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4月10日报道,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近期接诊了一名8岁狂犬病患儿。据了解,该患儿3月初被小狗抓伤右手背后家属未做相应处理。当天晚上小狗已死亡。被小狗抓5天后,患儿开始出现发热,7天后出现四肢抖动、幻视、幻听、烦躁,后在县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已出现恐水、怕风、流涎等症状,当地医院医生考虑狂犬病,随后转至南宁市四医院。
广州日报记者也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处得知过这样一个病例:一名中年男子被刀割伤,拇指上出现了一个1.5厘米长的伤口。到医院处理后的第二天,他的一名亲戚被狗咬伤。该名男子在帮助亲戚处理伤口的过程中,亲戚被狗咬伤的伤口流出血水,弄湿了他拇指上的纱布。之后,他扔掉了纱布,但却没有对自己手上的伤口做进一步处理。
一个多月后,该名男子开始出现夜间躁动、睡眠障碍等症状,随后他的唾液经由国家传染病诊疗重点实验室检测,证实其感染了狂犬病。他在发病的第10天死亡。相反,他的亲戚由于被流浪狗咬伤后去医院做了伤口处理,及打了狂犬病疫苗,没有发病。
一旦被猫狗咬伤,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才能有效预防狂犬病呢?被兔子、仓鼠、老鼠等咬出血了,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
王鸣表示,上述第一个病例,该患儿在受伤后第五天就出现较为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说明这起狂犬病自从被伤后到发病的潜伏期非常短。各地疾控部门都曾多次提醒,狂犬病属于致死性疾病,病死率几乎100%。日常生活中,要及时为家中爱犬、爱猫接种狂犬病疫苗,避免招惹流浪犬等陌生犬只,家长尤其要看顾好年幼的孩子;假如受到犬伤,及时、规范的处理,极为重要!而第二个病例,则说明预防狂犬病,容不得任何疏忽!
大量的临床经验已证实,动物致伤后进行规范的处理,几乎100%可以预防狂犬病。
被猫/狗抓伤或咬伤后,怎样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呢?
1.被咬/抓伤后,立即挤压伤口排出污血,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
用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比如自来水)及20%的肥皂水或其它弱碱性清洁剂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冲洗后用稀碘伏(0.025%~0.05%)涂擦伤口。
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不涂软膏或粉剂等不利于伤口排毒的药品。如伤口创面大且深,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处理。
2.根据咬伤部位及严重情况,及时、规范地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目前狂犬病疫苗有“五针法”和“四针法”两种。研究数据显示,两种程序首针免疫后第14天、45天抗体阳转率都达到100%;“四针法”由于第一剂剂量加倍,早期抗体产生更快更高。
3.必要情况下,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目的是让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中和”伤口里的狂犬病毒,减少侵入人体内部的狂犬病毒的数量;并可以在接种狂犬病疫苗产生抗体前的7天内作为“先头部队”,在第一线发挥抵抗狂犬病毒的作用。
上述病例显示,狂犬病的潜伏期可以短至数日,所以伤后的正确处置也必须争分夺秒!上述的每一个处理步骤,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Q:全程接种完狂犬病疫苗后,又被猫/狗抓伤或咬伤,需要再次接种吗?
A:全程免疫后6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
全程免疫后6个月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
在1年到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
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Q:孕妇、哺乳期妇女能接种狂犬病疫苗吗?
A:研究表明,孕妇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不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哺乳期妇女接种疫苗后也可正常哺乳。
Q:被兔子、仓鼠、老鼠等咬出血了,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
A:啮齿类动物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没发现导致人间狂犬病的证据。老鼠、仓鼠传播狂犬病毒的几率极低,通过物体表面接触感染概率更低,不建议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但被咬伤出血后,要处理伤口,应马上用清水和肥皂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并用碘伏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