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临床表现: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发病后出现呼吸困难、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

三、治疗: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根据氧饱和度,及时给予氧疗,中医药治疗可增强免疫力,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有继发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

四、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严格入口监测、排查,及时发现,严防输入。

(2)日常自我监测:体温大于37.3℃或有不适症状,及时报告。

2.切断传播途径:

(1)戴口罩:阻挡病毒经口鼻进入体内。

(2)勤洗手:清除手上的致病物。

(3)勤通风:每天早中晚开窗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有条件者亦可紫外线消毒,每日一次,在无人进行。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

(5)日常用具如毛巾、餐具、钥匙、手机等要及时清洁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增强免疫力。

(3)不去人口密集场所,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4)远离野生动物等,避免与动物传染源接触。

肺结核

一、概述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侵犯肺脏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侵犯全身几乎所有器官,但以肺部最常见,肺结核俗称肺痨。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传播途径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排出的结核杆菌悬浮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杆菌的空气可导致感染,痰干燥后其中的结核杆菌也可随尘埃悬浮于空气中,吸入造成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二、肺结核的分型

根据结核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特点,结核病可分为以下5型:

1.原发型肺结核:为初次感染后发病的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即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此型多见于儿童,临床症状轻微,有时表现为低热、轻咳、食欲不振等,90%以上患者为自限性。

2.血型播散型肺结核:多由原发型肺结核发展而来,潜伏于病灶中的结核杆菌进入血液循环或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结核杆菌短期大量入侵引起急性血行插散型肺结核,临床上有严重的急性中毒症状,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等肺外结核。少量结核杆菌入侵或机体免疫力较好时,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结核,病变局限于肺部。

3.浸润型肺结核:是肺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在病灶内的结核杆菌繁殖,形成以渗出与细胞浸润为主、伴有程度不同的干酪样病灶。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肺结核未及时治疗,空洞长期不愈,空洞壁增厚,病灶出现广泛纤维化,形成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为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

肺结核的临床演变是人体和结核杆菌相互斗争的结局反应,当人体抵抗力强并接受正规治疗,病变可消散吸收或硬结钙化,趋向痊愈。若机体抵抗力弱且未得到合理治疗,可出现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三、临床表现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少量咯血。多数患者无显著症状,经X线健康体检时偶被发现。

1.全身症状:长期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夜间出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发热为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性症状,常提示结核病的活动。

2.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及胸痛等。咳嗽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通常咳嗽轻微,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在发生细菌感染时痰呈脓性。约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咯血。

四、治疗

肺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化学药物治疗是控制疾病、防止传播的主要手段。

1.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一线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其中只有乙胺丁醇为抑菌药,其它均为杀菌药,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

(2)治疗原则::早期、规则、全程、联合、适量。

(3)药物治疗注意事项: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结核患者终止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防治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对肝功能进行评估,常规检查肝功能,制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②对可能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应充分考虑肝功能的耐受性,尽量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

③对既往有明确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病史者,应避免再度服用相同的药物。

④抗结核化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2.对症治疗

(1)休息与饮食

①休息可减少体力消耗,减少肺的活动,当中毒症状明显或合并咳血时应卧床休息。

②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蔬菜等,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咳嗽加重,结核病患者应戒酒,以免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饮酒还有引发咯血的可能。

(2)对症处理

①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给予小剂量解热镇痛药。

②大咯血时采取头低足高位,头颈尽量伸直,促使血块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咳嗽患者适当给予止咳祛痰剂,减轻咳嗽。

3.手术治疗

①正规抗结核治疗9-12个月,痰菌仍阳性的干酪样病灶、厚壁空洞。

②单侧肺毁损、管腔狭窄伴远端肺不张;

③反复多量咯血不能控制者。

五、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

(2)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掩住口鼻,痰应吐纸上用火焚烧,或吐在有消毒液的痰杯内。

(3)患者用过的餐具应煮沸5分钟后再洗涤。

(4)患者用过的被褥、书籍应在强烈日光下爆晒2小时。

(5)室内隔日用15瓦紫外线灯照射2小时。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

(2)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人群对变异后的病毒缺乏免疫力,如不及时控制可引起爆发性大流行。主要通过呼吸道、人与人接触及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一般好发于秋冬季节,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二、临床表现

1.典型流感:起病急,随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咳嗽和乏力可持续数周。

2.轻型流感:起病急,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通常2-3天内自愈。

3.肺炎型流感: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起初类似典型流感症状,一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

三、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

2.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解热镇痛药,必要时使用止咳祛痰药。

3.抗病毒治疗:金刚烷胺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排毒量,缩短病程,但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且易产生耐药性。奥司他韦能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抑制病毒释放、减少病毒传播。

四、预防措施

(1)早期发现患者、及早给予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1)流感流行期间避免大型集会等集体活动,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2)注意开窗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4)流感患者的用具和分泌物要使用消毒剂给予消毒。

3.保护易感者

(1)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

(2)平时多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均衡,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临床特点是全身皮肤黏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部分病毒可潜伏于神经细胞内,多年后复发出现带状疱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从疱疹出现前1-2天至疱疹完全结痂期间均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人群普遍易感。

1.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年长儿童或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持续1-2天后才出现皮疹。

2.出疹期:皮疹首先出现在躯干和头部,然后延及面部及四肢,红色斑疹或丘疹分批出现,迅速发展为清亮、如露水珠状小水泡,继而疱液变浑浊,疱疹处常伴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1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主要分布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手掌、足底更少。部分患者疱疹可出现于口腔、咽喉、眼结膜和外阴等处,破溃后形成溃疡。同一部位可同时出现斑疹、丘疹、水泡和结痂,又称四世同堂。水痘多为自限性,10天左右自愈,儿童全身症状和皮疹均较轻,成人症状较重,易并发肺炎。

1.一般治疗:发热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食物,注意补充水分。

2.对症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挠抓疱疹处以免继发感染。皮肤痛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疱疹破溃后可涂甲紫或抗生素软膏。

3.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是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抗病毒药。

4.并发症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及早用抗菌药物,水痘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接触病人时要戴口罩和手套。

2.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魄,避免过于劳累。

3.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整洁。

4.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也不去患病学生宿舍串门。

5.对患病学生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6.接触过病人的学生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

7.体弱或正在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可接种水痘疫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多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患儿为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1.普通型: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内液体较少。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重症型:少数病例(尤其3岁以下)病情进展迅速,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后遗症。

1.一般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做好口腔护理。

(3)衣服、被褥要清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挠抓破皮。

2.并发症治疗

(1)随时监测血压、血糖、血气分析、胸片;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时,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3)出现颅内压增高时,要及时处置。

四、防控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返回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事物,不接触患者。

3.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家里要经常通风,做好家庭卫生,勤晒衣服、被褥。

5.每人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细菌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常见肠道传染病,常伴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传染源为患者及病菌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因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品或水而被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或慢性病患者。

细菌感染性腹泻多急性起病,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泻次数可多大十几次、二十几次,甚至不计其数,粪便呈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常伴发热、乏力、头晕等,病情严重者,可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病程为数天至1-2周。

(1)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暂停饮用牛奶或其他乳制品。

(2)腹泻频繁、伴有呕吐、高热等严重感染者,应卧床休息、禁食,鼓励多饮水。

(1)腹泻伴呕吐或腹痛剧烈者,可给予阿托品类药物,还可使用肠粘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思密达),它能通过与肠道粘液分子的相互作用,增强粘液屏障以防御病原菌的侵入,另外黄连素(小襞碱)具有良好的收敛和轻微抑菌作用,对于细菌性腹泻有一定作用。

(2)重症腹泻伴脱水、电解质紊乱或休克者,要给予补液治疗,最初应快速静脉补液,同时注意补充钾、钙,当脱水纠正、呕吐好转后可改为口服补液。

3.抗菌治疗

重症患者应立即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或磺胺类药物,疗程一般3-5天。

(1)早期发现患者并给予隔离治疗。

(2)患者的呕吐物和饮食用具要严格消毒,并采样做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尽快查明原因,确定传染源。

(1)对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要先用消毒剂消毒后才能到人便池。

(2)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管理,加强对媒介昆虫的管理。

3.保护易感人群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饭菜尽量现做现吃,避免进食剩饭剩菜,如食用要彻底加热。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乙状结肠与直肠的炎症与溃疡。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品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分为以下几型:

1.普通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每天排便10余次,量少,里急后重明显,常伴左下腹压痛,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可恢复,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表现为急性腹泻,每天排便10次以下,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左下腹压痛轻微,里急后重轻微或缺如,一周左右可自愈。

3.重型:起病急,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常伴呕吐,严重失水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多见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者。

4.中毒性痢疾:起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

1.一般治疗:毒血症状重者必须卧床休息,饮食以流食为主,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2.对症治疗:因有水及电解质丢失,故应口服补液;严重脱水者,可考虑先静脉补液,后改为口服补液;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适当给予药物降温,腹痛剧烈者给予颠茄片或阿托品。

3.抗菌药物治疗:

(1)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物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小,可作为首选药物,如诺氟沙星。

(2)小襞碱(黄连素):因能减少肠道分泌作用,可与抗生素同时服用。

四、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时隔离患者和带菌者,并给予彻底治疗,直至粪便培养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和粪便的管理,消灭苍蝇。做好隔离工作,食具要煮沸15分钟消毒,患者粪便要用1%漂白粉液消毒后再倒入下水道。

3.保护易感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的一类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肝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以慢性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最重要。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如输入了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手术器械、注射器等。易感者为抗HBs(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体)阴性者。乙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感染者所生的婴儿、免疫功能较差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透析者。

1.轻度慢性乙肝:症状较轻,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头晕、肝区不适、转氨酶轻度升高。

2.中度慢性乙肝:厌食、恶心、腹胀等症状明显,可出现精神萎靡、肝区疼痛、蜘蛛痣、肝掌、肝功能持续异常、肝大质地中等、脾肿大等。

3.重度慢性乙肝:除以上症状更明显外,还具有早期肝硬化的病理改变及临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及意义

1.乙肝五项:即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Ab)及核心抗体(HBcAb)。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正在感染,乙肝表面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机体已受到保护,注射乙肝疫苗可产生乙肝表面抗体(HBsAb)。

(3)核心抗体(HBcAb):该抗体一旦产生终生存在,在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隐性感染期及痊愈期均可测到,高滴度表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低滴度表示过去有病毒感染。

2.大三阳: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核心抗体(HBcAb)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病毒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3.小三阳: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e抗体(HBeAb)阳性及核心抗体(HBcAb)阳性。提示病毒复制处于较低水平,病毒水平较低,病情较稳定。

1.适当休息、合理营养、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可适当使用护肝药,如维生素类、肝泰乐等。

3.不能长期滥用药物,增加肝脏的负担。

五、预防措施

1.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2.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拔牙、输液、刮脸用具要专用。

3.积极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安全的手段。

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狗、猫等动物之间,人可因病畜咬伤而患病,狂犬病毒因病畜咬伤通过唾液传播给人。迄今为止,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带有狂犬病毒的犬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狼、狐、猫、马、羊等。一些貌似健康的犬或猫及其他动物唾液中也可携带狂犬病毒。一般情况下,狂犬病患者不是传染源,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因患者唾液中所带有的病毒数量较少。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病犬或其它病兽咬伤人,带有病毒的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而感染。带有狂犬病毒的唾液可经任何伤口进入人体,如抓伤、舔伤等。人群普遍易感。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3个月内发病,长者可达10年以上,潜伏期长短与伤口部位、深浅、入侵病毒数量及毒力均有关系。典型病例临床经过分三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本病全程一般不超过6天。

1.前驱期:先有低热、头痛、恶心、倦怠、全身不适,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光、声、风刺激敏感,喉部有紧缩感。已愈合的伤口重新出现疼、痒、麻及蚁爬感等异样感觉,本期持续2-4天。

2.兴奋期:该期患者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水、怕风。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听到水声或谈及水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风、光、声也可引起咽喉肌痉挛,发作时从咽到胸部肌肉均剧烈痉挛,甚至全身疼痛性抽搐,随之大汗淋漓。这种剧烈痛苦的兴奋期需要数小时或数日方能安静下来,患者已精疲力竭,甚至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

狂犬病发病后主要以对症支持综合治疗为主。

1.隔离:单病室严格隔离患者,将患者隔离在安静、避光的房间内,尽量保持患者安静,减少风、光、声的刺激。

2.营养:选择容易吞咽的软食,必要时选择给予肠外营养。

3.防伤害:预防意外伤害发生,有计划地集中进行各项操作,简化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刺激,对狂躁者加床挡或适当约束。

1.控制传染源:规范管理家犬,为家犬进行狂犬疫苗的预防接种;扑杀野犬,病死动物要深埋或焚烧,加强进出口动物的检疫。

2.伤口处理:

(1)一旦被狗、猫咬伤或抓伤,要彻底清理伤口,先用20%的肥皂水或0.1%的新洁尔灭溶液彻底冲洗伤口至少30分钟,并挤出污血,力求彻底清除狗、猫的唾液。

(2)彻底清洗后再用2%的碘酒或75%的酒精消毒伤口,伤口一般不缝合或包扎,保证引流通畅以方便排出污血。

(3)如果伤口深大,要给予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在伤口周围及底部进行局部注射。同时还要预防破伤风或细菌感染。

3.预防接种:

(1)一旦被狗、猫等咬伤或抓伤,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方法为:一共注射5次,每次2ml,肌内注射,分别于第0、3、7、14、28天进行注射,如果非常严重的咬伤要增加注射次数。

(2)一些高危人群如从事狂犬病毒研究人员或动物管理者,均需给予狂犬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方法:一共注射3次,每次1ml,分别于第0、7、28天进行注射,每1-3年加强一次。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鼠类、兔子及其他啮齿动物,属于自然医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带菌的鼠蚤叮咬传入人体引发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引发肺鼠疫。因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属于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带菌的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其它动物如旱獭、兔、狼、狐也可成为传染源。带菌的鼠蚤通过叮咬人的皮肤,构成“啮齿动物-鼠蚤-人”传播,鼠蚤叮咬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通过飞沫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

1.腺鼠疫:发病急骤、寒战、高热、体温骤升至39℃-41℃,剧烈头痛,甚至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除具有全身症状外,局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点,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颈部及颌下淋巴结,多为单侧,典型表现为淋巴结明显触痛而坚硬、与皮下组织粘连而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水肿,可有充血和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常呈被动体位。

3.败血症型鼠疫:亦称爆发型鼠疫,为最凶险的一型,病死率极高。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坏死,患者死后尸体为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一旦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应迅速严密隔离,就地治疗。

(1)严格消毒隔离:患者入院时要做好卫生处理,包括消毒、灭虱、更换衣服。病区、病室定时消毒,患者排泄物及分泌物应彻底消毒后倒掉。

(2)饮食与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进食流质饮食,或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1)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全身疼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热镇痛剂。

(2)烦躁不安或疼痛者可给予镇静止痛剂。

(3)心衰或休克患者及时给予强心剂和抗休克治疗。

(4)DIC患者给予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纤维蛋白原等治疗,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

3.病原治疗

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如链霉素。

1.管理传染源

(1)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患者,患者和疑似患者应分开隔离。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

(2)患者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或焚烧。

(3)死于鼠疫者的尸体应用尸袋严密包扎后焚化。

(1)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进行严格检疫,灭鼠、灭蚤。

(2)对可疑者应隔离检疫。

(1)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和高筒靴、戴面罩、厚口罩、防护眼镜、橡皮手套等。

(2)若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应向当地疾控部门申报,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疼痛、咳血或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3)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捕猎、剥食疫源地动物,同时防护蚤虫叮咬。

(4)野外工作人员要提高鼠疫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

五、上报制度

1.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一旦发现疫情要在2小时内上报。

2.三报三不:报告病死老鼠、旱獭,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突然死亡病人;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

THE END
1.狂犬病毒暴露在空气中能存在多久狂犬病毒临床上指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暴露在空气中一般能存在1~5天。 狂犬病病毒属于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易感,猫和狗为主要宿主。如果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挠伤后,病毒则会通过伤口进入体内诱发狂犬病。狂犬病病毒一般可以在空气中存活,但是不耐高温,如果周围温度较高一般存活时间比较短...https://m.miaoshou.net/mip/article/BMO6en8WNNBkp51o.html
2.狂犬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吗?急诊科狂犬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咬伤或者带有病毒的唾液经过暴露的伤口,或者被动物...https://www.bohe.cn/iask/view/e54x6m80kxkvk3a.html
3.伤口会被空气里面的狂犬病毒感染吗?快速问医生狂犬病毒不会在空气中存活的,狂犬病毒是厌氧菌,遇到空气会灭活的。可以用碘伏消毒伤口,防止感染。https://m.120ask.com/askg/bd_detail/82760042
4.狂犬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苹果绿养生网病情分析:狂犬病病毒一定要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即使在大气中,以及其他有营养的环境下,脱离宿主细胞,没有几分钟就会全部死亡。一般间接接触不会感染狂犬病毒的,狂犬病毒暴露在完好的皮肤上被阳光照射几秒也会死亡。可能只有被狂犬病发作的温血动物咬伤、抓伤、舔舐伤口或者粘膜才可能感染狂犬病毒,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及狂犬...https://m.pingguolv.com/ask/3i93ssD.html
5.伤口表面会存活狂犬病病毒吗伤口表面不会存活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的病毒在空气当中比较难存活,而且伤口主要暴露在空气外面,如果伤口表面存在有狂犬病的病毒,大概在几分钟左右就会完全的失去活性,并不会出现传染的现象,也不会导致人体感染狂犬病。狂犬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感染了病原体所引起,如果被动物咬伤或者是抓伤,就需要及时的注射狂犬病疫苗。 2020...https://m.pule.com/ask/mip/1081093
6.狂犬病及疫苗接种常识犬伤门诊二、人是怎样感染狂犬病毒的? 狂犬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内,在内部繁殖后进入神经系统,并向脊髓、脑部蔓延。人患病后死于急性脑炎、脊髓炎。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国外还有因吸入蝙蝠聚居洞穴中的空气而感染狂犬病的报告。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感染狂犬病毒。 http://www.nncdc.com/html/2022/qsmz_0907/712.html
1.腿上有伤口狂犬病毒在空气能传播上吗有问必答腿上有伤口狂犬病毒在空气能传播上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崔燕平 主治医师 传染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聊城市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狂犬病毒主要通过被咬伤、抓伤、舔舐破损皮肤或者粘膜等途径感染,一般间接途径不会感染狂犬病毒。狂犬病毒是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的,你腿上有伤口,只要不被狗舔舐,是...https://3g.club.xywy.com/wenda/56381190.htm
2.狂犬病毒是厌氧病毒,把伤口尽量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降低患病风险...【单选题】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经过()。 A. 患病动物咬伤所致 B. 呼吸道传播 C. 针刺伤引起 D. 生锈铁钉扎伤引起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狂犬病毒主要通过什么传播途径进入人体内() A. 通过染毒唾液污染各种伤口黏膜 B. 通过剥病兽皮,进食染毒肉类 C. 通过染毒唾液污染...https://www.shuashuati.com/ti/ce88f08b9bf54e51a4a9523552b392ec.html?fm=bdbds87a9df3330b1ae7e36153c8190997164
3.狂犬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吗是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的。 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是通过病狗或者病猫抓伤或者咬伤,导致局部伤口存在狂犬病毒。就有可能会通过伤口进入神经,在神经生长繁殖,逆行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造成狂犬病的症状。但是狂犬病毒并不会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周围如果有狂犬病患者,咳嗽、打喷嚏,也不会传播狂犬病毒,所以可以放心。医生或者护士等...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audio/3119614/
4.狂犬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染到伤口吗权威问答狂犬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染到伤口吗 病情描述: 狂犬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染到伤口吗 医生回答: 狂犬病毒不会通过空气感染伤口,原因可能是狂犬病毒对阳光和紫外线都非常敏感,很快就失去了传染性。绝大部分的狂犬病都是由于狗、猫的咬伤或抓伤引起的;狗、猫等动物在舔伤口或舔肛门时被感染。https://www.cndzys.com/ylcore/ask/1_930077.html
5.狂犬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我接触了狗舔过的东西,请问狂犬病毒在空气中能活多久? 张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狂犬病病毒只有在血液中生存,在空气中是不能存活的,所以如果离开了身体,那么在空气中可能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就死亡了,但是如果从狗的唾液到人的体液,就可以一直存活下去。 https://www.rwys.com/articlecontent/13970
6.狂犬柴犬病检查治疗方法治疗方式一般消毒方法,如日晒、紫外线、甲醛以及季胺类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均能将其杀灭,故被狂犬咬伤的伤口可用新洁尔灭冲洗。狂犬病病毒可在鸡胚、鸭胚、乳鼠脑以及多种组织培养(如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等)中生长,故可用这种方法从病人或病兽体内分离病毒和制备疫苗。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数地区的...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9335.html
7.狂犬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狂犬病病毒是不能在空气中存活的,只能在哺乳类动物的体内存活,只有通过抓伤、咬伤或是被动物舔伤口和黏膜才有可能感染,基本是在离开动物之后病毒就会迅速的衰竭死亡。有两个概念,病毒的死亡时间,因为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一般要核酸或者蛋白的破坏才算死亡。这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一般在自然环境下可能是需要1天到1周...https://m.cnkang.com/video/article/E09BCEn5PY.html
8.我决定不打狂犬疫苗,10天后见有的人自认病毒已潜入大脑,自己必死无疑,丢掉工作,成天上网查信息,在各种互相冲突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有的人怀疑疫苗是假的,怀疑疫苗中有活病毒,怀疑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怀疑护士,怀疑专家……成天在无尽的烦恼之中挣扎。 论及狂犬病,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狂犬病的风险与艾滋病没有可比性(后者尚...https://www.douban.com/note/68831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