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使这个昔日宁静稳定的国家从此陷入动荡。美国曾花大力气试图将伊拉克打造成“中东民主样板”,但数年来,该国民主政体一直运转艰难,如伊拉克今年3月就举行了全国大选,但8个月后才组建新政府。伊拉克位于中东核心区域,因此伊拉克乱局不仅使本国深受其苦,也对地区格局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力量对比趋向均质
中东地区之所以长期动荡不定,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足以承当起建立和维护地区秩序的“核心国家”。阿拉伯国家在中东人口最多,疆域最大,本来最有希望担当起这一角色。但经过5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世界元气大伤。而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阿拉伯世界分裂。即便如此,伊拉克凭借优越的自然和资源条件,仍是阿拉伯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但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及战后政治重建,将该国打成了“粉碎性骨折”:伊拉克矛盾甚多,百废待兴,本来亟需强化中央集权和铁腕领导,但美国却为其设计了一套联邦制国体和议会民主政体,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在重大问题上相互掣肘,极大弱化了政府行动能力,使其难以摆脱孱弱无力状态。
伊朗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这两场战争帮助伊朗解除了东西两大对手(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伊朗地缘环境因此大为改善。同时,伊朗瞅准美国深陷两大战场的难得良机,高调打出反以、反美大旗,在核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由此地区事务更加错综复杂。美国中东问题专家巴瑞—鲁宾认为,“伊朗是当前中东唯一的地区大国,因为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能配得上这一称号。”
同时,土耳其也开始强势重返中东。近年来,土耳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该国是“展望五国”和二十国集团成员,经济排名世界第十七。土耳其还兼有北约成员国和穆斯林国家的双重身份,使其具有其他穆斯林国家不具备的“软实力”。土耳其明显加大东向势头,如调停叙以间接会谈,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组建以土耳其为枢纽的地区能源网,斡旋伊核问题等,进一步扩大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
教派对立更趋突出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逊尼派是多数派,约占总人口的85%—90%;什叶派是少数派,约占l0%—15%。从地区范围看,阿拉伯国家基本都是逊尼派掌权,只有伊朗等少数国家是什叶派主政,教派因素在中东政治中并不突出。但伊拉克政坛巨变,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切。
伊拉克主要由什叶派(约占其总人口的60%)、逊尼派(约占20%)、库尔德人(约占20%)三大力量组成。萨达姆时期主要依靠逊尼派,压制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内外政策的世俗化和泛阿拉伯色彩较浓。但美国在伊拉克推行的政治重建和民主参与,使占人口60%的什叶派成为伊拉克的新主人,他们对逊尼派掌权的阿拉伯世界感情不深,反而与什叶派执政的伊朗更加亲近。
伊拉克整体重心的转变,极大改变了中东地区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力量对比。中东隐隐出现了一个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拉维派—真主党的“什叶派新月地带”。值得注意的是,什叶派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多数是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什叶派聚居区(如伊朗、沙特东部、巴林和伊拉克南部)又都是重要产油区,如沙特什叶派虽仅占总人口l4%,但在石油丰富东方省却占到人口总数的75%,以致有人将海湾戏称为“什叶湾”。什叶派势力的崛起,引发了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的极大恐慌。这些国家过去就与伊朗水火不容,现在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两伊建立“什叶派联盟”。因此近些年两派间较量和争夺明显增多。目前中东许多热点问题(如伊拉克大选、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冲突、黎巴嫩政府与真主党之争等),背后均有派系角力的成分。中东政治的不确定性因素由此增多。
反恐形势更加严峻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