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上海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迟日大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王晋刚山西省襄汾县古城镇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庆峰科大讯飞董事长
1
数字适老
设立人工智能关爱老龄社会研究专项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网络掉线”问题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对此,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希望通过技术和制度双管齐下加以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建议,积极打造老年人数字普惠服务平台;强化老年人数字普惠社会协同,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开展老年人数字普惠教育供给;通过宣传,引导、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引导老年人融入数字普惠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希望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建议,设立人工智能关爱老龄社会研究专项,鼓励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老年人群的安全守卫、家政护理、情感关怀,大力支持家庭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研发,推动机器人进家庭。他还建议将科技适老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除了技术层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迟日大希望制度层面也能跟上步伐。他建议,网站、App等应当开发老年人子女等家庭成员与其关联账号、为其代办业务等功能,必要时可将适老版本、界面和操作流程的配备写入相应的国家标准。
2
养老服务
建立国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并制定统一行业标准
养老事业是一项关乎民生的伟大工程。今年多位代表委员相继提出城市和农村要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议,以期促进实现老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也希望依托社区弥合数字鸿沟,建立国家层面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并制定统一的行业基础数据标准,为社区依托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养老场景提供基础支撑。建议在日间照护中心等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中,逐步上线互联网医院、慢病取药等在线服务。
而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襄汾县古城镇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晋刚则希望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在他看来,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起全面的面向农村老年群众的信息服务平台,用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老年人信息库。
3
安全上网
建议新兴立法加入老年人权益保障内容
针对近年多发高发的养老诈骗,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认为应多措并举。比如利用网络媒体、电视、报纸、展板、广播、传单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反复宣传养老诈骗案例、诈骗手法等;人民法院还可以采取庭审直播、发布典型案例、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摸清企业“家底”,做到敏锐发现、精准打击。
4
城乡数字鸿沟
建议完善数据流动机制推动形成城乡间数据交易市场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显示,农村老人智能手机接入难、使用难、学习难、易受骗等问题更突出,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有待破解。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接受南都专访时建议,发动低龄老人担当义务教导员或者培训员,也让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参与到公共信息化产品设计中去,同时公益服务要常态化,从农村老年人切身需求出发。据报道,近两年,社会上有一些公益活动专注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上。例如,蓝马甲公益大篷车就已经开进浙江、江西、安徽、重庆四省(市)超过50个县区的县域社区、乡镇村庄,开展了超过400场线下防骗集市、助老课堂,直接受益老人超过4万人。
5
老有所乐
建议加快搭建统一的适老化大数据平台
下一步如何推进“老有所乐”“老有所医”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建议,应加快推动中国特色适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适老保险,让老人“老有所依”。在前期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完善长期护理险的制度设计、服务体系、管理流程,优化灵活多元的筹资渠道,并加快在全国的推广步伐;第二,将适老数据平台化,让老人“老有所医”。加快搭建统一的适老化大数据平台,在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字为老、智慧养老;第三,适老产品多样化,让老人“老有所乐”。从世界范围来看,适老康养用品的品类有4万多个,但国内的品类只有3000多个。建议出台鼓励政策,引导企业针对不同生活场景,重点开发适老化的家电、家具等日用产品,智能轮椅等辅助产品以及老年益智类等休闲陪护产品。
在“老有所医”的问题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部长戴茵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呼吁全社会为老年人打造药品说明书的智能化工具。“药企可在药品包装标签上印制药品说明书二维码等手段,给患者提供可视化、互动化说明书。在此基础上,也可增加语音播报功能,制作药品重要信息短音频或短视频。”
统筹:凌慧珊
采写:南都记者谢小清熊润淼孔学劭
建言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
完善老年介护培训考核体系
将失智老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试点
对此,印顺呼吁完善老年介护培训考核体系、加强监管。他建议在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将失智老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试点。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2.6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4000万失能群体、1500万失智群体,老年慢性病患者已达1.9亿人,老年介护需求大幅上升。
印顺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介护行业存在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价格缺乏规范、服务质量监管不足等问题。他在提案中建议,人社部、民政部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及教育部“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基础上,加快制定养老护工职业认定标准及服务边界。同时,加强行业准入资质管理,加快推动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老年照护、养老护工等老年介护行业中不同职业资格鉴定的管理与衔接互认。
针对这个问题,印顺呼吁完善老年介护培训考核体系,加强老年介护行业监管。他在提案中建议教育部鼓励高水平职业院校,对标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老年介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教安心融合。
在非学历培训方面,他建议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老年介护人员职业发展需要,适时出台《老年介护员培养操作细则》,优化完善课程培训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和培训考核标准。同时,在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将失智老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试点。
律师谢文敏:
建设养老护理员准入制度防范虐老事件
“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既可以得到适当的照顾,也能随时与子女交流,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认为,社区居家养老结合的方式应成为中国主流的养老方式。
2019年,人社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明确了养老护理员的定义:养老护理员是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人员。作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障,养老护理员行业规范发展却尚待完善。
针对这一问题,在今年计划提交的提案中,谢文敏呼吁建设全国养老护理员信息和信用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对养老护理员行业还没有设立准入制,缺乏审查机制。”谢文敏认为,全国以及各省都可以建立养老护理员信息库,将从业者信息录入其中。企业或个人在雇佣养老护理员时,可以先去系统内查询对方是否有虐待老人、犯罪等不良记录。
谢文敏认为,可以借鉴教师准入制度,建设养老护理员准入制度,减少恶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此外,谢文敏建议有老人的家庭安装监控摄像头和智能求救设施,防止老人在无人看护时出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