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英文):社会医学C/SocialMedicineC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16学时/1学分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医学概论
适用专业层次:统计学专业本科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社会医学是统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社会性医学问题和医学的社会学方面的问题。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要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通过社会医学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了解社会诸多因素对人群健康与疾病的重要作用,学习并掌握社会医学调查、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和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基本方法,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医学统计调查、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科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素质目标
树立社会大卫生观,全心全意维护人民的健康;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概论
1
第二章医学模式
第三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0.5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第六章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第七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自学
第八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2
第九章卫生服务研究
第十章卫生项目评价
第十一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第十二章生命质量评价
第十三章社会卫生状况
第十四章卫生政策
第十五章卫生保健制度
第十六章健康管理与治理
第十七章社区卫生服务
第十八章家庭保健
第十九章弱势人群卫生服务
第二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第二十一章社会病防治
五、课程章节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第一章
【总学时】1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1学时/实践0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学习社会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和处理社会卫生状况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社会大卫生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医学的概念、内容与任务
1.社会医学的概念。
2.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医学的任务。
第二节社会医学的发展
1.社会医学的萌芽。
2.西方国家社会医学的创立与发展。
3.我国社会医学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医学的特色理论与创新观点
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3.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观。
4.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
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6.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
【教学重点】社会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社会医学的任务和基本理论。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和健康观。
第一节医学模式的概念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第三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教学重点】医学模式的演变。
【教学难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引入生活案例详细介绍医学模式的演变历程。
【总学时】0.5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0.5学时/实践0学时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和处理社会卫生状况的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社会大卫生观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第一节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述
1.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
2.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发展历程。
3.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对社会医学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框架与内容
1.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
2.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行动框架。
3.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第三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与实践
1.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
2.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行动领域。
【教学重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和经典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行动框架。
以萨法巴努之死引入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引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行动框架。
知识目标:学习健康的内涵,掌握经济发展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和规律。
第一节基本内涵及衡量指标
1.经济发展基本内涵及衡量指标。
2.健康的基本内涵及衡量指标。
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健康
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2.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
1.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卫生费用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发展与健康投资
1.健康投资的内涵。
2.健康投资效益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发展与健康、卫生服务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衡量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基本内涵和衡量指标。
复习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引出健康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作用,以举例、图片演示等辅助教学。
知识目标:学习人口、营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素质目标:树立社会大卫生观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以社会宏观的思维方式探讨医学和健康问题。
第一节人口与健康
1.人口数量与健康。
2.人口结构、素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人口流动与健康。
第二节生活工作环境与健康
1.生活工作环境(营养、食品安全、职业压力、城市化)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网络与健康
1.社会网络的内涵与作用。
2.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与健康。
3.退休、失业与健康。
【教学重点】1.人口数量、结构与健康的关系;2.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人口数量、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引入细菌培养的增长模式,探讨人口数量与健康的关系,以生活实例介绍生活工作环境等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0.5学时/实践1学时
知识目标:学习文化的基本理论,熟悉文化对健康影响的模式和特点。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概念、组成、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与特点
1.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
2.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
第三节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1.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教育对健康的影响;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亚文化与反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点】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
通过举例、图片等形式说明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总学时】2学时
【学时分配】讲课(含研讨)2学时/实践0学时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社会越研究方法概述
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结果。
第二节定性研究
一、现场定性研究:
1.定性研究的概念及特点。
2.定性研究的用途。
3.常用定性研究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
第三节定量研究
1.定量研究的概念及特点。
2.访谈法。
3.自填法。
第四节问卷设计
1.问卷的主要类型及一般结构。
2.问卷设计的原则及步骤。
3.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1)问题的设计: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优缺点及实际应用。
(2)答案的设计:常用的五种问题答案格式。
(3)问题设计的常见错误。
(4)问题的排列。
4.问卷的评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重点】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问卷的设计。
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引入案例介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和问卷的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的概念。
第一节卫生服务研究概述
1.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
3.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4.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5.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
1.基本概念。
2.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
3.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
4.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
5.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第三节卫生服务资源
1.卫生人力。
2.卫生费用
第四节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1.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概述。
2.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特征。
3.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4.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教学重点】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
【教学难点】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
复习社会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健康的因素,引出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知识目标:学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能够对个体或群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
第一节健康危险因素概述
1.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
2.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
3.健康危险因素的种类。
4.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过程。
第二节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
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
第三节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
1.个体评价
2.群体评价
3.大数据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教学重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
知识目标:学习生命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提高开展生命质量评价的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积极的健康观。
第一节生命质量评价概述
1.生命质量研究的发展。
2.评价的概念与构成。
第二节生命质量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1.生命质量的评价内容。
2.生命质量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生命质量的测量工具
1.通用型量表。
2.特异型量表。
3.我国自主研制的量表。
第四节生命质量的应用
1.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
2.卫生服务的效果评价与方案选择。
3.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教学重点】生命质量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教学难点】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
知识目标:学习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
能力目标:提高开展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能力。
第一节社会卫生状况概述
1.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
2.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
3.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
第二节我国社会卫生状况
1.人群健康状况。
2.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3.健康中国。
第三节全球卫生状况
1.全球健康状况。
2.全球卫生。
3.全球卫生策略。
【教学重点】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教学难点】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知识目标:学习卫生政策制定、执行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和解决医疗卫生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卫生政策概述
1.卫生政策的基本概念。
2.卫生政策的主要功能。
3.卫生政策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卫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卫生政策问题的提出与确认。
2.卫生政策的制定。
3.卫生政策的执行。
第三节卫生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1卫生政策分析的目的与原则。
2.卫生政策分析的要素与步骤。
3.卫生政策分析的方法。
4.卫生政策的评价。
第四节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卫生工作方针。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教学重点】卫生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难点】卫生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复习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提出发现卫生问题、分析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是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知识目标:学习健康管理与健康治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健康管理产生的背景
1.健康观的演变。
2.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3.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发展。
第二节健康管理与治理概述
1.健康管理。
2.健康治理。
3.健康管理与健康治理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多层次的健康管理与治理
1.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管理。
2.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与治理。
3.卫生系统健康管理与治理。
4.国家健康管理与治理。
5.全球健康治理。
【教学重点】健康管理的策略与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健康管理策略。
列举生活中精英早逝的案例,提出健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需要进行管理,引出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策略。
知识目标: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以社会宏观的思维方式探讨医学和健康问题能力。
第一节社区卫生服务概述
1.社区。
2.社区卫生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
第二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2.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3.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第三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
第四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
1.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程序。
2.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对象。
3.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
【教学重点】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内容。
【教学难点】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开展家庭健康评估的能力。
第一节家庭概述
1.家庭的概念。
2.家庭结构。
3.家庭类型。
4.家庭功能。
5.健康家庭。
第二节家庭保健
1.家庭保健概述。
2.家庭保健理论。
3.家庭保健方法。
第三节家庭健康评估
1.家庭健康评估的内容。
2.家庭健康评估的指征。
3.家庭健康评估的工具。
【教学重点】家庭保健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难点】家庭评估。
知识目标:学习弱势人群的卫生服务。
第一节妇幼卫生服务
1.妇幼卫生工作的成就与挑战。
2.影响妇女保健的社会因素。
3.影响儿童保健的社会因素。
第二节老年人卫生服务
1.人口老龄化及其带来的挑战。
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及其健康特征。
3.老年人保健。
第三节残疾人卫生服务
1.残疾人基本状况。
2.残疾发生的影响因素。
3.残疾人的健康问题及其卫生需求特点。
4.残疾的预防与康复。
第四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
1.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2.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
3.流动人口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老年人卫生服务。
【教学难点】流动人口卫生服务。
复习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提出针对弱势人群的健康卫生服务工作。
知识目标:学习慢性病的社会预防干预策略。
第一节慢性病的概念
1.慢性病的概念。
2.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3.慢性病的社会危害。
第二节慢性病防控策略
1.慢性病防控全球行动计划。
2.慢性病三级预防。
第三节慢性病管理
1.慢性病管理基本策略。
2.慢性病筛检。
3.慢性病监测。
4.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
5.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
6.慢性病病人管理。
【教学重点】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教学难点】慢性病的筛查
知识目标:学习常见的社会病。
第一节社会病概述
第二节攻击与暴力行为
1.攻击与暴力的概念与分类。
2.人际暴力的表型形式与发生率。
3.人际暴力的根源与控制措施。
第三节自杀行为
1.自杀的概念与分类。
2.自杀的发生率与分布特征。
3.自杀的社会根源。
4.自杀的预防。
第四节非故意伤害
1.非故意伤害的概念。
3.非故意伤害的死亡情况。
4.非故意伤害的预防干预理论。
第五节成瘾行为
1.成瘾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2.吸毒。
3.问题饮酒行为。
3.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4.青少年妊娠的预防与控制。
第七节精神障碍
1.精神障碍的概念与分类。
2.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疾病负担。
3.精神障碍的社会根源。
4.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控制。
【教学重点】成瘾行为。
六、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平时课堂表现(出勤、课堂讨论、作业、随堂测验等)为辅,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课程结束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李鲁.社会医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二)教学参考书:
1.卢祖洵,姜润生.社会医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第3版,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卢祖洵.社会医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教学大纲编审者:丛建妮授课教研室: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