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019

10月1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5例,广东3例,天津2例,陕西2例,山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6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127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36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312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87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49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80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5685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4594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85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3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1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401例(境外输入40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82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241例(出院4973例,死亡10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535例(出院491例,死亡7例)。

2020-10-18卫生应急办公室

10月1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5例,广东4例,陕西2例,天津1例,四川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0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43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39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确诊病例31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7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52例(其中重症病例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786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5672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4523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8265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4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9例(境外输入18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389例(境外输入388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81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237例(出院4963例,死亡10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535例(出院491例,死亡7例)。

2020-10-17卫生应急办公室

10月1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5例,天津4例,广东2例,四川1例,陕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7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80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46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确诊病例309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5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6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59例(其中重症病例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766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5659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44662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804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例(境外输入10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2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374例(境外输入372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801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220例(出院4951例,死亡10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535例(出院491例,死亡7例)。

2020-10-19中国疾控中心

2020年5月开始,全国科技名词委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从“整体规划”“全面提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快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的总体设想,并经过组织项目答辩和论证、公示等严格程序,批准成立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20年10月16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在中国科学院召开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事务中心主任裴亚军主持。成立大会上,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聘任中国疾控中心高福主任任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剑君副主任任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梁晓峰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唐金陵教授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徐建国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和林东昕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和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权威专家任委员。委托中国疾控中心作为主任委员单位,组织开展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规范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白春礼院士为大会致辞,他强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是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一件大事,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以中国疾控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各大主要医学院校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界专家勇于担当、践行习总书记关于科技事业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动实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成果,将有效地丰富全民的健康话语体系,突出“群体思维”“预防为主”的“大卫生、大健康”观念也会更加深入人心。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委主任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进行了大会发言,他强调了两点:一是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名词规范工作,二是共同努力,高质量做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工作。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值此历史时期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是顺应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时代需求、重大基础支撑,是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规范工作正式扬帆起航,将为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添砖加瓦,也将对全球本领域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2020-10-19人民网-人民日报

绷紧弦、加把劲,锚定方向、再接再厉,克服各种挑战,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

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同时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回首过去几年脱贫攻坚带给生活的改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村民们的话语质朴而真切:“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过日子”“相比过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做梦都没想到,生活比蜜都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当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既要做好脱贫攻坚必答题,又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加试题;既要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又要巩固已有脱贫成果。只有绷紧弦、加把劲,锚定方向、再接再厉,克服各种挑战,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一“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不仅将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也将为人类减贫进程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中国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在马达加斯加,一株株杂交水稻蓬勃生长,让当地居民实现了吃饱饭、更吃好饭的梦想;在老挝,广西扶贫专家帮扶的村民喝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山泉水……中国致力于深化国际减贫合作,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让团结和友谊的种子四处扎根,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茁壮成长。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亿万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将继续助力全球减贫工作,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2020-10-16湖南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的传染病流行风险研判与决策建议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以及流感、狂犬病等全省重点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湖南省疾控中心于2020年10月中旬在长沙市举办了湖南省流传染病流行风险研判与决策建议能力培训班。

各地疾控中心负责传染病防控的分管副主任、负责传染病防控和微生物检验的科室负责人,以及具备三级暴露处置能力的部分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骨干人员等300余人参加培训。省卫健委疾控处处长陶学永、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立冬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陶学永处长首先充分肯定了全省疾控工作者在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大家继续弘扬防疫精神,随后就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全省疾控系统全力提高防控本领,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流感等重点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高立冬副主任从多病共防、多点触发和风险评估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冯录召、王丽萍、董关木等10多位国家级和省级专家授课,专家们就传染病流行风险研判与决策建议方法、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流感等秋冬季重点急性传染病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讲解。授课内容紧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及重点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规范了新冠肺炎、流感等重点急性传染病监测工作,提高了参训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为进一步做好我省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10-19新华网

冷漠与痴呆症之间有关系吗?美国《神经学》杂志近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重度冷漠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可能更大。

结果显示,研究结束时,共有381人患上了痴呆症。在不太冷漠的人中,14%患上了痴呆症;在中等冷漠的人中,19%患上了痴呆症;而在重度冷漠的人中,25%患上了痴呆症。研究人员在调整了年龄、教育程度和其他可能影响痴呆症风险的因素后发现,重度冷漠的人比不太冷漠的人患痴呆症的可能性要高出80%。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梅雷迪思·博克指出,冷漠可能是痴呆症的一个早期信号。当老人不再想和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不再对他们的爱好感兴趣,这些迹象可能表明老人有患痴呆症的风险。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将有益于这类老人的健康。

2020-10-19科技日报

9月24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该院雷光华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证实,膝、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会显著增加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据悉,这也是世界首次揭示膝、髋骨关节炎患者为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同时,进一步科学明确了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重要性。日前,该成果发布于国际风湿病学领域顶级期刊《风湿病年鉴》上。

雷光华教授团队进行了三项配对队列研究,比较膝、髋或手骨关节炎患者,与未患病的普通人群中,发生静脉血栓栓塞、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并进一步评估膝、髋关节置换术对该风险的影响。研究首次发现,膝骨关节炎患者相比非骨关节炎人群,静脉血栓栓塞升高风险达38%;髋骨关节炎患者相比非骨关节炎人群,升高静脉血栓栓塞风险高达83%。

虽然挤压生物体使其生长听起来有违常识,但研究小组解释说,挤压的作用是将细胞中的水分“拧”出来,使蛋白质和其他细胞成分也被更紧密地堆积在一起。同时,蛋白质可沿特定信号通路聚集,帮助细胞维持干细胞状态,细胞因此可以快速生长并分裂。

为了研究物理挤压对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不同重量的凝胶对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挤压。报道称,这可使细胞大小发生显著改变,体积压缩到原体积的约10%—30%。他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变硬,被挤压的细胞内含物更紧密,活动更少。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副教授郭明(音译)及其同事在培养皿中培育了人类结肠类器官,并通过向培养皿中注入聚合物来“挤压”类器官。聚合物的注入增加了每个类器官周围的渗透压,迫使细胞中的水分流出。研究人员观察到,参与激活Wnt通路的特定蛋白质紧密堆积在一起,更有可能激活该信号通路及其调节生长的基因。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被挤压的类器官比没有被挤压的类器官生长得更大、更快,其表面也有更多干细胞。这证明了挤压确实影响类器官生长,细胞的行为可能会因其所含水分多少而改变。

郭明表示,只要简单地挤压细胞,促进其“干细胞化”,可以引导细胞快速培养类器官,如人工肠、结肠等,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器官功能和测试各种疾病候选药物的途径,也可应用于再生医学的器官移植。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细胞的“挤压”,并将其作为加快类器官生长的一种方式。他们还可能会用这些人造器官来测试新的个性化药物。

总编辑圈点

这项研究不禁让人联想到医生对我们的一些建议,比如脸上的痘痘不要随便挤,免得留下疤痕;身上偶尔出现淋巴结发炎,不要使劲揉,以免肿得更厉害。挤压导致细胞加速生长,会不会就是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除了指导我们日常的卫生习惯之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发现也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有望帮助科学家更快、更好地培育人造器官。

2020-10-17生物谷

Charles和她的团队研究了血浆中不同类型的抗体如何与RBD结合。该团队将这些结果与大流行前从1500多人那里获得的血液样本进行了比较。

2020-10-18青岛能源所

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sp.)是目前工业化发酵生产PUFAs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具有高生物量、高油脂含量、易培养等特点。但作为一种非模式真核生物,其遗传操作体系还不完善,对油脂合成路径的理解也非常有限,是进一步通过代谢工程提升和改良油脂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

基于2A肽的多基因表达系统克服了裂殖壶菌在遗传操作工具不足难以进行多基因共表达的情况,为裂殖壶菌的遗传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其他真菌中多基因共表达提供了范例。作用于裂殖壶菌PUFA合成途径的PPTase的发现,加深了对裂殖壶菌PUFA合成的理解,为进一步的遗传改造提供了新靶点。

2020-10-18兰州化物所

中药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花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或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属于药食同源资源,在我国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花椒的根、干、枝、叶、果实均有特殊用途。花椒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同时,花椒树属于山地生态造林的重要树种,花椒产业与生态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扶贫开发密切联动。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军丽团队利用现代分离技术、结构鉴定技术和药物筛选技术,从花椒(Z.bungeanum)干燥成熟果皮中筛选发现苯乙醇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nalyticalMethods,2019,11:4931);分离制备出青花椒(Z.schinifolium)抗氧化活性组分,并阐明主要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近日,研究团队从花椒(Z.bungeanumMaxim.)中分离鉴定出一个具有碳骨架的甾体类化合物BungsteroidA(见图),该化合物是含有34个碳的6/6/6/6/5五环稠合的甾体类天然产物,生源推测其通过甲戊二羟酸途径由DMapp和杯苋甾酮环合生成。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需要解决的首要民生问题。餐饮浪费现象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我们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把节约粮食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民以食为天。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党中央对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都超过0.65万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以上,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充裕的粮食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当前,从国际上看,受蝗灾、洪水、病菌等自然灾害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及分布受到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看,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在世界粮食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人均耕地拥有量不高等原因,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由于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多重压力。这些情况都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势在必行。

从本质上看,餐饮浪费现象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践踏,违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必须把节约粮食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人们的节约习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使节约粮食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夯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惜粮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切实培养人们节约用餐的习惯。一是加强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从细小处抓起,从身边事抓起,让节约用餐成为一种家庭文化。二是加强学校教育。把勤俭节约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在食堂管理、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传播节约用餐理念。三是深化单位教育。利用工作例会、宣传栏、公共食堂等传播节约用餐理念,反对餐饮浪费行为。四是强化社会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美德。

深入开展群众性节约粮食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践行“光盘行动”,使之成为社会风尚;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评选“光盘行动”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让节约用餐行为得到鼓励和赞赏;加强对餐饮浪费现象的规劝,让奢侈浪费行为得到遏制,让节约用餐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建立健全节约用餐机制。党政机关要带头践行节约用餐要求,规范工作用餐和公务接待标准,引领节约用餐新风尚;鼓励餐饮公司取消最低消费标准及捆绑消费规定,推出小份菜、半份菜以及拼盘菜,引导消费者节约用餐、理性消费;引导餐饮行业协会制定节俭导向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餐具制作、餐饮消费和服务以及餐厨垃圾处理标准,推行绿色节约的餐饮消费模式。

2020-10-19北京青年报

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摸底工作正在进行,截至10月15日12时58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摸底进度已经突破1亿户。不过,骗子也盯上了“人口普查”,伪装成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浑水摸鱼,骗取钱财。近期,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由的诈骗案件。

为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护公众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有关部门在做好必要提醒的同时,更要人防技防相结合,切实防范“人口普查骗局”。

2020-10-17齐鲁晚报

为推进离青人员有序流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10月15日,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除省委领导小组(指挥部)明确规定的措施外,各地一律不得“层层加码”。

通知明确,青岛疫情发生后,全省上下一盘棋开展在青和离青人员全员核酸检测,除前期已公布的感染者外,目前结果均为阴性,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和疫情关联区域全部有效管控,专家研判发生社区传播的风险很小。

通知要求,青岛低风险区人员离开青岛的,可优先安排检测,凭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或健康码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离青,抵达后正常工作生活,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设置其他限制措施。前期已离开青岛的人员(除疾控机构协查追踪的重点人群外),由当前所在地进行1次核酸检测,检测阴性的不再实施其他附加健康管理措施。对疾控机构协查追踪的重点人群,继续严格按要求落实隔离医学观察和健康管理措施,并将检测结果及时通报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知要求,除省委领导小组(指挥部)明确规定的措施外,各地一律不得“层层加码”,不得擅自增设交通管控卡口和对小区、楼宇等的限制措施。对在常态化防控措施之外附加其他不合理限制要求的,要立即予以纠正。对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依法查处问责并予以通报。

流感疫苗供不应求,厂家为何不愿扩增生产线?被渴求的疫苗该如何供应?多家疫苗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流感疫苗需求猛增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前几年流感疫苗还受到冷遇,不仅生产企业愁卖,而且防疫部门也为接种率太低而烦恼,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民众感到在一定程度上疫苗的重要性,于是就出现了需求在短期内出现井喷的现象。

流感疫苗需求波动大其实并非当前独有现象,而是一直困扰着生产企业,只是这一次波动幅度较大而已。据介绍,2009年和2010年,我国流感疫苗批签发量达到5800万剂左右,之后一直下降,2018年达到一个相对低点。如今需求几乎从最低点一下子直线蹿升,生产企业一时在短期内难以适应如此剧烈的市场变化。

有人会认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恢复过去已关停的生产线,然后加足马力生产,问题不就得到化解了吗?但是,谁又知道明年、后年、大后年之后,流感疫苗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市场遭遇?假如将来流感疫苗一直受追捧,恢复生产线就是正确选择,但假如这股热情再度转冷,大量疫苗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企业就会面临亏损问题,再次受到市场的伤害。

企业恢复生产线和转产,不仅要耗时费力,而且还要付出较大的经济成本,这本账企业不得不算。

当前流感疫苗广受追捧,其实早就有迹可循。此波新冠疫情在民众心理层面形成的影响,很容易反映到疫苗接种的意愿上。几个月前,就今年的流感疫苗接种意愿,不仅可以进行心理分析,而且还能进行统计调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也为调查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先经过调研,可以预见当前流感疫苗的受欢迎程度、并提前做好准备。同理,对于未来几年流感疫苗的市场走势,也应早作研判。

2020-10-19新华社

新华社日内瓦10月18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39596858例。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公布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成果验收结果,北京市朝阳区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区。

朝阳区是北京市人口最多的区,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城区。改革试点以来,朝阳区推出系列举措、打出多套“组合拳”,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协同、优质发展。

朝阳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成立改革试点专项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形成由民政部门牵头、17个委办局共同参与、举全区之力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同时,不断探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和巡视探访工作机制,全区1800名特殊困难老年人、170名百岁老年人享受特殊优待服务,6439名老年人享受护理补贴,1.8万余人享受失能护理补贴,11万余人享受高龄津贴。近两年来累计为居家老年人开展助餐、助医、助浴、助洁等上门服务139.71万人次,满意度达98%。

同时,探索建立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在全市扩大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建设试点,首创“驿站内设护理站”模式,创新成立老年用品展示中心、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绿色通道签约率实现100%。着力破解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难题,将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为老人提供就近养老服务,并试点推进“物业+养老”服务、老年宜居环境、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区域养老联合体建设。

朝阳区持续完善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在全市数量最多,其中,普通养老机构27家、养老照料中心50家,养老驿站167家,不断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让老人安享晚年。

2020-10-19健康报

近日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川渝两地退休人员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近认”渠道开通。今后,两地退休人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在川渝范围内资格认证,无需回到户籍地办理。

2020-10-19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据健康山东官微消息,10月18日0时至24时:山东无新增本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76例,死亡7例,治愈出院756例。

山东无新增境外输入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9例。累计治愈出院69例。

烟台市报告无症状感染者1例。全省正在隔离观察治疗的无症状感染者1例。

目前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6350人,尚有562人正在接受医学隔离观察。

2020-10-19广州日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日在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我国市场流通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

记者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15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将加强院感管理,开展全市疫情防治能力核验工作,全面提高青岛疫情防控管理水平。

青岛市卫健委副主任赵国磊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疫情对青岛来说是个沉痛的教训,痛定思痛,青岛市近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二是加强医院的病区管控,强化定点医院建设,特别是三区两通道的建设。能够真正落实专区专道专用。

四是加强全面排查,对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拉网式排查,逐一梳理存在问题。

2020-10-17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袁晗陈杰实习生周枢阁)据青岛市疫情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通报,青岛本次疫情由新冠病毒感染者与普通患者共用CT室引发。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如何有效防护?新华网独家专访了国家卫健委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感染管理专家李六亿为您解答。

新华网:青岛本次疫情由新冠病毒感染者与普通患者共用CT室引发。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李六亿: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确定传染源对于感染防控非常重要。而确定传染源,是一个比较科学、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调查,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病例情况来追根溯源,确定感染的范围和源头。

现已查明本次事件是由于医院CT室防护消毒不规范造成的,这说明新冠疫情防控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各项工作必须抓细抓实。同时也暴露出医院感染的防控还有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夯实责任。因为只要有传染源的存在,就有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而医院是患者聚集的场所,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以对患者、对医务人员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落实好各项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尤其是对于定点医院、定点病区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施闭环管理,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新华网:对于此次疫情,有哪些工作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新华网: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收治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医院,在医院院感防护方面有什么建议?

另一方面,在软件方面,我们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防控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监测和防护,把制度和流程落实到行动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比如在武汉的时候,早期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传播途径、感染的后果等不太了解。随着救治患者的增加,我们进行科学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后来的医院感染防控就做得越来越规范了。比如医务人员防护过度或者防护不足的情况都避免了。在患者的感染防控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新疆的时候,我们开展了重症患者个案的感染防控查房与讨论,精准到每个重症患者,如这个患者有什么基础疾病、有哪些高风险操作、有哪些易感因素,他可能会有什么感染风险,我们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患者感染的发生。我们把感染防控的关口前移了,保障患者的安全。

新华网:有网友提问,十一黄金周这么大的出行的人流量都没有问题,是否可以得出目前已经“安全”的结论?

李六亿:十一黄金周人流确实是非常大,而且我们国家人口又多,密度也高,应该说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安全,不是绝对的。输入性病例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所以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放松警惕。尤其现在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我们还是要做好防控。

新华网:秋冬季新冠肺炎与流感叠加流行的风险下应如何有效防护?

李六亿:常态化的防控又难又不难。说它难,是因为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比如说老百姓自己有呼吸道的症状,或者有发烧、咳嗽的情况,要主动就医,主动报告,这对医疗机构早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出现这样的症状体征的时候,自己就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戴好口罩,减少与周围人群交叉感染的机会。说它不难,因为它的防控措施不是那么难。大家对新冠疫情防控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其实新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呼吸道的防护。

首先,戴口罩的时候要选择合格的口罩,一定是用医用外科口罩或者是一次性的医用口罩,不要戴普通的一次性口罩或纱布口罩。

另外,要正确佩戴口罩,不能把鼻子露在外头。口罩原则上是一次性使用,不要重复使用。我们戴口罩也要讲究场合,即根据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是否戴口罩。在低风险地区,一般在通风不好的室内、公共交通、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需要戴口罩。

第二,大家要做好咳嗽礼仪,在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用纸巾或者胳膊捂住口鼻,减少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对周围环境和周围人员的传播。

第三,我们要做好手卫生,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所以手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咳嗽和打喷嚏后、饭前便后、到医疗机构进入病区之前、接触了病区的环境后和离开病区之后都要做好手卫生。手卫生可采取洗手或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的方法,一定做正确了,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民众在家里面开窗通风是非常重要的。开窗通风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在冬天的北方地区,不要直接地对流,窗户开的大小要适当地掌握,避免受寒感冒。每天定期开窗3到4次,每次10到15分钟。

接近10月17日零时,青岛市宣布,全员核酸检测基本完成,10899145个核酸样本检测均出结果,除此前公布的确诊病例外,无新增阳性样本。

120小时!在国家、山东省指导和支援下,青岛市抓住此次疫情处置“黄金窗口期”,果断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并全力救治确诊患者。与此同时,山东省溯源工作专班72小时连续作战,迅速“破案”,“未发生社区传播”的权威结论一锤定音。

全城检测查疫情

突发疫情,谜团重重。青岛市果断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大小广场上,一个个核酸检测点,一列列排队候检市民,成为这座城市全民抗疫的大写照。

千万人口城市的全员核酸检测,组织难度可想而知。刚开始,一些检测点出现人员密集现象。“为此,青岛不断充实检测力量,科学布局检测点,加强现场秩序维护。”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陈万胜说。

山东还从3个省属医疗卫生机构及济南、烟台等城市抽调1200多人,支援青岛核酸样本采集和检测。外地支援人员加上本地抽调医务人员,在青岛开展全员核酸采样检测的医务人员一度达万余名,固定检测点达4000多个。

龙口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栾春蕾,13日中午赶到青岛后,立马投入工作直到21时。“这么多人在排队,我们只想争分夺秒。”她说。

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本次核酸检测中充分彰显。青岛市副市长薛庆国说,2月份,青岛每天核酸检测能力只有约2000份。按照山东省要求,青岛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如今每天达26万多份,为此次全员核酸检测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烟台、威海等5市与青岛5个城区开展对口协作,直接派车到对口支援城区,将样本运回本地检测。

16日,全员核酸检测基本完成后,部分采集点继续保留2天,确保让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检测的市民“应检尽检”。截至17日14时,青岛市共采集核酸检测样本10920411份,已出结果10920294份,除此前公布的确诊病例外,无新增阳性样本。

72小时揭开“谜案”

在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同时,查清本次疫情的感染源和感染路径,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新增病例均与青岛市胸科医院高度关联”“该院部分独立区域承担着收治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任务”……看到卫健部门通报,公众疑惑重重:院感?境外输入病例在独立区域怎么会引发感染?

山东省立即组建由省卫健委、省公安厅组成的流调溯源工作专班,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调集30余名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和近800名警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人群分类检测和病毒基因测序。

“溯源专班从社区传播风险、社区疫情传播进入到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播散三个主要环节开展全面排查。”山东省卫健委党组副书记马立新说。

72小时连续作战,调集分析不同场景1万多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利用通信大数据分析了各类人员时空轨迹信息数亿条……

随着调查深入,本起疫情的传播链和证据链越来越完整,“案情”终于水落石出:青岛港2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在青岛市胸科医院隔离观察期间,离开封闭病区做CT检查,因防护、消毒不规范致使CT室被病毒污染,进而传染了次日到同一CT室检查的住院患者和陪护者,并将病毒带入结核病区,导致该起疫情在院内传播。

定点医院成了疫情中心,管控不严问题凸显。同一天,青岛市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邓凯被免职,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隋振华被停职,两人将接受进一步调查。“我们要总结此次疫情的惨痛教训,敲响警钟,补足短板。”薛庆国说。

全力救治确诊患者

此次疫情是在青岛市胸科医院内传播,而这家医院是治疗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定点医院。本次疫情中,青岛市共有13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7人原为肺结核患者,给救治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国家卫健委和山东省先后派出9位专家赶赴青岛指导临床救治,国家卫健委还紧急为青岛调拨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9000毫升。

“我们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专家联合巡诊会诊机制,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原则精准救治;坚持中西医并重,分别采取抗结核、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措施。”青岛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运波说。

10月13日,1名患者由普通型转为危重型病例。当日,医护人员给患者输注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并结合使用抗结核、中医药、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患者整体情况逐渐好转。

另外,1名重症患者和1名普通型患者病情好转,1名普通型患者受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影响,病情有所加重,但生命体征平稳。目前,其他患者病情平稳。

2020-10-19新京报网企鹅号

目前考虑病毒变异导致二次感染为时过早

张文宏称,最近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证明新冠病毒获得了非常强的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很多流行病学专家一致同意,它已经成为一个常驻病毒,就像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一样。

“最早大家希望在夏季时新冠病毒能离我们而去,现在看起来,我们得学会如何与病毒共存,人类要增强对疫情控制的智慧,最终真正控制住疫情,让生活回归正常。”

张文宏表示,海外报道了一些二次感染的病例,但是到目前为止,二次感染的病例没有超过10例。

全球整体疫情往4000万的数量增长,还有很多病例并没有被统计进来。如果在4000万左右的病例当中,只出现了9到10例的二次感染病例,那么在整个疫情过程当中就不是非常重要的现象。“将来如果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病例出现,我们会重新评估感染以后的免疫会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目前,考虑因为病毒的变异或者免疫力的缺失导致的二次感染为时过早。”

国际疫情整体病死率出现下降趋势

要注意到的是,国际疫情虽然继续在蔓延,但近期整体病死率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所以无论是中国的经验还是国际的经验,对于合作抗疫都同等重要。

张文宏称,青岛案例所有的数据还有待于中国疾控进一步统一公布,按照目前得到的信息,主要的病例源于输入病人在医院引起的院内感染。这里有两点需要提醒:输入性病例风险是存在的,同时院内感染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一次的本地病例基本上跟院内感染有关系。

“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院内感染的病例继续传播给社区或者传播给其他城市,只要疫情控制在局限的范围内,就像北京新发地、大连加工厂海鲜市场、云南瑞丽等前几次疫情,最终都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大家也不需要过于担忧,因为中国基本上已经掌握了针对小范围局部疫情的复发,通过短期内加速检测、扩大检测能力来控制。”

秋冬季常见病毒性疾病要引起注意

张文宏表示,任何一个地区都要实施对海外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大家一起遵守闭环的管理,对于控制海外输入疫情至关重要。但由于国外整体疫情比较严重,很难保证全国范围100%能够控制住。

因此,对于输入疫情的防控,应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杜绝漏洞的存在,才有可能保证下一阶段中国整体疫情的平稳。

张文宏介绍,广义上秋冬疫情不仅仅指的是新冠疫情。新冠秋冬疫情基本对中国之外的国家有很大挑战。就中国本身而言,今年的秋冬疫情应该是常态化的秋冬季节疾病,比如说流感、手足口等,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在今年的秋冬季都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如老年肺炎、青少年流感、老年流感等。

“我建议大家在秋冬季节遵从原来在新冠疫情中养成的防控方法,比如说戴口罩、在人群聚集时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勤洗手勤通风。我相信秋冬季节不应该因为处于新冠抗疫期间就显得特别‘难过’,而是应该像往年秋冬季疾病高发季节一样,是能够应付的。”

预计明年上半年公众能打上新冠疫苗

张文宏称,今年年底,中国有很多疫苗数据会公布,并申请上市。届时,国产疫苗的安全性数据、有效性数据会一目了然。下一阶段,要推广国内重点人群首先接种,然后逐渐推开。美国也表示美国的疫苗将在年底或明年第一个季度上市。预计明年上半年,大家可以打到安全性良好的新冠疫苗。

“到底打的是哪一个国家的疫苗,我认为这本身并不重要。因为疫苗或者药物这样的公共卫生产品,全世界应该共享。中国最近也加入了世界疫苗共享计划。”

很多人以为到精神科看抑郁症的,不是疯就是傻,将抑郁症等同于精神病,患者也容易产生病耻感,这些错误认知影响到患者的早期诊断。

“一个下午,15个预约号,还有几个加号的。”甘照宇计算着病人数量。他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其医院在广东省梅州市设有分院——粤东医院,这是他第6次到粤东医院出诊。

“今天接诊的患者,有几位是初、高中生,都是抑郁症患者。有的是拖延了很久才来看的,耽误了病情,可惜。”提起患者,他十分痛心,“生病了却讳疾忌医,归根到底是国人对抑郁症缺乏科学的认知。”

错误认知影响早期诊断

多年在临床实践一线工作,甘照宇观察到,无论是认知还是就医,大众对精神医学都有着急迫的需求。

“很多人一方面以为到精神科看抑郁症的,不是疯就是傻,将抑郁症等同于精神病,患者也容易产生病耻感;另一方面,病患及家属对用药想法多,不是担心副作用大,就是觉得不吃药都能好,这些错误认知都影响到患者能否得到早期诊断。”这几年,甘照宇一直坚持做科普,希望唤醒大众对抑郁症的科学认识。

西方称抑郁症为“心灵感冒”。主要表现出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像今天因被老板骂了一顿,心情压抑此类的短期抑郁情绪,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和消除的,不用担心。”甘照宇指出,当以上症状多个出现且持续存在2周以上,有可能已患上抑郁症,那就要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断了。

“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其实是大脑生病了,这种病与懒惰无关,与矫情无关,也不是想开一点,或是坚强一些就可解决。但这种病通过专业治疗是能康复的。”甘照宇特别强调一要早期诊断,二要科学精准用药。

与大众对抑郁症不理解相伴的是,我国抑郁症就诊率和治疗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抑郁症不像骨折,通过X光检查就可清楚诊断,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诊断和康复仍没有一个较好的指标。”甘照宇接诊的病例中,不乏吃药多年,但病情仍得不到改善的情况。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与巨大的心理健康需求相比,我国精神科医生不超过5万名,缺口仍很大。此外,我国综合医院设立的精神心理科,尚属于一个新生力量,在学科建设、专业医生培养方面,政策的支持仍较弱,精神卫生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问题突出。

《方案》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因此提出到2022年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的培训,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

全球超3亿人受其困扰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的一份抑郁症全球统计报告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10年期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了18%。2015年全球超3亿人受抑郁症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国的抑郁症病例占到全国人口的4.2%。

为什么抑郁症越来越常见?

《方案》中将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列为重点人群。其中对于青少年人群,要求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

“青春期刚好处于生理和社会心理的双重转折点上,此时遇到的各种矛盾或者同伴间的竞争,都会从心理上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压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为青少年梳理心理压力,并评估出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及时干预,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风暴。”甘照宇说。

孕产妇由于产后体内激素的急剧改变,加上社会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当母亲后所面临的职业生涯挑战,增加了其患产后抑郁的风险。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在于面临更年期社会角色的改变,类似于另一版本的“青春期”,一旦过渡期适应不良,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现代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压行业的人群,比如公务员、金融从业者等,容易感到身心俱疲,出现心理疲乏,发展成焦虑、抑郁的可能性也极高。甘照宇表示,及时识别这些高危人群,及时让专业医生介入,是加大对高危人群干预力度的关键。

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抑郁症或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确实有患者因患抑郁症而自杀,但不能简单认为患上抑郁症的必然结果就是自杀。”甘照宇特别强调。

心病还需心药医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低落、沮丧的情绪或出现胃口差、失眠等状况,是否是‘抑郁症’,需要去医院经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来确定。”台湾淡江大学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广州执业心理咨询师高红梅表示。

抑郁症如何治疗?轻度的一般可不必服药,中到重度需要遵照医嘱服药,并配合心理治疗,而有生命危机的患者则需要住院治疗。“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甘照宇认为,药物治疗加上家庭支持,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比较经济的治疗方式。

“‘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相当于‘心药’。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几乎都有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不如意或发展受阻等困扰,药物可较快起到消除或减缓症状、稳定情绪、恢复功能的作用,但如果生活中个人的心理压力持续存在或‘心结’未解,个人默默在孤独中挣扎而缺乏专业的陪伴与疏导,抑郁的症状可能会加重或反复。”高红梅指出,在及时向医院的精神科求助后,可再根据个人情况,在药物、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等治疗手段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遵医嘱规范地用药,并结合专业、稳定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是应对抑郁症较理想的方式,往往效果也比较好。

近几年,国内心理咨询行业方兴未艾,心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高红梅建议,挑选心理咨询师时要着重看其执业资格、训练背景、从业经验和伦理规范。

抑郁症并不可怕,它可预防,可治疗。预防抑郁症的关键在于情绪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遇到压力,我们都会焦虑,这并不是坏事。这种情绪更能动员自身力量去应付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我们要尽量避免将此作为病理情绪看待。”甘照宇说。

假如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家人和朋友要学会聆听,从患者的处境去理解他的心情,引导他积极寻求医学帮助,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更不要寄希望于通过安慰助其从抑郁情绪中走出来。

一个人健康与否,可以从他的排泄物的形状、颜色和气味来判断。肠道是否安全,大便的预警作用不容忽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质改变,腹痛、大便带血就要注意啦!

阿婆大便带血

原来是直肠癌作祟

近期家住新兴县的李阿婆(化名)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广州市红会医院普外科,经检查确诊为中晚期直肠癌,是肿瘤距离肛门不到5厘米的低位肠癌。

其实,早在两周前李阿婆就发现自己大便带血,腹部隐隐作痛,70多岁身体一直硬朗的李阿婆坚强惯了,觉得自己只是吃坏了肚子,过两天就会好。

儿子们发现母亲一直便血,坚持带母亲到新兴县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肠镜检查结果让一家人惊呆了——“直肠中分化腺癌”,医生向家人直言:李阿婆的癌症已属中期,即使手术成功,术后在下腹部要长期带一个袋子,生活将极为不便。

作为新兴县第二人民医院的技术支持单位,经广州市红会医院普外科主任王百林教授会诊,觉得李阿婆手术根治的机会很大,遂让其立即转入市红会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经手术团队反复术前讨论和手术风险评估,考虑到病人“保肛”要求强烈,王百林决定带领手术团队为阿婆实施NOSES手术(一种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该手术既能“保肛”,又能达到“美容”效果。NOSES手术在3D腹腔镜下进行,不到3个小时,王百林手术团队成功完成了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

早期诊断率低

有这些症状及时就医

王百林介绍,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1.排便习惯与性状改变

常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以便血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性状变细;也可表现为腹泻与糊状大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2.腹痛

也是本病的早期症状,多见于右侧大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变可使胃结肠反射加强,可出现餐后腹痛。

3.腹部肿块

肿块位置取决于癌的部位,提示中晚期。

4.直肠肿块

多数直肠癌患者经指检可发现直肠肿块,指检后的指套上有血性黏液,故直肠指检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诊断方法。

存在耐药性、药物毒性等问题,且无法完全逆转已遭破坏的骨质——现已应用的常规抗骨吸收药和促骨合成代谢药尚有若干缺陷,对于脏器功能日渐衰退的老年人而言,很难承受全程的治疗,制约了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整体效果。

在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到来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范顺武教授联合浙大化学系唐睿康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志》(JACS)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通过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可使小苏打(碳酸氢钠)能靶向吸附在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从根本上预防骨质疏松。团队通过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的体内实验证明其能安全、智能地抑制破骨细胞的骨破坏。

侵噬骨头的“白蚁病”亟待根治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的一种老年骨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速,其发病率愈来愈高。2018年,国家卫健委首次发布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为19.2%,65岁以上则达到32%。我国中老年人骨骼健康问题严重,低骨量人群庞大,其中女性尤为严重。

“年轻人也应早重视早预防。膳食不平衡、长期静坐、吸烟酗酒、日照过少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基础骨量的积累,步入中老年后骨量更易流失。”上述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林贤丰介绍说,保守估计我国骨质疏松症人群已经接近9000万。

现有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的首要病因是破骨细胞异常激活,而破骨细胞分泌的“酸”被认为是破骨细胞骨破坏的关键起始因素,是其降解骨组织的必要前提。

“如果将人体骨头比成一棵大树,那么破骨细胞就是大树中的白蚁,一旦白蚁的活动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得活跃,那么即使是参天大树,也会因长期蛀蚀而倒塌。”范顺武解释道。

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通过集中对破骨或成骨细胞生物学的调控达到抗骨吸收和促骨合成代谢的目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老年人的骨量丢失,却没有从源头上扼杀破骨细胞形成的外部酸环境这一关键初始步骤。

“因此,现有的药物无法完全逆转已经发生了的骨质破坏,同时非骨选择性给药还会导致脱靶和其他脏器毒副作用。”范顺武表示,这一系列问题导致目前临床上骨质疏松治疗效果不佳。

酸碱中和后制成“生物铠甲”

令人惊叹的是,小苏打与酸反应,消耗氢离子,产生二氧化碳——人们在中学阶段就能学到的“酸碱中和反应”,被研究团队解锁了新的应用方式。

据介绍,破骨细胞虽然是骨质疏松的祸源,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它在泌酸之前作为“前体细胞”却对骨形成、血管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对破骨细胞的精准靶向抑制十分重要。

研究团队开拓性地采用酸碱中和的基本化学原理,将无毒无害的小苏打(碳酸氢钠)包载到了一种安全的纳米胶囊(脂质体)中,并通过表面搭载了具有骨结合力的四环素使其能靶向吸附在骨表面,当破骨细胞进行酸分泌破坏骨组织时,即刻释放碳酸氢钠,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达到从根本上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唐睿康解释,通俗地讲,小苏打碱性脂质体材料进入体后,会为骨形成碱性“生物铠甲”,维持骨局部微环境的酸碱平衡。

林贤丰介绍,这层铠甲更像是武侠小说中的“软猬甲”,它对普通细胞并无干扰,但对于破骨细胞这样主动进攻骨组织的细胞具有智能和长效的防御效果。

研究充分证实在动物体内,碳酸氢钠脂质体材料可全面阻止骨质疏松小鼠的破骨细胞分泌酸性物质、溶蚀骨头,并通过微CT等一系列观察手段确认了其能预防性地阻止骨量的丢失,使骨量保留达到近乎正常健康水平。

“我们同时确认了该研究对小鼠全身主要脏器和骨组织中非泌酸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的安全性。”林贤丰说。

“研究用到的新型智能材料不是什么稀缺物件,它使用的关键合成原材料如碳酸氢钠、脂质体、四环素等均是已在临床长期广泛应用的安全性物质。”范顺武认为,这是争取成果投入临床应用的有利条件。

防护“万变不离其宗”

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张周斌分析,从目前国内疫情形势和常态化防控工作来看,全国范围内再次出现大规模疫情的风险不大;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一直没有结束,且还有上升的态势,对国内造成输入性疫情的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不排除个别地区后续会出现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而近期各地几次散发疫情都得到了及时、快速的处置,没有出现大范围扩散,由此说明,目前实行的常态化防控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全民抗疫斗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做自身健康的主人。”张周斌表示,常态化防控手段包括大众的共同参与,对个体而言,做好个人防护是最重要最管用的防控手段,不能松懈,“在前期,许多市民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应该成为一种社会文明风尚和健康生活方式固化下来、坚持下去”。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了解了这两个传播途径、采取措施切断这两个途径,就能够拦截病毒。其实不同场景的个人防护措施,都离不开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万变不离其宗’。”张周斌介绍,勤洗手无论是作为基本的健康素养,还是作为疫情防控手段,都值得大力提倡。在三大类场景下应该洗手:清洁操作之前、触摸公共设施之后、污染操作之后。

具体来说,加工、制作食品、饮料,护理老年人和婴幼儿,饮食以及触摸眼、口、鼻等面部敏感部位,在进行之前应该洗手;公共设施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楼梯扶手、健身设施、公交地铁扶手等,接触后应该洗手;在上厕所后、触摸现金后、手部有明显污染物时、接触污染物品后,也应该洗手。洗手时应该使用流动的水,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净双手。

市民外出要记得携带口罩、手消毒剂,在手上没有可见的污染物时,可以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20秒~30秒清洁双手,当前往就医、身处人群密集或通风不佳的场所,应该规范佩戴口罩。

外出遵守社交礼仪

家居环境常通风消毒

张周斌提醒,在社会交往中,市民还要记得几条基本的防疫“社交礼仪”,如见面握手改招手、挥手;咳嗽、打喷嚏时应该使用干净的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使用公筷、公勺,提倡自助餐或分餐制等。

在家居环境中,市民外出回家要养成先洗手的好习惯,家中常备防疫物品,家中个人用品不要共用,加强家居的清洁消毒和通风。张周斌建议,在天气晴朗、室外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多开窗通风、晾晒衣被;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和厕所内要定期清洁消毒。

消费者通过进口冷冻食品感染风险低

需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国家疾控中心指出,本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而且就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目前还没有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也没有出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

而从事冷链产品装卸、加工、销售等的人员,需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什么时候应洗手

加工、制作食品、饮料,护理老年人和婴幼儿,饮食以及触摸眼、口、鼻等面部敏感部位,在进行之前应该洗手;

公共设施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楼梯扶手、健身设施、公交地铁扶手等,接触后应该洗手;

在上厕所后、触摸现金后、手部有明显污染物时、接触污染物品后,也应该洗手。

应该怎么洗手

洗手时应该使用流动的水,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净双手。

什么时候应戴口罩

当前往就医、身处人群密集或通风不佳的场所,应该规范佩戴口罩。

怎么正确戴口罩

儿童佩戴成人口罩、口罩没有遮盖住口鼻或者内外戴反、上下戴反,都不能起到防护效果。

防疫基本“社交礼仪”

见面握手改招手、挥手;

保持距离不扎堆;

尽量避免前往人多的场所,在排队等候时应该保持1米距离;

咳嗽、打喷嚏时应该使用干净的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避免飞沫散播到空气中,杜绝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

使用公筷、公勺,提倡自助餐或分餐制。

家庭健康习惯

外出回家要养成先洗手的好习惯;

家中常备防疫物品,家中个人用品不要共用;

在天气晴朗、室外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多开窗通风、晾晒衣被;

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要定期清洁消毒;

要经常擦拭马桶垫圈和马桶盖;便后冲马桶,应该首先盖上马桶盖;时常打开厕所排气扇,地漏则要勤补水。

2020-10-19人民网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吃得香、睡得着。事实上,这也是健康的奥秘之一。

近日,瑞士伯尔尼大学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吃与睡之间的密切关系: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会直接影响白天的饮食规律及进食量,且这种影响可持续4天。

门诊中,睡眠和营养专家也发现,吃不好的患者往往也睡不好,反之亦然。“吃和睡是一对

睡不好,饮食难均衡

任蓉说,睡得好主要是指睡眠充足和睡眠质量好,否则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病以及肥胖等疾病风险,还会影响我们的饮食偏好。

试验条件下,一个人连续4天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即可影响到饮食,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改变。

偏好不健康食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大脑进行磁共振扫描成像后发现,睡眠不足会严重损害大脑额叶的活动,使人偏好选择不健康的食物,如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以致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摄入降低,整体饮食质量下降。

2018年,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针对3000多名成年人的调查也发现,睡眠不足会加大夜间时段对“垃圾食品”的渴望。

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则显示,与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夜间会多摄入几百千卡的热量,水果和蔬菜摄入减少一半。

进食量增加

睡不好对进食量的影响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睡不好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而进食有助缓解压力。

睡眠不足会刺激大脑的奖励系统,使食物带来的满足感增强。

饥饿感增加,导致吃太多。

有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代谢率降低、饥饿感增加以及热量摄入增加有关。

饮食节律改变

研究发现,晚睡晚起的人更易养成多次进食的习惯,部分人的夜间摄入热量甚至高达全部摄入量的20%。

酒精依赖

多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足者相对更偏好饮酒,产生酒精依赖的风险更高。

吃不好,晚上睡不香

睡眠与饮食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同样能够“反噬”睡眠。

特定的食物可能影响睡眠节律,如:

咖啡因、能量饮料会降低睡眠质量。

牛奶有助眠作用。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则发现,大量摄入饱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增加白天过度嗜睡的风险。

饮食量也会影响睡眠周期,如睡前吃过饱不利于正常入睡。

姬长珍表示,吃不好造成的常见问题包括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低、早醒和失眠、多梦等。

躲开7个不良饮食习惯

生活中,尤其应当避免7种不良饮食习惯。

太饱

太油或太素

饮食长期以肥甘厚腻为主,会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晚上睡不好。

少吃或不吃脂肪食物,热量摄入长期不足也可使睡眠质量下降。

摄入太多咖啡因

浓茶、可乐、咖啡等含咖啡因饮料会刺激大脑亢奋起来,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难以入睡。

咖啡因饮料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也会加重睡眠障碍。

睡前喝酒

吃较多胀气食物

大豆、花生、玉米、洋葱、红薯、板栗等食物进入胃部后可能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胀气,严重的腹胀会直接影响睡眠。

贪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辣椒等食物会刺激胃部,更易出现入睡困难等情况。

吃太晚

姬长珍说,除上述不良饮食习惯外,长期营养不良,特别是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也会加重睡眠障碍,如:

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出现神经亢奋,入睡困难。

钙和镁的缺乏会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降低睡眠质量。

吃好睡好是健康基石

吃好、睡好和多运动是公认的预防疾病三大方法,而吃和睡更是一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健康密友,保持两者的平衡非常重要。

任蓉提醒,如果每周至少出现两次以上的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且连续超过三个月,就说明身体处于慢性失眠状态,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应及时就医。

如睡眠问题只是偶尔出现,可考虑进行饮食及起居方面的适当调整。

检视日常饮食中是否存在上文提到的7种不良习惯,进行针对性改善。

调整作息,尽可能保证早睡早起,可降低高血压及某些心脏疾病的风险。

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改善饮食状况可极大提高睡眠质量。

早餐在上午7~8点吃。

午餐11~12点。

晚餐下午5~6点。

此外,要注重三餐能量的分配。

普通人早、中、晚餐的热量摄入占比是3:4:3,中餐应是一天中吃得最丰盛的,晚餐则是最清淡的,建议少油少盐少糖。

想控制体重的人,也可考虑4:4:2的热量分配。

—————————————————————————————————————————————————————

THE END
1.狂犬病有幸存者吗狂犬病有幸存者,但是非常少,死亡率几乎是100%。 狂犬病是因为感染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感染发病后,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大概一周左右就会死亡。 人被患有狂犬病的狗或者猫咬伤以后,狂犬病毒会通过伤口的血液被感染。人感染狂犬病毒后会经过一个潜伏期,潜伏期时间长短和...https://m.chaonei.com/mip/news/14203005.html
2.狂犬病有幸存者吗问医生狂犬病有幸存者。通常在被动物咬伤或抓伤的情况时,一般需要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通过注射狂犬疫苗的方式来达到预防狂犬病毒感染的情况,同时还可以避免患者身体出现不良的反应。而在注射狂犬疫苗后,一定要注意做好创伤口部位的消毒和护理工作,这样才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也有利于促进创伤口愈合。 2022-02-22 ...https://m.cndzys.com/ylcore/wenda_detail/8_1024767.html
3.打了狂犬疫苗能洗澡吗感染科指导意见:打了狂犬疫苗之后,不建议在当天洗澡,可以在第二天、第三天或者以后的时间再洗澡。如果当天洗澡,局部的注射针眼部位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洗澡后局部会有水分的停留,会导致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可能引起继发感染。如果着凉还可能引起感冒,或者其他系统的感染。在第二天、第三天洗澡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https://m.bohe.cn/iask/mip/fgr9ue3aknrkj31.html
4.#那些狂犬病幸存者是怎么活下来的#?4...来自法制台媒体人【#那些狂犬病幸存者是怎么活下来的#?】4月21日,河南南阳市一名3岁男孩在路边被狗咬伤,尽管随后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但仍因疑似狂犬病发作,于5月9日抢救无效死亡。狂犬病发作后的死亡率被认为是“几乎100%”,但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报道的救治存活病例数已超过30例,主要集中在印度,美国、...https://weibo.com/7325889365/Of29b6rp9
1.培训资料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1oecap1.html
2.被流浪猫抓伤得狂犬的概率不是“极低”,而是是否有这个概率都存疑其实被猫抓伤致死不是“狂犬概率极低”,而是是否真的有实例我都搜不到,我被抓伤之后很努力去搜了都搜不到被猫抓致狂犬病的实际新闻。若有同学能提供案例欢迎打脸(需要切实的病例报告或新闻报道)(底下有7.3日更新的病例)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国整体的狂犬病发病人数已经从2007年的3300人锐减到2019年的293人了,而...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232516934/
3.狂犬采以治愈吗?到目前为止,医学文献中共报道过5名病发后幸存下来的狂犬病患者,这5名患者都曾接种过狂犬病疫苗,但后来都出现狂犬病症状。不过,这5名幸存者的情况也不理想,有的产生了严重后遗症,有的生命仅延续了2-4年。 全球首例未曾接种过疫苗但被治愈的狂犬病患者于2004年出现在美国。患者是一名被蝙蝠咬伤的高中女生,有实...https://www.fyscdc.cn/content/detail/61c3ecae014ff351a2bf168e.html
4.狂犬病发作后还有得救吗虽然狂犬病的发作后存活几率极低,但还是有一些极少数的患者经过ICU积极治疗后幸存下来。全球有29例有据可查的狂犬病幸存者就是最好的证明。 积极治疗是指综合使用支持治疗和现有疗法的超适应证应用。对于狂犬病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免疫治疗:包括注射狂犬病疫苗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6ca7bf72dd6eca3fbdad50e5f26970cf.html
5.遛狗栓绳入法,这件事为什么重要?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可能还会有人心存侥幸,不还有狂犬疫苗能救治吗? 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一个简单明确而又危险的事实——我们只能接近100%预防狂犬病的发作,可是狂犬病一旦发作就会有100%的死亡率。 直到2004年,人类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狂犬病幸存者才出现,但是,十多年过去了,逃离鬼门关的也仅仅只有这一次奇迹。即便在现代医学发展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285536
6.狂犬病在线影院免费高清观看2019年科幻电影《狂犬病》中国上映吗? 展开 线路F1 在线影院免费高清观看 HD中字 预告片 蝴蝶影评人 【狂犬病】不能再失败!史诗级烂片! 3星,还可以。片子血腥度够,也算有点新意,再加上全球疫情的档口,看这片子还是挺应景的。 丧失题材已经腻味了,借着病毒疫情的热点,推出这步变异加传染的影片,还真有点传播恐惧的噱头看点。https://www.vschang2018.cn/post/35176.html
7.狂犬病(急性传染病)狂犬病 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看病因 12:19 99.9%死亡率的狂犬病竟然有幸存者!中国古代居然有治疗狂犬病的办法!|养狗猫|铲屎官 视频解读 13.24万观看 3分钟 狂犬病,和狗亲亲会不会得...https://baike.sogou.com/m/v136990.htm?cid=w.q.w
8.日报关注丨防病于未然,夯实生命降防线!专家提醒:成人需提升预防...乙脑的发病及疾病负担沉重,绝大多数呈隐性感染,病死率为 5%-30%,甚至 72%,45%-50%幸存者存在严重神经系统方面残疾,主要后遗症有记忆力丧失、认知损害、行为障碍、惊厥、运动失常或瘫痪、语言失常和共济失调;在儿童中,运动失常可以获得改善或康复,但 75%康复的病例存在行为改变和心理缺陷。3 年到 17 年后,...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63b05891bc8e09539000005
9.疫苗的历史:技术疾病与挑战中工理论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痘接种法源于中国,然后传到了俄罗斯、阿拉伯和土耳其,之后才传遍欧美。“人痘”接种的基础是经验观察,即天花的幸存者不会再染上天花。通过穿痘衣、痘浆法、旱苗法或水苗法来实施人痘接种,都是使健康人感染一场较轻度的天花,从而获得终生免疫力。不过,人痘接种的安全性也引发了争议,因为即便是感染...http://theory.workercn.cn/32937/202004/16/200416081939513.shtml
10.识别狂犬病隐患早期10个警示信号对于一些幸存者来说,他们发现听觉障碍也是他们遭受攻击后最先出现的问题之一。此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听觉功能问题,如耳鸣、失聪等。如果你经历了这些问题,请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情绪变化 狂犬病还能导致患者的情绪波动,从轻微焦虑到极端恐慌,它们都是潜在危险信号。当你的情绪开始变得不可预测时,你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https://www.43v8om14h.cn/chong-wu-mao/2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