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的典故优选九篇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何典》;典故;消解;反叛

一、用典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民族性格来看,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都是处于农业社会,我们知道,农业生产是注重经验的。长者对于天气变化的判断、对于耕收时令的把握,在农业生产中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种能力都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这是年轻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比肩的,所以有句俗语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道理就在于此。在这种生产环境下,要求年轻人要尊重长者,崇敬祖先。因此,在中国,认为越老的东西越好是有其深层的民族性格原因的。从这来看,我们如此执着于在文学作品中用典似乎就从我们自身民族性格――崇敬祖先这里找到了支撑。

二、清朝用典的情况

从我国文学发展历史来看,用典从先秦发轫,经过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至唐朝日趋成熟,到宋代就进入了用典的雕琢期,元明清则出现了守成和解脱两种趋势。

因为《何典》产生于清朝,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用典的情况。从诗文来看,文人们执着于守成,他们作诗为文仍然固执于“无一字无来历”的主张。虽然有人批评当时的这种“填书塞典”的风气,但大多数人仍然在钻研如何在诗文中更好的用典。从小说戏曲来看,用典已经从士大夫的典雅走向通俗,尤其是古白话小说,把一些过于典雅的典故都淘汰了,普遍开始使用已经广泛流传在口语中的通俗典故,而且新的白话的戏曲小说又为小说家们提供了新的典故,出现了用典的新趋向。

《何典》就是用典解脱趋势的代表,它不仅淘汰了典雅的典故,它走得更远,全文充斥着方言俚语,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的反叛。其实,我们在前面努力挖掘用典的深层意蕴和历史根源,无非是为《何典》对典故的突破的重大意义找依据。也就是说,用典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越深、传统力量越强,那么《何典》的突破传统的意义越重大。

三、《何典》对典故的消解

(一)命名“何典”

(二)诗词中摒弃典故

古代的章回小说每回前,往往以“诗曰”、“词曰”开头,用一首诗或词来介绍一回的主要内容或基本情感,也常常在行文叙述中插入诗词等韵文,有的在结尾时也用上诗词。而这些诗词,都是小说家们施展自己用典功夫的地方。《何典》的作者索性不在行文叙述中插入诗词,就更谈不上什么用典不用典了。而另一方面,《何典》的作者又基本上承袭了每回前以“词曰”开头的写作模式,但是在典故运用上却捣起了鬼。他在第一回一开篇的词中就写到:“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他不但写词不用典故,居然还说自己“一味臭喷蛆”,全部用的大白话,一点雅致全无,这分明是在给那些顽固的卫道者们打预防针,希望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开篇词已是这种状况,全文可见一斑,看后莫要咬牙切齿。而其他九回之前的九首开篇词也是因袭开篇词的风格,语言俚俗直白,放荡不羁。写词尚且能写得如此村俗粗鄙,更何况小说呢。作者的这一捣鬼,一下把处于文坛正统地位的诗词硬生生的从圣坛拉了下来,这难道不是对于文学传统的最大的冲击吗?

(三)对典故的荒诞运用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在诗词中尚且不愿用典故的张南庄,是怎样在小说中用典的。

四、《何典》对传统的反叛

古人用典,有其积极地一面,可以用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但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和理解障碍,特别是当用典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接近传统文学尾声时,用典越来越脱离它的原本的意图,越来越多的人纯粹为了用典而用典,借用典来炫耀才学,结果不能为作品添彩反损害作品的艺术效果。其实,用典也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文化现象,本不该一棍子打死,但是我们知道,要对一个行经千年的传统说“不”,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冲击力,要获得最强的冲击力就需要站在与用典对立的另一端。也就是说,如果要遏制典故泛滥的趋势,不能做一个典故运用的表率,这是不会起大作用的,因为两方争斗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各让一步,做表率效果不明显;要做典故运用的颠覆者,哪怕二者取其中间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何典》对典故的颠覆也是形势所迫。

注释:

①刘运峰编.鲁迅序跋集.下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85.

参考文献:

[1]祝鼎民著.典故知识查检[M].知识出版社,1992.

[2]李光信.古代文人的用典与崇古意识[J].文教资料,2009(2).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貌合神离

英汉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本文以实例说明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貌合神离"的现象,能提高英语学习者准确理解原文意境的能力,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体会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它象征着“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goodforneithermannor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3)风俗习惯。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急跳墙”、“狗胆包天”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如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dog(幸运儿)。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Dogdoe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及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isa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1)直译法。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误会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Easycome,easygo来得容易,去得快。

(2)意译法。一是改造法: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acatonhot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二是对联法:在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较多,上联说形象,下联说的是意义。

(3)套用法。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文采,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种情况,不如直接套用汉语中的同义习语,才能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三、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关键词:动物谚语词源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50

1引言

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后来被传播到了美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受到文化发展冲击的同时,也不断地演变、进化,从而使英语语言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谚语资源也随之丰富起来。特别是其中动物谚语,它以形象生动、意境逼真的特征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国动物谚语的起源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分析。

2英汉动物谚语所展现的社会和人民生活

2.1日常生活

由于中国古代多战事,马是人们的逃命的工具和人们的朋友,于是含有马的谚语很多,如“又要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马靠鞍装,人靠衣装”等都带有褒义。由于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认可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英语谚语:Better10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在中国文化里,狗是令人痛恨的,是令人鄙视的动物,常和“卑鄙、恶劣”连在一起。“赶狗入穷巷,招手回头一口”和“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好狗应该啃好骨头,有功者受赏。”Anolddogwilllearnnonewtricks.“老狗学不了新把戏;老年人很难适应新事物。”Everydogisvaliantathisowndoor.“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凶。”

2.2宗教在动物谚语中的反应

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贯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英国人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如aspoorasthechurch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样穷。”而汉族的宗教传统主要是佛教,我们不难看到连动物谚语中都有佛教留下的痕迹,如:佛口蛇心;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

2.3来自寓言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常被赋予西方文化的第一源泉,因此英国文化与其有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英国谚语中的许多典故都来自《伊索寓言》等,比如说Scylla和Charybdis常被用于展示两个恶魔形象,前者是一个有着六个头的怪兽,后者是旋涡魔鬼,scylla和Charybids意味着一对危险,所以“0nefallsintoScyllainseekingtoavoidCharybids”意思是一个人刚离开十只手的魔鬼,却遇上六头怪兽。与中文中的“才出狼窝又入虎穴”有异曲同工之处。Don’tkillthegoosetogettheeggs.“勿杀鸡取卵,因小失大。”(源于古希腊寓言)

3结语

动物谚语以通俗的比喻等的修辞手法表现深长的意义,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各民族根据自己的好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这里我们针对英语语境中的动物谚语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外语言文化和其文化背景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读出他们孕育古老的民族文化信息,同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国内外文化的交流,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和了解这些语言,这也正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1]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1892.

[2]董爱智,宋铁琛.从英汉谚语的简单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理论探析,2005.

[3]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1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

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理解为“TungShihimitatesHis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就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TungShihimitatesHisShih(HisShihwasafamousbeauty,Tungshihwasanuglywhotriedtoimitateherway)。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理解方法。据说,有一次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懂故事内容。此时,提示翻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通过这一类比,外国客人马上明白了剧情的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俯拾即是,意蕴浓厚,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亡羊补牢、塞翁失马、滥竽充数、朝秦暮楚、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名落孙山、三顾茅庐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每一个历史典故和成语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因此在交际、理解时,应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恰当的交流、表达方法。

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经》中仅收入辞典的典故就有700条,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2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3风俗文化差异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性的东西。

4宗教文化差异

总之,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英词典[S].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4]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东施效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paintthelily(画蛇添足),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cuttheGordian’sknot(快刀斩乱麻)等等。

2.方面

3.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如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dog(幸运儿)。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得意之时),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及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isa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地理环境的差别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可以互译。如Easycome,easygo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Tobeonthinice与“如履薄冰”,adropintheocean与“沧海一粟”,tobeoutatelbows与“捉襟见肘”,atsixesandsevens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Trojanhorse译成“特洛伊木马”,armedtothe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acathasninelives则可译成“猫有九命”,towerofivory为“象牙塔”,“八股文”译作eight-legged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dragon,而应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catonhot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weaselgoestopayhisrespectstothehen―――notwiththebestofintentions;盲人瞎马―――Ablindmanonablindhorse―――rushingheadlongtodisaster.此外,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imitates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因此译为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习语文化翻译

英语习语(idioms)包括成语(setphrase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习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形似与神似,本国与异域之间寻找平衡,确实是翻译者难以逃避的。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译道三难:信、达、雅。”忠实准确,指的是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纵览中外翻译史,直译与意译之争均赫然在目。争论的实质可用一句话概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表达形式问题。直译与意译相互联系而无绝对界限,旨于忠实传达思想。

一、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的方法。由于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相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例如:

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Aslightasafeather轻如鸿毛

Eachcrosshathitsown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有的习语的形象、比喻可能对于读者来说比较生疏,但由于其在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明显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或者历史背景,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Acathasninelives则可译成“猫有九命”,armedtothe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TheTrojanhorse译为“特洛伊木马”。

二、意译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既保持了原句的本义,又适合中国习语的表达习惯,易为读者所接受,它可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改造法

这种方法既达意又紧贴原文。比如,Oneswallowdosenotmakeasummer.原文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又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应采取意译。

2.对联法

在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较多,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习语翻译中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Awordspokenispastrecalling.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直译“天有不测风云”会使西方读者不知所云,如意译成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读者就能一目了然。

三、直译加注法

有一些习语,直译后虽然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这时可使用直译加注法根据原文增加那些无其词而含有其意的必不可少的词。通常译文可先直译其字面意思,再点出其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例如,TocarrycoalstoNewcastle可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可加注“纽卡索是英国的煤都”。又如,TheplannerswerebusybypassingtheGordianknot.计划的制订者为躲避戈耳迪之结――棘手的问题而忙得不可开交。

汉语习语中也有大量类似的例子: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imitates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因此,译为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就使读者一目了然。又如:

(1)没良心,狗咬吕洞宾,不是好人心。Youungracefulthing!Likethedog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

(2)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Amarrieddaughter―spiltwater(outsidewealth).

四、意译并加注

在意译中,为提高原语习语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原语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习语“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的意译,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eatnofish的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nofish表示“忠诚”。Toplaygame和toplay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

本文对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及习语翻译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最能体现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仅反映出其迥异的价值观念、生态环境、风俗习惯,记录了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而且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和观念形态、社会和经济形态以及自然环境。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要努力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做到“形似和神似”,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完成。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张蓓.关于英汉典故翻译中的宗教文化问题[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drinklikeafish(豪饮),tomisstheboat(错失良机)、allatsea(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出自希腊神话),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用奈达的话说,即是“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to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waterinabamboo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猪八戒倒打一耙(Toputblameonone's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DonJuan(唐璜,意为风流浪子),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班门弄斧(showof

fone'sproficiencywith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东施效颦(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estroy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三)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习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theboat(破釜沉舟);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turnadeafearto(充耳不闻);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

(四)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forcedtodosomething)、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speaking)、毛遂自荐(tovolunteerone'sservice)。

张玲: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andsee,“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一、文化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一种是“地层结构”(structure),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各种各样的差异。“地层结构”表现语言的一致性,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成为可能;而“上层结构”表现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产生误解和不愉快。有一次,有个外宾对接待他的主人说:“您的夫人很漂亮。”主人很客气地说:“哪里,哪里。”译员竟脱口而出地译成“WhereWhere”当然把外宾装到了闷葫芦里。这段轶事从此也成了译界的笑谈。显然,翻译只是逐字逐词地机械对应,而忽略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名,而西方人却习惯于自豪地接受赞扬并礼貌地表示感谢,说一声Thankyou。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中渗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如果我们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所以我们翻译就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寻找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同效果的外文。

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三、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和翻译技巧

论文摘要:在语际翻译过程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杨究益译本《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汉译英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缺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同时,还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画卷。英译本《红楼梦》(杨宪益等译,以下简称杨译本)较成功地把原文的风貌展现给了译文读者。然而,由于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在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存在,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杨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

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歇后语是汉语语言殊的语言现象或者语言结构。一般来说.歇后语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或两个语言片段.前一部分是描述或者陈述。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者解答。由于歇后语具有幽默、含蓄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被大量使用,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故事情节。《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地方使用了这一修辞手法,用来烘托人物,使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在翻译中,杨译本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手段进行翻译。

例1:那个宝玉是个‘丈二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房子,由着你们糟蹋。

译文:AsforBaoyu.he’Slikeaten—footlampstandthatshedshghtonohtersbutnoneonitself.Hecomplainshtatothersaredirty,yetleavesyoutoturnhisownloomstopsy-turvy.

此处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来做歇后语(丈二的灯台——照得见人家,照不见自己)。宝玉的性格里具有反封建的战斗性。这在他对待丫鬟的态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但他的这种行为受到来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的斥责。该歇后语的使用。表现出宝玉随和的性格。在译文中,译者采取了直译,用明喻生动形象地把取材的事物展现在译文读者的面前,既说明了宝玉的随和个性,又暗示了他地位“高”的背景,表现了封建制度里森严的等级。这与原文的思想内容相符。

例2:我看到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来赔不是。

译文:“Onewasthatpiece.”sheanswered.“inwhichLiKuiabusesSungChiangandhtenapologizes.”(Footnote:FromthenovelShuiHu,LiKuiwasapeasantrebel,SungChiang,theleaderoftheoutlaws,wasacapitulationist.)

这里是用通俗故事的比方来做歇后语(李逵负荆——赔不是)。宝钗知道宝黛二人口角,宝玉赔不是;又是黛玉问她听了什么戏,所以才答出这句话来讽刺他们。宝钗含蓄而嫉妒的心理表现得一览无遗。同时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李逵最敬爱宋江,宝玉最爱黛玉,得罪了自然会赔不是。译文在翻译中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把其中的文化因素传达了出来,点明了宋江和李逵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既忠于原文,又说明了李逵和宋江的身份和关系。

例3: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又是何苦来呢

译文:You’venocalltosweartome,madam.Youdidn’tbuyme.We’reallbirdsofafeather_一aUslaveshere.Whygoforme

这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来做歇后语(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梅香原是旧时奴婢女子常用的名字,在这里代指婢女。芳官虽然身为优伶,但不亢不卑;赵姨娘变为等级高的奴才后,拿着鸡毛当令箭,仗势欺人。从芳官的回答中,我们可体会到封建等级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翻译中,译者采取了套译的方法.把歇后语的下半部分进行直译,同时采用了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达到了较好的语言文化传递的目的。由于在英语表达中没有对应的“梅香”,所以译者采用了具有译文文化色彩的一个俗语“allbirdsofafeather”。同时,英语中,“bird”也有“姑娘”的含意。

从上述几例可看出,杨译本在翻译中尽可能地展现了原作中的文化环境,包括历史典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并力求在不损害原文风貌的基础上尽量多地把文化信息向译文读者传递。这种努力,说到底,也是把中国文化里的独特语言现象介绍给译文读者的一种文化信息传递的工作。

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缺损

顾嘉祖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多姿的文化形态。”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中西文化在传统观念、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汉语语言的特殊性,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往往包含着其他的文化因子;这样,在把一种言语文本转化为另外一种言语文本时,文化信息的传递也必然会有一定的缺损。下面,再以杨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为例,来看看文化在翻译中的缺损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语言特色信息的缺损,历史文化信息的缺损,社会习俗文化信息的缺损,宗教文化信息的缺损。

例1: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真(针)’了。

译文:“I’mincapableofrunningthings.I’mtooignorant,bluntandtactless,alwaysgetitngholdofthewrongendofthesitck.”

此处的歇后语用了“真”和“针”的谐音,把动宾结构词组“认针”转换成偏正结构形容词,只有在汉语语言里才有这种转换,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把棒槌当作针”本身就是一种很笨的行为,在此照应前面提到的“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王熙凤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充分地表现了她伶牙利齿,反映机敏。在翻译中,作者采取了意译,避开了原文所具有的语言上的特点,只把歇后语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虽能让译文读者理解人物的谈话内容,但语言特色信息在传递中却缺损了。

例2:好啊!这会子都还不起来,安心打擂台打撒手儿!

译文:“Fine!”heswore,“Notupatthishour,iustmakethingsmored瓶cultforme!”

“打擂台打撒手儿——当看客”。原文中贾琏管理荣国府好比打擂台,要应付各个方面。打擂台是一种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在西方有拳击运动与此相似,但文化内容不同。杨译本在处理这个歇后语时,采取了意译,但没有把封建社会这个大“擂台”中独特的中国文化行为传递出来,这样文化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大打折扣。

例3:“没有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译文:“Youungratefulthing!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htatfeedsyou.”

传说吕洞宾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关于他和八仙的民间传说很多,可以说,他是中国最具民族性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译文中,译者采取了直译。但吕洞宾这个人物及其中隐含的“道教代表人物”的内容却未能表达出来。同时,在中国文化里,把歇后语的施动者比喻为狗,具有侮辱性,而把受动对象比喻为吕洞宾,则有尊敬的含义,从而表达出一种“好——坏”的对比。在译本中,“吕洞宾”所传达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无法完全反映出来,文化信息是不完整的。

THE END
1.原来狗狗带娃也会疯,叫那一生压迫感好强哺乳动物原来狗狗带娃也会疯,叫那一生压迫感好强2024-11-18 11:53:45 鹤壁采访部 河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鹤壁采访部 144粉丝 每日热点聚焦,感谢大家观看 00:19 做小孩也太难了吧!爸爸妈妈非让拉手,最后奶茶...https://www.163.com/v/video/VOGBH65N7.html
2.头条文章子年引动灾煞,发生意外从此就成了残疾人。 命犯白虎,逢之则多不吉。犯白虎关煞之人,易骨折肢体残损,小时多发血光之灾,轻则断骨伤残,重则夭折短命。 但若是有吉神相助或有吉祥物帮扶克制白虎煞气,则此人大多会向武权方面发展。 【白虎煞】是八字算命中的一个神煞名,属于凶星。也叫【灾煞】...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1440501236229
3.绿叶书苑第241期水没能忍住悲伤,吞噬一个叫快乐的人 b人生高度 习惯于蹬到一座山峰半腰咆哮,这和对着一面镜子 丢失欲望不同。山中有鱼和鹰展现一场杀戮图,而 镜子中所有事物都将会出演设定的角色。譬如;米粒,筷子 落地时寂静无声。再譬如:与夜店老板娘相互漠视时 https://www.meipian.cn/1jqojwn5
4.《这个狗特务(上下集)》动画电影剧本大全小品台词一个啃着猪脚的青年走来。 青年:刘学军,还没回镇上呀? 刘学军:明早上走就行。 青年啃完猪脚,把骨头丢给东厂。 青年:给,东厂。 东厂看了看,没动。 刘学军:我训的,不吃别人的东西。 青年:熟人怕什么?没必要把狗训得六亲不认。怎么,怕打狗队把它毒死了? 刘学军:没想那么多,就是让它听话。 青年掏出烟来...http://www.juben108.com/xiaoping_705844_1/
5.精神病学主治医师:精神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试题(每日一练)疑心重,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议论自己,讲自己的坏话,别人吐口水也是针对自己,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和自己有关,说"有人要害自己的儿子和家人","自己被超声波所控制"时有自言自语、自笑,说听到好多人评论自己的声音,主要是说自己做事慢,挣钱少,长得丑。患者家属送其入当地医院住院,服用氯氮平300mg/d治疗,住院1个月后...http://www.91exam.org/exam/87-3631/3631945.html
6.如何训练狗狗坐着不动然而,狼和狗没有能力进行我们人类常用的强迫手段,换句话说,痛苦、恐惧和武力的训练策略并不是它们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狗必须依靠鼓励、被动克制和被动恐吓来完成对幼狗的教育。这是驾驭训练的基础。 狗跟我们说话的方式我们必须学会辨认。狗可以很容易地把屁股放在地上而得到食物奖励,或者把胸部放在地毯上而得到食物...https://www.isdpp.com/xq-898.html
1.刚生小狗一直叫的原因解析(探究小狗持续不停地叫的可能性及应对...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地减少小狗持续不停地叫的情况,让它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刚生小狗为何一直叫 作为宠物,小狗是人们最常见的选择之一,但是刚刚生下来的小狗为何总是不停地叫?这让很多饲主感到困惑和不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小狗叫声的意义与原因。 https://www.pettb.cn/article-36896-1.html
2.训练狗狗的基本口令它仍会站在那不动,这时另一只手应准备好狗狗最喜欢的食物,如少盐火腿肠,给狗狗喂一小片,狗狗会高兴地叼在嘴里大吃并跑来跑去,再次重复上述动作,直至狗狗听到口令,看见手势,不用动手就站好为止。 2、坐下。 用手扶正狗狗,让狗***股着地坐好,嘴里给狗狗口令“坐”,并给出相应的手势,用手让狗狗保持该姿势...http://m.boqii.com/article/46567.html
3.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五年级优秀作文(通用147篇)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五年级优秀作文(通用14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五年级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五年级优秀作文 篇1 在我们身上、身边有...https://mip.ruiwen.com/zuowen/yijianlingwogandongdeshi/4131596.html
4.pseinu.cn/xxxr75832615.htm马凯硕:我认为东盟在缓解中美紧张局势方面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事实上,我几个月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东盟对中美关系的处理可以作为世界上其他地区效仿的典范。、..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被广发期货有限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广发期货对这些信息的准...https://pseinu.cn/xxxr75832615.htm
5.速成课人生来就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倾向于感知随机事件中的规律,从而导致错误的猜想。(二)研究与实验***研究思路: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变成可测量的,课检验的命题(操作化)→基于理论(理论:能够解释和组织大量不同的观测并预测结果)作出假设(可检验的预测)→用一种明确且共通的语言来报告它们(具体定义,让其他研究人员...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577384/
6.给狗狗剪毛如何防止它乱动现在你的狗狗还是小狗的话,那是最好不过啦!给狗子剪毛洗澡什么的,要从小抓起,多多锻炼狗对剪毛洗澡等服从性,这些以后经常要做的事情的适应性,剪的多啦也就慢慢的会适应。 给狗狗剪毛如何防止它乱动3 一、给狗剪毛让它不动的方法 狗狗在剪毛时很难会乖乖配合,那么给狗剪毛怎么让它不动呢?方法有三种,主人可以...https://www.yjbys.com/edu/chongwumeirong/367711.html
7.人的声音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的吗?控制壮汉听自己的话改造1、狗喘气 像小狗一样的喘气。为了减少气流和喉部的摩擦可以将开口改为闭口。也可以用鼻子呼气去带动横膈肌的运动,以减少气流与喉咙摩擦不适感。建议每天训练5分钟。 气体呼出时,腹部会自如的向内向上弹动,然后腹部快速的放松。保持一个均匀的速度,初学者可以慢速以保证质量。熟练后可以发单字的声音 如嘿哈 ,喉咙...https://blog.csdn.net/aineko520/article/details/79145275
8.养动物作文400字(通用30篇)我和妹妹帮小狗取了一个名字叫大爱,因为我们希望人人心中都有大爱。我们母女一起起帮大爱洗澡,原来一动也不动呼呼大睡的它,一碰到水马上醒来了,它不像普通的狗想逃之夭夭,反而乖乖的站着享受SPA的乐趣,妈妈说它可能是“出生之犊不畏虎”,所以不会怕水,我觉得它真乖。 https://www.unjs.com/z/1056469.html
9.幼儿睡前故事(精选20篇)河马和小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河马突然病了,躺在床上,神情痛苦,一动也不动,非常难受。 热心的小老鼠阿聪知道了,连忙赶去河马家看望河马。“啊!你发烧了,赶快上医院吧!”阿聪摸了摸河马的.脑袋,着急地说。河马说:“唉!我走不动啊!”阿聪说:“那,我去叫人来帮忙!” ...https://www.jy135.com/ertonggushi/youer/660624.html
10.第一集宗镜录略讲《资治通鉴》为大众所熟知的,《宗镜录》则不然,因此想对它作一番研究,这是我们这次开讲《宗镜录》的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大家不管学显、学密,对于佛学理论还是搞不清楚,都在这盲修瞎炼,因此必须加强研究,而《宗镜录》概括了整个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非常应机。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zjllj/4326.html
11.嫉妒的作文(精选26篇)可是,疼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为了让“小事变大事”让桐桐受到处罚,我装得疼痛难忍发出难受的惨叫声,桐桐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惊呆了,像石头一般坐在那一动也不动。家人也跟着来了,看到我逼真、天衣无缝的演技,看到我痛苦的样子,又看到桐桐呆呆地看着我,以为桐桐“做贼心虚”认为是她所为,不由分说,马上就对她...https://www.yuwenmi.com/zuowen/tuijian/177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