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2007(5):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学2001.

关键词:健康教育讲座;社区;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体系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healtheducationlecturesintheroleofcommunity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MethodsFor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inthecommunity(mainly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ndbronchialasthma)patientsonaregularbasistocarryouthealtheducationlectures,observationperiodof12months.ResultsTheimplementationofhealtheducationlectures,popularizelungfunctionfor12months,forallofthepatientsandtheirfamiliesforswotanalysisofdisease,treatmentadherenceandcanimprovethenumberofhospitalcomparedwithbefore(P

Keywords:Healtheducationlectures;Community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

随着工业社会化进程,大气污染逐年加重,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以社区为平台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对所在辖区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观察12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针对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慢阻肺、哮喘患者49例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所有对象均为辖区内居民,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诊治标准[1]以及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哮喘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慢阻肺患者28例,单纯哮喘13例,慢阻肺合并哮喘8例;年龄54~85岁,平均年龄71.5岁;男性29例,女性20例。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49例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本研究,1年后给入组患者及家属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9份,回收4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健康教育前后肺功能比较,见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结果比较,见表2。

3讨论

据统计,所有慢性疾病所致死亡人数的72%在低至中等收入的国家,因此慢性疾病的主要影响在发展中国家[8]。全球40%的医疗资源用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9],对于常见的社区呼吸道慢性病慢阻肺、哮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2%[10],哮喘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中国约有3000万人罹患哮喘[11]。这两者也正成为或即将成为我国医疗负担最主要的消耗者,因此它们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的重点。

健康教育作为综合性质量手段之一逐步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针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还有很大差距,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临床、科研、教学等诸多方面,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治刻不容缓,建立适合社区慢性呼吸道疾病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势在必行。健康教育讲座对设立防治体系是必要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减少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85.

[3]WHRLDHEALTHORGANIZATION:Innovativecareforchronichealthcondition[J].RevPannamSaludPublica,2002,12(1):71-74.

[4]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5]ATKINSRC.ThechangingpaRernsofchronickidneydisease:theneedtodevelopstzategiforpreventionrelevanttodifferentregionsandcountries[J].KidneyIntSuppl,2005,(98):83-85.

[6]李善玲,刘清华,黄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5.

[7]邹和群,建立慢性病一体化防治体系[J].现代医院,2008,8(5):99-100.

[8]ACHD.Towardsalongtermstrategy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leadingchronicdiseases[R].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

[9]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HeathReport2004:ChangifIgHistory[S].Gent8,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4.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特点;预防控制;易感人群;健康教育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1-72岁,平均(5314±2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流涕、咳嗽、水痘、风疹等。

1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有效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系统研究[1]。主要针对患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特点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总结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

13统计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表现为呼吸道传染病、阴性传染源、动物等,经临床对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31感染源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十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病毒、细菌和衣原体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2]。呼吸道传染患者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水痘、麻疹、百日咳等不具备携带病原状态的传染病,携带病毒的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其次,健康带菌人群和隐性感染也是传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感染源。此外,禽鸟类等动物也会携带较多病毒或细菌,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32传播途径猩红热、麻疹、肺结核、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尘埃、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方式只是在患者与传染源距离很近或接触时才能被传染,在无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只要与感染源之间的距离保持>2厘米就能绝对防治感染[3];此外,部分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经过间接接触传播。

3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儿童、婴幼儿、来年人等,其中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冬季和春季比较多发,主要原因表现为季节性的门窗进步,房屋内空气不流通,气候变化大等。

4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1隔离隔离带有感染病菌的患者是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传染病患者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感染源,有效的将病毒携带者、传染病患者等隔离治疗可以从根本上减小健康群体感染传染病的几率。

42追踪接触者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群会携带细菌、病毒等,根据消息的监测信息确定影响其影响人群和范围,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病例,并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43带菌患者用药治疗对携带喜剧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疫情发生时可以给予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44保护易感人群季节交替是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应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疫情爆发时要对老年人或儿童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进行急性接种或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4]。

45环境处理生活环境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传染病的感染源、污染范围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环境处理,保证生活环境的清洁、空气流畅,并给予必要的消毒处理。

[1]邓小雁衢州市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预防分卷)[C]2011,18(07):109-110

[2]于亚军各地要做好冬春季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2,13(04):198-199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指鼻腔、明、喉部的急性炎症,是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病毒为常见病原体,仅有少数由细菌引起,具有一定传染性。病人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风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但亦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冬存季节多见,气候突变时可造成流行。一般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物品传播,多数散发。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类型多,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弱而短暂,且无交叉免疫,因而个体一年内可反复多次发病。我院对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急救护理与一般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3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范围:25~61岁,均龄(48.31±2.94)岁;观察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范围:24~63岁,均龄(49.54±2.37)岁。两组临床表现、年龄范围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一般护理病人以休息为主。给予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食物,鼓励病人每天多饮水,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戒烟、洒。

1.2.2病情观察重点监测体温变化,评估发热程度和热型。症状严重者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而色、神志变化,注意胸闷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发生,及时发现心肌炎的征兆。有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早搏)、传导阻滞等说明病人心肌损坏较严重。观察病人听力是否减退,外耳道有无脓性分泌物,头痛是否加重、鼻窦部位有无压痛,及时识别中耳炎和鼻窦炎的发生。

1.2.3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1%肠麻黄碱滴林液等,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怀疑合并心肌炎者,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以免增加心解负担。

1.2.4口腔护理进食后漱口或给予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1.2.5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密切接触,外出时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定时开窗通风以使空气流通。避免交叉使用具和痰盂,用后消毒,一次性用物回收后焚烧弃去。

1.2.6健康指导加强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如开展科普宣传、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意义。指导人群加强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抗寒能力。帮助易感人群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诱因,避免受凉、过度疲劳,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在高发季节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戒烟;防止交叉感染。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经过临床治疗与全面护理,观察组护理有效15例,成功率为93.75%;对照组成功率15例,成功率为83.33%。观察组满意度评分(92.73±2.81)分与对照组(80.44±3.76)分比较相对较高,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常见的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通常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苗最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病人在受凉、淋雨、过度紧张或玻劳等诱发因素下,可异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外界侵人的病毒和细菌迅速繁殖,引起本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冬存季节多见,气候突变时可造成流行。一般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物品传播,多数散发。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类型多,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弱而短暂,且无交叉免疫,因而个体一年内可反复多次发病。

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患者病房内的卫生,要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适宜,让患者具有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护理人员要时刻面带微笑,对患者进行超前服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充分尊重,在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要使用温和的语气以及平稳的语调,切忌食用粗鲁、生硬的语言,以免让患者受到不良刺激;对患者要多使用安慰性的以及鼓励性的语言,以帮助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患者分忧解难。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科学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

[1]俞森洋,张进川.当代呼吸疗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99-100.

[2]金问涛,安之璧.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29.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暴发;预防;控制措施

2009年3月26日上午10时30分,东河区沙尔沁乡黑麻板村小学保健教师向东河区疾控中心学校卫生科报告,当日晨检发现该校五年级有数名发热学生。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东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派流调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学校概况

东河区沙尔沁乡黑麻板村小学是2009年从九原区划归东河区的农区村小学,该校共有6个年级,每年级1个班,共6个班级,在校学生90名,教职员工18名。

2流行情况

2.1流行概况

2009年3月26日上午10时30分,东河区沙尔沁乡黑麻板村小学保健教师向东河区疾控中心报告,当日晨检发现该校5年级有数名发热学生,东河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当即赶赴学校,开展现场调查,经过流调人员核实,5年级有14名学生发热并伴有腮腺肿大,疑似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建议生病学生去村卫生室或其他医疗单位就诊或居家隔离治疗患者,学校立即采取五年级停课18d,患者同班级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8d,如有新发病例立即居家隔离治疗。3月27日,1名学生去包头市传染病医院就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3月28日,共有15名学生经村卫生室和其他医疗单位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此次疫情首例在3月25日发病,末例在4月6日发病,总病例数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4月6日起到4月24日18d间无新病例出现,18名患病学生全部痊愈,疫情结案。

2.2病例分布

黑麻板村小学共有90名学生,本次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8名,罹患率为20%。18例患者分布在4、5年级,其余年级无病例发生。3月27日和4月2、3、7日各有1例病列发生,3月28日有14例病列发生。

2.3流行病学史

发病学生全部为本村人员,均无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史,发病前1月无外出及接触村外人员史。

2.4暴发原因分析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该校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发病年龄在11~12岁之间,且均无腮腺炎疫苗接种史,属于易感人群,在有传染源引入的情况下,极易在人群密集的班里出现暴发流行,该校此次发病就是易感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积聚性发病。

3控制措施

3.1控制传染源

对患病学生严格隔离,病例发病之日起居家隔离治疗18d[1],隔离期间家长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到村卫生室就诊,并报告区疾控中心。学校加强晨检工作,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本班学生中出现发热症状的人数,于上午9时前将统计数报告校长,校长报村卫生室进行初步诊断,村卫生室报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区疾控中心联系。

3.2切断传播途径

对有发病学生班级的教室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要求全校加强教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物品进行消毒。

3.3保护易感人群

学校开展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1],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到每一位教师、家长、学生,让家长同样引起重视。建议无明显感染史的学生可以预防性接种腮腺炎疫苗。

4工作体会及建议

对于中小学的传染病预防应把防病关口前移到学校。本次暴发疫情由于学校对学生中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重视,坚持晨检制度的落实,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疾控中心,从而使疫情得到迅速有效控制。另外卫生监督、疾控部门也应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的检查力度,杜绝漏报,杜绝传染病的播散。

死因分析肿唐成为头呈茉手

成都市死因监测资料显示,慢性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1980年的68.9%上升到2010年的85.6%,呈显著的持续上升趋势。其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的人,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27.1%、28.1%、19.7%和2.2%。这四类疾病是慢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合计达77.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肿瘤成为慢性病致死的“头号杀手”。在全市肿瘤死亡病例中,肺癌占27%,位居其后的分别是肝癌、胃癌、食管癌、肠癌、白血病、乳腺癌、膀胱癌、鼻咽癌、宫颈癌。

心脑血管疾病位列第二。“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数中,脑血管病占60%,其次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

单从发病率看,糖尿病虽位居第七位死因,但在四种监测慢病中,发病率最高。在恶性肿瘤死亡病人中,肺癌排第一,其报告发病率也排列第一。女性乳腺癌和子宫颈癌,报告发病率也排在前五位,是女性特有的恶性肿瘤。

牲别分析糖尿病女牲高于男牲

总的来说,2010年恶性肿瘤、脑卒中、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报告发病率,与2009年相比有明显增加。无论男女,肺癌均是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男性恶性肿瘤和脑卒中的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糖尿病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恶性肿瘤报告的发病率中,男性食管癌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

2010年成都市女性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构成中,按照发病比例高低,其病因分别为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和恶性肿瘤、子宫颈癌、胃癌、肝癌,占总比例63%,其他恶性肿瘤占37%。

年龄分析即岁后发病幸最高

除了性别特征外,慢性病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60岁以上人群组慢病报告发病率最高,远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其中,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报告发病率增长迅速。8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最高。

地域特点城市三大病高于农村

“研究数据也包括成都郊区各区(市)县,从而我们分析出了一定的地域特点。”从死因分析可以看出,5类主要的慢性疾病中,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上、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农村高于城市。

为何死于慢性病的人越来越多冯曦兮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民健康意识薄弱,“意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晓这个知识,二是相信这个知识,三是付诸于实际行动”。有的人即使查出高血压也视而不见,痛起来才吃药,这表明他对慢性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等现状,也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许多老人以打麻将、看电视等为主要娱乐活动,很少做体育锻炼。在膳食方面,据2008年统计,13.3%的成都人喜欢油腻食品,12.6%的喜欢较咸的食品,10.9%的经常吃烟熏食品。由此,吸烟、缺乏锻炼、膳食不合理是造成慢性病的三大危险的行为因素。

讲究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做到这四点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便可有效预防慢性病。

合理膳食是指少吃油炸、奶油、巧克力等高糖高脂食品,少吃高盐食品,日常饮食以粗粮、谷类、豆制品为主,喝酒切忌过量。适量运动就是要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方式,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步行上班,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还要保持心情舒畅。“很多慢性病都与心情有关,国外研究表明,老人丧偶可能导致其患上某种慢性病。”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到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或公共性、高频次、多元化、国际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严重的社会危害往往是非常大,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最终战胜突发事件,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一是具有突发性,是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如SARS传染病,骤然而至,迅速扩散,使人措手不及;二是呈现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害或遇难人数往往较多影响面广,群体性突出。美国“9·11”事件后,一度发生炭疽袭击,也造成巨大恐慌;三是具有不确定性。人类每次面临突发的灾难,都有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如SARS目前虽然得到控制,但不能盲目松懈。四是否危险性大。无论是中毒、安全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防治人员的直接现场接触,都有极大的危险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打破人们日常心理行为的平衡,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危及社会的稳定。在疫情爆发期,一般人产生恐慌心理,尤其是传染病谣言的传播,在社会上造成非常坏的影响。致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2003年的SARS危机就是一次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它扩散到全球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SARS危机结束后,对于SARS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内外的一些官方机构和组织都做过估计。中国大陆所遭受的损失最大,其GDP损失为61亿美元,占GDP的0.5%,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从领域来说,对零售、旅游、运输方面影响比较大。比如说第二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只有0.8%,这主要就是SARS造成的不利影响。由于农产品销售、农民工流动等受其影响,在经济上农民是最大受害者。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

首先,政府的负责精神和运作效率是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核心力量。任何政治体制下的政府均有保护国民的法定义务,各级政府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观念,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建设,更加重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加重视对社会的管理,把提高应对危机能力作为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管理,尤其要加强对社区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健身保健、卫生死角的清除和宠物放养的管理。

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江苏南通226200

[摘要]目的对一起校园内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水痘校园暴发蔓延的防控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和措施,未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疫情暴发蔓延的重要原因是首发病例未及时确诊上报及有效隔离治疗;经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对防控水痘疫情的暴发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水痘;暴发;调查分析;预防控制

水痘是出疹性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主要传播途径为喷嚏、飞沫经呼吸道或直接接触,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全身症状轻微是其临床特点。水痘虽然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但其传染性强,好发于儿童,易在幼托机构或学校中流行,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1]。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通过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来达到控制疫情的目的。该研究探讨一起水痘校园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暴发原因,评价综合防控效果,为有效防控校园内水痘疫情暴发提出疾控策略。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经医院诊断以及专业人员调查所得的水痘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2],资料真实、可靠。

2基本概况和流行病学调查

2.1人群分布

该小学位于启东市永阳镇,设一至六年级共十二个班级,学生450名,教职员工49名,自4月16日发生第一例水痘病例以来,至2012年4月27日14:40分,共发生水痘病例28例,全体师生罹患率为5.61%。该次水痘病例全部发生在一(2)班,该班学生总人数38人,发病人数28人,其中男17例,女11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54:1。该班学生罹患率达73.68%。该次水痘发病平均年龄7.5岁。

2012年4月16日—4月27日共有28例学生发病。4月16日发生首发病例1例,4月26日发生8例,4月27日发生19例。

2.3首发病例

陈××,男,8岁,一(2)班学生,自4月16日发热(38.2℃)起头面部,继而四肢、胸背部出现皮疹、水疱。当天前往永阳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水痘,进行对症治疗,一般情况良好。

2.4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左右,头面、四肢、胸背部出现水疱,全身倦怠。

2.5既往免疫史

经调查,28名学生均无明确的水痘疫苗接种史。

3爆发疫情分析

4月27日接到疫情报告后疾控人员即到现场,根据初步调查水痘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综合流行病学分析,初步判定此为水痘疫情暴发。引起该次水痘疫情暴发可能为:

①该季节早晚温差大,学生免疫力低下,且该班学生大部分未接种过水痘疫苗,是引起本次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

②首诊医生未及时报告及隔离治疗水痘病例,导致了疫情扩散传播,这是该次水痘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③学校管理人员缺乏关于水痘传染病的防治的有效管理认识,对首发病例没有引起重视,导致疫情未能控制而暴发,也是引起该次暴发疫情的重要原因。

④该校教室虽宽敞,空气流通较好,但学生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卫生习惯差,使病毒在密切接触的群体中传播,也是引起该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4综合防控措施

①该疫情发生后,启东市卫生局协调成立了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该小组由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

③立即向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卫生局按程序报告。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进行初始报告。详细调查对每1例病例,保证个案信息及时网络直报。

④把所有病人均隔离在医院或家并对其进行治疗。了解每个病人每天病情进展情况,所有病人病情逐日好转,并在10日内痊愈。

⑤终末消毒该小学所有教室。消毒病房、病家及污染物,加强教室、病房等场所的空气对流。

⑥开展呼吸道传染病健康教育,该校一(2)班印发家长告知书,告知家长自4月17日起停课10d,期间做好学生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到公共场所等人群较多的地方。该班患病学生痊愈后入学时严格进行晨检,并持有医生开具的健康证明。

⑧所有镇(村)卫生服务中心和幼儿园、学校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做好因病缺课监测工作,发现可疑病例立即报告。各地规范预检分诊,加强疫情监测报告。

采取以上综合防控措施后,水痘疫情未发生继续蔓延,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5分析讨论

引起该次水痘暴发疫情的原因大致为:①该季节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大,学生免疫力低下易感;由于水痘疫苗价格昂贵,为二类疫苗,家长不愿给孩子接种,故学龄前儿童的水痘疫苗的接种率低,本班大部分学生无水痘疫苗接种记录,免疫屏障未建立,一旦出现病例,导致疫情迅速蔓延[3]。②校内师生共499人,发病人数28人,全体师生罹患率5.61%;全部病例发生在一(2)班,该班共38名学生,28人发病,罹患率达到73.68%,男女生发病无性别差异。由于学生缺乏卫生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该校教室虽宽敞,空气流通较好,但门窗关闭,使病毒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课后不进行宽敞的户外活动,只在教室走廊活动,范围小,呼吸道传播几率增大,造成传播、暴发[4]。③学校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上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因病缺课和缺席情况未能及时分析上报。④首诊医生未及时进行报告和隔离治疗水痘首发病例,失去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是引起该次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5]。⑤卫生防疫部门未能及时了解与处理疫情是引起该次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

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由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组织了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疫情调查,个案调查并及时上报;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观察,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易感学生停课随访并进行健康教育培训;要求属地学校均落实晨检制度,加强疫情监测,使疫情未发生继续蔓延,水痘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富继业,孙培源,史如晶,等.2006~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2,6(2):80-83.

[2]田文栋,方辉,钟丽霞.上海市某小学水痘爆发疫情处理分析[J].上海医药,2013,34(20):53-55.

[3]彭玉琴,王红卫.一起水痘突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776-777.

[4]马骏.南通市兴仁镇某小学水痘爆发疫情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4):169-170.

[5]王建坤,肖奇,张丽英,等.一起小学水痘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29(3):370-372.

[6]刘怀印,宋珂,余瑞芳.商丘市某小学水痘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25(5):429-430.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测管理力度

《传染病防治法》对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职责有了明确规定,各单位要及时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按照法律的有关要求,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做好疫情报告、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业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区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二、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疫情预警、预测能力

《传染病防治法》对各级疫情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各医院、卫生院要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和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疫情管理报告网络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在人员、设备、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严格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谎报等现象。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充实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各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岗位如有人动,应提前写出人员调整申请报区疾控中心备案,以便区疾控中心及时掌握疫情人员调整情况,进行业务培训,保证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使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二级以上医院要保证至少两人专职从事疫情管理工作,镇卫生院、厂企、民营医院要配备一人专职、一人兼职的疫情工作人员,且工作要相对稳定,做到专机专用。

加强医疗单位的网络直报工作,扩大网络直报覆盖面,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工作要求,全区所有由财政拨款组建的医疗卫生单位(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论是否接诊传染病人均作为网络直报单位,私立医疗机构逐步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做好疫情报告审核,加强疫情通报工作。国家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单位要在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和填报质量的分析,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反馈疫情信息,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并定期通报。做好对疫情信息的预测、预警工作,对重要疫情做出快速反应并进行追踪调查和处理。区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疫情报告工作,一月一督导,半年一考核,并将督导、考核结果及时报告区卫生局,有效推动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定期组织疫情漏报调查,及时发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对辖区内的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发现异常报告(疫情报告突然增多或减少、传染病的暴发等)要及时处理,并在24小时内将调查结果按规定逐级上报。

三、加强疫情监测,落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的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

为及时应对人禽流感、SARS发生和流感大流行,控制和降低全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2012年要继续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做好各类传染病暴发的技术、物资储备;继续加强辖区内公共卫生监测点的指导,完善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加强培训,提高呼吸道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四、强化霍乱和腹泻病的防治措施,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霍乱和腹泻病防治工作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霍乱防治工作方案》,高度重视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各级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按时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

各医疗单位要严格执行《省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规程》和《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准备,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两镇卫生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厂企、民营一级医院设立专桌,保证肠道门诊按时开诊。加强疫情监测,有计划地开展疫源检索,特别是霍乱弧菌、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检索,在流行季节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外环境的监测,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执行全省首例霍乱病例处理制度,一旦出现首例疫情或暴发疫情,迅速核实诊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继发、蔓延。实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区疾控中心、市立四院、省交通医院、山大二院按要求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要做到物资装备齐全、整洁、实用、有效和便于携带,组织现场疫情处理演练,增强实战能力。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中心,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区疾控中心在流行季节对海产品、疫区的食品、饮用水和其他外环境进行抽样检验,所有标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同时,加强对黄河、工商河水点的采样检索,加强对旅馆、饭店、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摊点、集体食堂的监测和管理,对重点人群进行采便检查,防止霍乱的水型和食物型暴发。

五、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强化艾滋病防治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省艾滋病防治办法》和《省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以《省艾滋病防治宣传“五进”方案》、《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省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方案》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实行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规范防治。加强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艾滋病基本知识、防治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努力实现到2010年90%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等人员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目标,逐步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就诊病人中主动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率。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进一步传播蔓延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重点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济卫疾控发[2007]17号)5类艾滋病防治重点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宣传、安全套推广和高危行为干预,全面开展场所内服务人员艾滋病检测。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知识“五进”活动,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使全区15-49岁人口中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有效干预措施在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的覆盖率、安全套使用率等指标达到省、市的要求。

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切实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结合中-美艾滋病合作(GAP)项目、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VCT)等项目,在全区重点场所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数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外展服务促进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扩大服务范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病人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和管理。

根据《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加强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做好全区有关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调查处理。继续实施报病有奖,对报告疫情和及时完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各医疗单位要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在上半年对防治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两镇继续做好外来妇女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的摸底调查和采血工作。

六、贯彻《结核病防治规划》,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

结核病防治要按照《2006-2010年省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的登记、报告和转诊制度,规范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完成我区新涂阳病人指标的发现任务,保持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DOTS覆盖率达100%的水平。

七、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全面落实以“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做好疫点和暴发点的处理工作,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进一步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按照《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加强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及时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评价防治措施效果。严格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对新发病人按国家诊断标准规定试验方法进行确诊,做好新发病例的流调工作,新发病人流调率、血膜采集率要达到100%。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

八、强化措施,落实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九、积极开展慢病及学校、托幼机构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加快慢病防治示范社区的建设工作,按照中国CDC制定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方案》等规范要求,对慢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加快慢病防治机构建设,完善慢病防治网络,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学校卫生工作要以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控制为主要目标,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校医、保健教师和学校(托幼机构)疫情报告人的技术培训,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防止传染病在学校(托幼机构)内暴发流行。

十、加强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预防控制文献综述

自2009年3月18日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家先后出现甲型H1N1流感流行以来,甲型H1N1流感已经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4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宣布,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从4级调整到5级,这意味着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已在同一地区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同时WHO专家提醒人们,这一疫情极有可能发展为大流行[12]。仅仅过了1个多月,6月11日,WHO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6级,意味着疫情已经发展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需要正确理解的是流感大流行6级警告的含义主要是指病毒的持续人际间传播范围超出北美,已在其他地区许多国家发生疫情,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但这并非指病毒的毒力和致死人数,即与疫情本身的严重程度无关[3]。因此,人们不必过度恐慌,但积极防控则是必须的。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以及对其传播、临床表现及诊疗的深入认识,各类防控策略与措施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笔者试图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国内外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进行综述,为人们全面深入地正确认识此次疫情提供帮助。

1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

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而分成甲(A)、乙(B)、丙(C)3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家畜及禽类流感流行的主要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的不同可分成若干亚型,已发现的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曾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主要有:1918年开始的由猪型(Hsw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该病毒株被命名为A/SouthCarolina/1/18(H1N1),又称甲1型;1957年开始的由A/Asian/57(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又称甲2型;1968年出现的由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又称甲3型或香港型;还有1977年发生的由新甲1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其中H3N2型和新H1N1型同时存在并流行至今,是主要的季节性流感病毒。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最先研究证实,此次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是人流感病毒、北美洲禽流感病毒以及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这种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4]。从抗原上看,它与北美猪流感(H1N1)更接近,而与人类季节性流感(H1N1)相距较远[5]。甲型H1N1流感病毒仍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有6个基因节段与三重重配猪甲型H1N1病毒相似,分别是聚合酶(PB2、PB1、PA)、HA、核蛋白(NP)和非结构蛋白(NS)基因,其余2个基因节段(NA和M蛋白)不同于三重重配猪甲型H1N1病毒,但因二者与1979年在欧洲猪中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相似,因而又被称为欧亚大陆株系,而HA、NP和NS均为经典北美株系。在上述8个基因节段中,HA、NP、NS、NA和M是猪源株系,PB2和PA是禽源北美株系,而PB1是唯一的人源株系(季节性流感病毒H3N2),病毒演变示意图如图1[6]。

世界各地曾有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同病毒株的报道,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流行。如1976年美国约500人感染了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与当时从猪体内分离的病毒相同,并首次证实了在自然条件下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从猪传播给人。

2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与现状

2.1基本流行特征[7]

2.1.1传染源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者,包括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人际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动物如猪,虽已从猪体内分

离到H1N1病毒,但在对现有感染者的调查研究中,尚无明确的证据证明猪为真正的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

甲型H1N1流感主要为呼吸道传播,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相似,多数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形成含病毒的空气飞沫,以近距离的传播为主。此外,通过污染的手可实现接触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之一。

2.1.3易感人群

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原性与以往流行的H1N1病毒抗原性差别很大,因此人群对该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但国外有研究显示,年龄可能是本次流感的一个危险因素,青壮年更易发病[8]。

2.1.4与季节性流感的比较

参考文献[9],有删改,见表1。表1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比较(略)

从2009年7月开始,WHO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态势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将疫情日报改为周报。截至2009年9月13日,WHO公布的全球病例数在296471例以上,死亡3486例。其中美洲地区124126例,死亡2625例;西太平洋地区76348例,死亡337例;欧洲地区超过52000例,死亡140例;东南亚地区25339例,死亡283例;地中海东部地区10533例,死亡61例;非洲8125例,死亡40例。

截至2009年9月13日,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流感仍保持着较大的可变性。在北美,美国报告流感样病例的增加超过了季节性流感发病水平,其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尤为显著;加拿大的流感处于低水平流行,欧洲和中亚的流行水平与之相似,但法国报告流感样病例的增加已超过季节性流行临界水平。日本的流感活动持续增长并超过季节性流行临界水平,其中增长最明显的是冲绳岛南部。在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流感的传播较为活跃,流感流行遍及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域,其中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呼吸道疾病呈增长趋势。在南半球的温带地区,大多数国家的流感已处于持续下降或回复至季节性流行的基线水平。澳大利亚较晚受本次疫情影响的地区,其流感样病例的报告呈下降趋势。而南非的流感活动目前呈现第2个流行峰(第1峰由季节性流感病毒H3N2引起,第2峰则由2009甲型H1N1病毒引起)。

专家预测,夏季后,随着季节性流感的增加,有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流感大流行[11]。

2.3国内流行现状

进入8月下旬,随着各类学校的开学和学生人群的大量流动与聚集,全国各地均出现了规模不同的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且本土病例持续增多。截至9月7日,我国内地已发生128起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发病。

随着北半球秋冬季的来临,甲型H1N1流感发生大规模流行的风险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季节性流感高峰也逐渐来临,但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力明显大于季节性流感。

卫生部通报,截至10月12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2376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21342例,重症16例,死亡1例。目前我国内地每日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数百例,其中绝大多数为境内感染病例[13]。

3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对策

随着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以及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全球及国内的各项防控对策与措施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随着疫情的迅速全球化,国内逐渐出现本土病例,并呈持续增长趋势,总的流行强度超过季节性流感流行水平。就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而言,本次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近距离飞沫及手污染接触传播的传染性较强,但其毒力相对较弱。对此,防控对策与措施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如对密切接触者不再集中隔离,而采用居家隔离。

根据当前疫情发展的特点、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的防控对策主要是坚持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并与免疫接种等预防手段相结合,严控社区传播,加强重症者救治,全力减少疫情危害。

3.1政府及企业机构方面

(1)加强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制订和完善针对人员密集流动情况下的铁路、民航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卫生应急队伍和技术准备、应急物资调用等工作,搞好国庆节前后的疫情防控则是重中之重。

(2)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要科学合理地实施停课等措施,努力减少聚集性疫情发生。

(3)加强疫苗及抗病毒药物储备,积极稳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目前我国疫苗研发已通过专家评审,可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分批开始使用,重点加强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3.2个人方面

为减少疾病传播,降低疾病危险性,普通民众也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保证充足睡眠和丰富营养,勤于锻炼,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2)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尽量避免触碰可能沾染病毒的公共设施。

(3)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帕或纸巾遮挡口鼻,并将使用过的手帕和纸巾丢进垃圾桶。

(4)勤洗手,特别是在打喷嚏和咳嗽之后,应使用肥皂认真洗手,含乙醇的洗手液同样有效。美国CDC推荐使用温水、肥皂洗手15~20s,在不方便流水洗手时,可使用含乙醇的湿巾擦拭。

(5)疑似者应尽量减少与人群接触,及时就诊,佩戴外科口罩。

(6)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3.3特殊人群方面

特殊人群包括学生、哺乳期妇女、慢性病患者等,除做好上述几点外,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防治措施:

(1)校园健康中心应建立完整的疑似病例追踪体系,发现疫情必须及时准确上报,杜绝缓报、瞒报和漏报。

(2)哺乳期妇女不要对着婴儿的脸部咳嗽或打喷嚏,与婴儿接触前应使用肥皂洗手。不要停止母乳喂养,因为母亲可通过哺乳将保护性抗体传递给婴儿,抵抗感染。

(3)对于各类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流感流行和暴发时,其感染流感的风险将会增加,同时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导致出现重症病例甚至死亡[14]。在疫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可考虑给这类重点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综上所述,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在持续中,其流行强度虽已明显超过2003年的SARS和近年来的人禽流感,但其病死率显著低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原有的季节性流感也会逐渐增加。因此,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及危害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此病可防、可控、可治,不必恐慌,但也绝不可掉以轻心,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对于此次甲型H1N1流感的侵袭,人类也许应该再次提醒自己,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政府必须加大应对力度,并且增强协调与互助;对于公众而言,除了保持清醒,用科学和理性来克服盲目的恐惧,还应当尽快改变我们的不良行为,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病毒的进一步肆虐。加强国际间甲型H1N1流感疫情及病毒的监测和科研合作,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终将遏制此次疫情。

[1]COHENJ,ENSERINKM.Infectiousdiseases.Asswineflucirclesglobe,scientistsgrapplewithbasicquestions[J].Science,2009,324:572573.

[2]CHARATANF.UNwarnsthatswinefluoutbreakcouldturnintopandemic[J].BMJ,2009,338:b1751.

[3]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atisPhase6Whataboutseverity[EB/OL].[20090611].who.int/csr/disease/swineflu/frequently_asked_questions/levels_pandemic_alert.

[4]陶然,尚世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3):250252.

[5]GARTENRJ,DAVISCT,RUSSELLCA,etal.Antigenicandgeneticcharacteristicsofswineorigin2009A(H1N1)influenzavirusescirculatinginhumans[J].Science,2009,325:197201.

[6]雷达,艾立新,邓红樱,等.流感大流行特征启示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32(3):145150.

[7]赵敏,李文刚.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治疗[J].人民军医,2009,52(6):335336.

[8]FRASERC,DONNELLYCA,CAUCHEMEZS,etal.PandemicpotentialofastrainofinfluenzaA(H1N1):earlyfindings[J].Science,2009,324:1557

[9]汪华,李军.甲型H1N1流感防治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12.

[10]WorldHealthOrganization.Pandemic(H1N1)2009update66[EB/OL].[20090918].who.int/csr/don/2009_09_18/en/index.html.

[11]WATSONR.Swineflucouldcomebackinmorevirulentformaftersummer,europeanexpertssay[J].BMJ,2009,338:b1792.

THE END
1.益生菌治疗宠物细菌性腹泻概述摘要: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体微生物,在预防、治疗和修复宠物细菌性腹泻等疾病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抗菌药在治疗宠物细菌性腹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细菌耐药性加剧,严重降低了抗菌药的治疗效果。益生菌治疗细菌性腹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宠物腹泻的致病菌种类、腹泻特征及防治现状,同时对改善宠物...http://journals.im.ac.cn/html/actamicrocn/2020/10/20201002.htm
2.科学时报:信任危机导致社会“狂犬病”正在形成卫生部最新发布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流程图》主要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参考,对公众被犬咬伤后紧急处置也具有指导意义。 恐慌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因此需要从社会层面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心理干预。国人对于狂犬病的恐惧,表面上是一种疾病恐慌,实质上是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 http://endo.dxy.cn/article/13617
3.内科常见疾病的降教育科普教育2. 饮食治疗教育 饮食治疗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它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病人在饮食方面能够灵活掌握各膳食和数量,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日4~5餐,每餐6~7成饱。同时强调饮食的多样化,原则上应选择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http://www.pfxbzx.com/html/news/722.html
1.让更多人了解宠物疫病防控的意义中国宠物行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宠物数量增长迅猛,2021年,我国城镇犬猫数量已达到11235万只,其中,犬5429万只,猫5806万只。随着养宠数量的增加,宠物疫病的防控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动物福利机构的重视。近日,就我国目前宠物疫病防治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兽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辛盛鹏。 https://www.farmer.com.cn/2022/07/05/wap_99896206.html
2.守护生命降动物防疫与检疫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应对动物疾病,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科学研究。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先进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武器来对付那些难以治愈或无法预防的动物疾病。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诊断能力,也使得制药领域有了更多创新之举。 https://www.7100dz0s2.cn/mi-feng-zi-xun/469225.html
3.动物防疫与检疫守护降动物防疫与检疫的重要性探究其次,“animal quarantine”则是指隔离新引进或者疑似携带特定疾病的动用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对于从高风险地区引进宠物或家禽进行检疫,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例如,一些国家对于从非洲地区引入犬只都有一系列严格的检疫措施,以避免H5N1禽流感和其他可怕疾病的传播。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396153.html
4.动物防疫与检疫预防疾病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体系Immunization programs 和 vaccine development 对于打击动物疾病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系统地实施免疫接种计划,可以大幅度降低某些致命疾病在野生动植物中的流行率。此外,不断开发新的疫苗技术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未知威胁具有前瞻性。 检疫制度建设 Quarantine syste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disea...https://www.uszlrttkj.com/te-zhong-yang-zhi-zi-xun/293843.html
5.小狗冠状病毒如何影响宠物降(了解小狗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预防...预防工作是防治二个月小狗冠状病毒的关键。只有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宠物的健康,避免疾病的传播。 宠物健康关乎我们的健康 宠物健康关系到我们的家庭健康。只有当我们重视宠物健康,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家庭健康。 二个月小狗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宠物疾病,对宠物健康造成一定的...https://www.pettb.cn/article-26353-1.html
6.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单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如性别、年龄、饲养宠物、文化程度的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如暴露等级的3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防治知识答题情况...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ojxw6ry.html
7.畜牧专业实习报告(精选10篇)1.宠物疾病的诊疗 通过实习,我收获了很多有关宠物疾病的知识。在医院的实习期间,我有机会参与到了多个宠物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宠物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必须进行综合判断。在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方法来判断宠物的病情,包括血常规、尿常规、X光检查、CT检查、超声波检查等。治疗方案的选择...https://mip.oh100.com/a/202205/4707736.html
8.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大纲(三校生)招生Pc举几种常见的畜禽品种及畜禽疾病; 介绍畜禽常见普通病防治方法; 对屠宰检疫的理解及屠宰检疫的意义; 介绍动物产地检疫基本步骤; 旋毛虫检疫方法。 3.评分标准: 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410309) 第一部分 职业素质面试(80分) 1.测试内容:仪容仪表、精神面貌、语言表达、文化素养、逻辑思维、协调及应变能力、社会综合素质...http://www.dlafc.com/view/ziZsMb/8/162/view/1569.html
9.传染病降教育课讲稿6篇(全文)通俗的说,预防接种就是通过往人的身体中输入一定量的药品(疫苗),使得人体能够抵抗一些疾病的入侵,从而预防人得病的一种方法。 二、预防接种的意义是什么? 医学专家认为,注射疫苗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效益比高的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方法。所有国家的儿童都要进行常规免疫接种以预防主要的儿童时期疾病。疫苗不仅促进儿童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s7mx8c6.html
10.人才培养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畜牧兽医行业、畜牧服务业、养殖行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动物疾病诊疗人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加工行业的饲料加工工等职业群,能够从事畜禽饲养管理、日粮配合、繁殖改良、疾病防治等工作的高...https://www.nmxzy.cn/contents/136/2223.html
11.学习动物疾病防治心得体会(热门22篇)传染病防治感受动物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我参加了一次动物疾病防治的专题培训,从师傅们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感悟出发,我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要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高度的生物安全意识是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石。遵循生物安全防范原则,定...http://www.zzfmdn.com/article/1763411
12.兽医实习总结(通用15篇)首先,我们学习了临床技能和动物医疗知识,得到了对宠物医疗行业的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了解不同宠物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式,也让我们更能够为亲友或身边爱宠提供更周到的照顾和帮助。 其次,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医疗行业的工作方式和运营模式,学会了如何与患者和家属以及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这对我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工作...https://www.jy135.com/shixizongjie/1853906.html
13.兽医实习报告[实用13篇]实习期间正好是学校期中考试阶段,为了确保实习考试两不误,任课教师把考卷带到了实习地,利用晚上的时间安排进行了《畜禽生产》、《动物防疫》、《宠物疾病防治》、《家畜繁殖》四门课程的理论考试,《禽病防治》和《特种动物生产》实习结束返校后也及时安排了考试,赶上了学校教学环节的节奏。 https://www.gdyjs.com/shiyongwen/shixibaogao/1068269.html
14.以知识和创新赋能宠物预防医学新未来十余位全球大咖与超2300位兽医从业者、宠物医院管理者齐聚金鸡湖畔。大会以“预见未来,‘营’领健康”为主题,围绕“预防医学、健康营养、人才赋能”三大核心议题,开展4场主旨演讲、5场实用落地主题工作坊等丰富多元活动,生动展现宠物预防医学的无限潜力与机遇,全方位、多维度赋能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46801
15.徐汇区光启小学内容4.做好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加强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一旦发现传染病等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严防疾病的扩散、传播。 5.建立健全学生每人一卡的健康档案制度。每学期做好入(转)学学生的体检报告、疫苗的接种资料,全面掌握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特异心理状况学生的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和汇报工作。配合家长、...https://gqxx.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10-10/29/25841/
16.中国濒危动物枫叶龟枫叶龟介绍枫叶龟怎么养→MAIGOO百科基本介绍 生长与分布 形态及特征 生活习性 枫叶龟好养吗 枫叶龟怎么养 饲养环境 喂食 温度 疾病防治 繁殖方式 价值及其他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地龟(学名:Geoemyda spengleri)是龟科、地龟属半水栖的龟类。地龟的体色变化颇大,由浅橘色到深棕色不等。体型较小,成体背甲长仅...https://www.maigoo.com/citiao/15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