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基本理念。《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涉及人民健康,《建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一系列规划、目标和措施。
中国健康产业的政策解读
党的十八大曾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
2016年8月19-20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到2020年健康产业将达8万亿规模
伴随“十三五”规划建议落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至“国家战略”。为开辟大健康产业的商业蓝海,国内企业纷纷提出了“再创业”战略,这轮创业就是要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潮流,依托大健康行业,实现提速增量、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为有效改善这一局面,激发大健康产业巨大潜力,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底保健产业规模将达万亿
保健产业是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业的产值已达到6600亿,食品工业明确了营养与保健食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发展的布局和目标,到2016年末年增长速度将达到2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大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的朝阳产业,其覆盖范围广、产业链长,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多个行业的发展;发展健康产业,无疑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中央作出的“健康中国”宏伟规划下健康产业更显示着无限的生机!企业家们以战略眼光高瞻远瞩,通过“供给侧”调整企业战略,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在社会和市场的转型阶段脱颖而出。
供给侧改革三大要素为“优化产能、国际合作、重民生”,其中“重民生”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导向型产业与大健康行业;提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以满足人们‘幸福生活’需求为引领,将民众的幸福诉求与全球前沿技术创新相融合,围绕民生诉求的不同层次,把握新兴产业规律和全球新技术变革路径,优先发展大健康行业。
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大健康产业是随着健康理念的延伸而形成的健康关联产业的集合。大健康产业可分为以产品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和以服务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两大类,二者均偏重于预防、保健。
美国大健康产业与中国大健康产业有所不同,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中国大健康行业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大健康行业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大健康行业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新经济焦点。我国正在努力的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新经济常态下稳步发展,构建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