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科耗材行业定义、分类及细分市场
骨科耗材主要分类及用途介绍
在骨科植入耗材领域,脊柱类耗材主要用于畸形、退变和骨折造成的脊柱损伤修复,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为29.01%,由于骨科脊柱手术非常复杂,因此脊柱类耗材产品最复杂,涉及多种配套材料和服务,形成的是组套产品,国内企业在原材料、加工技术和工具方面与外企仍有差距,加上国产耗材价格不占优势,所以脊柱类耗材国产化程度较低,比较依赖进口;其次是创伤类耗材,也就是“钢板钢钉”这一类,占比为28.63%,是所有骨科耗材里国产化率最高的种类;关节类耗材占比27.86%,这一类产品制造门槛高、工艺难度大,属于永久性植入物,国产化程度最低。
2、骨科植入耗材均已纳入集采,行业监管政策趋严
目前三类骨科植入耗材均已成集采常客,其中脊柱类耗材的集采结果是最好的,而创伤类耗材的配送挑战最大,因为创伤类耗材降价相对更多,服务成本又最高,比如创伤即便在半夜也需要为医院提供配送服务。
本轮国家第三次集采共有171家企业参与,152家拟中选,中选率89%;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其中1)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国产耗材降至4500元,外资品牌降至4800元;2)胸腰椎微创手术耗材降至5600元;3)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降至1100元。集采中选产品可大幅挤掉虚高利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但生产厂商有望维持合理的利润空间,有利于规范耗材采购和使用行为,改善行业生态。长期来看,价格大幅下降最终会导致市场规模的萎缩,例如:国家冠脉支架带量采购,因为支架的价格降幅平均达到90%以上,因此支架的市场规模也相应由约100亿萎缩到10亿左右。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集采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福利,但骨科耗材种类少,可替代性弱,不像药物纳入集采就算到了地板价也还有活动空间,对于骨科医生来说,耗材在医生薪酬中占很大比例,价格的大幅下降,必然会导致生产厂家利润压缩,从而影响医生收入,如果薪酬中第二大头手术费不上涨,很可能会让医生更倾向保守治疗,失去手术的积极性,这对于患者而言也是一种间接的损失。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由于耗材价格降低,做手术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那么医生的收入也可能增加。
3、骨科耗材技术逐渐成熟,仿生化、定制化成未来趋势
人类最早的骨科手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那个时候,没有专业的骨科耗材,外科医生用面粉和蛋清包裹患肢,发展到现在骨科耗材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综合了医学、材料学、生物力学、测试分析学、表面技术、机械制造等多种学科及技术。材料方面,类型逐渐丰富,从早期的医用不锈钢材质到钴基合金、钛基合金,再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记忆金属和陶瓷等材料,随着新型材料临床应用增加,植入物的多项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也得到持续优化,目前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耐腐蚀性等生物学性能,同时具备疲劳强度高、力学稳定性强、耐摩擦与磨损等力学性能的主流材料有钽、镁、聚乳酸、羟基磷灰石;产品设计方面,从最初按照海外标准进行设计,到针对亚洲人骨骼结构、特点、年龄结构、患病类型、体质设计产品,目前骨科耗材产品已经满足不同人种的需求;加工工艺方面,骨科耗材的生产涉及毛坯成形、机械加工、表面处理、激光打标、清洗、灭菌、辐照等多项工艺,对各类加工工艺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随着高精度加工设备、金属3D打印技术运用范围逐渐扩大,骨科耗材对临床需求的适用程度显著提升。
此外,在产品质量和微创技术方面,国内厂商的技术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目前脊柱类、创伤类耗材主要以国产品牌为主,关节类高端产品还是以进口为主,国内公司在假体材料、手术定位器械精准度、与骨的接触面的处理等方面要差一些,例如:美国公司在无骨水泥类植入物产品的表面微孔直径能达到500微米以上,而国内的企业大多停留在100多微米。随着未来骨科手术临床需求对骨科耗材产品的创新诉求,未来骨科耗材将向仿生化、定制化发展。
骨科耗材行业技术特点和要求
4、市场规模近400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3%
骨科耗材是医疗器材领域最大的子行业之一。数据显示,中国骨科耗材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从2017年的225亿增长至2021年的398亿,五年规模增长77%,年复合增长率为15.3%。预计2022年至2025年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2025年将突破700亿元。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2022年或将成为行业重要的“分水岭”年份,因为行业的主导逻辑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常态化疫情骨科选择性手术受阻+疫情后人们愈加重视健康提高就诊率+骨科疾病年轻化带来的供需问题,可能成为市场新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限价集采之下,骨科耗材行业可以说是首先承压,招标价格越来越低,给骨科耗材生产企业带来压力,在多重因素下行业可能发生变局。
5、外资品牌主导,国产力量不断进取
由于骨科耗材属于强技术叠加强监管的行业,向来是全球医疗巨头们的必争之地。目前以强生、史塞克、美孰力三大巨头为主的外资品牌占据主流份额,占比分别为28.29%、24.39%、6.5%,各大三甲医院这样的战略要冲更是外资重点深耕的自留地。2021年,国内骨科耗材生产企业共二百余家,市场占有率约60%,其中排名前五的企业有威高骨科和三友医疗,市场份额分别为7.92%和3.79%,且保持不断增长。相较于外企着力在大城市大医院攻坚,国产品牌更多地是跻身于低线甚至县级医院这样的中小医疗机构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未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骨科耗材国产化替代将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国内企业的发展瓶颈不仅仅在技术方面,原材料来看,医用陶瓷、医用钛材、聚醚醚酮、钴铬钼、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原材料还是依赖进口,尤其是陶瓷内衬和球头等原材料基本均采自德国CeramTecGmbH公司,另外,不少企业目前存在重要原材料供应商过于集中,甚至对单一供应商依赖度较高的现象:例如:威高骨科陶瓷球头、内衬、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原材料,存在单一供应商情形;大博医疗采用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聚氨酯管材、医用铂金环、聚碳酸酯、医用金属材料、骨水泥等)也存在供应商较为集中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在面临特殊情况时可能导致此类原材料供应紧缺的风险。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从此前胰岛素纳入集采的例子来看,国外品牌的报价与国产价格差距并不大,这说明集采对国产厂商的影响不仅仅是简单的降价,然后实现进口替代,因为价格差距缩小很快,但质量差距难以跨越。
另外,观察国外骨科耗材公司的发展历程,均是依靠不断的并购成长起来的,业务领域覆盖骨科四个细分领域,并且前几大公司在生产骨科耗材的同时,在手术机器人、口腔种植、3D打印方面均有涉猎,这样的前瞻性业务布局也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6、骨科手术市场渗透率不足10%,骨科耗材需求量快速增长
2021年我国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手术量约为296万、98万、78万,共计472万例,其中创伤类市场渗透率为7.9%,脊柱类市场渗透率为1.8%,关节类市场渗透率为1.2%,总体市场渗透率不足10%,美国和日本骨科手术市场的渗透率均已达到40%-70%之间,我国渗透率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但有手术需求的存量患者基数并不小。《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接近7000万;各种关节炎重症患者超过8000万人,现有肢残患者约75万人,每年新增骨损伤患者约300万人,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并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通常人体骨骼会在35岁开始伴随年龄的增长而衰老,骨科类疾病患病风险也相应增加,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群骨科类患病率更加显著。
根据《中国辅助生殖研究报告2023》,成功率(占比85.5%)、服务水平(占比46.1%)和价格(占比33.4%)是患者治疗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患者放弃辅助生殖治疗的首要原因是价格(占比55.7%),其次是成功率(占比48.9%)和心理负担(占比41.1%)。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随着各项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以来中药的良好表现,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推动了上游中药材种植的发展,202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270.92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随着我国各类医疗机构对于血细胞仪的持续采购和更新,全自动血细胞仪有望获得持续提升的渗透率,从而带动行业规模持续发展。截止2023年,我国全自动血细胞仪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6亿元,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生物试剂行业的发展与基础科研、体外诊断、疫苗、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产业的快速进步相辅相成,虽然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9.59亿元以10.9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3年的226.59亿元,增速远高于上述同期全球生物试剂市场增速。
根据《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披露数据,2016-2020年,我国近视人口从5.4亿人增至6.6亿人,全国视力问题人口占比从39.2%升至47.1%,近视情况严峻。
调研显示,仅有半数消费者对保健食品蓝帽子的含义较为了解。从人群认知情况来看,蓝帽子概念在90后、85后及高线城市人群中相对普及,而70后、下沉市场人群尤其需要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蓝帽子概念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度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在正确认知蓝帽子标志含义后,87%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优先购买带有该标志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