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秋莹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服务对于患者的诊疗和保健至关重要。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4M1E,即人(me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而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提高检验质量的过程称为质量保证。
2020年6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全国医院检验科现况调查报告”,这一调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全国31个省临床检验中心同步开展。研究主要就实验室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人力资源和检验项目四个指标,分析我国临床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建设不足,民营医院检验科发展不平衡,检验项目开展应合理化和规范化等问题,调查内容和研究指标均反映出质量保证的重要性。
质量保证分为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三个阶段,对于手工居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微生物学来说,质量保证的过程更是复杂和细化,其他专业质量保证工作一样需要细节化。质量保证从来都不是个人能完成的,实验室有质量管理小组,一般是主任组织管理,骨干或组长负责各专业组质控任务,实验室每一名操作者参与其中,都是影响整个质量保证的重要角色。质量保证体现在工作中的很多细节之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努力。
(一)检验前质量保证
包括检验申请,标本采集与运送等,如果标本不合格,所有检验都没有意义。检验前阶段是对检验质量影响最大的环节,而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是做好检验前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保障。标本采集、送检事项、临床适应症和检验项目的匹配选择等都是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应及时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和提高送检标准。
上图是制作的标本采集和容器选择彩图,过塑后方便随时查看。
上图是给护理同仁培训的课件,来自平时工作中收集的不合格标本案例。
上图是跟护理部讨论制定的新版标本采集送检流程,用于向住院病友宣教。
上图是制作的细菌培养交代事项,随采样杯一起发给门诊病人,宣教如何采集痰和尿标本。
上图是不合格标本记录表和用来评估痰质量的涂片记录表,定期反馈信息给护理部。
上图是定期统计单套血培养瓶送检的情况,针对性跟临床沟通,用来规范血培养送检。
(二)检验中质量保证
包括人员培训,设备,试剂和耗材,检验过程等。微生物必须结合临床,CLSI版本的更新,各种行标共识,定期的学习是工作的基础。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故障的处理,气罐的更换都应在日常质量记录中体现出来,如维护记录表预留备注一栏,实验室出风口贴飘带方便目测出风情况等。充足优质的试剂和耗材如同打仗的粮草,先后位置按效期摆放同时冰箱内壁留空隙也是质量保证的一环。检验过程是最复杂的,我科微生物质控记录表也经过多次更新换代,针对不同厂家的鉴定培养仪,质控菌株的不同,质控内容也不同。微生物质控内容一般包括血培养瓶、血培养仪、各种培养基、试剂、染液、诊断血清、鉴定培养仪、方法学和一次性耗材的性能验证、质控菌株生长试验等,重大疫情时期应及时建立专项SOP文件。
上图是二氧化碳气罐备用位,夜班平板位置和指导说明。
上图是冰箱和柜子内部贴了试剂先用和后用的标签,试剂、平板和染液等按效期先后摆放。
上图是根据日常质控效果和仪器要求,重新选择质控菌株。
(三)检验后质量保证
包括检验结果的审核与报告,检验后标本的灭菌处理。关于微生物报告的审核,学问太深,各种耐药表型和耐药机制,也是基层医院的薄弱环节。微生物报告模板,也是在不断改良和完善。我科微生物报告就经历多次改版,力求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完善。如何解读微生物报告,也是跟临床沟通的重要环节。关于微生物专业的学习,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真是很贴切。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工作和专业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曾停歇。
上图是贴在审核报告的电脑附近的备忘提醒,方便大家审核报告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