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520]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Science,TechnologyandHumanSociety

主讲教师:蔡仲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所在院系:哲学系

一、教师简介:

团队成员:

戴建平,理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2001年以来,一直承担“科学思想史”、“现代科技概论”、“自然哲学导论”等哲学系和匡亚明学院本科生课程,以及全校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理工类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课程的教学。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3部,译著5部。曾独立承担并完成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子项目两项。曾获江苏省社会科学二等奖(集体完成者之一),多次获南京大学金箔奖教金(2003,2005,2006)。

刘鹏,哲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和博士。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2007年9月-2008年9月,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研究。从教以来,承担了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西方科学哲学”、哲学系本科生课程“科学思想史”以及全校理工医科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全校本科生新生研讨课“科学与文化”(与蔡仲教授合上)等课程的教学。曾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译著两部,其中《我们从未现代过》入选“2010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

二、课程简介: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通识教育课程将采取跨学科的视角全面审视当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既有学科专业的限制,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学生跨学科的学术眼光和学术敏感性,培养其科学素养,锻炼其理性思维能力,以通识教育为立足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塑造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完整人格,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全面的、合理的科学—技术—社会观,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以及可能的跨学科学习奠定合理的理论根基。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科学技术化时代的人类社会、社会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影响、科学与人生。第一部分具体包括,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和伦理问题;第二部分包括,科学观和技术观的合理界定、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影响(体制层面)、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影响(文化层面)、宗教和伦理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第三部分包括,作为世界观的科学、科学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中的怀疑与批判、科学与信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与人生观。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以跨学科的视角统合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考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打破目前文理分割的条块教学模式,开阔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理性的判断力,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社会观,从而塑造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完整人格的学生。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1)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殷登强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2)科学与社会[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著,张卜天、张东林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1.诺曼·列维特,《被困的普罗米修斯——科学与文化的当代矛盾》,戴建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约翰·齐曼,《真科学》,曾国屏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戴建平,《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批评》,江苏人民出版社。

5.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浙江大学出版社。

6.宋子良主编,《理论科技史》,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杰拉尔德·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20世纪末对科学的反叛,刘鹏、杜严勇译,柯文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0.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哈姆林克,赛博空间伦理学,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

13.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李大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14.方舟子,《科学成就健康》,北京:新华出版色和,2007。

网站:

五、教学方式:

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的自学为辅。具体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给学生描绘内容、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让师生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课外读书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去获得知识。

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绪论(共2讲)(蔡仲讲授)

本课程主要讲授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科学和技术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境中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了解现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就必须探索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力量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并考察科学与技术的观念对人们当代生活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主要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计划、课外阅读文献以及考核方式等。

1.国内外“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研究现状、本科高水平课程建设及其意义

2.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第一讲: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研究

主要讲授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领域中的全面科学技术化,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积极力量,这是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社会生产的科技化

3.未来是科学技术化的社会

4.主导技术的群体化

5.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

6.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化

第二讲: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去研究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视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已经成为20世纪的一个强大趋势,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从内在主义转向外在主义的客观基础。

1.从小科技到大科技

2.科学技术的产业化

3.科技、教育、经济的一体化

4.科学的社会建构

5.技术的社会建构

第二部分:具体课程提纲

第一编: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共3讲)(蔡仲讲授)

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让学生把握前两次课所讲授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论与意义。

第一讲:21世纪的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

1.人类基因研究(基因决定论的挑战、基因研究与人类的尊严、基因治疗的目的)

2.辅助生育技术(代理母亲引起的道德问题、人工授精及其争论)

3.克隆人(克隆人的政策法规、克隆人的伦理之争)

4.安乐死及其道德之争

第二讲:原子弹时代的物理学家

1.从E=MC2到原子弹的社会文化语境

2.爱因斯坦与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大会

3.“哥本哈根之谜”与德国物理学家的道德困境

第三讲:计算机的伦理思考

1.网络伦理:电子空间引起的新伦理问题

2.侵犯隐私权:被监视的社会

3.黑客带来的伦理问题

4.软件盗版与知识产权

第二编: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共6讲)(刘鹏讲授)

总论:本部分主要探讨社会对科学产生影响的几种方式:社会影响科学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制约科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影响科学标准的界定方式。同时,考察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反科学思潮,并对当下国际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社会建构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既反对科学万能主义,也反对科学虚无主义,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科学—社会—文化观。

第一讲:科学和技术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这是我们对科学进行社会考察的基础,因为科学观界定了社会对科学所可能发生影响的范围和限度。技术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技术的基础是什么?本章主要对几种基本的科学观和技术观进行考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观,在此基础上展开后面几讲的讨论。

1.科学是从事实中推导中出来的知识?

2.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3.科学发展是否存在进步?

4.技能型技术:科学的技术基础

5.知识型技术:技术的科学基础

6.合理的科学观和技术观应该是什么?

第二讲: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外在影响

如果我们坚持一种理性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那么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将会被限定在科学技术的外围,即只能够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这对于我们理解大科技时代的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角。

1.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2.现实中的科学和技术:全球化对科技研究的影响

3.科学、科学家与社会组织

4.科学、工商业与政府

5.科学与传媒

6.“大科技”时代以社会为导向推动科技发展

第三讲和第四讲: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内在影响

如果认可一种相对主义的科学观,那么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将被允许进入科学的内部,即社会因素能够影响科学的内容。对这种观点进行合理批判,是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科学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1.西方社会反科学思潮的历史

2.社会视角下的科学和技术

3.波义耳真地发现了真空吗?——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过程

4.发现还是发明?——巴斯德与细菌

5.“飞机如何上天”?——反科学思潮的局限性

6.理想的科学与现实的科学——合理的科学观应该是什么?

第五讲:宗教对科学发展的规范作用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宗教对科学发展起到了很强的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作用有时能够积极推进科学的发展,有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1.宗教与科学相结合的典范: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

2.在宗教主导型社会中宗教对科学的规范作用——以日心说的发展为例

3.宗教与科学在新时代的争论——以美国神创论与进化论之争为例

4.合理的科学—宗教观

第六讲:伦理对科技发展的规范作用

在当今的大科技时代,科学发展越来越需要伦理道德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介入。这种介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方面表现为科技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伦理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所引起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1.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对于科技研究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2.科技研究的模式: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从科学技术分离到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

3.大科技时代的科研道德规范以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预防与治理机制

4.科学技术的伦理寓意以及伦理对科技发展的规范作用

5.求真的科学和技术与求善的科学和技术

第三编:科学与人生(共5讲)(戴建平讲授)

第一讲作为世界观的科学

1、科学家眼中的世界

2、科学世界观与非科学世界观的对比

3、如何培养科学世界观

第二讲作为文化的科学:从“两种文化”到“科学大战”

1、科学家看待、处理问题的相通性:作为文化的科学

2、斯诺论“两种文化”

3、科学迎击文化敌手:当代西方精神生活中的科学大战

4、科学、人文与人的完整性

第三讲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形成

1、科学、自由与理智自主:作为个人的现代人

2、科学与人生观讨论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展开

3、科学、中国与现代性:文化现代化的现实审视

第四讲风险时代的技术

1、世界风险时代:风险的测量、估价与管理

2、技术与风险:交通、化学药品与电离辐射

3、风险政治:以福岛核电站泄露为例

4、不确定性的技术与不确定的社会:不确定性、因果关系和人身安全

第五讲科学成就健康: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1、生活中的科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保健

2、营养保健中的伪科学与迷信

3、医疗中的伪科学与迷信

4、开放讨论:中医与现代医学

七、考核方法:

写课程论文与课堂讨论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课程论文50%,平时测验占25%,课堂讨论占25%。

THE END
1.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技发展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科技融入了社会生活,丰富了社会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带来了舒适,科技发展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且越变越好。 科技指的是科学、技术,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http://m.rili11.com/xw3555444/
1.科学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科学技术进步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方法,使得物质生产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电力、汽车等发...https://www.oxlrlndzq.com/zhi-neng/497006.html
2.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篇(全文)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1篇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手段。整个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人利用科学技术认识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uafwbcr.html
3.谈科普科学技术工程具体含义和给人带来焦虑问题的思考!技术是指一种基于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应用,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它涵盖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学技术、农业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述技术的本质...https://blog.csdn.net/yunxinan/article/details/130920604
4.揭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之一:科学探险的序章随着基本规律的持续发掘,人类的生活被彻底改变。电磁学的发现引领了电力革命,量子力学的应用催生了电子技术革命,生物科技的进展正在进入基因编辑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证实了已知的自然规律,也不断挑战我们对未知的认知。 在自然界基本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人类展示了无穷的好奇心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每一项发现都是对...https://www.douban.com/note/862197026/
5.关于科技创新论文范文1500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并正在给人类展示一个互相矛盾的事实: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生活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危机前所未有的加深。严酷的现实使得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科技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类的内在尺...https://www.oh100.com/a/201206/101447_2.html
6.关于低碳的调查报告(通用19篇)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低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碳排放量,通过我们自身对低碳的理解及查阅资料进行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了低碳生活的意义所在,并且开始了低碳生活。从而与以前相比,减少了碳排量。 七、调查实践感悟 通过本次的调查社会实践,首先是提高了自己,在与他人的交谈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帮助他人提高了自我素质,实现了低碳...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545434.html
7.科学小论文(通用16篇)这种感情成为这些科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同时也作为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和最高尚的动机,促使他们献身于那种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与他的唯物主义信念是一致的。正是秉持着坚定的唯物主义信念,爱因斯坦才对宇宙自有的规律产生惊奇。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就...https://mip.ruiwen.com/lunwen/3926399.html
8.科学对生活的影响(通用10篇)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认识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历史。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v6n3iju.html
9.省级精品课程: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http://edu.cnr.cn/ynjyxl/kmlg/lgkc/201003/t20100305_50610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