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及全球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仅为现代教育"设置"了新起点,而且孕育着未来教育的思想萌芽。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学校在本质上是学习共同体,学校在与社会广泛密切的联系中将促进教育朝着一个有机整体的方向发展,推动儿童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变,有助于理想的民主社会的形成与更新。基于进步主义教育家对现代学校的理论探索,反思未来学校在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在本质上是技术使能的学习共同体,以技术、教育与生活的共融为核心特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未来学校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助推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促进个体通过共学互教完整成人,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未来学校;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技术使能;学习共同体;人工智能
基金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导向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创客教育生态环境研究”(CCNU19A06037)
作者简介:田友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姬冰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一、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进步主义教育家对学校的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极不平凡的时代。一群思想敏锐的教育家强烈地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以新思维和新理论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变革。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欧洲称“新教育运动”)在英国与美国同时发生,之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波及世界。这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依据对现代工业文明本质的深刻认识,确立了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宗旨的教育改革理念,不仅为现代教育“设置”了的新起点,而且指明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孕育着未来教育的思想萌芽。
(一)“学校即社会”:杜威的学校观
杜威曾反复强调,“学校为发扬民治精神而存在,学校为市民幸福而存在”。由此可知,在他的观念里,个体经验的发展和民主社会的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和归宿。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绝不是社会的缩小版,而是通过简化、净化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各种成分,为大家创造一个自由交流和联合生活的教育环境,引导儿童个体通过广阔和深刻的教育生活改造自身的经验,从而促使新生一代不仅有能力完善自我、过好个人生活,而且有能力推动民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对杜威学校观的“改造”
“社会即学校”是理解陶行知学校观的关键。陶行知把中国的出路寄托在教育上,希望通过民主教育实现民主社会,创造独立进步的新中国。1916年,在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罗素的信中,陶行知明确表达了这种社会理想,“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然而,八股式的“旧学校”仅仅把学生圈养在一个狭小的、与世隔绝的地方,教师在这里“教死书”“死教书”,把人造就成“书呆子”。陶行知称“这种教育是亡了中国还不够的”,可是他也不赞同杜威的“学校社会化”,认为把社会的一切东西请到学校中来,这样的教育是无力量、不自然的。在陶行知看来,“民主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教育则是在生活中探索和创造的生活”。也就是说,只有所有人共同生活、共同创造、教学相长,教育才算有了民主的意蕴。可见,陶行知对民主概念的理解与杜威是一致的。他倡导“社会即学校”,在根本上是希望把大众生活的场所转变为大众学习的场所,让学校成为大家共同成长和共同建设社会和国家的学习共同体。
(三)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意义
进步主义教育家们对学校内涵的澄清给教育、人与社会的发展带了新的生机。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其价值意义体现在促进教育朝着一个有机整体的方向发展,推动儿童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变,有助于理想的民主社会的形成与更新。
1.促进教育朝着一个有机整体的方向发展
近代以来,教育自身的割裂显著地表现为学科之间和学制各个部分之间的彼此隔离。杜威认为,教育上的种种割裂必然导致教育价值的分裂,以及各门学科和各类学校自身教育作用的削弱。在他看来,“借以统一教育,组织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杜威认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切方面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儿童的生活属于这个共同世界又与之建立丰富而生动的关联时,当学制中的每一个部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时,各门学科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不是问题。因此,学校作为围绕社会生活而组织起来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拆除教育与生活的藩篱,有助于教育朝着一个有机整体的方向发展。
2.推动儿童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变
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指出,“新教育和进步学校,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对传统教育感到不满意而兴盛起来的。实际上,新教育和进步学校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批评”。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把成人社会的规范、知识、方法从外部强加于正在成长的儿童,而不顾儿童现有的经验、需要与能力。与此相反,进步主义教育家极力主张儿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认为教育的意义是“使儿童自觉意识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自己去走人生的道路”。因此,学校作为注重自由交往与平等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不仅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而且要求教师通过自由的探究活动来发展儿童的主体性,推动儿童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变。
3.有助于理想的民主社会的形成与更新
进步主义教育家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与社会的密切关联,他们坚信民主社会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而教育是形成民主社会的根本途径。罗素说,“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杜威非常清楚,尽管学校不可能独自建成民主社会,但是学校是天然的和合乎逻辑的改造社会的中心,是我们得到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作为注重自由交往和追求多种多样共同利益的学习共同体,总是设法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力图通过教育活动积极影响地方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自由交流的良机,使学生理解他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人们了解民主社会的理想和需要,并且发展出更为理性的公共精神,促进民主社会生活的形成与更新。
二、基于进步主义教育家的学校观对未来学校的反思与正名
蒂尔在1962年发表的《进步教育果真过时了吗?》一文中,富有深意地写道:学校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学校应该教什么?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这些教育家们实质上是在为我们的时代寻找切实可行的答案。没有人声称已经找到最终的、永久的答案,甚至进步主义教育家们也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至少他们提出的问题和答案没有过时,并终将以现代教育的种种新建议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蒂尔希望人们能正确地领会进步主义教育家对现代教育的探索,抓住“新学校”的精神实质,否则任何学校变革可能只是教育的装饰。基于进步主义教育家对现代学校的理论探索,未来学校实践存在着值得反思的问题,亟需对未来学校的内涵与价值进行阐明。
(一)未来学校的实践反思
1.重视技术对个体个性培育而轻视个体社会性发展
2.热衷技术本身而忽视技术、教育与生活三者的联系
3.注重技术改变现状而忽视诸种改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二)未来学校的内涵阐释
1.本质属性:技术使能的学习共同体
2.核心特征:技术、教育与生活的共融
进步主义教育家尤为注重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学校应构筑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简化、净化、平衡的生活世界。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技术、教育与生活三者在未来学校将实现共融。进而为未来学校创造出一个基于生活且超越生活的理想教育世界。目前,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外部工具的身份提高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而是力图向教育与生活全面“内渗”,使教育与生活、虚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劳动和闲暇、工作与游戏等多重要素、多种场景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智能技术所具有的“筛选”“淬炼”“整合”功能,还将自动而精准地过滤掉不合时宜的教育要素,把有助于个体和社会更好发展的教育要素进行精简、匹配、传递下去,最终把未来学校打造为一个超越生活世界的理想教育世界,使之更加契合学习者个体成人的需要。
3.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步主义教育时代,在学校改革的儿童中心取向和社会中心取向的问题上,尽管教育家们存有分歧,但是他们的思想并非背道而驰,只是各有侧重。当时,大多数“新学校”都不是单一取向的学校,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学校教育来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改良。现如今,在未来学校向社会回归的过程中,个人完善与社会发展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未来学校的根本目标,偏离了人的发展的未来学校不可能很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也失去了“未来学校”这一术语的根本意义。也可以说,未来学校借助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数据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时空、教育手段、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的重塑与创新,在根本上都旨在服务于个体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日益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使其能够以个体独特的智慧与他人的智慧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三)未来学校的价值意蕴
1.助推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家孜孜以求的“新学校”是要让学校重新回到社会中,把教育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的一切事情。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基于数据驱动的未来学校将打破封闭的学习空间,通过与社会中具有学习资源的组织机构建立持续而有效的联系,拓展线上—线下的多渠道学习路径,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叠加与开放。随着未来学校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云端整合,遍布校园各区域的智能网关和设备将进一步推动师生走向时时可学和处处能学的泛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未来学校还将运用智适应学习系统精准地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并据此预测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学习趋势,最大限度地模拟专家型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助推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
2.促进个体通过共学互教完整成人
早在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家普遍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出自儿童本身的活动,“新学校”的重要意义是唤醒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进入21世纪,未来学校不仅助推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力图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且还将推动个体在自我与他人的共学互教中完整成人。基于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未来学校将建构出身心沉浸、人人/人机交互、虚实互嵌的智能学习环境,从而激活学习者静态的生命存在,使其自觉从个体的学习进入到与他人的共学互教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切磋琢磨,个体将深刻体认到自我对他人以及他人对自我生命成长的责任和意义,由此逐渐敞开自我成人的视域。此外,未来学校也鼓励师生走进社会生活,发现社会问题,主动与社会各领域的专业人员通过平等、深度、多维的共学互教建立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深刻联结,从而推动个体身心的完全敞开,收获美好的学习体验,发掘生活世界的意义,逐步实现身体、理智和心灵的充实与丰满。
3.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念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盛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步主义教育家们不甘于仅仅分析社会的危机。他们敏锐地觉察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勇敢地献身教育事业,既作出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又亲身创办实验学校,力图通过教育创建一个可能和可望的社会和国家。回望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育并不是解决所有社会弊病的灵药。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面对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间的专制、冲突、暴力等沉渣泛起,再没有比教育更为强大的力量能教导个体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信息技术赋能未来学校打造出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基于创造的课程体系、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使学校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联合生活成为可能。丰富的沟通与紧密的联结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充分“敞开”自我,从而超越个人的偏见与陈规,认识到人类的相似性和个体的独特性,深刻体会到人类始终是相互依存的。随着未来学校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体认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密切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最终将在所有人心中生根。
三、余论
一百余年前,在工业技术加速社会转型的时代里,进步主义教育家对学校的理论探索,让我们看到学校应当是一个注重自由的交往合作、追求多种多样的共同利益的学习共同体。今天,在智能技术推动社会转型的时代里,未来学校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为学校变革的应然方向。基于进步主义教育家对学校的探索,高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使未来学校成为一个技术使能的学习共同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技术不可能催生真正的未来学校。因为技术对教育发展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还常常伴随着技术凌驾于教育之上的问题。稍不留心,那些所谓的高科技学校便深陷“技术僭越”“教育退却”的困境。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学校的变革之路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它甚至是一条更艰辛、更危险的路。其中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以为技术必然会带来未来学校,而忽视了技术可能给学校教育造成的伤害。因此,我们应当夯实未来学校的理论根基,警惕高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无限扩张,共同探索未来学校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和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90.
[2][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法国中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讲稿[M].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1.
[3]张斌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现代教育发展[J].教育科学,1996(2):41-46.
[4][40][澳]康内尔.20世纪世界教育史[M].孟湘砥,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43、204-205.
[5]汪楚雄.陶行知与中国新教育运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48-51.
[6]周洪宇.陶行知研究在海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4.
[7][9][10][23][24][28][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6、5、66、66-67、38.
[8][14][15][2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22、29、263.
[11][美]梅休,[美]爱德华兹.杜威学校[M].王承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07.
[12]程亮.学校即共同体——重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14-21.
[13][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9.
[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89.
[17]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14.
[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32.
[19]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4):97-104.
[2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91.
[25][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4.
[26]吴明海.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3.
[27][英]罗素.罗素论教育[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3.
[29]瞿葆奎.美国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7.
[30][32]祝智庭,管珏琪,丁振月.未来学校已来:国际基础教育创新变革透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8(9):57-67.
[31]刘铁芳,罗明.人的全面发展之社会性及其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0(8):1-6.
[34]王嘉兴“.智能头箍”的前世今生:教育领域的一门大生意[N].中国青年报,2019-11-06.
[35]杨小微.人工智能助推学校现代化的意义与可能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160-169.
[36]张治.走进学校3.0时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65-166.
[37]傅蝶.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何去何从[J].现代教育管理,2019(5):52-57.
[38]周琴,文欣月.从自适应到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9):89-96.
[39]刘铁芳.学习之道与个体成人:从《论语》开篇看教与学的中国话语[J].高等教育研究,2018(8):14-22.
[4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序言1-2.
[4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