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疾病虽然不像流感那样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它一旦发作,其后果却可能极其严重。这种疾病就是破伤风,一种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动物粪便等环境中,当人体皮肤出现伤口,尤其是深部创伤或污染伤口时,这些细菌就有可能侵入体内,引发一系列致命的反应。
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
1.开放性创伤:如开放性骨折、含铁锈的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等。
2.不洁分娩:未接种破伤风疫苗的母婴,在分娩过程中易发生感染。
3.非正规医疗操作:如非正规的人工流产术、拔牙、宫内放环等。
4.其他途径:中耳炎、压疮、吸毒者使用不洁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等。
临床表现
破伤风感染至发病有一个潜伏期,通常为7~8天,但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前躯症状:起病较缓者,发病前可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
3.自主神经症状:表现为血压波动明显、心率增快伴心律不齐、周围血管收缩、大汗等。
4.特殊类型:
局限性破伤风:表现为创伤部位或面部咬肌的强直与痉挛。
头面部破伤风:由头部外伤所致,面、动眼及舌下神经瘫患者为瘫痪型,非瘫痪型则出现牙关紧闭、面肌及咽肌痉挛。
诊断与并发症
破伤风症状比较典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有无外伤史。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凡有外伤史,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
破伤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
1.吸入性肺炎:因肌痉挛导致吞咽困难,食物和分泌物易吸入肺部。
2.肺不张:肺部部分或完全无气体充盈。
3.肺栓塞:血栓或异物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
4.心力衰竭:长期肌痉挛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5.胃肠道出血:因肌痉挛导致消化道黏膜撕裂。
6.脊椎压缩骨折:因肌痉挛导致脊椎过度屈曲。
如何治疗?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儿和吸毒者。治疗需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
2.中和游离毒素:注射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中和游离的毒素。
3.控制和解除痉挛:使用镇静、解痉药物,如地西泮、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减少患者的痉挛和痛苦。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硫喷妥钠缓慢静注,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
4.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患者,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坠积性肺炎。
5.防治并发症:采用留置导尿管改善尿潴留,安置肛管改善腹胀。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
6.营养支持:由于患者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
预后要做什么?
破伤风患者死亡率较高,平均病死率为20%~30%,重症患者高达70%,新生儿及老年人的病死率尤其高。
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有:起病急、潜伏期短、在开放性骨折、深刺伤、严重烧伤、坏疽、流产等基础上发生者。主要致死原因为窒息、肺不张、心力衰竭、肺栓塞等。
如何预防破伤风?
目前对破伤风的认识是防重于治。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措施包括:
1.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采用类毒素基础免疫通常需注射三次,以后每十年加强免疫一次。孕妇在产前接种破伤风疫苗,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2.正确处理伤口:受伤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去除污物和异物,避免形成缺氧环境。
3.被动免疫预防发病:对于未接种破伤风疫苗或免疫史不详的伤口患者,应尽早注射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预防发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破伤风纳入全球常规免疫规划,并在产前医护服务期间接种破伤风疫苗。为了获得终生保护,WHO建议个人接受六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接种(三剂基本疫苗,三剂加强疫苗)。三剂基本疫苗应在出生六周后开始,应在每一剂之间至少间隔4周依次接种。三剂加强疫苗最好在出生后第二年(12-23个月)、4-7岁和9-15岁时分别接种。
破伤风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学会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接种疫苗,就能有效降低破伤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