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医疗行业的政策端,政府频频释放红利:不管是逐步放开多点执业,推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开放商业保险地税政策,都让整个医疗行业看起来是块巨大的蛋糕。
再说互联网医疗,早两年热火朝天,可始终见不着钱,并没找到靠谱模式,对传统医疗体系的变革作用也并未显现,如今干脆集体瓶颈了。
此时,腾讯入局了。
腾讯与基汇资本、医联、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资成立了企鹅医生,专注个人及家庭的全流程健康管理业务,还开起了自营线下诊所。
企鹅医生说,自己要打造一个平台,将医生、患者、诊所、医疗设备与场地、商业保险等连接起来,实现商业闭环。
这的确是很多创业者努力的大方向,但截止目前鲜有成功者。这样的现实下,企鹅医生究竟想怎么玩?这样的平台该如何打造,如何构建起规模优势,如何获取更多数据,如何链接更多行业资源?
规模化是医疗健康产业的关键壁垒,这个规模化壁垒如何建立?
医疗健康消费有哪些入口,如何抢占这些入口?
通过什么手段可以将医生、医院、患者、诊所、数据、商业保险等资源连接起来形成闭环?
王仕锐,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王仕锐所创立的企鹅医生,是由腾讯、基汇资本、医联、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组建的互联网+实体医疗并线发展的数字健康服务企业。截止目前,企鹅医生陆续在全国开设了3家诊所,明年将落地100家线下诊所。同时,企鹅医生正在以“尿液检测”和“共享健康体检机”融入生活场景,打通健康数据获取与健康消费入口。
企鹅医生计划明年计划开100家企鹅医生诊所,邀约分别来自于政府、三甲医院、房地产商和药企供应链合作伙伴。
其一,我们开五家店,每家店的盈利状况都很好,在短时期之内都盈亏平衡,并且每家店都能做成一个地标性的建筑;
其二,开500家店,把覆盖率、规模、整体连锁率做起来,但是这500家店可能要3年甚至5年之后才有可能打平,甚至它有可能持续亏损,前期要耗很多现金流。
规模化过程中,企鹅医生做入口和连接器
上述模式的打造过程中,企鹅医生做什么?构建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闭环体系。关于企鹅医生的商业模式,一个是共享医疗,一个是HMO模式(虎嗅注:HMO是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s的缩写,即健康维护组织。参加者在缴纳保险费后,看病时只需支付少量挂号费,基本不用承担其他费用)。共享医疗模式未来将主导健康资源的全新分配;HMO模式将是商业医疗保险的趋势。我们要将企鹅医生诊所打造为标准化运营的共享医疗平台。
关于企鹅医生的战略定位,一个叫入口、一个叫连接器。入口即打造医疗健康消费入口级品牌;连接器将整合、分发高品质医疗健康产品、服务与资源。
通俗来讲,“入口”即一个人用了你的支付码,上到你线上平台可以被调取、可以被激活、可以双向管理、互动,并产生连续的数据叫入口。
连接器要做的事情是内容、服务、商品。人在一个平台上消费的无外乎这三个东西:一是内容,你可以在线上看一些科普的东西、一些医疗咨询的内容。二是服务,你可以在线上问诊、可以在线上制定一个诊疗规划一个健康规划。三是商品,例如药品,甚至一些器械、健康硬件等。
关于连接性,未来我们会把诊所打开,大家可以以服务的形式为诊所赋能。
假设你有一个服务包、医生集团,我们可以用企鹅医生的品牌去找患者;如果你有患者,企鹅医生就用其他一些医疗的供给,再给你提供患者二次、三次、四次深度运营的办法。
通过自建诊所、诊所联盟和诊所共享来抢占入口
先来讲入口在哪?其实诊所就是入口之一,我们还有诊所联盟和诊所共享。
自建、联盟、共享三种方式扩大诊所规模
首先,企鹅医生会自建诊所,目前企鹅医生已经成都、深圳和北京开设了线下诊所,未来将覆盖核心区域、核心用户群体,从而输出品牌形象与质量标准;
其次,是诊所联盟的概念,采用企鹅诊所标准筛选而出的优质诊所打造诊所联盟体系,将诊所入口规模化,有效扩大用户覆盖范围;
第三,是诊所共享,创造性的用户健康数据获取入口,通过共享检测设备的铺设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健康服务获取入口。
企鹅医生计划两年之内做到线下300家企鹅诊所,以100家为最小单位来树立标杆。如果能做好300家快速复制的话,我们会找到加盟商、诊所联盟的联盟者去建立诊所联盟。
另外,早期诊所联盟我们会把CIS信息系统(ClinicInformationSystem,即诊所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接给大家,把企鹅医生在早期或者未来能够聚合的一些资源打包进去,例如供应链、医生集团全部可以进行对接。
对于诊所共享,我们把诊所拆分到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能够去使用的那些场景。比如说厕所里面我们会把尿检这个事情直接做成自助机,通过试纸和AI计算把结果直接发到手机上。我们会找一些生物电设备和大量可穿戴设备,放到公共领域而不是放在每一个人身上,设备开放出来,我们获取数据,同时把诊所开放出来,去找到那些潜在的健康管理用户,共享企鹅医生的资源体系。
诊所业务定位是什么?
在这样的诊所体系之中,诊所具体是做什么的?
首先,资源共享。医务资源、设备、场地、运营规范及制度、服务包设计及商业化体系等;
其次,是建立家庭医生体系。从健康管理到实体医疗的健康服务闭环中,企鹅诊所贯穿从“治未病”到“治已病”的每一个核心环节;
最后,是服务闭环。线上资源整合邀约平台与线下实体医疗网络良性互动,构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服务体系。
连接器连接的是信息、产品、服务、数据、技术、金融六大要素
接下来是连接器的概念。信息、产品、服务、数据、技术、金融总共六大连接。
企鹅健康APP作为连接器载体,包括医生端,患者和诊所端,是涵盖从健康管理、健康助手、健康科普、健康资讯、健康商城、AI诊断、就医服务的综合性健康平台。
信息、产品、服务、数据的连接
首先是连接信息,包括医疗健康资讯、健康解决方案及医疗健康科普,企鹅医生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服务的搬运工。
其次是连接服务,通过企鹅健康平台,用户可以轻松的在企鹅诊所体系内进行就医服务的预约、管理与跟进,随时随地获取最好的医疗服务。包括健康管理的连接、就医服务链条连接、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连接、跟三甲医院服务连接、体检中心连接我们都会去做,我们开到四五百家的时候,在一个密度不错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做好这个连接的。
第三,连接产品,比如说运动手环、血压计,企鹅医生会整合国内外最新、最有趣的创新健康设备,随时同步数据到企鹅健康,并且可以一站式获取这些产品。包括药品、营养品、健康品等。智能终端放在某一个地方,在特定场景里面跟着医生、医疗服务一起投放出去,所以诊所可以对产品连接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是医疗数据连接,我们到时候会把医院数据打通,我们会跟三甲医院合作、做医联体,双向数据是互通的,一个患者诊前、诊中、诊后一年所能够收集到的所有医疗数据我们全部都要收集到,他在诊所里面个人的、在医院里面的数据都要收集到,拿好这些数据之后做一个医疗AI,这个是巨大变现的地方。
连接技术构建医疗AI
第五,连接技术,以问诊数据作为基础,构建医疗AI。从问诊到检测结果与影像解读,从诊断辅助到慢病管理,医疗健康是AI技术的最佳应用场景,企鹅医生的闭环医疗服务体系为医疗AI的应用提供了最佳的土壤。
关于AI,现在有几句话挺有意思的:
第一句话AI就像真爱一样,每一个人都在探讨它,但是从来没有人见过它。
第二句话我们对于AI的认知,在一开始的时候高估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时候我们又会低估了。
大家想想这两句话,现在的AI在我看来刚刚过了最高点,大家开始回归理性,但是有很多人又过于悲观,又不去做持续投入。
AI整个战场我觉得它真正爆发应该是在4到5年之后,在去年、前年是AI的底层技术有了一次突飞猛进的一个深入学习、比人在某一个规则下学得快的一个底层基础技术,在应用场景上面因为有大量规则建立没有完成。中间还是要教会AI游戏规则是什么,我们要教会它医疗的规则是什么,就是要教会它诊断学,它才会帮你读诊断学的东西,在4到5年之后一定会爆发。
我们做了一年多,发现非常的挫败。后来我们一个病种、一个病种的来攻克,不要期望说从诊断学这个大目录里攻克,一定是一个病种一个病种,找一个病种的最好的20个医生一起打标签,做路径选择,从A到B、从B到C,如果B到不了C怎么到D,所以诊断学是一个排除法,诊断学是信息收集+排除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规则如果我们自己不把关系建立好,直接扔给AI学,它是学不懂的,它单纯看人类所有文献做归类、再做输出是错误的,因为人类文献没有满足好所有的排列组合,是我们自己要去梳理出这个排列组合,跟围棋完全不一样。围棋是给出了一个所有的运行规则,在运行规则中去做无穷无尽的算法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把医疗规则给出来。
先回归一个病种一个病种解决,假设现在能解决糖尿病、高血压这两件事情,我们也很高兴,因为很多人需要慢病管理,需要一个医生天天早上告诉他该起床了、该跑步了,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喝多少水,该定期复查,复查之后拿到结果,又开始给他加量或者减量一堆医嘱意见。
未来不管AI技术怎么发展,它的原材料就是数据本身,真正好的数据是双向连续数据,数据可以过得来,你的指令也能过得去,过去了之后它会因为你的指令有改变,数据也是因为你的指令有改变的。
通过HMO模式做金融解决方案的连接
最后是金融解决方案的连接,我们希望最后做HMO(健康维护组织)的保险解决方案,做医疗互助和分期付,做医疗公益都在这个平台上去做。
企鹅医生规划通过与商保公司合作,整合保险产品资源,针对企鹅医生客户群体推出HMO类的控费型医疗保险金融解决方案,大幅提升健康商保产品的应用场景与频次,并且通过科学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与控费机制,降低客户的医疗费用支出。
假设当患者过来就医,他知道医生只要开药就能赚钱,做治疗方案越麻烦就能赚越多的钱,那么患者和医生的关系是矛盾的;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不是拿你的钱治你的病,医生和患者利益一致,这样的体验会不会相对更好?这是一个商业模式,你买的是保险,保险付我费,你的病治的越好、管的越好、消费越少,保险公司给我(医生)赚的越多,从体制上后者会更好一些,而且我赚钱是因为你不得病,这就是HMO的理念。你越健康保险公司付我越多费,因为我是用控费费用里面抽成的逻辑,
企鹅医生尝试着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跟患者站在一条线上,我们希望尽量不要casebuycase,不要你花多少钱我给你治多少病,希望这个事情少一点,也希望我们尽快促成这个HMO模式实现。
我们把企鹅医生的供应链、医疗服务、医疗场所这些全部打包放在一起,把金融互助和分期放在里面是一个总体的包,跟保险公司联合去销售,我们成为医疗平台的供给方,也采买各种医疗服务放在这个包里面,用这个包来连接一切也是可以的。
未来,底层的共享
通过以上模式,企鹅医生期望实现医院、数据、资源、服务、标准、供应链共享。
首先,医疗共享,企鹅医生要做医疗领域的wework模式。我们也希望把企鹅医生定位在doctorwork就是justlikewework,doctorwork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去招很多全职医生,我们发现中国最缺的不是我们开诊所的,硬件很多,房地产商也很多,最缺的恰恰是医生,家庭医生、全科医生。
如果我们要去招很多全职医生几乎不可能,调研了一下世界其他地方:日本、香港、台湾、美国。我会看到他们其实都是有医生集团的打法,医生不会一辈子就职于某一家医院,20%的医生签约了只有一个职业经理人,80%的医生是流动的,因为对他来说效益是最高的,所以我们会希望我们这个地方也是给医生多点执业的地点,你可以以小时为单位或者以案例为单位跑到这个地方来,它会有医生端,很方便的通过医生端就能够对接。
第二个数据共享,个体客户全方位医疗保障服务,包括体检、进场照护,员工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贯穿个体健康数据云化、共享多个方面。搜集到数据之后,我们可以把它拿出来跟很多合作伙伴做共享。例如,去设计新的健康解决方案,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去设计新的保险,也可以找到体检中心去设计下放,或者找到三甲医院去上调绿色通道等。
第三,资源共享,企鹅医生双向整合的客户、医生资源,将分别面向战略合作商、核心医生团体共享。
第四,服务共享,基于数据分析获得的孕期饮食建议,儿童辅食建议,辅助生殖服务,以及商业化运作和标准拆解服务包合作共享。
第五,标准共享,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运营管理技能培训共享。
最后,是供应链共享,包括CIS系统,第三方检验中心,自助健康设备投放,服务及健康产品包共享。目前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了,借鉴就可以了。
终极目标:多元入口、海量数据、品牌输出
首先还是入口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与智能硬件技术,将传统医学检测项目独立包装,投放到目标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例如写字楼、商场、社区,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健康检测入口。
其次是数据,我们会希望把它变成一个真正的新零售打法,如果要把这个健康数据收的更整齐、收的更多、把触角伸的更长。就不要把它当做一个卖试纸的机器,它既是一个端口,又是获取用户数据的的入口,最终构建规模可观的健康检测设备网络,从而构建获得巨大用户动态健康数据的渠道。除了验尿之外、孕检、基因、肿瘤,排卵期、早早孕、血液检查这些都可以做;甚至我们会改造一些马桶,在马桶上面可以进行检测也是有机会的。
最后是品牌输出的理念,企鹅医生遍布用户身边的共享健康检测设备,同时也是企鹅医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最佳品牌输出渠道。
企鹅医生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设备上市,除了体验检测外,还将推出更多适合投放在写字楼、商场、社区的自助健康检测设备,获取用户的心率、血压、体脂等动态健康数据。
我们在测痔疮这个事情上面全国领先了,拿到了很多痔疮数据,达到95%的准确率。
当检测疾病科目达到一定数量后,设备就会统一上市,类似共享KTV或自动售货机,扫一下二维码上去站一下,就会完成各项身体检测,同时,它不止于健康检测,也是一台健康零售机,更多适合场景的健康个护产品如卫生巾、安全套、湿巾/纸巾等等,可以通过该设备获取。
企鹅医生2018年的规划
以上是企鹅医生长期的发展思路。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具体到2018年,企鹅医生的规划包括新店扩张、服务打磨、标准输出三方面。
企鹅医生除了自建企鹅诊所旗舰店之外,还会开设卫星门诊、企业医务室(快捷医疗点),以及国际医疗中心;
在服务打磨上,企鹅医生将完善诊所运营管理服务体系,持续打磨并形成完整、科学、先进的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并以此标准实现快速复制与扩张;
最后,企鹅医生将通过优质服务,在用户群体中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为市场上的规模化扩张做好品牌准备,进行标准输出。
另外,我们会做一个信息系统,区别于以前的HIS系统或者ERP或者内部管理系统,它是一个互联网端口,用服务将优质的第三方诊所连接,形成规模化的实体医疗服务网络,为更广大的目标用户创造提供就医便利。通过软件抓到各家诊所的流量,把它的患者统计上来,把数据从那个端口拿到,再把我们远方的资源通过这个端口对接过去。
互联网就是做连接,连接一定需要端口,上面跑的是数据、服务、资金、人、流量。通过实体医疗网络的构建,实现人与数据的自由流转,使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Q&A
Q1:我自己做医生的,中国大概只有2个医生集团生存下来,当时我们想搞名医就诊这种模式,那么医生资源怎么来?
王仕锐:老实讲最缺的就是医生,这个事我也搞不定,我直接先说结论,可能搞不定,这个不能回避。
还有数据,还有那么多AI,我知道你在这5年之内每天吃啥,有多少次失眠,你的运动量是多少,我们知道所有这样的数据。
真正上规模之后,才有机会盈利的方式,总结来看,第一个必死的决心和成本中心控制,第二个等着线上流量,未来在线上变现,同时要有AI工具,能够解决大量医生不足的困难。第三个规模真正起来之后,我们能够签大的B端,大的保险公司。
Q2:HMO模式是分病种做还是全科一起做?其次要不要以口腔为率先试探的模式去做?
王仕锐:首先是要分病种去做,即便是全科也有服务包。但是我们现在也在想一个方法,如果我们做连接器这样一个逻辑来做,有可能每一个事情都可以解决,未必我们自己亲自上手。
其次是医疗决策委员会去选材、去选供应商,去跟他谈所有合作细节、制定标准化的服务包,做完之后你的每一个诊所是不是能够把所有供应商管理好,这个要试,我现在也没有答案。
第二个事情,口腔这个一定是要先做的,具体怎么做?我们有一大堆优质的资源,华西的口腔资源,并且医联有一个300—400人的线下团队,去帮助企鹅医生去管理好多点执业的医生,医联会成为企鹅医生的经纪人团队。
在医联有一个企鹅医生事业部,50个多点执业的医生我们已经搞定了,难的是这些医生不懂规矩,有两个规矩不懂,一个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的规矩,他们都是专科思维。第二个服务理念太薄弱了,所以重点培训。
说回来口腔这边,一定要做,我希望未来即便我们做平台对接所有供应商,还是要打样,把某一个样打穿,用案例去教育所有人。我们把一个案例做出来,口腔是个很好的机会。
Q3:首先我想问企鹅医生为什么没有进入社保体系?第二个医疗资源这块,我知道中医学院出来70%的学生是改行的,这块人才资源还是很多的,但是您为什么没有做中医?
王仕锐:为什么不做社保?首先要做社保,只是社保现在没签下来,国内诊所接社保少则8个月。
成都、深圳都是要接的,他们比较认可这个事情,也许未来品牌再好一点他们让我们接社保,能接社保当然是好事情,有人帮你买单,社保在我看来也是商保的一种,当然是好事情。第二个我们在一开始希望能做区隔,所以我们接社保没那么踊跃,我们同时也大力做商保,我们希望我们放到商保这一块,社保是一个配套后续,我们希望把区隔定位,做中产阶级以上,在消费升级这一块大力做商保。
第二个为什么没有做中医,也是因为技术操作问题,当然要做了,成都和深圳都有中医,北京暂时批不下来,但是说定位的问题,也没有那么想做中医,又说回来我们不会把中医变的非常靠前,最好变成中西医结合,我去做HMO用中医的方式去做也特别怪,收数据也特别怪,收入中医数据咋收?脉象有点快,这个数据不知道怎么结构化。
Q4:社保体系已经很完善了,商保买的人非常少,怎么解决?
王仕锐:我现在每天做生意就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现在最优质的客户是外企高管,我们为什么选在这里?因为上面有波音707、渣打银行、华兴资本,外资企业在这边会有一些。我们在成都修在腾讯大厦下边,腾讯5000个员工,现在已经是我们企业服务对接了,我们在深圳是滨海大厦8000个员工直接对接的,企鹅医生有自己的B2B渠道。
在做这一块时,你选客户到底怎么选,就是定位的方式和你获取精准定位的渠道到底是什么,这个是你要想的问题。
商保最重要的不是说它的金融属性,而是说它的服务体系,商保到底能给出什么好的服务,并且成本得到控制,你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商保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