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是多种回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热伴有全身疼痛,肝脾肿大。重症者会出现黄疸和出血倾向。这种病最显著的特点是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所以称之为回归热。回归热分为虱传型回归热和蜱传型回归热,一般不会危及性命,可以痊愈。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很大,甚至可降至常温以下,又称消耗热或败血症热。见于脓肿、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淋巴瘤等。
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隔数日后,高热又出现,反复数次。见于回归热。
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以后再度上升和下降,呈波浪状,见于布氏杆菌病。
双峰热:一日间热度上升、下降,上升又下降,每次升降相差1℃左右,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不规则热:每日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阿米巴肝脓肿等。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急性传染病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脓毒症、风湿热、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渗出胸膜炎等。
3、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脓毒症等。
4、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经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1天或数天反复发作)。是间日疟或三日疟的特点。
5、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呈波浪起伏)。可见布鲁芪菌病、恶性淋巴瘤、周期热等。
6、再发热(又称回归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热等。
7、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而完全解热)。多见于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麻疹、病毒性肝炎等。
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
虱传型回归热还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有眼痛、畏光、咳嗽、鼻衄等症状。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四肢及躯干可见点状出血性皮疹,腓肠肌压痛明显。
由于蜱虫可携带有多重病毒及细菌,通过穿刺人体皮肤吸血而传染给人类。目前已知的常见可因蜱虫叮咬传染的疾病有:森林脑炎、新疆储蓄而、蜱媒回归热、莱姆病、Q热、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无形体病、红肉过敏症等疾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症状的出现,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存在致死可能。
治疗除一般治疗和支持治疗外,病原治疗首选四环素族抗生素。氯霉素、链霉素及青霉素(后者对虱传型有效,蜱传型有耐药株且不能杀灭脑内螺旋体)亦可应用,但疗效不及四环素族。
以脾、肝、肾、脑和骨髓为主。脾脏明显肿大,有散在性梗死、坏死及小脓肿,镜检可见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肝、心、肾可见充血、出血及灶性坏死。脑水肿、充血,脑膜有炎性浸润。
1.疟原虫检查:疟原虫为疟疾病原体,通过蚊子传播,常见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三种。外周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是诊断疟疾的可靠方法,发现疟原虫既为阳性,就可以作为确诊的可靠依据。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需多次复查,或用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2.微丝蚴检查:微丝蚴为丝虫的原虫,我国常见的丝虫感染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均通过蚊子传播。外周血涂片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3.回归热螺旋体检查:回归热螺旋体为回归热的病原体,通过人虱传播。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4.弓形体检查:弓形体为弓形虫病的病原体,猫及猫科动物为其主要传染源,人一般呈阴性感染。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或用免疫学方法及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5.立朵小体检查:立朵小体为黑热病的病原体,是鞭毛虫的一种,常可通过肝、脾穿刺液检查,也可通过骨髓和淋巴结穿刺液检查。阳性结果可确诊,阴性结果需复查。
分为三类:一种是体虱,身体的“体”,第二是头虱,也就是我们头,脑袋。第三类是阴虱,这三类虱子,它们的个体基本上类似,那么形状基本上很相似,它们只是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以及寿命有所不同。
虱子所能传播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流行性斑症伤寒,它是由普瓦氏立克次体引起的。虱子就喜欢传播普瓦氏立克次体。这种病,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高烧,头疼,胃寒,衰竭,往往在发病后四到六日出现红色的充血性丘疹。这种病,我们知道伤寒病实际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
第二类病是回归热,是由一种螺旋体导致的,它的主要症状,有寒战,也就是经常身体发冷战,有时候有高热,发高烧,头痛,和背足关节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的症状,鼻子也有经常出血的情况。虱子在吸食病人血之后,一日之内,它的肠道内,螺旋体在消化道内突然消失。实际上,螺旋体已经透过肠壁进入了它虱子的体内了,六天之后,又出现,而且大量地繁殖。螺旋体,可以充斥虱体内部的体腔的各个部分,量非常大,但是对于虱子本身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当虱子在吸食人血的时候,就会传播螺旋体,导致人发病发生回归热的病。
它的主要习性,是体虱多寄生在我们的胸毛,腋毛,阴毛处,以及内衣的缝隙处;头虱,多寄生在头发根处;阴虱多在阴毛处。虱子,是每日都要吸食人血,因此它每日吸人血多次,在病人发高烧的时候,这个时候虱子就逃离人体,寻找新的寄主,也就是寻找新的没有发病的人去寄生。这个时候它就起到扩散和传病的作用。体虱一生可产270到300粒卵,那么头虱可以产80到110粒卵,阴虱可以产26粒卵,因此它们的繁殖量也是非常大的。
虱子的成虫和若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吸血。寄主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动物,少数为海栖哺乳类,人类也常被寄生。虱子不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痒不安,并能传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由虱子传播的回归热是世界性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螺旋体。虱子的寿命大约有六个星期,每一雌虱每天约产十粒卵,卵坚固地粘附在人的毛发或衣服上。八天左右小虱子孵出,并立刻咬人吸血。大约两三周后通过三次蜕皮就可以长为成虫。虱子一生都是寄生生活。人们由于接触可互相传播。回归热的传播是它咬人后,被咬部位很痒,人在用力抓痒时,会把虱子挤破,它体液内的病原体随抓痒而带入被咬的伤口,人们就此得病。防治回归热最好办法是消灭虱子;如果我们常用热水肥皂洗澡,并时常换衣服,注意环境卫生,身上就不会长虱子。如已长有虱子,可以用药杀死。有虱子的衣服可用开水煮。毛发内有虱子就要把毛发剃去。因为阴虱是可以活动的,在脱离人体后还可单独存活3-5天,为了避免人物之间的交叉感染。
部分回归热见于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骤,始以畏寒、寒战和剧烈头痛,继之高热,体温1~2天内达40℃以上,同时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
1、玻璃体变性在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玻璃体透明质就会发生酸解聚液化。糖尿病及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玻璃体内也会有胆固醇结晶体沉着。2、外伤外伤所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常见的有眼球钝挫伤,穿通伤可导致眼近视手术的原理内发生出血现象。因此诱发混浊的现象,患者的眼内含有异物或者是发生继发感染也会引起玻璃体混浊。此外,葡萄膜和色素以及外伤等,均会食色素颗粒进入玻璃体,因而会引起眼睛玻璃体混浊的现象。3、全身性疾病玻璃体混浊的病因都有哪些出现了全身病也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如热性病往往会合并玻璃体混浊
寄生在人体的虱子有:体虱,头虱,和阴虱三种,其中以体虱最为重要,它是传播流行性班疹、伤风、虱传回归热及战壕热等的主要媒介。就虱子的种类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一、体虱:俗称:衣虱,为灰色或灰白色,头略呈橄榄形,胸节融合不能区分,在中胸两侧有气孔一对。腹长而扁,分9节,外观可见7节,每节两侧气孔一对,雄虱腹部尾端圆钝,雌虱尾端分叉,形似W形状。二、头虱体色较深黑,体型较小,腹部边缘为暗黑色,其他与体虱相似。三、阴虱灰白色,体宽与体长几乎相等,腹短,分节不明显,两侧有疣状突出,以最后一对为最大,前腿
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4.炭疽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7.钩端螺旋体病8.回归热9.白喉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放线菌病3.淋病4.奋森咽峡炎5.莱姆病6.多杀巴斯德菌感染7.鼠咬热8.李斯特菌感
临床症状如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及出血倾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方法:(一)伤寒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头痛及全身痛不甚明显,皮疹出现较晚,淡红色、数量较少、多见于胸腹。可有相对缓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较轻。常有较明显的腹泻或便泌,或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白细胞数多减少。伤寒杆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结果。(二)钩端螺旋体病夏秋季节发病,有疫水接触史。无皮疹,多有腹股沟和/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可有黄疸、出血或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或钩体凝溶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检查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三)虱传回
雪状闪辉症:过去称为类星体玻璃体炎。在玻璃体腔内见到漂浮着无数白色球形或盘状小体,如天上繁星。结晶是脂肪酸和磷酸钙盐。这种玻璃体混浊病因多见于高血脂、糖尿病。全身病与玻璃体混浊:一些热性病常合并玻璃体混浊。如流感、伤寒、流脑等。有报导虐疾、回归热等可引起玻璃体混浊。肾炎、妊娠毒血症、糖尿病也可出现玻璃体混浊。闪辉性玻璃体液化:在玻璃体内见到结晶,光照后呈闪辉外观。结晶主要是胆固醇,也可为磷酸炎、酪氨酸等。这种玻璃体混浊病因的产生原因不明。出血性玻璃体混浊病因:视网膜、葡萄膜血管破裂出血流入并积聚于玻
老鼠为啮齿动物,在全世界近1800种啮齿动物中,携带的病原体达200余种,80~90%的啮齿动物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起着主次不等的作用。啮齿动物传播的病原体中,已知能使人致病的细菌有12种,病毒31种,立克次体5种,寄生虫7种。在我国主要的鼠传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型斑疹伤寒、土拉菌病、沙门氏菌肠炎、蜱传回归热、假结核、森林脑炎、狂犬病、恙虫病、Q热、黑热病、血吸虫病和旋毛虫病等。据统计,有史以来,全世界由于鼠传疾病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症状患者或其配偶有不洁亲密接触史,或发病前在外住宿而患病。主要的发病部位在阴毛区和肛周附近,也可见于腋毛、胸毛区。常见的自觉症状为剧烈瘙痒,晚间为甚,主要局限于耻骨部,也可累及肛周、下腹部、腋部、睫毛及小腿,其配偶或性伴可有类似症状。可见阴毛上黏附有灰白色砂粒样颗粒(虱卵)和缓慢移动的阴虱,阴虱也可一半钻入皮内,一半露于皮外,皮损为抓痕及血痂,或散在片状蓝色出血淤斑。患者内裤上常有点状污褐色血迹,为阴虱吸血处出血所致,过度搔抓可继发毛囊炎和疖。病因本病为传染病,患者或其配偶有不洁亲密接触史,或发病
1.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1℃。2.弛张热:体温高时在39℃以上,低时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动范围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3.间歇热:是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如:隔日发热一次的疟疾。4.再发热又称回归热:指较长的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高热骤起,数日后骤退,数日后又再发热。5.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降,又逐渐上升,再逐渐下降,呈波浪状。6.双峰热:一日之内热度两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1℃左右。7.消耗热:热度在一天内变动幅度很大,高时可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