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货车在昆趁夜抓捕流浪猫警方称法无规定不好管新闻中心

一笼猫被盖上蒙布运走,不知去向(记者林海摄)

三楼的房间内关着许多麻雀

一楼房间里,放有抓猫的工具

“近一月来,每当昆明市区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有一伙人从官渡区九门里社区骑着摩托车出发,手里都拿着一个自制的、带手柄的渔网。当然,他们不是去捕鱼的,这个钟点出门,他们是去捕猫。他们会把抓来的猫塞进铁笼,装上小货车,然后贩运到外地,成为美味的盘中餐。”

知情者:

一伙人凌晨驾车到处捉猫

昨天,记者在官渡区九门里社区的金林学校内,见到了这辆牌照为“浙AH290L”的蓝色130小货车。金林学校以前是一所小学,是一座3层的小楼。小学早已搬迁,目前,这栋建筑被用来出租,3层小楼里住了大约十几户住户,都是从贵州、四川等地来昆明务工的农民工。

站在金林学校的院子里,可以闻到很浓的“猫味”,那辆130小货车就停在中间的空地上,货车上放着30多个空铁笼子,长1.5米、宽1米、高20厘米左右。仔细查看这些笼子,可以看到笼子上有许多动物脱落下来的毛发卷成一团。院子里还停放着几辆电动车和摩托车,后面都固定着一个塑料箱子,箱子里面放着空的米袋。同样,米袋子上也沾着许多与笼子上一样的毛发。

在小楼一层的一个约40平方米大的房间里,可以看到,一角堆放着几个网兜,像是渔网,带有较长的手柄,网兜的尺寸看起来也要大一些,这就是知情人说的用来捕猫的“家伙”。房间里的光线昏暗,而且味道难闻。房间的地上,覆盖着一层毛,和粪便混杂在一起。知情人称,被抓来以后待运走的猫就关在这个屋子里。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介绍,这伙人来自浙江,已经来这里一个多月了,人数大概在20—30人之间。每天晚上11点之后,他们中很多人就骑着车,拿着网兜出去,次日凌晨天色蒙蒙亮的时候回来。每个人都带着多个米袋子,一个袋子至少里要装上七八只猫。这样算,每台车出去一次,要抓回来约50只猫。“他们进进出出的,也不知道运了多少趟回来。晚上猫的叫声很大,很凄惨,吵得我们也睡不着。”

关于贩猫的数量,知情人说:“3月以来,猫贩子基本上每天要运走一货车的猫,近几天频率降为2-3天一货车。每次车都装满了,铁笼子就堆了三层,笼子里的猫被塞得紧紧的,很可怜。我估计,一车猫总数大概有1000只。”

目击:

租房者在屋里关了30只麻雀

据了解,这伙人在金林学校租了5个房间,在二楼的两个房间里,还可以看到一些铁笼子。从房间的摆设来看,里面应该一直住着人。知情人透露,这伙人的老板前几天一直住在这里,老板是一个个头1米75左右,40多岁的中年男人,戴眼镜、光头。此人已有好几天没露面了,因为有人来问过这里关猫的事,因此房东建议这个老板“先不要卖了,避避风头”。

在3层的一个房间里,记者发现里面关着很多麻雀,约有30只。从屋子里放着的饲料、水等东西来看,这里曾经饲养过鸟类,而且应该不止30只。当向房东问起这些麻雀为什么被关在屋子里的时候,房东回答得有些勉强,“那是人家养的宠物。”

知情人却说,这伙人之前除了贩猫还卖麻雀,现在主要是贩猫,但麻雀是从哪来,又是怎么运走的,他也不是很清楚。

虽然这伙人的“老板”不露面,但是几个骑车的小伙子还没走,他们在院子里无所事事地游荡。这些小伙子都是20来岁,抽着烟,有说有笑,神情悠闲。当被问到摩托车上的米袋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回答是“运蔬菜的”。

“装蔬菜的袋子上为什么会有猫的味道?”

“……那是因为变异了嘛!”他们的回答半调侃半遮掩。

“袋子上的怎么会有些毛?”

“那个是猪毛。”

几个伙子否认他们捕猫,也没有透露关于猫的一点消息。最后,当他们被问到“是否认为贩猫是不道德”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很轻蔑:“这有什么的?”

此前,曾有昆明媒体接触过开这辆浙江牌照货车的人,了解到,他们确实是在做“猫生意”。当记者问“小区里面的那种猫收不收”时,车辆驾驶室里的人立即回答“收”,价格为20元一只,论斤收,而且不要小的,只要大的。

难道这些猫真的要送到广东么?面对“猫送去哪里”的问题,那人迟疑了一阵,随口答“内蒙”。见谈及关键问题,此人之后便再也不言语了。

警方:

缺少法律依据难管猫贩子

九门里社区位于晓东派出所的辖区。晓东派出所教导员苏警官告诉记者,派出所目前还未接到市民关于宠物丢失的报案。对于金林学校可能存在的贩猫的行为,警方目前也未掌握具体情况。

对于市民和网友的反映,苏警官也表示非常理解,但是他认为,由于关于捕杀、虐待非国家保护动物的法律条款还不明晰,对于这些行为,目前只能从道德层面去谴责这一行为,无法出动执法人员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因为缺少法律依据。

●网友和市民的声音

坏猫不坏: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谴责这些没有人性的“人”吧。我们小区的猫越来越少,看到这样的消息,搞得我眼泪直下。真的太残忍了,对于人类的宠物,必须立法,不要让它们再受到无辜的伤害!

小水滴xy:谁去救救它们?

开宝马呢蜗牛:不管这些小猫咪被运到哪,都不对!凭什么抓这些小猫咪?这些黑心的人都该接受处罚。有关部门该严惩!

爱我索爱镭:可怜的小猫咪,不知要流落到哪里?希望贩卖它们的人、遗弃它们的人、把它们当成盘中餐的人,要尊重生命,尊重自己。拿出点做人的样子来。

THE END
1.怎么会有小猫连续被骗三次啊!猫咪怎么会有小猫连续被骗三次啊!2024-11-03 11:55:47 来源: 拜见喵主子 辽宁举报 0 分享至 你看到的我是一个标题 DY:喜子是个小糊猪 最后猫咪是已经骂人了吧! 你怎么忍心这么对它的啊!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拜见喵主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2N0MNE0517GO5M.html
2.爱猫被猫贩子残忍杀害!女孩一年举报15个猫贩点险送命,斗争15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人,他们用行动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今天一个爱猫女孩上了热搜,她的名字叫“请不要吃我的大白”,这位女孩用15年的时间,一直在与猫贩子做着斗争,一年的时间曾举报了15个猫贩子窝点,只为拯救那些无辜的猫咪,让那些残忍的猫贩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06/21/35924208_1110179988.shtml
3.5000多只流浪猫被送至绝育,上海民间TNR护猫模式的成绩与争议一度,因为流浪猫,喜欢猫的居民和不喜欢猫的居民之间,冲突强烈。 “哪条规定说不允许喂流浪猫了?”猫大姐说。她全家都很喜欢猫,看到需要帮助的流浪猫,她做不到置之不理。自从3年前开始投喂流浪猫,几年来,她已经无法计算自己给流浪猫花了多少钱。 https://static.zhoudaosh.com/8FA6D0E6C82BBE63CFE7F5C8389CD2B6781AE6F79693111C72276B67EAE85568
1.“暴利”灰色的产业链的真猫皮大衣,,这么多猫(从何而来)不过在养只猫的人群来说,这种材质一看就能够看到是猫的毛发。很多人都不经怀疑到猫的体积并不是很大,但是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的材质并不是很少,但做衣服的时候到底从哪来的猫皮呢? 其实有很多人抓的是流浪猫,在看流浪猫的时候就会使用一些食物诱引他们,后来把这些流浪猫卖给一些加工厂,其实不管是橘猫还是狸花猫,...https://mip.tanmizhi.com/html/40837.html
2.从高中辍学到获最佳学生论文——清华硕士王义达的非典型AI之路王义达在家马路对面的猫贩子那里看到了可爱的小黑和小白,问了价格,感觉还可以,“就像小孩似的兴奋地带回家了,也没问妈妈”。 后来他离开海拉尔的时候把两只猫给了同学养,在人生低谷时期从它们那里得来的温暖陪伴,王义达犹记在心。 呼伦贝尔是中国最冷的地方之一,在王义达所在的那个片区,冬天的很多时候都是像电影...https://coai.cs.tsinghua.edu.cn/news/17
3.猫贩子是怎么处理猫的?喵百科猫贩子手里的猫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好结局的。因为猫贩子要赚钱,猫咪只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谁给钱他们就把...https://moecats.com/question/62144.html
4.记者暗访沪皖粤等七大省市贩猫网络(组图)早就听说有猫贩子从这里运猫去广东,多姿融盯着这个停车场很久了。因为收养流浪猫,这个38岁的达斡尔族女子,12年来耗尽300万家产,男友甚至卖了两套房子,猫简直成了她的命。 两周以前,她发现家里的猫少了几只,就来这里寻找。看到贩猫车后,多姿融立即用手机报警,向相熟的猫友们求援,并通知一位北京的猫友,上网...https://www.dzwww.com/xinwen/shandong/200708/t20070803_2388442.htm
5.上海一对夫妻把空房让给“66只猫”住?邻居:10年了,从不敢把衣服晾...摘要:法律上没有规定在家里不能养猫,那邻居就要忍受“猫屋”大量养猫带来的腥臭和噪音了吗? 从6月8日晚上开始,一条关于上海的热搜,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简单来说,在长宁区虹桥机场新村小区,有一户人家,自己房子不住了,搬出去让给猫住。 要是一两只猫,也就算了,根据网上的说法,这户人家的房子只有50平米,...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57779
6.怎么样区分繁育人属于家庭繁育猫舍或者是猫贩子?猫舍虽然大多繁育者也是从家庭养殖走来的,但人家卖的猫多了,拍摄经验上比家庭繁育的要好。基本上都会给猫咪上美颜,硬是把宠物级的品相拍出繁育级的颜值来。当然就算他本人没啥拍照天赋也会找专业人来拍摄,争取把十分颜值拍到十二分。 ③、猫贩子、 https://www.douban.com/note/80182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