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疱疹病毒(FHV-1)是属于大型的病毒(100~130nm直径),具有封套及双股的DNA,于细胞核内进行增殖,并形成核内包涵体。猫疱疹病毒于酸性下极度不稳定,对热、乙醚、氯仿、福尔马林和酚非常敏感,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不超过12小时,因此本病毒在环境中显得相当脆弱,一般的消毒剂即能进行有效的消毒。感染对象FHV-1只会感染猫科动物,也曾于犬分离到本病毒,但其重要性则尚未明了。
猫疱疹病毒对很多商品化的消毒剂及清洁剂都具有感受性,37℃下,3h内即不活化,56℃下,5min内即不活化,在4℃状况下,仍具感染力,并且可持续至少5个月以上,25℃则可维持约一个月的感染力。
在健康的小族群中,病毒排放的发生率可能会低于1%,在有症状的大族群中,其病毒排放的发生率则可能会达到20%,这样低的病毒排放发生率可能是反映出潜伏感染猫咪间歇性排放病毒的特性,但若是在收容所时,风险会变得更高,4%排放病毒的猫咪进入收容所之后,于一周后,可能会有高达50%的猫咪排放病毒1。
病原学病毒经由口鼻、结膜等途径进入猫的身体,进而引发鼻黏膜上皮细胞的裂解性感染,并借此传播至结膜、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小支气管,病灶为局部多发性坏死性(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发炎性病灶,曾有报道指出可能会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特别是新生儿或低体温的幼猫,因为猫疱疹病毒喜欢在较低温度状况下进行复制。于感染24h之后开始排放病毒,并持续1-3周,急性发病会在10—14d内得到缓解,有些则会形成上呼吸道及眼睛的慢性病灶。
病毒沿着感觉神经散播并且到达神经原元,特别是在三叉神经神经节内,此处就是主要潜伏感染的部位,几乎所有的感染猫成为终生带毒。目前并没有简单的检验方式可以来测得此潜伏状态,因为病毒的基因会存在感染的神经元细胞核内,并且不进行复制,约有70%的感染猫可经由类固醇的投药而诱发病毒再活化及排毒,其他可能诱发病毒再活化的紧迫因子包括有泌乳(40%)、环境转换(18%)。
有些成猫可能会在病毒再活化的时期形成病灶,因为病毒再活化而形成的疾病我们比较喜欢称为复发(recrudescence)。结膜炎可能会伴随发生角膜溃疡,可能形成慢性角膜腐骨病灶,基质性角膜炎(stromalkeratitis)是一种继发性免疫介导性反应,因为病毒会存在角膜上皮细胞或基质内。急性病例若造成鼻甲骨的伤害,就容易使得有些猫咪形成慢性鼻炎1。
免疫初乳的被动免疫由初乳而来的移行抗体可以在生命开始的最初几周保护幼猫抵抗疾病的感染,这样的移行抗体可能可以持续长达10周,但在某些研究则发现约有25%的幼猫在6周龄时就已经没有移行抗体了1。
主动免疫反应自然感染的猫疱疹病毒并不会像猫瘟一样引发所谓的牢固免疫(solidim-munity),所以所引发的免疫反应只能对抗疾病,而无法对抗感染,所以在感染150d之后再度感染疱疹病毒时,仍可观察到轻微的临床症状。病毒中和抗体滴度通常低且爬升慢,有些甚至在感染40d之后仍未出现,这有可能是因为病毒中和抗体在急性感染期中和了入侵的病毒及消耗于抗体依赖型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ularcytotoxicity)与抗体诱发性补体细胞溶解作用(antibody-inducedcomplementlysis)中。
就跟其他阿尔法疱疹病毒(alphaherpesvirus)一样,细胞介导性免疫作用在保护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打过预防针的猫就算检测不到抗体,也未必能就据此认为它容易罹患此疾病,因为它可能还有细胞介导性免疫作用在保护着。相对地,血清转化作用(seroconversion)己被认为能提供攻毒时的保护作用,在这些病例中,猫疱疹病毒抗体就像扮演着细胞介导性免疫反应的指标一样,因为要维持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时,是需要T淋巴细胞的(细胞介导性免疫反应),意思就是说,如果有抗体的存在时,就表示会有T淋巴细胞的存在,就是细胞介导性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因为猫疱疹病毒是一种呼吸道的病原,所以此处会有活跃的细胞免疫及液体免疫反应。
主要引发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及眼睛疾病,在年轻幼猫会特别严重,常常会造成黏膜表面的糜烂及溃疡、鼻炎及结膜炎,偶尔也会出现被认为具有诊断特异性的角膜树突状溃疡病灶。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有发烧、沉郁、厌食、浆液样或浆液血色漾(serosanguineous)眼睛及鼻分泌物、结膜充血、打喷嚏及较少见的流涎及咳嗽,常见继发性的细菌感染,分泌物就会呈现脓样,容易罹患猫疱疹病毒的幼猫也可能造成原发性肺炎及病毒血症,继而引发全身性症状及死亡。
其他较少见的临床症状还有口腔及皮肤的溃疡、皮肤炎及神经症状,与其他疱疹病毒相比较,猫疱疹病毒感染很少会直接引发流产。
当病毒再活化之后(再复发),有些猫会呈现如上所述的急性细胞溶解性疾病(acutecytolyticdisease),有些则进展成慢性的眼睛免疫介导性疾病,实验已经证实伴随角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及最终导致失明的基质性角膜炎(stromalkeratitis)就是这样的致病机理。
角膜腐骨(cornealsequestra)及嗜酸性粒细胞性角膜炎曾在角膜及/或血液中发现到猫疱疹病毒,认为有其关联性,但仍有些病例是呈现病毒阴性的。与健康猫相比较,有较多比例罹患葡萄膜炎的猫咪可以在眼房中水检测到猫疱疹病毒的DNA,似乎暗示着猫疱疹病毒可能会引发葡萄膜的发炎。
慢性鼻窦炎经常是打喷嚏及鼻分泌物的病因,也被认为与猫疱疹病毒的感染有关,在某些病例可以检测到病毒DNA,但对照组也一样能检测到,所以疱疹病毒在这样的病例中并没有进行病毒复制,暗示着最初是由于猫疱疹病毒的感染所造成,但后续接手的却是免疫介导性的致病机理,会引发炎症反应及组织构造的破坏与重建,然后导致鼻甲骨及鼻骨的永久性伤害,并且会并发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猫疱疹病毒也常常与其他病原一起感染而造成多病原性呼吸道症候群(multi-agentrespiratorysyndrome),包括有杯状病毒、衣原体、Bordetellabronchiseptica(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1。
诊断病毒及抗原的侦测一般还是最喜欢采用PCR来检测病毒,而病毒分离仍然是检测猫疱疹病毒感染最准确的检验方式,但较耗时1。
核酸的侦测传统PCR、巢式PCR及即时PCR现今己常规使用于检测结膜、角膜或口咽棉棒采样、角膜刮搔、眼房水、角膜腐骨、血液或活检病材中是否有猫疱疹病毒DNA的存在,大部分的引子(primer)设计是以胸苷激酶基因高度保守片段作为引子。分子生物学的检验似乎比病毒分离或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来得较为敏感。
因为就算是非常微量的病毒核酸也能被PCR所检测到,但不一定与疾病有关,所以PCR的阳性结果必须要非常小心判读,即使在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的状况下仍有可能在角膜或扁桃腺的刮搔物中检测到病毒DNA,因此它的诊断价值可能是很差的,也是因为采样样本的不同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角膜的刮搔及活检样本比结膜的样本较常呈现阳性,另外族群的差异也会影响,例如收容所的猫咪就比家庭饲养的猫咪容易呈现阳性结果。
PCR的阳性结果可能代表着及少量病毒的排放或病毒的潜伏感染,也未必就代表着现在的临床症状就是猫疱疹病毒所引发的,但当使用的是定量的即时PCR时,检测到的病毒浓度就可以提供更进一步的资讯,如果鼻分泌物或眼泪中呈现高病毒浓度时,就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与临床症状有关,如果浓度低时,就代表潜伏感染1。
病毒分离病毒分离不似PCR那般敏感,但能确切反映出具有增殖能力的病毒存在,而不是只检测病毒DNA而己,也可同时检测是否有猫杯状病毒。
在猫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时,很容易从鼻子、结膜及咽喉的棉棒采样或刮骚样本或死后的肺脏样本中分离到病毒,但一旦确认为慢性感染时,就较难分离到病毒。
无症状的带毒猫或许可以来进行病毒分离,但无论结果是阳性或阴性,都不太具有诊断意义。用来进行病毒分离的样本必须在进行荧光染色或rosebengal(玫瑰红)染色之前采集样本,采得的样本应该迅速地送交实验室,或者在冷藏的状况下寄送。尽管病毒分离对于初次急性感染有诊断意义,但在逻辑的观点下,是很少运用于临床诊疗上的1。
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可以使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来检测结膜或角膜的抹片上或者活检样本上有无猫疱疹病毒特异性蛋白质的存在,与病毒分离一样,应该在眼睛荧光染色之前进行采样,否则会出现伪阳性。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的敏感性是不如病毒分离及PCR的,特别是慢性感染的病例。
对于临床兽医师而言,PCR的检验是比较方便的,因为他不会受到眼睛荧光染色的影响,而且样本只要常温运送即可,另外,也可以同时检测其他的猫呼吸道及眼睛的病原,特别是猫衣原体及较不可信的猫杯状病毒1。
治疗支持疗法严重感染的猫咪可能会因为进食不足及流涎而造成钾离子及碳酸氢盐的流失,所以最好经由静脉输液来让患畜纠正脱水、矫正离子及酸碱平衡。进食对猫咪很多疾病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猫咪不
吃是因为嗅觉的丧失及口腔的溃疡,应该给予适口性佳的食物,并且适当地加温及翻搅来增加猫咪的进食欲望,也可以给予食欲促进剂,如cyproheptadine(赛庚定),如果猫咪超过3d仍然不主动进食时,就建议放置喂食管。
所有急性感染的病例都建议给予呼吸道穿透性良好的广效性抗生素来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鼻腔的分泌物应该以生理盐水来清理干净,并且涂上凡士林药膏来避免分泌物黏附在鼻孔周围上,也可以给予一些黏液溶解性药物,如bromhexine(溴己新),眼睛则给予不含类固醇的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每天数次,雾化治疗可以增加分泌物的溶解及维持呼吸道的湿度1。
抗病毒治疗L-Iysine(左旋赖氨酸)500mg/cat(幼猫250mg)bidpo可混在食物同服;
有报道指出famciclovir(泛昔洛韦)30mg/kgbidpo,实验组患猫症状有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副作用,可一直服用到症状有改善1。
疫苗猫疱疹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并是可能会导致严重及致死性的疾病,所以被认为是核心疫苗,而且建议所有的猫都应该接种1。
特殊状况的疾病控制1、收容所
猫疱疹病毒感染的状况在收容所会特别严重,所以管理上如何来控制感染就跟疫苗接种一样重要,如果新进猫咪马上与原本的猫咪混合饲养,那感染率一定是非常高的,因此新进猫咪必须单独隔离检疫两周,如果是来自同一家庭则可以在一起。收容所的设计与管理应着重于避免交叉污染,新进的猫咪应尽快地接受疫苗,如果该收容所为高感染风险时,建议接种弱毒疫苗,因为可以较早提供保护力,如果有出现急性呼吸道疾病时,应该立即进行实验室检查来区别诊断猫疱疹病毒及猫杯状病毒,这会有助于适当预防措施的设计。
2、繁殖场
对很多繁殖场而言,猫疱疹病毒感染会是一大问题,感染问题的浮现大部分是发生于离乳前的幼猫,4-8周龄。此时就是移行抗体开始衰弱时,病毒大多源自受到生产及泌乳紧迫的潜伏感染母亲所排放的病毒。临床症状可以是严重且所有仔猫都受到感染,可能会造成死亡,而有些恢复的仔猫则可能形成慢性鼻炎。母亲的疫苗接种并无法防止这样的问题,因为疫苗的接种无法防止母亲成为带毒者,但如果母亲有高的抗体滴度,那么初乳的移行抗体就会有助于提供仔猫最初儿周的保护作用,所以母猫定期的疫苗加强是必须的,而且应该在配种之前进行。猫疱疹病毒不建议于怀孕期接种,就算要接种也应该采用不活病毒疫苗,但仅限于少数例外的状况下。
育种的管理在猫舍的猫疱疹病毒感染控制上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母猫应该隔离生产,产下的仔猫在预防针还没完全接种完之前也不能与其他猫咪混养,如果母亲在之前几胎已经被确认会传染仔猫时,那它所生下的仔猫就必须考虑提早接种疫苗,说明书上猫疱疹病毒疫苗可以接种的最小年龄为6周,但可以考虑在4周龄左右就接种,因为此时已经有免疫能力了,之后每两周加强一次,直到正常的疫苗接种计划开始。
3、免疫抑制的猫咪
4、猫白血病或猫爱滋阳性猫
5、慢性疾病
如果猫的慢性疾病是得到稳定控制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慢性肾衰竭,还是会建议继续进行疫苗接种。6、接受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猫咪
疫苗接种的建议猫疱疹病毒疫苗可以诱发抗体及细胞免疫,但是与其他呼吸道局限性疾病一样,猫疱疹病毒疫苗对抗临床症状的保护作用并不完全(在疫苗接种后不久,进行实验性攻毒,约可降低90%的临床严重程度),在极度攻毒的壮况下,或者面对免疫抑制的状况下,疫苗的接种产生的保护作用就会较差,目前并没有发现猫疱疹病毒的变异病毒株可以逃脱疫苗的保护作用1。
疫苗所提供的保护作用是对抗疾病,但未必能对抗感染,但可以在面对感染时降低病毒的排放。
现在市场上贩售的猫疱疹病毒疫苗都是与猫杯状病毒混合的二价疫苗,或者更多的是与其他病原混合的多价疫苗(如三合一、五合一),而且灭活及弱毒的疫苗都有,但弱毒疫苗仍具有某些毒力,在接种时可能会不小心引发临床症状(疫苗液体不慎被猫吸入,或液体黏附在猫皮肤上)。
1、最初的疫苗接种行程
国际性的猫科医学会都建议所有的幼猫都应接种猫疱疹病毒疫苗,母亲的移行抗体可能会干扰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所以最初接种疫苗通常建议约在两月龄时,第二剂疫苗则在2叫周后,这样的接种方式己被认为可以产生足够的保护作用。如果成猫或年轻猫无法确认之前是否有施打过疫苗时,则仍建议间隔2-4周连续施打两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