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选修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2、考核方式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由于扬琴课的课程性质及授课对象特点,小组集体授课是最适用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小组课,即3至5人为一组,进行集体授课,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还可以展开一定的探讨,有助于知识的交流融合。最常用到的小组课形式有:理论课、演奏排练教学、赏析课教学、舞台实践教学。
(一)理论课教学
扬琴理论课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在演奏扬琴这一乐器的同时,在扬琴艺术文化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扬琴技艺精湛,同时音乐文化修养全面。扬琴理论课主要教授扬琴的历史文化知识、扬琴演奏中情感的把握、中西扬琴的交流、融合与对比、扬琴乐器改革历程,等等。这些内容不需要因材施教,因此小组课的形式是最为合适的选择,课间学生还可以根据之前所了解的扬琴理论进行一定的探讨交流,碰撞出不同的观点,开阔个人想象。定期组织学生听名师讲座也是理论课的一种形式,通过名家的教授,点醒学生对扬琴的一些陌生认识,对于扬琴选修课的学生来说是具有顿悟的效果。避免只讲求扬琴演奏技术从而忽略文化内涵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
(二)演奏排练教学
(三)赏析课教学
赏析课,顾名思义就是欣赏一些音乐会的视频资料。通过对音乐会的观看和各种音像制品的赏析,使学生开阔眼界,对扬琴演奏舞台表现力有所了解,并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习模仿一些舞台形象气质的把握能力。赏析课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底蕴的重要课程,通过对不同音乐体裁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音乐感觉,并潜移默化的运用到日常的演奏练习中,同时也可以进行集体讨论,针对音乐会以及视频资料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互相切磋,引起共鸣,提高技艺。
(四)舞台实践教学
舞台实践课就是定期组织学生举办音乐会、各种演出,以及参加器乐比赛等一些实践活动。在舞台演奏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舞台掌控能力,增进演奏技术的熟练程度,并且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为今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奏者做准备。舞台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将扬琴技术真正变成自己的技能的一个升华平台,是扬琴选修课最终的目的和结果。
二、扬琴教育的未来展望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一)正确设置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二)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和评价形式
(三)将泛读与精读区分开
关键词:选修课;审美设计;审美活动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性
再有,把美育与教学过程联系到一起,它不仅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还把学生(审美主体)和《论语》这样的经典(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升华,把审美设计引入我们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选读》这类选修课来看,其中的语言、情感、意境都与自然、社会、艺术融为一体;它不仅给予学生感性上的美的认识、体验与感悟,还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所透露的深层含义、人物形象、人物思想的分析来深刻剖析、反思当下自身发展。同时,语文学习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是依赖于语言文字而存在、发展的。相应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有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部分,就可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就像透过《论语》中的思想、情感来培养学生宽厚仁爱的人生态度,促进其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和发展,从而更有助其对自身以及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换言之,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提高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的能力。
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审美设计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仅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更能让学生、教师双方都主动参与到这样一个审美设计、审美活动中来,以便更好地把教育教学等实践活动与我们人的自身发展、美育等联系起来。
二、选修课教学的审美设计――以《选读》为例
从现下各中学开设的选修课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以高考为本”、“以教学为本”,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讲),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这让学生失去了选修课的自主选择权,也失去了对选修课的兴趣,更让选修课教学过程失去了它特有的审美属性。《选读》本是儒家经典著作的再现,可教师把它设计为文言文的单纯教学,重视其中高考名句背诵、重要虚词用法……其中丝毫未涉及到对《论语》经典篇句的解读,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个性化的解读,及对当下社会、当下人生等方面发展的反思,更没有从中汲取精华来指导学生,或者教师自己来审思自我人生发展与设计。这就失去了我们选修课开设的根本意义,脱离了我们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以《选读》为例的语文选修课教学应该改变此模式,要以审美为主来品评、审视、开展教学,以贯穿审美交流、审美领悟等美学原理知识的独特的设计来设置选修课,这样才能让选修课呈现出新景象。
首先,我们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中对《选读》的编排:
它突出的学习内容的专题性、思想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与实践性,其意图在于凸显课标中规定的其“文化论著研读”的“研读性”。这样的“研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简单的“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而是突出了对教师或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要求――“研究”。这就直接要求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抛弃以往的分数指标衡量能力的观念,而要充分调动人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去进行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领悟,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为精神的陶冶过程,把技能的训练过程设计成心灵丰富的过程,把能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成人生智慧提升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把《选读》一类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设计成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展示教师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反思能力。
其次,就针对《选读》而言,我们应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具体到《选读》的教学,应结合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和现下社会的影响来看,可以把《选读》的教与学的目标确定为:诵读――了解儒家文化;精读――整体性阐释儒家思想;研读――个性化解读孔子、儒家思想;反思――审思过去与现状,审视自我人生的设计、发展,审视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具体关系等等。比如说,在《论语》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在分析孔子的言行、思想时,在头脑中设计还原情境,领悟其内涵,再联系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经验和感受,就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美的享受。再如我们品读名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时,就可以与自我人生联系,来审思自我人生设计的得与失。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更重要的让学生不再单纯为了接收信息而学习,而是为了自我发展、人性建构而学习。
再次,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新意,要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与互动性,还要体现现代教育艺术与技术的深层整合,即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对于《选读》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资源(于丹《心得》、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练成的》)来进行视频、课件的制作、欣赏与分析;从而让师生双方都能脱离传统的黑板式沉闷式教学氛围,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式的环境中来学习,进行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而作业或讨论可以采取小论文形式展开,可以具体剖析儒家思想文化,也可以驳斥现代已有的阐释,以民主、创新、自由的形式来展开完成,既能达到知识的建构,也能让学生思维发散,更能使审美活动与人生实践相融。
所以说,有着良好的审美设计的选修课教学不仅仅是现代教学所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广大师生人性、能力、素养全面塑造的重要途径。
三、关于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审美设计的反思
在语文选修课中运用美学原理的知识来进行设计,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我们不能过于乐观,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设计应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为纲。
比如《选读》的教学,有的重视于工具性的提升,有的偏于人文性塑造,而将二者分离,实际上,二者是无法分离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尽量避免。例如对“仁”的解读,不仅仅应从字面上进行分析和理解,还应该从伦理政治思想层面、生命层面、生活层面、审美层面、宗教层面等方面结合来看,充分调动学生个体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性内涵发展需要,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语文选修课应该充分利用与展现现代审美设计,体现其本质
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
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
《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下面对113次“问答”作类化性地阐释。
1.诸侯君王卿大夫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政”,“答”的是“仁政”。从具体章节来看,除直接“问政”的篇章季康子问仲由、赐、求可从政?(6.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12.17、12.19),定公问: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有诸(13.15)?叶公问政(13.16)以外,还有问孝、仁、拜神、弟子好学、患盗、陈(阵)等,但这些“问”都可以说是问“政”思想行为的关联,或者说是君王卿大夫以问“政”为目的而引发的“问”。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都是围绕孔子的思想核心“为政以仁,为政以礼”来回答。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15.1)”孔子的回答与“遂行”就是明确反对卫灵公的“武治”治国思想,表达了“礼治”“仁政”的思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孔子的回答赋予了“君臣父子”名分的道德内涵,要求各尽其职,各行其道,纠正不符合名分要求的道德思想行为。孔子针对当时存在的弑君、弑父,僭越的行为,仁德、礼仪人伦秩序的悖乱现象,发出了“正名”的呐喊。治国安民就是要君臣“正”,尽其职,行其道,而道就是“合礼”的“仁道”。孔子其他章节的回答也是围绕“仁道”“礼治”的思想来阐发的。
2.孔子弟子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仁”,“答”的是“仁”。先来说“仁”,整部《论语》讲“仁”109次,而113次“问”中,孔子学生直接问“仁”的也有13次。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2.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3.1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17.6)”,还有其他章节问“仁”及孔子答“仁”的内容。孔子对弟子问“仁”有不同的回答,到底“仁”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从孔子对学生曾参说的话可以推知“仁”的真意:“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吾道”就是孔子的整个思想道德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是“忠恕”。孔子对“忠”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对“恕”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而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所以概括说“忠恕”就是“仁”。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8)”。“叩其两端”是孔子解决鄙夫之问的方法,在这里我把这种方法拿来,“叩其两端”——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用来解决《论语》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问题,明晰孔子的思想体系。
由以上对120“问”中113次“问”什么?“答”什么?的整合优化可以得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包括恭、宽、信、敏、惠、忠、恕、孝、弟、知、勇、中庸等内容。从“仁”的思想体系出发,生发了孔子“仁政”的政治观:为政者应为民表率、礼让为国、诚信教民、举用贤才、具备温良恭俭让等美德;生发了孔子“仁爱”的德行观:忠恕贯之、孝弟仁本、恭敬合礼、谨慎言行、忠信交友、君子修为、中庸之道、博施济众等仁德;生发了孔子“仁教”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不愤不启、学文修行等教育观念;生发了孔子“仁学”的学习观:学诗学礼、持之以恒、三人有师、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学习观念。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1
xx区课题规划办:
当否,请批示。
xx小课题组
20xx年6月21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2
课题名称:聚焦购物的计算教与学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林川
申请单位: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
填表日期:20xx年11月
研究问题
如何把生活中各种购物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计算策略、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能够深刻理解计算学习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感受拥有及利用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快乐。
(2)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计算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从而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
2、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形成计算教学独有的个人风格,人人都能上好计算课,并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堂。
(2)通过研究,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家长、学校、社会方面:
(1)通过研究,让家长和社会感受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所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从而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2)通过研究,逐步体现社会对数学赋予的效益、创新、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涵义,从而实现二十一世纪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研究内容
低段——购物中简单的计算:如市场购物(只涉及整数的计算);购买门票,乘车方案等。
中段——购物中较复杂的计算:如市场购物(涉及整数、小数的混合计算);乘车方案、购买门票、住宿安排、旅游费用等的最优化设计。
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将所要研究的事项,制成问卷,发给学生和家长填写,再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
3、个案法:运用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通过活动过程反映的情况运用测量和统计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6)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拟定的课题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研究过程应重视活动方案撰写、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资料收集、总结反思。
第三阶段:结题。(20xx.7—20xx.12)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研究成果形式
1、实物资料:学生制作小报、数学日记,学生调查报告,计算比赛成果,家长调查表、反馈表
2、文字资料:研究报告,研究文集,教师论文,教学随笔,案例或课例、计算学习读本。
3、图片及音像资料:购物节、计算比赛等活动的照片或影像、课例的照片或影像。
课题组单位意见
(包括提供所需条件等)
单位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专家组审核意见(至少两名区学科带头人以上人员组成)
成员(签字):
区学科教研组
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科研室
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备注:表填好后直接交到区学科教研员(组),一式三份。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3
导读: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一、课题设计论证
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期效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英语”,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5~6组,供学生选择;日本于1999年制订并于20XX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10科,国语科列在首位,包含6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学分)、国语表达Ⅱ(4学分)、国语综合(4学分)、现代文(4学分)、古典(4学分)和古典讲读(2学分)。其中只有“国语表达Ⅰ”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1.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8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如“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年第6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xxx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XX年第2期上的《高中选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XX年第10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第10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的转换问题。
江苏靖江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XX年第26期上的《精准高考目标,体悟审美愉悦——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广东东莞市玉兰中学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XX年第9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1.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2.请优秀一线语文教师来到师范院校进行选修课教学培训,构建在校师范生与一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3.把一线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教育部,为其研究提供依据。
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实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四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市县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县数学中心组活动中、镇数学教研活动中所上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
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
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
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
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风范伴随着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课题主持人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县教育博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市教育博客之星”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学习创新好家庭”称号;两次获县“优秀教师指导奖”,数学教研组获县“优秀教师集体”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先后在《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教育家》、《渐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名师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获奖十余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内容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编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思想,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适时捕捉体现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合作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正向迁移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课堂有了一个适宜合作与创造的氛围,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较好的合作和创造心态,其潜在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欲望获得释放,创造智慧得以激发。研究中,我校两年有4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少儿读物上发表;在市、县“小巧手”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得等级奖,有40多人在县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也为学生成绩的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4)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
这样能有效防止学生两级分化,优秀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后进生”的进步,不仅如此,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积极改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的保证。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无论是期末还是毕业考试,高分云集教学实验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2、理论成果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管理,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0引言
1现状
每所高校每学期都会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一定量的公共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在"量"上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然而在"质"上却参差不齐。本文对目前高校选修课现状进行了简单调研,从调查结果中发现,现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内容比较丰富的选修课。其中社科、人文类的课程占很大比例,经济类、管理类、艺术传播类课程也占一定的比例;在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上,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随意性;学生在选课时,往往是随意选择,教师在上课时也是经常出现放放视频或者电影就敷衍了事的情况;学生缺勤、上课做自己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考试方式多数采取写小论文或者报告或者开卷的方式,基本上都能通过;学校对选修课的考核也不重视。
从调查得到的选修课现状中可以发现问题重重,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很低,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高,学校对选修课的管理松散等等。因此,本文从现今高校选修课现状出发,结合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建立一套完整的选修课质量评价体系,期望对高校选修课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议
针对现今高校选修课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四方面给出建议。
(一)课程的设立应以学生为主
由于学校将选修课开设权完全下放到学院,而学院也积极鼓励老师开设选修课,并没有对课程知识结构从总体上作一个较为严谨的规划,也没有在课程知识深度上作一个大体的要求,因而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难易程度,所有的自都在老师,而学校最终根据选该课的学生人数来决定是否允许该老师开设这门课程。虽然说选课人数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门课程受到欢迎的程度,然而选这门课的学生多半是根据课程的名称来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选课标准,从而决定是否选这门课。但是他们对这门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专业程度根本没有一点了解,选这门课只是简单从名字出发而已。虽说学校允许学生在开课前几周进行调课,然而此时很多课的人数已满,想要更换并非易事。
因此,在选修课的开展上,学校应该以人为主,从学校到院系,从大体上制定一个较为严密的教学计划。而老师开设的选修课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同时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知识深度上跟开课对象作一些实质性的交流,这样的课程在符合大的教学方针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要求,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筛选
学生在选课时都有一定的权重分,而老师对学生的选择则是根据学生所投的权重分的多少。权重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生对这门课的热爱程度,然而和实际中种种情况相比起来,这种方式毕竟是粗糙的。比如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为了凑学分选课,很多学生又因为这门课容易通过而选课,更有学生为了追求自己心仪女生或者陪自己的女朋友上课而选课,而真正喜欢这门课的学生却不能上这门课。这样一来本来饶有兴致的课,逃课的逃课,做自己的事的做自己的事,谈恋爱的谈恋爱,最后只剩下孤独的老师在上面讲课和为数不多的学生在下面听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看到的。选修课不仅是学生的兴趣更是老师的兴趣,老师费尽心力当然希望得到一个好的效果。学生选没选好对于课程的开展将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老师在选择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不应该单单的以权重分为标准,而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综合考虑。比如老师可以在开课前以一个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建议等等,选择对这门课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将更加有利于以后师生形成互动,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老师的教学激情,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并且有必要对老师进行考核
大学学习三四年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就业、就好业,那么学生一入学就应首先对所学专业的方向、内容、目标等有所了解和认知,就应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规划与设计,这种清晰的专业认识与正确的学习思路来自于《专业导读》课程。而初步的职业思想和计划来自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就应对“就业”有明确的认识,就应明了就业形势,就应掌握找工作的基本技能,如:就业简历的书写与投放;面试的方法与技巧;应聘的礼仪等。这些知识的习得与掌握来自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增设《专业导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三门必修课,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进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管理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是在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的学生。”[1]所以,高校对研究生的培育,应该以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除了在知识上更深的挖掘和教导,更要让他们学习学习的具体方法,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自己的专业上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才达成对研究生的要求。所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研究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一、我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二、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模式
(二)评价机制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解决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推进教育制度系统创新
【参考文献】
[1]孙琳,殷明.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