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作为新生事物,正在不断撼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卫生现状,处在“成长期”的健康管理“成型”还需要做什么准备“活动”?然而现在一提到健康管理,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健康体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从事健康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谈了他们的看法。
误区是怎样产生的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介绍,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白书忠认为,健康管理是医学服务行为,是医学服务模式的创新,但不同于传统的以治疗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它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通过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等,实现主动预防疾病和病后科学管理的目的。因此,它可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各种慢病早期及康复期人群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服务。对健康人群主要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对慢病人群主要是进行慢病的健康检查、鉴定和管理。应该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健康管理,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机构。
白书忠说,我国的健康管理始于健康体检。而当前众多的健康体检机构,只是进行体检而并没有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因此造成“健康体检就是健康管理”的误区。
黄建始认为,大部分医学体检中心是以疾病为中心来设计的,其目的也是在强调早期发现疾病,因此,医学体检中心并没有在健康价值链上增加价值。
“以疾病为中心的体检服务原来就存在,医学体检中心实质上只是把医院各科室的分散功能集中起来,提高了效率却没有增加健康价值。”黄建始说。
要从“辨病体检”实现三个转变
黄建始说,以健康管理为宗旨的健康体检中心应以健康为中心来设计,其宗旨是找健康危险因素;确认和干预健康风险因素可以增加健康价值,比如吸烟、喝酒等生活方式问题,在医学体检中心很少受到重视,因为医学体检中心的宗旨是找病。同样的问题在健康体检中心就会受到高度重视,健康管理专业人员会结合考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再如高血压,在医学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眼里,这是一种常见病,发现了就应该去医院接受治疗,而在健康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眼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危险因素,同时它本身也与肥胖、吃盐多等生活方式类健康危险因素有关,应该进一步进行综合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
“健康体检机构自身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辨病体检’向健康体检转变;二是从单纯体检向健康评估、风险干预转变;三是以体检为基础,向连续的健康服务转变。”白书忠说。
“需方”满意度为什么不高
“年轻”的健康管理在成长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白书忠说,健康管理虽然理念先进,但其内涵和涉及范围仍不明确,缺少统一的定义和概念,或者说是有概念,缺内涵,所以目前没有被广泛认知,很多临床医生、学者、知名权威人士都不了解健康管理究竟是什么。
另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健康管理的了解也不透彻,这就导致了健康管理学科现在还没有列入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准入科目中。民营机构或者大医院开办的健康管理中心或者健康管理促进中心,都是按照“门诊部”来批准成立的。没有正式的名称,也使得健康管理很难从健康体检中脱胎换骨。
他还指出了现阶段各类健康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提供的有限健康管理服务品种单一,工艺落后,缺乏技术含量和有效性评价;以健康体检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评估与检后有效干预服务,使‘需方’满意度和信任度下降,严重制约了健康体检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另外,我国还缺少健康管理的专家团队和师资力量,特别是缺少对健康管理服务行业及市场需求的准确定位与实际把握,使得目前开展的各种各样健康管理培训活动陷入了“有培训,缺师资和体系教材;有学习,却仍然上不了岗就不了业”的被动局面。
“健康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
白书忠认为,多种因素催生了健康管理这一新兴学科和行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逐渐成为人们富裕后的主要需求。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增加,在影响人们健康的同时也造成医疗费用猛增。虽然现代临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发展很快,但仍无法解决不得病或少得病的问题。很多医学专家逐渐认识到,医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治病阶段,使它成为“对抗医学”,医学的重心应该前移到防病,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健康医学”。此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广泛应用,及现代医学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为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他说,要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必须大力提倡和宣传“健康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这个重要理念。“人生大病之后,不能工作,不能履行家庭责任,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所以一个人的健康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是事关社会的重大问题,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政府和社会也能促健康管理成熟
白书忠说,除了行业自身发展外,政府对健康认识的提高是健康管理产生最高效的“催化剂”。美国正在实施第三个“健康人民2010”规划,欧盟国家正在实施第二个“欧盟成员国公共健康行动规划”,都有利地促进了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正在制定“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很多地方省市都不再孤立地谈经济发展了,有的省市已经提出建“健康城市”;有的企业把“我的职工健康不健康”当成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这都会有助于健康管理的发展。
北京的健康管理机构最多
机构数量每年比上年增加52%
在提供经济类型资料的792家机构中,国有机构占41%,私营机构占31%。在提供机构规模资料的585家机构中,77%的机构工作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45%的机构面积在100~500平方米之间。总服务人数在500人以下的机构占总数的83%,其中52%在百人以下。
43%的机构作健康风险评估
自费比较普遍
大部分机构盈利或至少收支平衡;25%的机构盈利金额超过100万。从收费情况来看,约半数的机构单次人均服务收费在100~300元之间,只有不到1%的机构单次人均收费超过万元。服务对象最普遍的付费方式是自付,也有部分费用是单位报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