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某贵金属冶炼厂职业病危害的风险水平,为该行业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MLSP)方法对某贵金属冶炼厂重点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与现场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结果进行比对与验证。结果MLSP方法评估马弗炉巡检岗位的综合风险为5级(高),敲料和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综合风险为4级(中等),浆化釜、分银釜、分金釜、分金压滤、分银压滤、银铸锭和金电解等岗位综合风险为3级(低),与现场检测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结果一致。结论MLSP方法可用于贵金属冶炼厂的噪声、高温、粉尘和化学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关键词:
贵金属冶炼;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
目前,有关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识别与分析方面的报道很多[1-4],但对贵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分析的报道甚少[5]。金属冶炼过程工艺复杂,涉及面广泛,几乎所有的生产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危害作业工人健康的有害因素[6]。贵金属冶炼也不例外。贵金属冶炼过程中存在铅、浓硫酸、浓硝酸、液氨、水合肼和氯酸钠等有毒有害物质和易燃易爆物质,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都将引起重大职业中毒事故和爆炸事故[7-9]。为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本文通过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MLSP)方法对该贵金属冶炼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该行业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为2014年某贵金属冶炼厂年处理阳极泥2600吨技改项目。主要评价范围为焙烧车间、湿法车间、铸锭电解车间和氨回收系统等。
1.2方法
1.2.1工程分析该项目生产原料为阳极泥,主要产品为黄金、白银,副产品为硫酸铜、硫酸铵、粗硒及15%氨水(15%氨水回用于生产系统)。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湿法工艺进行处理,得到金粉银粉,经过电解提纯,可产生高品质的金银锭。
1.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检测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原辅料特点分析,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高温、铅尘、铅烟、硫酸、盐酸、二氧化硫、氨、肼、碳酸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其他粉尘(焙料粉尘、氯酸钠粉尘和亚硫酸钠粉尘)。按照GBZ159、GBZ/T160、GBZ/T189和GBZ/T192的规定和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分别选择对噪声、高温、铅尘、铅烟、硫酸、盐酸、二氧化硫、氨、肼、碳酸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粉尘进行检测。
1.2.险评估结果验证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判定结果进行验证。根据文献报道,与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进行比对。
2结果
2.1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有1个岗位的高温(WBGT指数)、1个岗位的粉尘、1个岗位的铅尘和1个岗位的铅烟浓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超标对象分别为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高温、敲料岗位的其他粉尘、敲料岗位的铅尘、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及巡检岗位的铅烟,见表1。
2.2MLSP风险评估结果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和铸锭岗位接触的高温导致头晕、头痛、心慌、疲乏等不适感判定为非常低风险;敲料岗位接触的铅尘、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和马弗炉巡检岗位接触的铅烟风险水平为高风险,其他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风险水平为低风险。各岗位的综合风险水平如下:马弗炉巡检岗位为5级(高风险),敲料、马弗炉进出料岗位为4级(中等风险),浆化釜、分银釜、分金釜、分金压滤、分银压滤岗位、银铸锭和金电解操作岗位为3级(低风险)。
2.3风险评估结果验证
2.3.1风险评估结果马弗炉进出料岗位、敲料岗位的风险评估结果为中等风险,马弗炉巡检岗位的风险评估结果为高风险,与现场检测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结果一致。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高温和铅烟超限倍数、敲料岗位的其他粉尘超限倍数、敲料岗位的铅尘超限倍数、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铅烟超限倍数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GBZ2.2—2007)的要求。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229.1—2010、GBZ229.2—2010、GBZ229.3—2010、GBZ229.4—2012)对
3讨论
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部分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相似[2-4],但由于本项目贵金属冶炼的生产工艺及原辅料与其他有色金属冶炼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有其特殊性。本项目采用湿法冶炼技术,在酸性介质的水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分离杂质、提取金和银;采用阳极泥为原料,根据第三方提供的成分检测报告,阳极泥中主要成分和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银3.0%~30.0%、铅5.0%~25.5%、铜5.0%~25.0%、硒0.0%~8.0%、硫2.0%~3.8%、镍0.5%~0.8%、金0.03%~0.7%、碲0.0%~0.39%和砷0.0%~0.37%。本项目对铅进行了现场检测和分析,其他元素对工人的危害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普遍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及重金属,且这些有害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3,5,12-13]。本项目超标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别是高温、粉尘、铅尘和铅烟,与文献报道中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有害因素超标情况稍有不同。
在本次风险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敲料岗位、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和马弗炉巡检岗位为本项目的重点控制岗位,建议企业提高自动化程度,加强马弗炉的密闭性,敲料区域设置除尘措施,必要时进行加湿处理,加强工人的健康监护。由于阳极泥中的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建议企业对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阳极泥的成分进行自测,以更好地选择防护措施。同时应加强操作不当、设备设施故障、密闭空间、化学品泄漏等特殊工况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救援的演练,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综上所述,MISP方法可用于贵金属冶炼厂的噪声、高温、粉尘和化学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该方法与国内现行的评价标准相比,更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但还需要更多现场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邱士起,晁斌,柯建厚,等.某新建钢铁冶炼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259-1261.
[2]陈春雷,王辉,刘秉志.某电解铝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3):148-150.
[3]黎海红,江世强,黄才千,等.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9(4):287-289.
[4]黄俊.有色金属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的探索[J].科技创业家,2014(4):183.
[5]刘纯华.对某冶炼厂金银炉改造的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1997,9(11):518-519.
[6]郑玉新,王忠旭,戴宇飞.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1.
[7]许雪梅.一例浓硫酸重度烧伤患者的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2):16-20.
[8]何勇.液氨储罐泄漏的爆炸和中毒模型应用[J].广东化工,2013,40(23):149.
[9]陈莉芬.职业性铅中毒的临床护理[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4,40(3):76-77.
[10]丁钢强,张美辨.国外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指南[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57-170.
[11]厉小燕,陈坤,张美辨,等.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11):16-20.
[12]吕璐瑶,应朝宇,郑超元.对江西某有色金属冶炼厂粉尘检测及防护知识的调查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2(5):4-5.
[13]刘海洋,谢乐云,刘长双.某金属冶炼回收企业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235-2236.
[14]张美辨,邹华,袁伟明,等.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2):972-974.
[15]兰烽,林淑华,林洁.噪声对制造业作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2):73-74.
[16]郭平,唐敏珠.高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血糖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2):176-178.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
TheEffectEvaluationofthe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CommunityHypertensionPatients/WANGYan-juan.//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4):71-72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theimplementationofstandardizedmanagementofcommunityhypertensionpatients.Method:1420hypertensionpatientswereselectedfromonecommunityastheinterventiongroup,andweregivenacomprehensiveinterventionforaperiodof1year,980hypertensivepatientswereselectedfromanotheradjacentcommunityascontrolgroup,andweregiventheconventionalmethodsofmanagementofhypertensionpatientsinthiscommunity,theknowledgerate,treatmentrate,compliancerateandbloodpressurecontrolinhypertensivepatientsbetweenthetwogroupsbeforeandaftermanagementwerecompared,andthedatawasanalyzedbystatistics.Result:Aftermanagedtwogroupsofpatientswithhypertension,theawarenessrate,treatmentrateandthecomplianceratewereincreasedsignificantlythanbeforethemanagemen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Highbloodpressure;Community;Integratedmanagement
First-author’saddress:TheForthHospitalofChangshaCity,Changsha410006,China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2008年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2亿。然而,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1]。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观察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与长沙市岳麓区天顶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对该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及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调查方法
采用长沙市疾控中心统一制作的社区高血压问卷调查表,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各调查1次。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状况(高血压诊断标准、症状、危险因素、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血压控制标准)、饮食运动习惯等。
1.3社区管理方法
1.3.2对照组(1)建立健康档案由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体检和采集病史获得患者健康信息,采用国家为社区统一安装的软件系统建立健康档案。(2)由社区医师为患者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制定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并实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1管理前后两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比较
管理前后两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管理前后两组治疗率、达标率比较
管理后两组治疗率、达标率较管理前明显提高(P
表2管理前后两组治疗率、达标率比较例(%)
干预组(n=1420)管理前645(45.42)181(12.75)
管理后871(61.34)499(35.14)
对照组(n=980)管理前456(46.53)138(14.08)
管理后548(55.92)216(22.04)
2.3管理前后两组血压比较
管理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较管理前明显降低(P
表3管理前后两组血压比较mmHg
干预组(n=1420)管理前160±1198±9
管理后126±1175±7
对照组(n=980)管理前161±1097±11
管理后138±1082±10
高血压病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课题体现的是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内涵,齐抓共管,提高疗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2010年上半年根据我国中部6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控制率、知晓率分别为69.5%、26.3%和16.2%[2],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4]。在高血压的管理和防治中,防治高血压最有效的途径是社区防治,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知识传播、高血压患者检出和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戴引等[6]将15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较管理前明显提高(P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05:7.
[2]洪春荣,王艳,张霞,等.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1,33(6):925.
[3]钟光珍,那开宪.顽固性高血压治疗新指南解读[J].中国临床医师,2009,37(2):67.
[4]井渝,雷艳丽,白茹杰.康复治疗对卧床患者压疮疗效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116.
[5]苏宁,王亚东,陈琦,等.北京市城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900-901.
[6]戴引,向传明,蒋明伦.某高校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106-1108.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心血管住院病人跌倒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0年3月心内科住院病人5794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跌倒;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住院病人4508例为试验组,建立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跌倒风险管理,包括跌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策略实施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病人跌倒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跌倒18例,跌倒发生率为0.31%;试验组发生跌倒4例,跌倒发生率0.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跌倒风险管理流程可有效降低住院病人的跌倒风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跌倒;预防;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48
作者单位:063000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护理部
郑淑梅: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通信作者:杨秀兰,女,本科,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
Applicationofnursingriskmanagementinthepreventionoffallingincardiovascularin-patients
ZHENGShu-mei,CAOHong-xia,YANGXiu-lan,etal
(TangshanGongrenHospital,Hebei,Tangshan063000)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nursingriskmanagementinthepreventionoffallingincardiovascularin-patients.
Methods:Theexperimentalgroupincluded4508casesfromMay2010-Aug.2011,inwhichpreventionoffallingriskmanagementprocesswasesteblished,theresearchincludesfallriskidentification,riskanalysis,riskevaluation,strategyimplementation,effectsassessment.Thecontrolgroupinclude5794casesfromFeb.2008-Mar.2010,inwhichpreventionoffallingmethodwasonlyaccordingtotheroutinenursing.
Results:Incontrolgroup,therewere18"fallingover"cases,thefallingincidenceratewas0.31%,andinexperementalgroup,therewere4"fallingover"cases,thefallingincidenceratewas0.11%.thedifferenceoftwogroupsh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Preventionoffallingriskmanagementprocesscaneffectivelyreducethein-patients′fallingrisk.
KeywordsCardiovasculardisease;Fall;Prevention;Riskmanagement
病人在住院期间不慎跌倒是很常见的意外事件,跌倒的发生不仅易于造成病人身体上的损害,加重病情和经济负担,更可能埋下医疗纠纷的种子,成为引发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1],超过65岁的住院病人发生跌倒的几率近30%,80岁以上患者跌倒发生率更高,可达50%。如何防范病人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考察医师、护士及陪护人员等能否具备正确识别跌倒风险能力和有效预防跌倒发生的专业化水准。当前国内尚没有形成一整套院内跌倒预防预案,我科于2008年开始尝试医院内跌倒防范的办法,于2010年起采用循证方法不断分析心内科住院病人常见跌倒因素,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有效地降低了住院跌倒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将2008年2月~2010年3月我院住院病人5794例设为对照组,男3324例,女2470例;年龄29~87岁,平均(65.70±6.81)岁,其中65岁以上3620例,65岁以下2174例;疾病构成:冠心病3385例,心律失常951例,先天性心脏病87例,合并高血压病1324例,合并脑血管疾病337例,合并糖尿病2419例,心脏瓣膜病964例。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住院病人4508例为试验组,男2946例,女1562例;年龄27~85岁,平均(63.41±7.51)岁,其中65岁以上2630例,65岁以下1878例;疾病构成:心律失常879例,冠心病2785例,先天性心脏病36例,伴有高血压病982例,伴有糖尿病1321例,合并脑血管疾病367例,心脏瓣膜病927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和疾病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性入院宣教,并按照医院常规“住院跌倒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常规性防跌倒护理。
1.3效果观察统计两组病人跌倒发生情况,包括病因性跌倒。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1跌倒评估表的专科化能够更加有效预测跌倒的风险心脏病人多为中老年,多数合并糖尿病及脑血管疾病,治疗期间易于发生性低血压、晕厥、低血糖等症状,且多有肌张力低、反应能力差、平衡能力及协同运动能力障碍;心血管常用药物常常会干扰前庭功能,影响病人的感知力、稳定性,有些甚至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这些因素均增加跌倒的危险性。目前通用的医院内跌倒风险评估及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难以准确反映病人跌倒风险的大小并进行有效的管控。为此我们针对心脏病病人的特点,制定了专科化的“心内科住院预防跌倒护理评估表”。对同一病人按“住院跌倒评估表”风险评估分值为4~6分,而根据我们制定的专科化“心内科住院预防跌倒护理评估表”风险评估分值为10~13分,风险分值的增加使护理人员对于跌倒风险的预警显著增强。
3.2个性化措施可有效降低病人跌倒风险有研究表明[4],个性化跌倒防范预案能有效减少住院跌倒事件发生。我们认为跌倒风险管理的内涵在于:正确评估,积极预见,针对每个环节,采用多种针对性防范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本研究显示,通过跌倒风险的评估和完善的防范措施、管理流程,心内科病人院内跌倒发生明显减少,同时也使家属能够认识到病人自身存在的风险和医护人员的努力,减少因意外跌倒引发的纠纷。专科化风险管理方法的开展,促进了护患交流,使患者感到自己从一入院即被尊重、受到重视,在心理上拉近了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有利于营造更加融洽的护患关系,同时医护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自我保护。
[1]王影,傅秀珍,张广清,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跌倒风险及自我效能的评估[J].广东医学,2013,34(7):1141-1143.
[2]沈洁.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16):61-62.
[3]杨秀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循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0-42.
[4]伍艳靖.风险管理策略在预防老年脑血管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26-727.
[5]洪秀萍.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89-791.
2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检出情况
3.1开展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本文结果显示,北京市某公司在职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次共检出疾病85种,疾病检出率为74.9%,其中男性疾病检出率为74.3%、女性疾病检出率为80.9%;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长,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逐渐增多,其中具有1种危险因素者占69.2%、具有2种危险因素者占22.4%、具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分别占16.1%。其提示在人群中开展健康体检,筛查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干预、控制危险因素的措施,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女性一生中需要经历妊娠、分娩、哺乳、绝经等多个特殊时期,健康女性的标准是怎样的?女性该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听听专家的建议。
一、了解“健康妇女”的标准。
“理想心血管健康”是美国心脏学会(AHA)近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定义为:没有临床心血管病、各项检查指标处于理想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运动,以及合理膳食。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中年妇女能明显增寿,并能明显降低短期、中期和终身的心血管病事件风险,老年妇女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花费。
二、评估是否存在心血管病风险。
请大家对照表2罗列的标准,评估一下自己是否属于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三、预测自己今后10年间患心血管病的概率。
《美国妇女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介绍了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分法(表3)和女性10年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法(表4)。女性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血脂、血压、血糖和吸烟情况,从表3中查得自己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分,再根据评分从表4中查出自己今后10年间患心血管病的概率。
一般地说,10年心血管病风险概率在10%及以上者,属于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10年心血管病风险概率在30%以上者,属于极高危人群。例如,64岁妇女,血脂、血压正常,不吸烟,无糖尿病,危险因素评分为4分,今后10年间患心血管病的概率是2.5%,不属于高危人群。
四、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戒烟:不吸烟,且避免吸烟环境。
2.运动锻炼:每周至少从事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或强力运动75分钟,也可从事中度、强度联合有氧运动,每次至少20分钟,每周5~7天。
3.心脏康复:已经患有心血管病,尤其是近期发生过心绞痛,做过冠脉搭桥或支架手术,发生过脑卒中或小中风(TIA)、周围血管病,以及存在心力衰竭或心功能减退的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血管病与脑卒中的康复锻炼。
4.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多吃粗粮,每周至少吃2次鱼,限制摄入饱和脂肪、胆固醇、酒精、钠盐和糖,避免食用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脂血症妇女可以适当补充含n-3脂肪酸的保健品。
5.维持合理体重:通过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将体质指数控制在25千克/米2以下,腰围控制在85厘米以下。
五、控制血压。
血压的理想水平为<120/80毫米汞柱。控制体重、增加体育锻炼、限酒、限盐、低脂饮食,以及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有助于保持正常血压。
高血压妇女应当接受药物治疗,降压目标值为140/90毫米汞柱。大于65岁的老年高血压妇女的降压目标值为150/90毫米汞柱。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妇女若舒张压150毫米汞柱,应适当减少降压药剂量,以免舒张压进一步降低影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伴有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和慢性肾病者的降压目标值为130/80毫米汞柱。脑血管病后的血压目标值为140/90毫米汞柱。妊娠高血压妇女开始药物治疗的标准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降压目标值为130~140/80~90毫米汞柱。
目前常用的5大类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和维持治疗。其中,钙离子拮抗剂(CCB)和利尿剂可用于一般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首选用于肾脏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病人,但孕妇禁用;β受体阻滞剂首选用于伴心绞痛、心动过速、慢性心力衰竭,以及妊娠高血压病人。通常,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终身服药,且常需2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
六、控制血脂和血糖。
妇女应当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达到以下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50毫克/分升(1.3毫摩/升),总胆固醇(TC)
心血管病高危妇女应接受药物治疗,以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病极高危妇女(如近期发生过心绞痛或存在多种未控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应当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70毫克/分升(1.8毫摩/升),首选他汀类药物,可能需要多种药物联用。存在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心血管病高危妇女可以在低密度脂蛋白达标后,应用烟酸和贝特类药物治疗。
此外,妇女还应定期监测血糖。已经罹患糖尿病的妇女应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和药物治疗,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并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七、心血管病高危妇女需服用阿司匹林。
一般地说,心血管病高危妇女(如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若无禁忌证,应当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00毫克。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以用氯吡格雷替代。65岁以下高血压妇女若血压控制良好,且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毫克或隔天100毫克),以预防心脑血管病。另外,已经发生过缺血性中风和心肌梗死者,若无禁忌证,应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预防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八、房颤妇女应注意预防脑卒中。
慢性或发作性房颤妇女,应当服用华法林抗凝,以降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治疗期间,病人应定期去医院复查凝血功能。不宜使用华法林的房颤妇女宜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00毫克。
九、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妇女必须用的3种药。
1.β-受体阻滞剂(BBC):所有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无心力衰竭的妇女应服用β-受体阻滞剂12个月。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急性心肌梗死后、症状性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妇女,如无禁忌,应服用ACEI或ARB。
3.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等):适用于已接受ACEI和BBC治疗,无明显低血压、肾功能不全或高血钾的心力衰竭妇女。
十、不推荐用于女性心血管病预防的4项措施。
经过临床研究证明,以下4项措施没有确切疗效,不推荐用于女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所谓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还没有患心血管病、预防其发生的措施;二级预防是指已经患心血管病、预防其复发的措施。
专家简介
李小鹰
北京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及心血管专业组组长,全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医疗专长:多年来致力于老年心血管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症,以及心血管药物临床疗效的临床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