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省青岛市266003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对稳定和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效果,得出结论:心理健康干预策略能够稳定和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抑郁;健康干预

本文通过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定情绪障碍状况,并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旨在探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和改善病情所发挥的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入组条件:

①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

②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配合调查。

③无精神病史。

④无严重并发症。

⑤无听力障碍。

⑥知情同意。

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建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干预小组,由高年资主管护师或护士长主导,两位责任护士任辅助员,采用定期举办高血压病专题讲座、发放高血压防治手册、科普宣传、患者面对面座谈、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集体每周进行1次,每次30-40min。个体1周可进行2~3次,好转后改为每周1次连续4周。

1.3心理健康干预内容

1.3.1科普知识宣教

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尽量满足其要求,消除其心理顾虑。指导家属对患者给予体贴和关心,使之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1.3.2心理健康指导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采取疏导、支持和帮助等措施,减轻乃至消除其负性情绪,以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3心理调适教育

向患者讲解放松减压训练的方法,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同时使患者保持心境宁静,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身心压力。指导家庭对患者给予体贴和关心。

1.4评定方法与标准

1.4.1Hamilton抑郁量表

1960年Hamilton[1]最早编制了一套17项HAMD,此后又编制了2l项和24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量表。本研究采用17项。HAMD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其标准为: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极重度。分值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即病情越重,分值越高;病情越轻,分值越低。HAMD17项分别为24分、17分和7分,总分<7分,为无抑郁症状(痊愈)。

1.4.2Hamilton焦虑量表

1959年Hamilton[2]最早编制了一套14项HAMA,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量表。HAMA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各级标准为: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极重度。总分能够较好地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即病情越重,分值越高;病情越轻,分值越低。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小于6分,无焦虑。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用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本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施行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前,两组患者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1周后,两组患者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2周、3周和4周后,干预组Hamilton抑郁量表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Hamilton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本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施行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前,两组患者Hamilton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1周后,两组患者Hamilton焦虑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实施2周、3周和4周后,干预组Hamilton焦虑量表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策略,较单纯药物治疗改善因躯体症状导致的情绪障碍更有效,进一步揭示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关于亚健康的一些文献资料,提出对亚健康概念、症状、根源、严重性的一些认识,以及当代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性。

关键词:亚健康;大学生;体育锻炼;改善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亚健康”像钟摆,是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怎么摆了;还有的说“亚健康”有点像“比萨斜塔”,看上去是斜的,虽然没有倒塌,但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

1.亚健康

1.1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支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也没有更好地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但功能性已改变,有可能发展为病症。为区别于“第一状态”――健康和“第二状态”――疾病,人们把“亚健康”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1.2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心慌气短、心烦意乱、夜里多梦、睡眠质量不高;面色憔悴,双目无光泽,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指甲卷曲、月痕不齐、甲面白点;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经常自汗、盗汗;突然感到视力下降,伴有目涨、头疼、头晕;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易怒,情绪低落,犹豫不决;记忆力减退、焦虑,精神不振;注意力难集中,耐力下降,衰退等等。

1.3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用脑过度,心理压力增大,现代人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都是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城市人口生存空间随着人口、车辆的增多而相对狭小,噪音的增加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影响,使人心情郁闷烦躁;另外人体的自然老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都是导致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1.4亚健康的严重性

亚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亚健康人群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老人、孩子、高校学生……

城市老人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高校学生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两目干涩、食欲不振、抑郁寡欢、睡眠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沉默、周末不想出去活动。

2亚健康现状

2.1高校学生亚健康的类型

根据《中国身心健康量表》和教育部、WHO联合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分为四大类:躯体性亚健康(腰酸背痛、体力不支、食欲不振等),心理性亚健康(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等),思想亚健康(无责任感、情绪对立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空虚无助、孤独冷漠等)。

2.2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

经调查发现,各地的高校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均有65%左右的发生率。造成差距的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地区差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关。

2.3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3体育锻炼对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3.1亚健康的治疗手段

亚健康的治疗不能仅仅依赖医疗手段,可以从矫正生活方式和提高心理调节水平方面入手。体育锻炼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器官、系统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以促进身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反应和变化,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亚健康的运动疗法指的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来防止和治疗人们的亚健康状态。

3.2体育锻炼与亚健康

有学者认为,锻炼可以控制体质量,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减低紧张和抑郁,获得精神享受,建立自尊心,增加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恢复动物天性,抵御各种异化机能,消除文明力量对自己的摧残。从生理学角度提高身体素质;流行病学角度提高抵抗力;生态学角度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心理上克服紧张、焦躁和不安;社会学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哲学角度做到返璞归真。

3.3体育锻炼与高校学生亚健康

体育锻炼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首先,可以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避免机体发育不良以及智力、情感、个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健康状况。其次,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乐观、积极开朗的心态。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在于同伴默契配合的过程或是与对手斗智斗勇拼搏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利于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战胜自我的品质。第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二极体荣誉感,还能磨练学生的个人品质。最后,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恢复正常功能,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部分的调节,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良药。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手段

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器官的生理机能,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向第二状态-生病发展,也可以通过治疗发展成为第一状态-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重视体育课堂,同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2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健康的意义。

4.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4培养学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2]张路星,朱耀平.解读亚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

[3]高玉霞.城市运动与不运动老人亚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

[4]孟军堂.“亚健康”与体育锻炼[J].太原科技,2004,2

【关键词】社区健康;亚健康;流行病

1亚健康的内涵

1989年,WHO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现代健康的概念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4个层次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一种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失衡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

2亚健康表现及危害

目前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很广,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在长时期难以确诊是哪种疾病者均可以概括其中。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依据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亚健康状态包括以下范畴: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代谢紊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烦躁、不安、易怒、恐慌、焦虑、抑郁、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3亚健康流行现状

3.1国外的流行状况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FatigueSydrom,CFS)是“亚健康”范畴的成员。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此病,并拟定出相应的诊断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调查表明,大约20%男性和25%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可能成为CFS。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另一项对1300名在职员工的调查证实,“上班族”的疲劳感似乎更强烈,72%的人自称一上班就觉得十分疲劳,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支或头疼头晕,而主要原因多是“人际关系紧张”、“晋升太慢”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等。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已失去了500万有劳动力的男性,而且是国内生产总值越增高男性死亡数字越大。

3.2国内的流行状况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十六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国内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和生产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比男性高。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最容易发生亚健康的依次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和警察。

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而现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限于横断面研究,仅能得到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而不是得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但国内学者对教师、青少年、大学生、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4亚健康研究的展望

[1]连晓媛,应激与生殖内分泌功能障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1)

【关键词】辩证;健康;亚健康;疾病

一亚健康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潜病期等。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躯体亚健康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一)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简称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这种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调节机制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得以维持的。稳态的维持为内环境的各种反应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有利于机体内部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是体内各细胞、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症状。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的发生模式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阶段是细胞功能障碍;第二阶段是局部组织受损;第三阶段是器官功能衰退。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身体机体良好的情况下,细胞功能正常,人体不会出现病症,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是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体质健壮。”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调查统计后普遍认为,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仅占少数,有半数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所以,对亚健康的概念是: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亚健康不是疾病,只是不表现出疾病的临床症状,但它可发展成为疾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WHO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亚健康人口总的比例已占到了75%,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亚健康的危害性已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大敌。75%之多这样如此庞大人群的保健和医疗,已使我们无法不去正视它,再不加紧研究,我们的医学界就大大落后于公众的需求。许多专家指出,现在如果仍然不重视健康教育,再不有效遏制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对亚健康的概念、成因、检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是医学界一项十分紧迫的新课题。

亚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例如:长期快节奏的工作、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精力体力透支、心脑血管及其他慢性病前期、人体自然衰老等等。归纳起来可以认为是由于机体受到环境、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刺激后,机体发生的相应代偿性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经常或持续存在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机体正常生物代谢紊乱和生物大分子损伤,称为应激损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应激反应和应激损伤可导致机体数以千计的生理、生化、内分泌、免疫等检测指标的变化[1],引起组织或器官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亚健康状态的种种表现,如: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思想涣散、坐立不安、心烦意乱、头痛耳鸣、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手足发痒、手足麻木、颈肩僵硬、胃闷不适、睡眠不良、心悸气短、便秘,起床时眼前发黑等等,到医院检查又往往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但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逆转此过程,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亚健康的人群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以达到早期调整、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之目的。但到医院检查的结果往往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医院检验科所提供的检测项目乃至参考值范围多是针对疾病诊断而设计的,缺乏亚健康时的参考值范围。所以,目前还难以用亚健康的程度进行评估。亚健康人群的检测需求对检验医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又为检验医学拓展服务范围,促进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检验医学如何将更多的检验项目应用到亚健康医学领域,这是一项很大的课题,近几十年来的医学实践证明,血液流变学检测在亚健康医学领域和临床医学中均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往往发生在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早期,是导致亚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因素。血液流变学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是研究人体循环血液及其组分流动与变形规律的科学。人体的一切正常生理活动必须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供给人体组织和器官以充足的血液或血流量,而每个组织和器官的血流量,在血压、血管内经和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则主要受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当血液粘度增高时,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或器官尤其是微循环灌注量减少,造成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这一系列异常的变化,是造成变性、水肿、炎症、坏死、硬化、或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的基础,它发生在临床出现症状或体征之前,发生在健康与疾病的过渡阶段即亚健康状态。许多研究表明[2],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性疾病),在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及早的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防止向疾病转化,使亚健康转化为健康。

造成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和引起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原因有许多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前所述,应激反应、应激损伤可以导致亚健康状态进而转化为疾病,同样,应激反应、应激损伤也是导致血液粘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续应激反应,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儿茶酚胺增多,脾脏内a-受体激动导致红细胞排出增多[3],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液粘度也伴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升高而升高[3],进而可出现一系列亚健康的表现。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过度的紧张、兴奋、抑郁、忧虑、愤怒等等,均可使儿茶酚胺产生过多,诱发血小板发生聚集,血液粘度剧烈升高,促进血栓形成或导致心肌小血管血流一过性停止,心肌缺血,甚至发生猝死,自古至今,这样的事例不计其数。综上所述,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有可能是应激损伤到达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血液流变学用于亚健康或疾病检测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预测、预防中的应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时,血流变学指标异常为常见变化之一,主要表现为:Hct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RCD减低,ηb、ηp增高,Fibg增加,体外血栓增长增重,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微循环异常等一种或多种血流变指标异常,通称为高血粘综合症。高血粘的程度,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程有关,还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且可以反映预后。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研究证明,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多种血流变指标的异常,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程已经开始,已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这时候作血流变检测,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特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进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意义讲,尤其对中老年人尤其必要。血流变检测在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健康失眠;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论治

1亚健康失眠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后医学界在WHO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四维健康理念基础上建立的的医学新思维,比较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亚健康学在研究和干预现代常见的心身失调类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更加高度和优势。

亚健康业内有专家将亚健康失眠的诊断定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由此可见亚健康失眠涵盖的部分为慢性原发性失眠。但为什么还要有亚健康失眠的提法?首先,将失眠完全归于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不足,因为失眠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病理问题,它包含了社会和医学多方面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因此仅将失眠简单归于神经系统的疾病是完整的。其次,现代社会失眠人群中的大部分为亚健康携带人群,或许多长期甚至是顽固性失眠多为亚健康失眠发展而成,有人做流行病统计调查显示亚健康失眠的高发人群为30岁-50岁,多为脑力劳动者,多属轻、中度失眠3。因此亚健康失眠不但是亚健康的亚型之一,也是失眠人群中的主要部分,长期反复将导致重度或顽固性失眠。

以上分析,说明亚健康失眠是在现代社会中失眠人群中占多数的独立存在,对这部分人群用亚健康失眠命名比用失眠命名更加清晰。亚健康失眠同时归属于亚健康学和睡眠医学两个领域,属于各自的亚种类型。从亚健康角度对失眠进行研究和干预,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并推进了在失眠症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研究进展。

2亚健康失眠病因病机

亚健康失眠中医属“不寐”,古代文献中有称为“目不暝”、“不得卧”,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亚健康失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亚健康失眠的病因病机为以下几点:

2.1紧张压力:研究表明亚健康失眠多发于中年人群,这个年龄人群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最大,长期的紧张和超负荷体力支出,如不能及时休息和舒缓,可导致心身疲劳,中枢神经递质下降或异常,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而致失眠4。中医认为,紧张压力导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热,血不藏魂,扰动心神,而致不寐5。

2.2过劳过逸: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体力支出过度,长时期在电脑前工作,导致脑疲劳和眼疲劳,睡眠不足等;过逸则为活动不足,白天多睡,导致晚上无睡意,难以入睡。劳力过度,损伤筋骨肌肉,久致肝、脾、肾亏虚;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脾阴血,久视伤肝,导致肝血亏虚。血虚失养则神无所依,阴亏阳浮水火不济,终致阳不入阴而不得眠。过逸则气血运行缓滞,神逸不用,心脑不健,不能敛神而失眠多梦。

总之,亚健康失眠多为体质气血失调或不足以及阴阳偏盛,加之环境压力大、过度疲劳、失于调养等原因,导致气机紊乱、气血郁滞、脏腑受损、阴阳失衡,终致心神被扰、心神失养,而致失眠。但是肝郁更为关键,肝郁既可以为外界压力紧张所致,又缘阴血不足之人由于肝失滋养,肝失疏泄所致,即所谓的肝郁易患体质。结合现代关于失眠从肝治疗的临床报道和分析6,本人认为现代社会情志因素导致失眠的发病率更高,失眠、多梦不单单为心神失养,肝失疏泄亦为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肝失疏泄可导致气血失调,肝血不足肝不藏魂,同时肝火上亢、肝气横逆、肝旺乘脾等均为肝病累及其他脏腑,终致神不内守而致不寐;从而导致不寐。

3亚健康失眠的特点与诊断

亚健康失眠应同时具备亚健康和失眠症双方的特征,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以及失眠症(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II))的诊断标准,亚健康失眠诊断要点为:

3.1一般情况:亚健康失眠好发于青、中年,脑力工作者为多。

3.2体质特征:多见于体质较弱,气质敏感、脆弱、易激惹,女性经期、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发生失眠。

3.4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睡眠质量差,睡后不能完全解除疲劳,白天困。

3.5伴有其他亚健康表现,如疲劳、身体疼痛、头痛、烦躁、精神不佳、多汗、不能集中精神、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等。

3.6匹斯堡睡眠睡眠指数量表,总分数大于7,分数越高,失眠程度越重。

3.7排除疾病和药物性因素:应排除精神类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疼痛或各种不适引起睡眠障碍;可致失眠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减肥药、某些抗抑郁药、抗胆碱药等。以上情况均不属于亚健康失眠范畴。

4亚健康失眠的中医治则

亚健康失眠的中医辨治除了按照失眠症辨虚实、辨脏腑进行辫治之外,更需加强对肝的调理干预,使之恢复正常的肝主疏泄功能。法则包括,疏肝解郁、清肝宁心、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4.1疏肝解郁:

适于肝郁导致神志不调、心神失养所致失眠,症见情绪不遂、心神不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可伴有胸闷不舒、胃脘不适、胁胀或痛、肢体不舒、女性月经不调等兼证。

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方剂组成:柴胡、当归、香附、丹皮、栀子、枳壳、合欢花、丹参、郁金、玫瑰花、生龙齿、茯神、百合、灵芝、枣仁。

4.2清肝宁心

适于肝火郁结,上扰心神所致失眠,症见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多伴有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胃中嘈杂或反酸、大便秘结或不爽、尿黄。女性可月经提前、量多、经前乳胀痛。

方药:柴胡清肝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丹皮、炒栀子、生地黄、生龙齿、知母、茯神、远志、酸枣仁、钩藤。

4.3滋阴清热

适于素体阴虚,兼之肝郁化火,导致心肝郁热,神不内守。症见虚烦易怒、多梦易醒、五心烦热,可伴心悸、盗汗、咽干、头晕或胀,舌红,脉细数或弦细数。

方药:天王补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天冬、麦冬、元参、生地黄、知母、远志、酸枣仁、丹参、栀子、钩藤、白芍、珍珠母。

4.4养血安神

适于肝血亏虚,肝不藏魂,心神失养,导致失眠之证。症见不易入眠、多梦易醒、头晕眼花、双目干涩、爪甲失荣、肢体发麻,女性可月经不调,舌淡,脉弦细。

方药: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方剂组成:酸枣仁、柏子仁、地黄、当归、川芎、知母、钩藤、珍珠母、丹参、茯苓。

综上所述,亚健康失眠是现今社会失眠症人群中占较大比例的类型,属于亚健康的亚型之一,从亚健康视觉对其进行研究和干预,不但能提高失眠症的防治效果,且对通过亚健康状态的纠正,可提高亚健康携带人群的生活工作质量,防止各种慢病及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肝郁角度研究亚健康的病因病机,以及从肝论治亚健康失眠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亚健康及失眠症中医诊治水平,继而完善中医学理论。

[1]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

[2]许兰平,郎森阳,姜凤英.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华夏出版社,2006,1:339.

[3]李绍旦.亚健康失眠状态中医证候特征及干预作用研究,中国人民军医进修学院博士论文,2008,5:69-75

[4]李绍旦,杨会明,王振幅等.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8,N1A,V11:23-24.

生命第三态学说是医学界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即把人体的机能分为三种状态,健康为第一态,疾病为二态,介于第一、二状态之间为第三状态,也就是亚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潜病状态、是万病之源的灰色状态。对于这个新概念,我们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亚健康第三态不是健康状态,也不是疾病状态,尽管你总感到周身有许多方面不舒适,往返医院又查不出患有什么疾病,你虽不是病人,但绝对不是健康人。那么,你已处于第三态和亚健康状态。2005年10月,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卫生部和科技部的《中国居民与营养健康现状》的报告显示,中国已有6亿人处于亚健康第三状态,该数字触目惊心,它已成为现代人类健康与长寿的大敌,应引起警惕、重视与防治。

当前,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加重。医学专家提醒,“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亚健康临床症状不容忽视。现在人们大多处于紧张工作中的生活状态,疲劳的生理导致亚健康,疲劳的心理同样会导致心理上的亚健康。长此以往,就会引发烦躁、焦虑、忧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该状态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减退,新陈代谢低下,并可由此而出现许多不适症状,其常见的症状在心理上的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根据一项对全国22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我国有三千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杨国周主任说,在上世纪80年代,精神疾病病人的多为30岁以上,但进入90年代后期,精神疾病出现了低龄化;同时青少年的发病种类也有所变化,以前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较多,而现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品行障碍症增多……

【关键词】已病;未病;中西医学比较

1“已病”“未病”文意辨识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通论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来调摄生活,并告以违背这些规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张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病已成而后药”比较而言,恰如“乱已成而后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介入过晚、仓促迎战,既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经济。“治未病”是未雨绸缪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医学实践中的必然主张,这是最经济的医学模式。应该说,上述道尽了《内经》关于“治已病”还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经典的、且为最多数注家接受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内经》论及“已病”“未病”,不为交代“标准”,而为传播医学智慧法则。

尽管如此,有关的文义仍不能忽视。现代学者关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为疾之加”说[5]。作者引《说文·病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认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状态,但二者有病轻病重的分别:“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轻而“病”重。作者还引清代医家陆懋修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

段氏的上述说法依据不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扁鹊数见桓侯,而每次见面都望见对方病情有加重,从“疾在腠理”到“疾在肠胃”,再到“疾在骨髓”的无药可救,始终未用“病”字,一“疾”而终。这就是说,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疾”与“病”也可等而视之。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词出现的原因。由此看来,无论“疾”了,或是“病”了,都是与“未病”相对的状态,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无病态,与“已病”(已疾)相反。说“未病”即“已疾”有违语言本意,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历史上,元代医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没用“未病”,而用“未疾”来表达对《内经》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见,在朱震亨看来,“未疾”无异于“未病”,疾与病无异。当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贯彻了《内经》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个机体的状态,也指某一脏腑器官的状态。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内经》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发挥,即“既病防变”。这种发挥是允许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决不违《内经》的原意。另外,《灵枢·逆顺》讲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即“已病防甚”“既病防变”。

《内经》“治未病”是强调为医的圣智,对“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医家的大任——尽管较之“治未病”有“亡羊补牢”的遗憾。

2“已病”“未病”的标准

《内经》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确“已病”“未病”标准,但不可就此断定中医学关于“已病”“未病”就没有标准。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别的场景限定,“已病”与“未病”的标准已不再是《内经》的标准、中医的标准,而是涵盖中西医学,将涉及两个相应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方法,与各个具体的从医者及患者有关。

“未病”“已病”的中、西医标准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医学注重客观证据的科学性,其“已病”“未病”标准主要依据客观发现的证据。这个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依据客观发现而确定的诊断指标,而且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具体的,标准和证据链条的联系是缜密的。尽管如此,科学认识、现实设备及执行医生主观能力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已病、未病的判断,影响诊断结果。

中医的“已病”和“未病”标准,理论的表述比较复杂。尽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简单性存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形肉血气必相称”,等等,似乎总不外“阴平阳秘”“九候若一”,但在实践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脉”,最终却可能以“视而不见”了结。依赖于医生主观能力的诊察、判断,也不是时时、人人都可以给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绝对明断。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实的医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标准下,都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3“已病”“未病”与亚健康状态

对以主观“不适”为主诉的状态,现代医学还未建立“疾病”客观诊断的指标,故冠之以“亚健康状态”,以表达对这一非健康态客观性的认可。“亚健康状态”的定名,说明现代医学对“已病”“未病”绝对分野的模糊。与“亚健康状态”作为疾病诊断缺位同时出现的,是现代医学对实施医学干预的依据和措施的缺乏。这被中医视为自身介入的时机,有人据此把亚健康的治疗放在了中医“治未病”的名目之下。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立项来看,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统观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亚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症状,涉及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约有30种症状[3]),就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和相应的标准,亚健康的病态才成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成为现代医学标准下的、没有客观发现(应该是没能客观发现)的“未病”。而上述“亚健康状态”的任何一种“症”在中医标准下都符合中医“已病”的诊断了。故不可认为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入其标准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医标准的“未病”。因为二者的尺度、标准、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亚健康状态面前,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实施医学干预的理由及丰富而有效的方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给出的“已病”的诊断,使得其干预更迫切和及时。中医干预亚健康是其特长,属于中医“治未病”谋略智慧的“既病防变”“既病防甚”,显然是“亡羊补牢”的后发法治病。这个认识无损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贡献,同时提醒人们应检讨自身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医保持健康的摄生法则。

秦立新.“已病”“未病”议第1期更多的现代人意识中存在中、西两个参照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自觉到。在他们思考诸如“未病”的概念、标准时,“未病”已经具备传统和现代医学的两个标准了。就是说,此“未病”而非彼“未病”了。对此医学标准的双重状态,学者必须清楚,而且应该让参与讨论的人也清楚。中医以为,亚健康的状态是因违背中医养生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所致,亚健康状态是中医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实践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对立,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调节、中药、针灸等,只要适人、适时、适度,都可。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寻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对《内经》的“已病”“未病”语义做超乎寻常、甚至貌似“独辟蹊径”的演绎。《内经》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摄生保健原则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疗原则。中西医学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标准,彼此不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是现代医学现行疾病态诊断标准缺失、干预乏术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对应传统中医的“未病”,或者“已病”与“未病”的中间态,而是确定的中医“已病”。“亚健康状态”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在未来新的检验指标确定后,可能会升格为“已病”。对亚健康的调治可以按中医地道的中医法则进行,但不能把调治的有效性视为将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对应中医“未病”的依据,虽然亚健康调治可以归为“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或“已病防甚”。

现代医学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从现代医学的缺位缝隙寻求中医空间。中西方两种医学一直在独立地运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论总结、提高、丰富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并发现规律,简单、机械地将它们对等,于医学及其研究对象均徒劳无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中医现代研究中简单的中西医对位的结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的结论越多,中西医的特点就越模糊、甚至混乱,草率、苟且的结论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医学方法和标准各具特色,二者的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这一点始终应该在研究者的意识中;惟其如此,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临床上的互相借鉴才能名正言顺,才能提高疗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临床实践意义。

[1]徐雯洁,王天芳,李力,等.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2008,31(1):7.

[2]张洪钧.“未病”不是“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10.

[3]于雅婷,陈飞松.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02-09.

【关键词】综合调理;亚健康;康复效果

RehabilitationEffectAnalysisofComprehensiveRecuperationintheSub-healthforWeatherForecasters/GONGShu,LIANWei.//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6,14(12):147-148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habilitationeffectofcomprehensiverecuperationinthesub-healthforweatherforecasters.Method:Fiftyweatherforecasterswithsub-healthwerescreenedasresearchobjectsfrompeoplewhounderwentahealthyphysicalexaminationinChinaMeteorologicalBureauHospitalfromFebruary2013toMarch2015,theyweregivencomprehensiverecuperationsuchasaerobicrespiration,musicorvisualrelaxation,traditionalChinesemassage,oxygentherapy,combinedinspectionindexes,therehabilitationeffectofpatientsbeforeandaftertheconditioningwereanalyzed.Result:Aftercomprehensivetreatment,thescoresofstabilityandbalanceinautonomicnervoussystem,compressivecapacity,pressureindex,fatigueindex,averageheartrateandcardiacstabilityoftheweatherforecasterswerebetterthanbeforetreatmen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omprehensiverecuperation;Sub-health;Rehabilitationeffect

First-author’saddress:LugouqiaoCommunityHealthCenterinFengtaiDistrictofBeijing,Beijing100165,China

1资料与方法

从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中国气象局医院健康体检的人群中筛选出50名有亚健康特征的气象预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007年)中亚健康的诊断标准[7],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其中,男26名,女24名;年龄29~45岁,平均(35.5±1.1)岁;躯体亚健康40例,心理亚健康10例。

1.2方法

建立了由多种亚健康理疗器械组成,集声、光、电、气、磁等现代化理疗技术于一身的新型健康调理室,面积45m2,设备及其功能如表1所示。

调理方法具体如下,(1)有氧呼吸及氧气理疗:医用鼻式吸氧一般采用0.1~0.2Mpa,30~40min/次,当给氧10~30min后,心率及呼吸逐渐平稳,意识障碍好转及疲惫感逐渐减轻,PaO2升高或PaCO2下降,则为有效。(2)音乐及视觉放松:营造安静舒适的房间,光线柔和,可让患者采用舒适的,并配以耳机集中其对音乐刺激的注意力,也可起到防干扰作用。聆听喜洋洋、春天来了、锦上添花和假日的海滩等轻音乐。(3)视觉放松:三维动画效果,感受自然山川风景片、3D秀丽风光片。观景/音乐放松40min/次,隔日一次。(4)中医按摩:足底按摩,在甲状腺和排泄系统的反射区进行30~40min/次,颈部、背部、腿部按摩40min/次。每次4个项目同时进行,连续6次为一疗程,于调理前后均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分级

观测指标包括3个方面:自主神经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压力方面指标有抗压指标、压力指数和疲劳指数,心脏的平均心率和心脏稳定性。每种指标对应的记分:以极差、差、正常、好、优五级进行评价[8]。亚健康治疗效果分级表见表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50名有亚健康体征的预报人员经过综合治疗后,其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及平衡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平均心率、心脏稳定性等观察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气象局医院对气象预报人员健康调查的统计,其中经常性不舒服者占35%,特别容易疲劳者占52%,只有13%的预报人员认为自己健康,气象预报人员的亚健康高达87%。从其体检结果来看,亚健康症状有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经常性疲乏、失眠、女性月经不调等,在工作中表现为适应力减退、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由于气象预报人员工作需要精神高度紧张,精神和心理的压力过大,过度疲劳和不良因素造成气象预报人员心理、体力、脑力等负荷增大,从而致使人体生理、心理失调导致亚健康的发生。

亚健康的医学致病因素主要是躯体神经调节不畅,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功能,掌握着血压、心脏搏动、呼吸、消化、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人体一旦压力大、极度疲惫,生活不规律,则会使神经中枢过分紧张,协调功能失常,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最终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亚健康的躯体症状是失眠和疲劳,精神压力是引起失眠和疲劳的主要诱因,压力容易导致身体性、精神性的疲劳,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9]。对此,笔者采取了综合调理方法,(1)氧疗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清除自由基,缓解紧张、疲劳等不适感;(2)音乐及视觉放松可以起到身心放松、改善心理状态、恢复心理平衡、缓解负面情绪、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显著效果;(3)中医按摩:掌握人体不同穴位的位置及治疗效果,采用中医按摩手法可缓解躯体上的头痛、肌肉酸痛、胸部疼痛、腹痛等不适[10]。本文经综合治疗后,气象预报人员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及平衡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平均心率、心脏稳定性等观察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综上所述,综合调理法可及时有效地干预气象预报人员亚健康向疾病转化,并为减缓疾病发生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在特殊行业的保障水平。

[1]王果,叶亚飞.亚健康状况研究概况[J].新中医,2013,45(10):124-126.

[2]许景灿,任小红,李国安.我国职业人群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4):1734-1736.

[3]杨凤武,王丽佳.部队在职人员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与防治[A]//第五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保健医学进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大连,2008.

[4]王济.上班族减压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9.

[5]佟子林,刘俊.中医学防治亚健康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29(1):13-15.

[6]何颖.音乐对亚健康人群的辅助治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6):157.

[7]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

[8]陈晶,于征淼,赵晓山,等.亚健康量表的研制思路[J].医学与哲学,2009,30(1):29-31.

【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健康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健康体检作为自己的保健方式。怎样以健康体检为起点,通过宣传及其他途径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并树立这种新健康理念,同时建立一整套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系统,并可以在人们没有发病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进行有效地管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能把企业员工的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当前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1企业员工健康体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中一般都会对员工进行体检,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次,这是体现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在进行体检时,一般都是由企业统一组织,到指定的医院或专门的体检中心来进行,体检模式为健康体检出体检报告在报告中发现问题员工个人咨询,第二年以同样的模式来进行,这种模式比较低级分散,主要针对员工个体的健康状况作出报告,而对群体的健康水平不能正确地评估,也不能做到有效地指导或干预。

体检报告还是各项检查结果的分散结果,体检者及体检的医务人员也不能对体检报告给予综合地评价,员工的思想仅仅停留在体检没病求放心,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的水平上,没有意识到健康体检是为了预防疾病,是为了发现亚健康。而目前的健康实验室检查结果中不能反映出员工的亚健康状况,也不能在员工个体间形成互动,也不能在员工的运动、饮食及其他生活方式上给予整体性或个体性地指导,更不能指导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

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是被动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新的医学模式则更加积极主动,侧重点放在对疾病的预防及对亚健康的调理上。健康体检就是一种较有效的全新的防病、保健措施,而现行的健康体检还缺乏有效地管理,因此,要把对健康体检的有效管理作为防病、保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来抓。可以把健康体检作为起点,建立健康管理新模式,在健康管理上把工作做实做好,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才能更好地做好对疾病的防控工作,才能降低亚健康的发生率。今后,要把健康体检的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做,才能把健康体检提供到一个新的水平。

2健康管理的认识

健康管理是近年来被国内引进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科,也是新兴一个行业,其发展在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慢性病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因此,使得医疗费用长期居高不下,人们强烈要求控制医疗费用,同时也在不断争取个人的健康权益,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健康进行有效地管理,这也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的水平[1]。目前,在世界上健康管理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2006年卫生部在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培训教材中认为健康管理就是对人群或个体的健康进行整体上及个体上的全方位立体式检测,并作出评估,以指导对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干预,或提供有益的健康咨询,其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来提高个体、集体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水平[2]。健康体检是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或起点,是实施健康管理的前提,在健康体检中可以发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对体检报告作出全面评估,能为疾病的防治或对亚健康的调理提供参考依据,并进行有效地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控各种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还能降低亚健康的发生率。做好健康管理工作,能让健康体检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真正实现体检的目的,提高体检工作的质量。

WHO调查发现,在对人类健康或寿命的影响因素中,不良的习惯及生活方式占到60%,自然及社会环境因素占到17%,遗传因素占15%,医源性因素仅占8%,这更说明做好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

3企业员工实施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

“慢性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都是健康管理的适用对象,其中亚健康处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易转化为疾病状态,在所有人群中占有的比例最高,因此,亚健康人群成为了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治是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尽量让亚健康向好的方向转化,避免发展为疾病。实施健康管理改变了过去健康体检没有管理及后续服务的缺点,使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真正做到了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成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服务模式。笔者认为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健康体检方面要采取如下的模式,包括如下的步骤。

3.1健康调查健康调查一般是采取问卷的形式或通过咨询的方式,这是了解员工健康状况的有效的方法或途径。通过调查或问询可以了解员工的心理因素、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全面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评价报告,根据报告结果可以对员工制定针对性的体检方案,这也是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3.2健康监测通过调查得到员工个人的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的电子档案,做到对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个人信息档案中要详细记录个人健康的基本信息、体检报告、评估报告、防治方案,应用体检软件及其他计算机先进技术对健康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对员工的信息还要跟踪检测,并对以后的体检报告中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健康问题,确保员工健康信息的连续性、预见性及完整性。

3.3健康评估,进行干预对个人的健康信息中的生理、心理及生活行为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科学客观的健康报告结果,按照报告对个体的健康状况作出前瞻性、个性地分析,并对个体的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免疫状况、衰老状况及慢性病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对个体按照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级别来给予归类,为个人制定出科学的健康维护计划。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了解发病或出现亚健康的原因,对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评估或预测。在企业中就是对员工的整体健康问题做出评估,针对整体健康问题采取群体干预措施。

3.4健康干预,全面防治在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健康管理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详细计划,可以运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结合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针对评估报告中对象的表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出个性化的实用的健康管理方案,可以对其采取心理、药物、健身、生活方式及中医保健等全面的措施进行干预,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层次来管理,还要全面地管理,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地健康管理模式。

争取在疾病没有发生或没有发展进行积极地干预,真正实现健康体检的目的。

3.5长期连续,促进健康与体检对象建立长期地联系机制,确保健康服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可以为对象提供日常的健康知识、免疫接种常识并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并为其健康定期督促,实现动态管理,对日后的个人信息要在采集、在评估,还要对健康管理计划作出调整,确保健康管理的长期切实地落实,达到如下目的:①以促进健康为主要目的,重在预防,不断地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个人的健康水平。②通过全方位的健康指导,使亚健康有所改善并逐渐转变为健康状态。③个人发生疾病或处于预警状态,通过保健预防并结合临床治疗,促进个人的康复[3]。

对企业员工进行健康管理重在对疾病的预防及对亚健康状态的保健,要积极控制影响到员工健康的危险因素,在预防上要一、二级预防并举,通过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对亚健康对象的生理、心理、行为、生物、社会等危险因素进行一级预防,重点是要预防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危险因素,还要对个体的血脂、血糖、体重、腰围等采取针对性地干预措施,逐渐提高其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好要进行早发现、早诊治及系统管理的二级预防。总之,对员工要进行健康体检,并有效地进行管理,还要结合临床预防及治疗,以确保其健康。

[1]白书忠.在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的讲话[Z].北京.2006.5.

THE END
1.原兴兴:针灸与亚降:中医如何调理身体平衡【查看证书】一、亚健康的概念与现状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https://www.hntv.tv/yshnzt/article/1/1783037752608894977
2.《降亚降和疾病》ppt课件思考下列问题:作出“是”,11,怎样做会提高你的健康水平?,怎样做会降低你的健康水平?,讨论:,很不健康既不生病也不健康很健康,(亚健康),降低健康水平提高健康水平,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怎样做会提高你的健康水平?讨论:很不健康既不生病,12,二、亚健康的概念,身体有...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2214050.html
3.亚降的概念亚健康的概念其实一点都不陌生,基本上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其实是介乎于健康跟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不属于健康的身体状态,但是也没有达到疾病的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整个功能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机体活力下降,从而引起的一些症状。出现亚健康的一些问题,检查指标可能并没有异常,但是...http://www.cnkang.com/video/article/368728.html
4.亚降的概念是什么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患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亚健康其发生可能与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等有关。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但是不属于临床所述的医学疾病。 亚健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不是十分确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可能导致机体内...http://www.xiaohe-jiankang.com/medical/qa/70000000822906?utm_source=douyin
5.亚降的概念是什么病情描述: 亚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医生回答(1) 武建海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营养科 病情分析:亚健康是指身体未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但也不是疾病或病症。它通常表现为身体疲劳、精神抑郁、免疫力下降、睡眠质量差、食欲不振、头痛、胃痛、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亚健康状态可能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https://mip.pingguolv.com/ask/tuxCwwwvY.html
6.亚降的分类和主要内容【摘要】目的利用现代中医诊断技术,观察亚健康状态及其各证型在面色、舌象、脉象方面的差异,为亚健康状态评估和分类提供依据。亚健康的分类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重疾风险无处不在,投保重疾险,从容面对人生风风雨雨! 一、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 ...https://m.huize.com/study/detail-30370.html
7.请简单描述亚降的概念及分类。请简单描述亚健康的概念及分类。 参考答案:概念: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分类:1.躯体亚健康状态2.心理亚健康状态3.人际交往亚健康状...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何为测量可...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9168963.html
1.什么是亚降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亚健康首先可以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晕、胸闷、睡眠紊乱、食欲减退、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还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https://www.miaoshou.net/article/7GaLx2GX3DBke3bM.html
2.亚降的最常见状态有哪些这些亚健康状态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常常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需要从调整生活习惯、增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等方面着手,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调理。https://www.kang7.com/ask/15726.html
3.亚降的概念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https://www.med66.com/html/2008/10/li786893131320180022187.html
4.亚降的概念问答问题描述:( 女, 48岁 ) 这一段时间我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缓慢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亚健康引起的,亚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医生回答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的患者通常达不到健康的标准,在一定时间内会表现出活力降低,功能以及适应能力出现...https://mip.meilo.cn/health/625515.html
5.亚降的概念是指()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近代死亡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医学三基(医师)>病理生理学考试题目 参考解析: 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 AI解析 重新生成最新题目 【单选题】如果将人眼比作照相机的话,则相当于暗盒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https://www.shuashuati.com/ti/8cc7494e6aff45e3a0a841ff146b5c8d.html
6.亚降的概念范畴和分类亚健康的概念、范畴和分类,亚健康,概念,范畴,分类,亚健康状态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但目前对亚健康的概念、内涵、分类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从而不利于亚健康干预评价体系的建立。针...https://wap.cnki.net/huiyi-ZHZY200806002015.html
7.你对亚降了解多少一、亚健康的定义 “我国很多学者都提出过亚健康的评价方法或诊断标准,其中陈国元、陈青山、刘保延、陶茂萱等学者提出的评价方法或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从中医的角度对亚健康的概念、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进行了明确描述,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https://www.ruiwen.com/w/133931.html
8.降亚降与未病先防一、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指人体在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第三状态)。通俗地说,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却已发现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有病症感觉但无临床检查异常的证据),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生理功能减退、心理状态不佳...https://ltxc.hncu.edu.cn/info/1016/1070.htm
9.亚降的概念(何为亚降)知识库主题:亚健康的概念(何为亚健康) 亚健康的概念(何为亚健康)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压临床的诊断标准。 导致亚健康的原因挺多的,主要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https://bbs.openke.cn/thread-5174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