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怒张:若坐位或半坐位时,颈静脉明显充盈,或平卧位时的颈静脉超过正常水平。被动体位: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肢体和躯干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大小不等,主要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臂、前胸和肩部等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
2、问诊的内容包含哪些?
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基本资料、主诉、现病史、日常生活状况、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心理社会状况
功能性健康形态模式:基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功能性健康型态
3、触诊方法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浅部触诊法:适用于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感、包块或某些肿大脏器
深部触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双手触诊法—多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触诊
深压触诊法—检查反跳痛
4、眼睑下垂,闭合不全的临床意义
双侧上睑下垂见于重症肌无力;单侧上睑下垂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外伤等所致动眼神经麻痹。
双侧闭合障碍伴有眼球突出、眼裂增宽,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侧闭合障碍,见于面神经麻痹。
5、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及其临床意义
分为三度:Ⅰ度即视诊无肿大但能触及者
Ⅱ度即视诊可见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
Ⅲ度即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
临床意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瘤、甲状旁腺腺瘤
6、触觉语颤的概念,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概念:指病人发出声音时,声波沿着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共鸣震动,可用手触及。
增强:肺组织实变、靠近胸壁的肺内大空腔、压迫性肺不张
减弱: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高度增厚黏连;胸壁皮下气肿
7、啰音的概念,干、湿啰音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概念:为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
湿啰音:多出现于吸气中,也可出现于呼气早期,以吸气末较为明显,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化,大、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临床意义:干啰音:局限分布的干啰音由局部支气管狭窄所致,常见于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异物及支气管内膜结核等;广泛分布于双侧的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等。
湿啰音:出现于局部,主要见于局部病变,如支气管扩张、肺炎或肺结核等;两
肺底湿啰音主要见于支气管肺炎、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淤血;双肺布满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或严重的支气管肺炎。
8、第一二心音的区别
①第一心音主要由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第二心音主要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③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
9、杂音的产生机制及听诊特征包括哪些
产生机制:由于血流速度加快、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脏或大血管之间血流通到异常或心脏内有漂浮物等,使血流由正常层流变成湍流,进而形成漩涡,撞击心壁、瓣膜、腱索或大血管壁,使之振动,从而在相应部位产生的声音。
听诊特征:
①最响的部位和传导方向:在心脏任何听诊区听到的杂音除考虑相应的膜病变外,还应考
虑是否由其他部位传导所致。一般杂音传导得越远,则声音将变得越弱,但性质仍保持不变。
②心动周期中的时期:舒张期杂音和连续性杂音均为器质性杂音,而收缩期杂音则可能系
器质性或功能性。
③性质:二尖瓣区收缩期粗糙的吹风样杂音,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是
二尖瓣狭窄的特征;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机器样杂音于动脉导管未闭;乐音样杂音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性心脏病。
④强度:一级很轻很弱,易被初学者或缺少心脏听诊经验者所忽视无震颤。二级很轻能被
初学者或缺少心脏听诊经验者听到无震颤。三级中度明显的杂音无震颤。四级中度明显的杂音有震颤。五级响亮杂音很响,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明显震颤。六级响亮即使听诊器稍离开胸壁也能听得到明显震颤
⑤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体位:左侧卧位可使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