,百度开始对公立医院名称(含简称)进行了品牌保护。据称已对超过十几万个公立医院名称(含简称、别称、俗称)进行了保护。在百度看来,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多了。
今天,对于一些互联网圈子里的人来说,生病了去百度一下也许成了一个玩笑话。
参加贝尔野外生存挑战的李彦宏,据东方卫视截图
巨头们的路径依赖症
百度的改变是否已经真正满足了网民关于健康信息的需求?其实并没有。
2018年5月,上海一男子因去百度搜出的医院而“8天白花15万”
网民搜索“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却被误导去了莆田系
下面是关键词“皮肤瘙痒”在百度和腾讯医典的两个搜索结果:
哪个工具的搜索质量好,结果很明了。
不仅是百度。所有的大公司大平台都会遭遇这样的路径依赖困境:“做了,自断财路,甚至颠覆自己;不做,新进来的玩家光脚不怕穿鞋的,就是专捡你的痛点干”。互联网的流量就是这样不断的迁移的。
2007年8月16日陈寿福被刑事拘留,2007年8月24日被逮捕。2008年11月24日,搜狐IT从法律界人士处独家获悉,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腾讯告珊瑚虫侵权案”已于三月前做出了终审判决。二审维持了原判,法院判定被告人陈寿福犯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追缴117万,再处罚金120万,总共涉案金额达237万。
在一个行业里面积淀越深有时候反而负担越重,就类似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最终被数码相机压倒。
搜索依然是个好模式
某种程度来讲,机器算法推荐是在织信息茧房,而搜索是一种不断探索的拓展行为。人类不会放弃探索的追求。
即使在当前,在PC端进行搜索操作是获取信息最高效的方式。手机上操作搜索,查看、复制、保存等操作都很麻烦,尤其是以查阅资料为目的的信息需求。更何况很多人的搜索习惯也是在PC时代建立起来的。
至今依然怀念2004年前后俞军在时候的百度。简洁、高效,没有乱七八糟的搜索结果。当时的百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通过一个个的关键词好像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和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对百度是真实的喜爱。当时有一个笔记本,起了个名字叫:“关键词的诱惑”。在图书馆里,先是在图书馆里阅读图书获得关键词,再拿着记着关键词的小本子去图书馆四楼的机房用百度。因为阅读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静态,而搜索的方式就相对的立体和动态。即使今天,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不算落伍。
百度当前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做搜索的同行,二是内容平台。
这不仅是百度的困境,微博也面临这样的困境。海量沉淀的垃圾信息已经形成了驱逐用户的局面。
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纯优质内容的健康信息产品一定会形成快速分流的局面,比如,腾讯正在做的腾讯医典。
目前还是不能搞懂腾讯为什么做医典,如果说2014年战略投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是为了生意,那么现在弄出一个直接冠名“腾讯”二字的医典真的纯粹是出于公益之心吗?
这种事也真的只能是有钱的公司才能做出来的。当然,有钱的公司很多,不是每家公司都会有这个心。腾讯有钱,腾讯从一开始也许就没打算用腾讯医典赚钱。这样的结果反而是长远来看,腾讯会在健康信息领域赚到大钱。
谷歌、腾讯都有了动作,百度却好像还是无动于衷。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网民需要什么是最重要的,当你在考虑如何满足网民需求的时候最好不要考虑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就像服务上帝一样不能心存杂念。当几亿“上帝”真正认可你离不开你的时候,你赚钱的机会自然会冒出来。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是手百增加的用户人群是哪些人群?如果是下沉人群,他们没有经历过PC搜索阶段,他们的第一次上网就是手机上网,自然会要用手机搜索。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用百度查询健康信息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只是如果不重视搜索质量,百度在PC端走过的路也许手机端还会再走一遍。搜索指引着路标,但希望不再是邪恶的路标。
最后重温一下西乔女士在魏则西事件后评价百度的这段话,送给所有的信息创业者。
百度控制着普通人接触信息时代的入口,却把路标指向邪恶欺骗的世界。它让人们对互联网世界失去信任、对技术失去尊重、在使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知识/信息获取方式时感到恐惧。加剧了信息占有乃至智识上的不平等。这种对弱势群体对普通大众的经年累月的作恶,是最深的恶。
谷社观察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上海谷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