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无法专注:了解ADHD

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理层面上的原因,像是生活压力大,最近发生了重大的生活事件,或者是一些心理疾病;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患上了「注意力缺陷过动障碍」,简称ADHD,俗称「过动症」。

从传统的视角来看,似乎容易分心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它代表着一个人傲慢、自大、不尊重人,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如果是心理性的因素,需要透过心理咨询来解决。而如果是ADHD,则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一起参与。针对这两类问题,本章我们会共同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法。

在被注意力这件事情折磨了二十九年之后,我的痛苦终于战胜了拖延,搜罗了全北京能看成人注意力缺陷的门诊。与挂号系统搏斗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成功得到了与医生共同讨论这个问题的宝贵机会。

「注意力缺陷」这个概念常常被污名化,让我们来回想一下上学的时候,班里那个总是坐不住、调皮捣蛋的孩子,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

对于孩子来讲,那些无端的指责顺理成章:「他破坏了规矩就要受到惩罚」。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去,将这个孩子大脑当中异于常人的结构,或者他背后的生活家庭因素共同纳入考量,最终会发现这些对待本身是不公平的、残忍的,也是缺乏共情的。

的确简单的「惩罚」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消除现象,但它并不能接触到问题的核心。相反地,这种公开的攻击和羞辱却在残害着孩子的自尊,以及其所有同班同学的社会认知能力。

我在候诊的时候也抱着这样的担忧,但踏进门的时候医生并没有作过多的评断。简要地问了我一些问题,「房间是不是很乱?」「上课没办法集中精力?」「有没有总是丢三落四?」

接下来,还问了一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像是焦虑、抑郁、睡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小的时候注意力的确是有问题的,但是大多数个案在成年之后症状就会纾解,而你现在的注意力问题既有可能是未能自愈的ADHD,也有可能是焦虑情绪导致的不能集中,具体是什么问题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实际上,注意力问题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焦虑、抑郁状态可能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但另一方面,ADHD患者通常会伴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受损,像是无法完成课业和工作、无法控制情绪导致和同事之间出现冲突甚至被解雇、无法长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症状又会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因此二者的因果关联需要医生仔细地分析。

于是我就被发配去做检查和填表咯。当代人嘛,哪有不抑郁、焦虑的,好在测出来的只是轻度抑郁和轻度焦虑。带着这些结果我第二次见了医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很不幸我直至成年,注意力缺陷依然没有自愈,如果想要吃药的话需要进一步做一次更加全面的ADHD访谈,如果结论是阳性的,那么可以开药。当然,对于成年人来讲,工作环境对注意力的要求没有上学的时候大,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况没有糟糕到一定程度的话,不吃药也可以,毕竟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

ADHD,全名注意力缺陷过动障碍。从名字当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这个疾病的典型症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注意力缺陷,也就是经常溜号、丢三落四、无法专注于要做的事。另一部分是过动和冲动,具有这样症状的人就像一个24小时不停运转的机器一样,不停地嗡嗡转,永远停不下来。他们行事鲁莽容易冲动,做事也不太考虑后果。最后,也有一类患者是混合型的,他们会同时表现出两种症状。

这种疾病俗称「过动症」,但这是一个相当糟糕的称呼,因为它不仅忽略了「注意力缺陷」这一部分事实,同时也包含了某种具有嘲讽或者揶揄意味。

如果做一些比较感性的描述,学生的感受可能是「所有的资讯都在天上飘,但什么都把握不住」「所有条件和公式都在不断地闪烁,没办法聚焦在特定的推理步骤当中」「随便一点外界的资讯都会打断当下在做的事情」。这种「把握不住」「生活失控」的感觉很有可能就是注意力无法保持的感觉。

如果「注意能力」闹了毛病,在做题时就会出现高度的疲劳感,甚至有时会没办法完成试卷和作业。倘若再被强迫做题,就会很容易就产生抵触、糊弄的情绪,甚至完全放弃做题,第二天抄一抄同学的答案就交差了。

这种注意能力上的不足会产生连带效应,很多科目都会跟着出问题。比如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长句子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平时背单词背课文、生物的基因型推断、英语的语法类型推断,甚至最简单的数值计算全部都会受影响。

我们以语文考试当中很常见的「古文阅读」为例,来具体体会一下认知系统加工资讯的过程。现在请试着耐心读读看下面这道练习题目: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

我们来细致体会一下理解文本的过程,假设我们在做一道小题,这道小题和某一两句内容有关,我们需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且形成一个推论。但读着读着,已经读完的资讯就被「丢掉了」,完全不知道前面的资讯和正在读的资讯是什么关系。一边读一边丢,最后一个句子都没有理解,所有的资讯都凌乱地飘在空中,这个时候题目自然就会做不出来。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病是「很不好的东西」,就像另外一个惨遭社会刻板印象毒手的词汇「精神病」,似乎它们很「脏」,有没有这种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自己主观意愿选择」的结果,但实则不然。我常常会向其他人这样解释这个问题:假设你朋友的手断掉没办法抬起重物,我们可不会说:「你抬不起来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这看起来也太诡异了。患有ADHD的人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脑子里面有一部分功能也「骨折了」,以致于没有办法做到「专注」或者「自控」。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也被称作DSM-5)对这一疾病做出了很明确的界定,注意力缺陷和过动症状均有九种典型的症状。

请注意,为了便于让读者快速地理解每个标准的意涵,这里我只是对内容进行「转述」而非把整个诊断标准复制贴上。因为它的描述真的很晦涩,一般民众是很难一眼就看懂的。所以你也不应该用这几句话简单地给自己做诊断,一切都要以医生的专业医疗建议为准。

乍一看描述,你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套「彩虹骗术」,拿这个筐套到每一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地方能够命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患有ADHD。

荷兰的DIVA基金会出版了一套《成人注意缺陷过动障碍诊断性访谈》(也被称作DIVA-5),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具体场景。这是一个很详尽有力的诊断工具,可惜国内还没做完信效度分析,所以不能当作正式的临床诊断工具来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ADHD的发病率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字。美国的报告是11%左右;大中华地区的话台湾的数字是7.5%,香港是5%7%,中国大陆也是5%7%。

我们把这个数字剖开具体地看,如果一个班级有50个孩子的话,那么就有2到4个孩子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而且这群孩子的学习表现都不是很优异。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传统的刻板印象,对于患有「过动、冲动」症状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被描述成静不下来的差生;而对于「注意力缺陷」的孩子,一个老师的典型的描述可能是:「上课的时候他在云游,不好好听课,不努力。」现象描述得都挺对,就是没有碰触到整件事情的本质。

ADHD这种疾病,遗传基因的贡献高达75%,因此去医院就诊时医生都会问「你家里人有没有这个症状」,如果有的话,支持性证据就会多一份。剩下25%则是环境的贡献,包括孩子在孕期的时候和童年的时候接触了重金属、酒精或香烟等有毒的化学物质。婴儿出生时体重过低也是一个诱因。

说到遗传因素,其对应的「物理实体」自然就是基因了。事实上,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了一些和ADHD有关的基因位点。

像是第7号染色体上的FOXP2基因,它参与了大脑功能的表达,特别是胚胎语言功能的发展。此外,第3号染色体上的IP6K1基因也被发现和ADHD有关。

很多在线的基因检测服务都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自己是否具备这方面的遗传特质。当然啦,人们的外在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基因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最终表达出ADHD,所以千万不要将它视作是临床诊断哦。

目前已有的大量研究认为,这种疾病和多巴胺的分泌有关。它掌管了很多认知过程,像是运动控制,帕金森氏病就是由多巴胺分泌不足造成的;再比如注意、动机、冲动控制这些功能,当这些功能出问题的时候,最终的临床表现可能就是ADHD了。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称,ADHD患者的多巴胺的受体数量显著低于一般人。也有其他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多巴胺的利用效率更低。多巴胺和我们的情绪感受有很强的关联,具体而言,这是一种「被奖励」的感觉。比如热恋时,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强烈的激情,两个人在一起会有幸福感,多巴胺在这种感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易产生「奖励感」在学习场景当中会造成很棘手的后果。我们以高中生活为例,整个高中生活都是围绕着高考这一最终目标展开的,但是它既缥缈又遥远,沿路很难有稳定、及时、强烈的回馈促动我们专注、努力地读书。对于ADHD患者来讲,在难以获得「奖励」的情况下,就会容易「及时行乐」,或者被描述为「短视」「鼠目寸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DHD患者更容易出现「电视、游戏、网络成瘾」的问题。

常有一些老师家长提出这样的指责:「什么ADHD!你看他打游戏的时候怎么那么专注,为什么一学习的时候就容易溜号呢!他就是不想学!」

这种思考方式忽略了当代娱乐方式的运作机制,它们的特点就是给玩家一个短程的刺激。对于ADHD的患者来讲这是一种易得的奖励,因此他们会偏好新奇、具有挑战性以及能带来紧迫感的任务。

与之相比,需要持续努力才能得到回报的事情就不容易坚持下来。几乎没有孩子「不想得到好的成绩」,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还是对好成绩有所欲求。在得不到好成绩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很痛苦,这并不是谁诚心想要犯的错。与之相对的,甚至有一些孩子对「想要好好学习」的追求比其他人要强烈得多,但他们欠缺的控制功能决定了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资讯干扰,最后才表现出了看起来「吊儿郎当」的样子。「他就是不想学」这种倒置因果的解释方式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彼此。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当以「你看他平时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那么专心」为理由就断定一个人没有ADHD。ADHD的根源并不是「注意力不足」,而是无法凭藉个人意志来控制注意力。因此有的时候患者会表现为注意力不足,但有的时候又有可能表现为无法从高度注意的状态当中抽离,呈现出强迫自己持续完成一件事的状态。这便是ADHD当中「H」所描述的情况了,其对应的英文是Hyperactive,也就是过度活跃或者过度启用。

关于ADHD是否是一个切实存在的疾病,脑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给出了非常直观的解答。一些研究发现ADHD患者的额叶的皮质厚度比一般人要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得从大脑的解剖结构开始聊。

如果我们把脑子切开来,会发现它并非一颗质地均匀的「大布丁」。由外而内,它可以被粗略地分为灰质和白质。前者是细胞体,而后者是连接细胞的纤维。这些「细胞体」就构成了「大脑皮质」,而「皮质厚度比一般人要薄」则意味着他们的灰质细胞比一般人要少。后面的章节我们会提到,额叶掌管了社交生活和情绪管理。但除了这些之外,他也参与了注意和记忆的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DHD患者会出现「健忘」「容易分心」「情绪控制能力欠佳」的问题。

儿童期就出现症状是ADHD的必要条件,除了焦虑、抑郁之外,还有一些情况会导致类似ADHD的症状出现,但它们的内在机制并不相同。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当代网络产品。

这些网络产品为了抓住用户,会利用各种心理学知识和产品设计技巧刺激用户的多巴胺分泌,产生一种「完成感」。这在一些回馈性强的手机应用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各个短影音平台。这些产品带来的超量多巴胺分泌会让我们的大脑开始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刺激不再敏感,从而造成「多巴胺分泌不足」的外在表现。但这并不是由先天性因素造成的症状,因此我们应当将其和ADHD分成两件事情来看。

事实上,短影音平台比我们想象当中的要危险。如果学习学累了,首先冒出来的想法可能就是「滑几个几十秒的视频休息一下」,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帮助大脑恢复状态。

大脑就像是某种燃油机,只要在进行思考的时候,它就会消耗能量,产生代谢废物。不仅仅学习和工作是一种高强度思考,在浏览短影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一样在进行高强度的资讯加工。因此,它不仅不会起到「休息」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认知负担。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短影音会产生「具备休息效果的错觉」,是因为这种媒体表达形式的固有性质在起作用。它们的核心思路是在一分钟之内快速地调动起一个强烈的正向情绪,并让用户得到满足。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短影音的特点:剪辑节奏极快,完全没有一丝拖沓,每一分每一秒的情绪张力都很强。这和一部电影的「高潮」很像,但电影有数十分钟的铺陈才会到达这段「高潮」,短影音却不会,它们时时刻刻都在「高潮」。

在进行冗长、复杂工作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成就感」不足的问题,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寻求这种唾手可得的情绪能量。短影音解决的并不是「脑力疲劳」的问题,而是「情绪低沉」的问题。

但话说回来,尽管它们有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短影音本身是坏的。就像刀子也很危险,我们却依然可以用它烹饪美味的菜肴。最重要的是在浏览这些内容的时候保有警惕的意识,明确自己浏览它们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解决情绪,还是纾解疲劳,而我们当下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让头脑「休息」一下,那么对着天花板发呆、出门溜达溜达、小睡十几分钟都是很好的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个人不仅不推荐学生在课间滑手机,也不建议赶着十几分钟把作业写完,因为它真的会显著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效果。

只要时刻注意这些观念,相信这些「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就不会侵害到我们的大脑。

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ADHD究竟是一种人格特质还是疾病呢?

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天生马马虎虎」「活泼好动」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因为他们多巴胺分泌比较少?我们究竟如何界定这是一种人格特质,还是一种疾病?我们究竟要不要进行治疗?

这里面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当事人的主观想法:他究竟有没有因为这些症状感到痛苦。如果有,那么就需要获得协助接受治疗,如果没有,那么就不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尊重主观意愿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避免依照想象、主观意愿对患者的诉求进行干涉。

如果你已经决定寻求医疗资源协助了,那么这些简要的建议或许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想要确定自己是不是ADHD的话,需要找专业精神科医师进行诊断。针对学生或儿童群体,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进行诊断,但是在中国,成人ADHD只有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的精神专科医院才会接受并给予诊断。而且哪怕你是成年人,也只能挂儿童注意力缺陷过动门诊。有些小地方的医生甚至会直接给出「成年人不可能有ADHD」的论断。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医院对ADHD的诊断非常草率。我还在读书的时候,课上老师就介绍过有孩子在十五分钟之内就被诊断确诊的例子。这些诊断的方法都是非常草率和武断的,不仅会影响到求诊者本人未来的人生发展轨迹,也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对于ADHD这一问题的观感。因此我真诚地推荐各位读者,如果真的有需要的话,去一些比较有资质的医院寻求协助。

目前已有的诊断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个人曾经在社群当中发布过一个调查,收集了1387份结果,其中有153人表示自己被诊断出有ADHD(11%),514人怀疑自己患有ADHD(37%),720人表示自己不是一名ADHD患者(52%)。让我们来看看5%到7%的常模,同时考量到相当多的ADHD患者在成年之后会自愈,再来看这个数字,似乎结果是偏高的。这也反映在一些临床医生的诊断经验里,的确会有一些医生表示有一些被误诊为ADHD的患者,这些患者服药之后发现没有效果,白白吃了很多副作用的苦头。

但如果你真的为这件事情所苦,希望能够获得一些「短平快」的解决方式,那么可以考虑适当服药。现在国内能用的药物有两种,一种叫作「专注达」,另外一种叫作「择思达」。前者是价格更贵的「红签药」,需要专家级别的医生才能开,作为中枢神经兴奋剂,它可以快速地产生明显的效果,大多数服药者回馈都是「有效的」,但效果来得快去得也快。后者是更为廉价的药物,奏效的原理是阻止神经递质的再吸收,进而促进神经活动。一般医生也能开,但是基于「朋友圈统计学」,吃过的朋友回馈都不是很好,副作用大,疗效一般。

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对精神类药物有所排斥,我也非常理解这种情感。一方面80%的ADHD患者都可以通过服药改善症状,但另一方面,潜在的失眠、恶心、呕吐的症状的确也很难熬。况且只要停药症状又会回来,这看起来很不划算。每个人对损益的平衡都不一样,因此哪怕选择不吃药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针对ADHD的临床咨询分为很多方面。除了解决由ADHD本身衍生出来的焦虑、抑郁之外,通常还会配合行为管理,也就是建立一套能够与ADHD症状和谐相处的行为方式和策略。比如像是在做事前,先明确地排好优先度,再一项一项地做;再比如说建立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收纳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整洁。

除了行为治疗之外,心理师能够通过「家庭心理咨询」的方式处理更大范围的问题:父母究竟应该如何与患有ADHD的孩子进行沟通?而孩子又要如何坦率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没有外源性知识帮助的情况下,作为普通老百姓的父母通常会饱受折磨,且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而通过心理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父母走出这片阴霾。

如果你是父母,那么我推荐你读一读《ADHD不被卡住的人生》这本书,它记录了一名心理师在处理各种各样临床个案时发生的故事,以及作者处理各种情况的方式。这里面介绍的案例不仅能够为家长提供参考,作者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榜样,鼓励家长们平静地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年了,那么我推荐你读一下《当ADHD患者踏入职场》这本书,作者透过非常诙谐的方式介绍了一系列的行为策略,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混乱。

当然,除了进行各类治疗之外,接纳这一「疾病」也是另外的一种选择。让我们再来重新思考一下本篇提及的那个问题:ADHD本身究竟是一种人格特质,还是一种疾病?我们究竟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介入?

对于当代社会来讲,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讲,注意力的缺失及其带来的各种生活方式,的确会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学校当中的学习场景是一个对于注意力有高度要求的场景。

但脱离了这个背景,ADHD是否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呢?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些人选择了一些对注意力要求不那么高的专业或者职业,像是设计师、花匠、厨师和司机。因为ADHD具备一旦扎进去就很难脱身的特点,所以如果孩子能够沉浸到这类任务当中,说不定还会有令人惊喜的成就。另一些人则选择接纳了「马马虎虎,很容易徜徉在自己世界」这一特质,并与之和谐共处。

在得到了确诊之后,我的感受并不是某种负担或者崩溃,而是放下了一个负担。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并不理解我所面对的问题,经常将我描述成一个浮躁的学生,因为我「上课上到一半就不听了」,并就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多不公平的评价,似乎我是一个不好的人。但得到了这次确诊之后,我似乎能够给过去的那些疑问一个交代。

而对于现在的我,尽管在写作和准备考试的时候,我依然感到折磨(你可以猜猜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摸死了多少鱼),但总是有一些办法能解决迫切的问题。像是在死线之前开一个直播,摄像头全程面对桌面,如果开始摸鱼了群友们就会对我开始嘲讽,也算是一种不错的解法。

除了这种需要高度专注的场景之外,ADHD带来了很多额外的好处。比如拜这种高度不专注的性格所赐,我的脑袋里面很容易蹦出各种新鲜的观点和想法,它们都能成为我平时写作和开发的素材。再比如,相对于一般人来讲,各种凌乱的概念在我的大脑当中更容易四散碰撞并且形成概念网络。因此考验归纳整理的科目,像是英语和生物,我的成绩都非常优秀。拜此所赐我的大学过得也算是顺风顺水,因为心理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考验归纳整理的专业。最后,我永远都不会觉得无聊,无论是在等车的时候还是长跑的时候,仅需三秒我就会立刻进入「溜号模式」,因此那些看起来很难熬的时光对于我来讲似乎都没什么大影响。

因此,合理地规划和另外一种看待ADHD的方式似乎也能处理这个问题。虽然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希望这会是一种适合一些读者的选择。

本章的最后一些篇幅我想用来作一些警示:没病的人不要装病去骗药、有病的人不要卖药、流通在地下的ADHD药物不要乱吃。

ADHD的药物常被称作是「聪明药」,并被误传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吃了就能得到好成绩的神奇药丸」。以此为基础,各个国家都形成了一个灰色的药物流通市场。2023年4月的一篇研究调查了美国中学生的处方药滥用情况,发现一些学校有高达25%的学生存在这类问题,凸显了神经兴奋类药物误用的严重性。

未患有ADHD的患者服用这些药物是安全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病的人群如果服用这类神经兴奋剂或者重吸收阻断剂,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消极影响,有些甚至会危及生命。

每个人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都有一个「刚刚好」的水平。对于多巴胺分泌匮乏的患者来讲,药物可以帮助他们把不足的多巴胺补齐。但是原本就「正常」的人尝试通过药物把多巴胺水平推向不正常的高位,则会有大问题。

尽管短期会有「非常有精神、注意力非常好」的感受。但是有研究发现,这只是表象,长期来看它们并不能够对学习成绩带来显著改善。另一方面,这些药物不仅会对注意功能造成损伤、心理上产生对于药物的依赖,甚至会引发妄想症、癫痫等严重的健康问题。换言之,这种「走捷径」的方式会给日后的生活带来相当多的麻烦。

这类药物的流通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没病装病」去医院骗药,另外一种是ADHD患者「囤药」然后拿出去卖。目前专注达在地下流通的价格能达到其在医院售价的两倍甚至三倍。专注达本身价格高昂,正常服药每个月都有可能花掉近千元。如果把这些药物以高价转售,其带来的利润相当可观。但这一行为不仅对自己很不负责,还会对医院、患者和社会大众带来极大的伤害。

考虑到目前相当多医院对ADHD的诊断都是基于现象学层面展开的,这意味着只需要在各类测验当中给出恰到好处的回答,就能换到ADHD的确诊证明,进而从医院骗到「红签药」。有些是骗来给自己孩子吃的,有些是拿出去卖的。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医院的医生已经非常不愿意开这类药物的处方了,害得需要药物的患者无药可吃,可以说是非常可惜。

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本文的最后,我要非常严肃地呼吁各位,如果你不是一名ADHD患者,请不要去医院骗药,因为这会让医患之间形成猜忌,极大增加正常患者的就医难度。骗来的药无论是自己吃,还是卖给别人吃,都会对服药者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也会让社会大众对ADHD本身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

上面我们讲了很多面向ADHD患者的介绍,但假设你不属于这个群体,却想要尝试改善注意力的稳定性,那么我会向你推荐一些简单的小技巧。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种比较「高级」的玩法:神经回馈技术。这种技术一开始被用作治疗焦虑症,为了让患者学会「放松」的感觉,心理师会在来访者的头上放置若干个电极,接下来计算机会透过电极读取我们的脑电信号,判断来访者是否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如果有的话就播放一段音乐。透过不断地练习和尝试,人们就会习得「放松」这种技能。基于同样的原理我们也可以习得「注意」这种能力。我还在读研究所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些课题组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个「蜘蛛人」的角色在屏幕上不停地爬,我们的注意力越集中,他就会爬得越高。据说这种方式还蛮受小朋友们欢迎的。

但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专业机构,或者单纯觉得「出门很麻烦」,那么可以试试更加简单的方法。比如端坐在桌子前面,一圈一圈地写数字。

在做练习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全力将注意力保持在纸张上,如果发现注意力「断线」了,就赶快做一个记号。在写满整张纸之后,统计一下今天的「成绩」。透过不断体会集中注意力的感觉来习得「驾驭注意力」的能力。这类任务足够简单,和做数学题不同,这类任务不需要回忆各种各样的公式、进行各种各样的推理,因此它不存在某种「难度」。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注意力练习,只要我们坚持每天都做,慢慢地就能学会「专注」了。

除了写数字之外,密集、大量的进行两位数加减法计算也是一种可行的训练方式。这对于小学或初中的学生来讲尤为有效。其背后的原理是促进工作记忆的发展,进而改善孩子处理信息的能力。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练习太无聊了,有没有什么更好玩的?当然有!棋类运动也是一种极佳的注意力练习,围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方法。除此之外,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也都很适合,因为下棋的过程会要求我们的注意力高度唤起,能够时刻处理整个棋局的变化。我们可以找一个软件,挑一个适合自己的难度和电脑博弈,也可以使用在线平台,和其他的网友互相切磋。

如果觉得没什么动力下棋的话,看看棋灵王、研究研究AlphaGo、看看哈利波特,可能就会觉得下棋很帅,渐渐地就产生兴趣了。

除了我们讨论过的ADHD之外,还有相当多的词汇可以用于描述行为模式「异于常人」的人们:像是自闭症(ASD)、焦虑症(AD)、双相障碍(BD)、分离性身份障碍(DID)、强迫症(OCD)、计算障碍、阅读障碍。

让我们来重新思考一下ADHD的典型症状,特别是H这一部分。它包含了多话、喜欢打断别人的工作、在别人讲话的时候会无法自控地插话。倘若拿掉了「ADHD」这个标签单独来看,这似乎是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人」。

在有了明确的诊断之后,那些所谓的「患者」似乎就有了一个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屏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来自社会的谅解和支持。而对于没有这些症状的人,社会刻板印象通常会要求我们的行为方式向社会均值靠拢,而这种思维会将很多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排除在外。

这引出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否需要对抗自己大脑的运作方式,强迫自己去遵从某种社会习惯?

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用来描述这样的主张,被称作「神经多样性」。这一主张强调人们的性格差异是由大脑运作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其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而为了接纳这些种类繁多的个体,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它既包含了每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的期待,也包含了我们对一个良好学习和工作环境的期待。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时,可能只有「正常」和「异常」两种选择,而神经多样性提供了第三种选择来看待这件事:「人们是多样的」。

「神经多样性」的主张为受到ADHD所苦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如果这类具备包容性的观念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人们开始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一部分并不擅长注意的学生便可以更加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工作,而无须因为自己不够「融入大众」而感到痛苦。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搞科研的学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具备特定基因的人,一出生就走在成为罪犯的路上。」这话不假,相当多的反社会人格都存在对应的基因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大脑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发育,进而造成各种脱序的行为方式,而一些极端的发展结果会导致一个人变成变态杀人狂。

不过具备这些基因的人,也有可能最终成为优秀的画家、作者或是科学家。决定了这些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是他们所处环境的优劣。一个具备支持性、疗愈性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能够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而一个饱含虐待、歧视和偏见的环境则有可能充分地将那些先天基因诱导出来,从而造成一个又一个的社会悲剧。这些例子足以体现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多么重要。

我撰写这一章节的原因也是希望能够帮助推动「神经多样性」这一观念的发展。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患有ADHD,但如果我们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把包括ADHD在内的各类心理疾病,以及未及临床标准但同样受此类症状所苦的人汇集起来,其数量必然是庞大的。

而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追求人道主义的社会,应当能够确保每一个具备这些特质的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以自信的姿态探索这个世界。

本文节选自我们出版的《当代学生生存手册》,在这本书当中,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的多重视角阐释了当代学生遇到的九个问题:

THE END
1.去医院超凶的猫咪,回到家一天了还是很生气别碰我医生猫咪还记得那只去医院表现得超凶的猫猫吗? 见到医生就开骂,全程怒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碰我!你撒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看过猫咪在医院骂人的话 点击下边查看↓ 猫咪在医院破口大骂 在医院很生气的猫猫, 回到家里一天后, 铲屎官发现它还是很生气, 在家板着个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https://m.163.com/dy/article/JHE3N9500529D1GD.html
2.我不是一只高贵的狗? 松狮犬:十分文静,性格高雅,从不搞破坏。它们是最容易学会如厕的犬种;但松狮犬的性格很独特,它们很像猫,非常自我,独立、固执。 ? 比利时牧羊犬:警戒心强、聪颖、非常机警,属户外形犬种。 ? 比特犬:原产于美国,起源于19世纪,个性顽强勇敢;是斯塔福和斗牛犬交配的后代,比特犬的...http://www.lczf.gov.cn/txlc_5/lcyx_680/glwx_685/201201/t20120112_1148868.shtml
3.臧美孚:从医七十载手术台上从未疲劳过北京协和医院我做科主任期间,还参加过西藏医疗队,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三个月。我带了前列腺电切,在那儿做前列腺电切手术,参加查房、会诊、讲课,最后还带了一个进修大夫回来。 董:请谈谈您赴美国和奥地利学习的经历。 臧:1982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我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进修。当时在美国,我不能跟...https://ims.pumch.cn/detail/27980.html
1.《齐鲁晚报》刊发我院何则伟部分实习作品王阿姨说,他们也曾经试过把这些猫赶出院子,可是没几天它们就回来了,根本没办法。 乱叫的都是母猫 本报2月24日讯(记者 林媛媛 实习生 何则伟)省城一家宠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小李介绍说,春季是猫的发情期,处于发情期的猫会乱叫,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猫叫春”。“不管是家猫还是野猫,只要处于发情期都会乱叫,叫猫以...https://www5.zzu.edu.cn/xinwen/info/1021/2253.htm
2.讨论猫咪从医院回来突然性情大变可能味道变了 认不出来了 赞 回应 年糕条 楼主 2021-09-25 16:02:12 可能味道变了 认不出来了 momo 可是是老二去的!!老大一直在家!! 赞 回应 我不是momo 2021-09-25 16:49:43 不是 算是应激,体内激素水平不稳,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复一下 赞 回应 momo 2021-09-25 16:52:36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7944201/
3.这样的人让我感动作文300字(精选113篇)孙老师来了,三班班主任来了二班班主任来了,和陈老师聊了一下,问了一下老师的情况,后来老师乘着一个老师的车去医院了。 老师去了医院后,我按性格应该高兴的,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到来了一点思念,对陈老师的.思念。 晚上,老师从医院回来了,我们清楚看见老师的手包了起来,走路有一些困难,写字也不能写,老是...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sanbaizizuowendaquan/3809070.html
4.我想变成一只猫作文(精选12篇)我想变成一只猫作文 1 每次放学,我都会第一时间跑到阳台上看看我们家的小猫,看看它在干些什么?经过多次观察,我渐渐地了解了它一般会干什么,了解了它的性格与习性。有时,我真想变成一只小猫! 太阳刚刚从寂寞的地平线上升起,向大地投上第一缕金色的光线时,小猫就与太阳一起醒了过来。 https://mip.oh100.com/a/202009/2260802.html
5.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官方网站学术思想非智力(目的、兴趣、性格等) 学习 从社会属性上来看——谋生立业的本领——自我实现的基石 我们来看这个非智力的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好”和“乐”,就是我要学,我非常想学,而且学要有我,这个学问没有我就不能发展。陈景润学数学,我在学习中心情高兴...https://www.sdzydfy.com/my_wxl_xueshusixiang/010039300010861.html
6.开在记忆里的花朵作文(通用58篇)而当我从医院回来后,猫已经不见了,从这时起,我对猫有了恐惧,也再也不敢靠近任何一只猫。 那道伤口陪了我整整一年,在时光的冲击下,伤口已经没有了,家乡的蒲公英也在生长,凋谢,不断重复自从这件事发生。我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奶奶家了,我的年龄随着时间而增长,我对猫的恐惧也不在不断减小,母亲也开导我说要...https://m.ruiwen.com/zuowen/jiyi/4193319.html
7.我的动物朋友小猫作文(通用58篇)它的性格着实特别呢!就喜欢在我的书架上睡大觉,一睡就是大半天,时而盘成一个团,圆圆的脑袋搭在爪子上;时而前两只小爪收放得板板正正的,后两只爪子抻得长长的,很放松的姿态。爸爸妈妈总是笑着说:“咱家的猫宝宝也很爱读书啊!”如果这时我要取书的话,会轻轻地拍拍它,“这位猫先生,让让吧!”可是它吝啬得...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00617230011_430924.html
8.观察小猫的日记300字(精选101篇)小白猫竖起耳朵仔细听,当它辨清方向后,立刻像离弦的箭一样冲过来。狡猾的老鼠见情况不妙,想找个洞钻进去。就在老鼠犹豫的时候,小白猫迅速扑了上去。就这样,老鼠成了小白猫的美味佳肴。 小白猫是我家的开心果,我们越来越喜欢它了。 观察小猫的日记300字 篇25 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性格多变,有时机灵顽皮,...https://www.yjbys.com/guanchariji/1152697.html
9.我在康复医学科这三年bifu 康复科医师 4年过去了,不知道楼主近况有没有好一些呢?01-03IP云南云南 收藏回复点赞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3916576
10.猫狗“大战”作文(精选60篇)“砰”的一下,猫摔到了地上,主人接着把猫痛打了一顿,而狗就在一边看好戏,嘴里还叼着主人奖励给他吃的肉。 猫狗“大战”作文 10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只叫叶子的狗走在一条小巷里。它看见前面有一个空房子。它走进去,由于太累,它睡着了,醒来时,它环顾四周,发现一切都变了,它睡在一片花田中。叶子...http://mip.yuwenmi.com/zuowen/tuijian/1181122.html
11.女孩养猫10天变“秃头”?养宠物这些小细节不注意,传染病找上门...五一假期期间,女孩从宠物店抱回了一只猫咪回家养,结果猫养了不到十天,女孩脑门一处开始掉头发,去医院检查头皮,发现感染了真菌头癣,治疗脑门上方这个感染部位需要剃光头发才能涂药。 据了解,女孩感染的是猫癣,是猫感染的一种皮肤病。猫咪单纯感染猫癣后一般不会瘙痒(少数对真菌过敏的猫咪会产生瘙痒),但是随着猫咪在家...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5/13/c5254489.html
12....的爱——“5·12”国际护士节致敬精神科护士是丰富多彩的康复训练,是回忆从前的“怀旧疗法”,还是动物抚慰的心理治疗……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人文护理不仅仅如此,它是一次无怨无悔的选择,一生纯洁忠诚的服务。精神科护士们恪守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尊重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的誓言,奔赴...https://www.cd-psychologist.com/4120/news/xinwendongtai/2023/0511/2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