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乳腺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66例乳腺疾病患者的CT灌注成像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4月~2008年4月患乳腺疾病的女性66例,扫描后行乳腺CT灌注扫描,扫描前均做过乳腺X线铝靶摄影及超声检查。其中乳腺癌组33例,以乳腺癌患者健侧正常乳腺为对照组;纤维腺瘤组17例;其他良性病变组16例;6例患者化疗2个月后复查并采用同样的灌注扫描方法,将此6例设为复查组。
1.2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4螺旋CT行CT灌注扫描,首先常规CT扫描定位,选定靶层面(即病灶的中心层面),平扫难以辨认病变者,则在体表做标记或行全乳CT增强扫描,6h后再进行灌注扫描。
1.3数据处理
2结果
Ⅰ、Ⅱ型曲线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I、Ⅲ型曲线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Ⅲ型曲线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乳腺CT灌注参数
2.2.1乳腺癌各项灌注参数与健侧正常乳腺的比较见表2。
2.2.2乳腺癌组与纤维腺瘤组各项灌注参数结果见表3。
表3乳腺癌各项灌注参数与纤维腺瘤组的比较(x±s)
乳腺癌BF平均值高于纤维腺瘤BF平均值,TTP较纤维腺瘤TTP短,两组间BF和TTP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乳腺癌与其他良性病变组各项灌注参数结果见表4。
乳腺癌组BF、B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其他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TTP平均值低于其他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乳腺癌各项灌注参数与其他良胜病变的比较(x±s)
3讨论
乳腺癌属于血供丰富的肿瘤,乳腺癌血流量约为正常肺组织血流量的1/3。本所测得的乳腺癌BF平均值、BV平均值与报道基本一致,乳腺癌BF、BV平均值均高于健侧正常乳腺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呈高灌注表现,这与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相符合,反映在CT灌注成像中即为高灌注表现。乳腺纤维腺瘤组灌注参数BV与乳腺癌组相应的灌注参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F平均值较乳腺癌低,TTP平均值较后者延迟,两组间BF和TTP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两者的鉴别不仅可以依据TDC的类型及形态学特征,而且可以通过灌注参数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加以鉴别。
乳腺癌复查组在化疗前后自身比较,化疗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化疗前后BV平均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未显示出差别有关。化疗后BF平均值低于化疗前,TTP有所延迟,病灶范围亦有所减小,可见CT灌注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效果,对合理制定化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
[1]罗云辉,彭秀斌,孙放,等.乳腺疾病CT动态扫描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46-149.
[2]刘福强,张云亭.动态螺CT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380-385.
1.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广东河源517000;2.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妇科,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目的对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临床诊断和治疗,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60例患者经过病理诊断显示有38例患者为良性,有18例患者为交界性,有4例患者为恶性。其中有26例患者实施肿块切除,有24例患者实施扩大切除,有10例患者实施单纯乳房切除。随访显示,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占10%,经再行手术治疗后均无复发现象。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无出现远处转移现象。结论乳腺分叶状肿瘤在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病史、肿块大小、病理类型等进行诊断,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手术首选手术切除,切除需要做到广泛切除包围在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
关键词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断;治疗;分析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源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科技立项:中晚期乳腺癌部分大小胸肌切除的治疗研究河科[2011]24号序号10号)。
[作者简介]郭名南(1963.3-),男,江西赣州人,大专,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乳腺肿瘤临床诊治。
李烨(1964.3-),女,湖南长沙人,中专,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女性乳腺与生殖。
在临床上,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乳腺肿瘤较为特殊的一种肿瘤类型,临床病例相对较少。孙玮[1]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发生率仅仅占据乳腺肿瘤的0.3%~1%。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组织和上皮组织,因切面大多为分叶状以及囊状而获名[2]。乳腺分叶状肿瘤主要呈现双相分化,上皮成分为良性,间叶成分中则主要由癌细胞构成,其一开始因切面特点命名为叶状囊肉瘤,之后经WHO更改,重新得名为乳腺分叶状肿瘤[3]。乳腺分叶状肿瘤主要包括恶性、良性以及交界性3种。目前,对于如何加强乳腺分叶状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性以及手术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诊治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重要标准,为对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该研究选取该院在2008年7月—2014年5月份收治的6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收治的6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24~68岁,平均年龄为(43.3±3.2)岁。患者病程为1年到8年,平均病程为(4.3±1.1)年。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存在肿块,早期无明显疼痛感。有24例患者短期内肿块快速变大,有2例患者发病与哺乳以及妊娠有关,1例患者为双侧病变。肿块大小为1.4~12cm,肿块大小为(4.1±1.2)cm。患者均没出现肿块与皮肤和胸肌粘连,病灶没有出现破溃,同侧淋巴结没有明显肿大的迹象。
1.2方法
1.2.1术前乳腺钼靶片检查术前乳腺钼靶片检查显示,显示存在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其中42例患者病灶边缘分叶,18例患者无明显分叶或者轻度分叶。16例患者病灶周围存在低密度晕环影,2例病灶存在病灶内低密度影,4例病灶谈及颗粒状钙化。初步诊断有10例患者为乳腺纤维腺瘤,有46例患者为乳腺分叶状肿瘤,有4例患者为乳腺癌。
1.2.2临床治疗60例患者患者在临床上均实施外科手术,其中有26例患者实施肿块切除,占43.3%。有24例患者实施局部扩大切除,占40%。有10例患者实施单纯乳房切除,占16.7%。所有患者均未采取放疗、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
2.1病理诊断结果
26例肿块切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显示有24例为良性,有2例为交界性。24例局部扩大切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显示有14例患者为良性,有8例患者为交界性,有2例患者为恶性。10例单纯乳房切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显示,有8例患者为交界性,有2例患者为恶性,见表1。
2.2手术治疗结果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特殊的乳腺肿瘤,临床较为罕见。朱敬军[4]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发生率不高,仅仅为乳腺肿瘤的0.3%~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也仅为2%到3%,然而对于具有高度恶性的乳腺分叶状肿瘤,其会出现远处转移,然而发生远处转移的几率并不高,仅仅在5%以下。颜晓敏[5]在研究中指出,乳腺分叶状肿瘤是恶性程度不同的一组病变,其恶性程度主要包括完全良性到完全恶性。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新分类中将乳腺分叶状肿瘤统一称为叶状肿瘤,并划分为良性、交界性以及恶性3个类型。乳腺分叶状肿瘤一般发生于单侧乳房,绝经前女性、多产女性以及哺乳妇女则是该病的多发群体。
对于乳腺分叶状肿瘤而言,在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影响因素除了和种族、地域以及年龄等存在联系,同时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育哺乳以及内分泌存在密切联系。大多数学者表示,这种情况与乳腺纤维腺瘤可能存在密切联系,病理学也显示乳腺分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的相似程度较高,然而乳腺分叶状肿瘤存在独有的叶状结构以及间质细胞过度增生现象,区别明显[6]。该次研究中,有3例患者存在同侧乳腺手术史,既往病理检查均显示为乳腺纤维腺瘤。
②对于常规病理诊断为恶性乳腺分叶状肿瘤如无皮肤、胸肌浸润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在5cm以下的患者,需要实施单纯乳房切除术。如浸润胸肌、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大小在5cm以上的恶性乳腺分叶状肿瘤,则需行根治性手术。
③对于存在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包括年龄较大、肿瘤大小在5cm以上、经局部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一般实施乳房切除术。
④对于初次采用纤维腺瘤手术或者切除不充分的患者,可考虑再次实施手术治疗,预防病灶的复发。
⑤对于手术出现缺损的患者,一般需要实施组织皮瓣修补。
综上所述,对于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医师需要依据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及病灶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从而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孙玮,闫素平.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124-125.
[2]曾晓东.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09-110.
[3]张敏,达应祥,刘小丰.4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2):123-124.
[4]朱敬军,张培礼,杨金豁.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断与治疗[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4):200-201.
[5]颜晓敏,杨捷.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及预后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6):232-233.
[6]孙德桐.乳腺分叶状肿瘤21例诊断和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9(12):453-454.
[7]李玉舟,杨海燕,叶晖,高光磊.乳腺分叶状肿瘤诊疗及预后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7):132-133.
关键词: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分析;预后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组成的一类纤维上皮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约占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0%~3.0%,占乳腺肿瘤的0.3%~1.0%,好发于35~55岁女性,生物学行为多样化,局部复发率高[1]。目前,关于PTB系统研究仍较少,甚至国内外对PTB命名、分类人存在许多分歧,文献报道的命名方式有60多种,分析PTB临床特征,总结经验非常必要。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4~66岁、平均(47±10)岁。纳入标准:①收治的原发或复发病例,会诊确诊;②具有完整的病史、病理诊断资料;③手术病理参照WHO2003年制定的PTB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分类;④获得术后随访。排除标准:①复发但未进行病理诊断;②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③大量资料确实;④无法获得随访。
1.3统计学处理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秩和检验,以P
2.1病理诊断患者均经手术或空心针穿刺活检证实,良性18例占31.0%、交界性30例占51.7%、恶性10例占17.2%。
2.2临床病理特征良性者:年龄(45.2±10.3)岁、交界性(47.1±10.1)岁、恶性(48.0±9.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大小(39.4±25.1)cm3/交界性(49.0±33.0)cm3、恶性(76.8±61.2)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良性、交界性、恶性者肿瘤迅速增大史、手术方式、肿瘤边界清晰、中重度间质细胞增生、中重度间质细胞异型性、肿瘤坏死、肿瘤局部复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PTB病理多见交界性,不同病理类型病理特征差异较大,根据病史、细胞分化与形态学情况、治疗史情况可为诊断提供参考,不同类型PTB手术、辅助治疗适应证也不尽相同,预后也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GuillotE,CouturaudB,ReyalF,etal.Managementofphyllodesbreasttumors[J].Thebreastjournal,2011,47(2):129-137.
[2]王静.探讨乳腺疾病筛查的优化模式[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33(3):123-124.
关键词:超声;乳腺;定位导丝;触诊阴性;肿瘤
ApplicationofUltrasoundGuidedLocalizationofBreastWireintheTreatmentofBreastCancerwithNegativePalpation
XIANGChuan-nan1,SONGChao-fang2,FENGMin2,ANHong-yuan1,YAOJian1
(DepartmentofBreastSurgery1,DepartmentofUltrasound2,LuzhouPeople'sHospital,Luzhou646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operationmethodofultrasoundguidedwireinsertiontechniqueinbreasttumornegativepalpationandtheclinicalvalue.Methods58casesbyultrasoundandbutnonpalpablebreastcancer.Breastpositioningguidewireinsertionininternalmammarytumorlesionsundertheguidanceofultrasound,intraoperativebasisofguidewirelocalizationthepositionoftumorresectionandpathologicalexamination.ResultsIn58cases,55casesofbenignlesions,3casesofmalignantbreasttumors.ConclusionUltrasoundguidedwireimplantationisanaccurate,simplemethod,goodsafety,isofgreatvalue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nonpalpablebreasttumor.
Keywords:Ultrasound;Breast;Positioningguidewire;Palpationnegative;Tumor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决定了患者的预后[1-2]。早期乳腺癌多无自主症状多数不能扪及肿块而导致漏诊[3]。但随着乳腺普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经超声或钼靶检查发现的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灶(nonpalpablebreastlesions,NPBL)逐渐增多,如何能准确定位病灶是切除NPBL的关键。
术前影像技术引导下,导丝定位引导手术因其能引导外科手术准确切除可疑病灶,明确诊断,减少切除范围、避免对乳腺不必要的损害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4]。我院2014~2016年的58例NPBL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术前采用乳腺定位导丝准确定位病灶施行手术,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对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超声检查提示有低回声团,但临床不可触及的58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乳腺导丝定位包块切除术,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34.8岁,包块最大直径0.7~1.5cm平均1.1cm。全部手术切除成功并获得病理结果。
1.2仪器设备采用PHILIP公司生产的ClearVue58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使用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11~12MHz,以一次性无菌腔镜保护套包裹;采用德国索美特规格20G0.95mm×100mmQ型乳腺定位导丝。
1.3方法①根据包块所在位置选择,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②在超声引导下避开包块周围大血管,在体表标记穿刺点后,沿包块最大径线方向做为进针点[5];③超声探头涂抹一次性抑菌耦合剂,无菌腔镜保护套包裹探头;④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满意后将定位导丝沿术前标记好的穿刺点刺入。入皮后,以碘伏作为接触皮肤的耦合剂,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针进入包块内但不突破包块对侧包膜(见图1)。包块内见到清晰的穿刺针强回声影像后退出穿刺针外鞘;最后将导丝固定在皮肤表面并覆盖无菌敷料(见图2)。⑤术中沿皮肤朗格氏线做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沿导丝完整切除包块,并检查导丝的完整性;术毕可吸收缝线缝合手术切口;⑥患者术后第1d复查患侧乳腺钼靶确保患者体内无导丝残留。
本组58例NPBL患者,术前超声检查示导丝置入于病灶内,病灶区无明显出血及血肿发生:术中探查导丝均位于病灶内,导丝未脱落、折断,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钼靶摄片示患者导丝置入侧乳腺内导丝无残留。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乳腺纤维腺瘤41例纤维腺病10例,周围型导管内状瘤4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导管内癌2例,。
[1]王红燕,马希,吴志娟,等.数字钼靶与超声联合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88-2589.
[2]DesantisC,SiegelR,BandiP,etal.Breastcancerstatistic[J].CACancerJclin,2011,61:409-418.
[3]李明华.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医学专业,2011,1:188.
[4]刘琳,周庆华,王忠敏,等.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变影像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切检的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12:1088-1091.
[5]董娇楼,赵亚丽,马志新,等.超声引导下穿刺导丝定位切除乳腺未触及小包块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3:279-280.
[6]靳中民,苏虹,李楠.彩色高频超声引导下徒手粗针自动活检术对乳腺可疑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606-609.
[7]EssermanLE,CuraMA,DacostaD.Recognizingpitfallsinearlyandlatenligrationofclipmarkersafterimaging-guideddirectionalvacuum-assistedbiopsy[J].Radiographics,2004,24:147-156.
[8]钱民,李红芳,李黎.x线定位对乳腺隐匿性病灶活检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847-849.
[9]周冬仙,马捷,彭东红,等.乳腺X线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315-316.
[10]王伟,唐波.超声引导下亚甲蓝染色定位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4(9):145-146.
[11]魏炜,艾红,阮郦韬.超声引导下乳腺小微病灶导丝定位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6):581-583.
[关键词]乳腺肿块;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乳腺肿瘤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但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对提高女性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因而有必要寻找一种操作方法简便、重复性强、效果可靠、价格相对较低且诊断率较高的方法,随着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能否早期检出乳腺肿块并鉴别其良恶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出现乳腺肿块的病人,根据其声像图特征及血流信息的不同,可初步明确肿块的性质,及时作出诊断,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1研究对象:2007年3月~2008年7月间在我院住院的女性乳腺病病人125例,共计140个乳腺肿块。年龄22~81岁,平均(50.1±10.1)岁;肿块直径0.8~6.0cm,平均(2.5±1.0)cm。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切除后行病理证实。
1.2仪器:GE公司LOGLQ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条件设为乳腺状态。
1.3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超声检查时,将探头直接置于的皮肤上,呈放射状和反放射状逐一扫查的各个象限;病灶部位重点观察并记录肿块的边缘形态、内部回声、大小,边界是否清晰,有无包膜,病灶周边是否有异常回声,后壁及远端回声情况,肿瘤的活动度,注意观察患侧腋窝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及肿块与胸大肌、皮肤是否粘连,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瘤内及周围血流情况。并比较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2.2140例病例均病理证实,良性肿块为122例,占87.1%,其病理分类为:纤维腺瘤9例,占6.4%,囊性增生及乳腺囊肿11例,占7.9%,腺性小叶增生29例,占20.0%,其它包括乳腺血肿1例,乳腺炎2例,乳汁淤积1例,脂肪瘤1例,占3.6%。恶性肿块为18例,占12.9%,其病理分类为:浸润性导管癌10例,占7.1%,髓样癌2例,占1.4%,乳腺其它恶性肿瘤6例,占4.3%。
2.3该组140例病例中误诊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4.2%。其中2例早期乳腺癌,误诊为纤维瘤;1例为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1例乳腺血肿误诊为乳腺癌;1例腺性小叶增生误诊为纤维瘤,2例腺性小叶增生误诊为乳腺癌;1例早期乳腺癌,误诊为腺性小叶增生。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组织学;病理特点
乳腺叶状肿瘤是2003年由WHO肿瘤组织学命名并分类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见得少,它是由乳腺上皮与间质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类肿瘤。分为恶性、良性、交界性三类。本文收集2003年2月――200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增加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报告如下。
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通过与患者交流制定出9例行单纯切除,6例行包块切除,3例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方法。以上18例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属于叶状肿瘤。手术后只对9例单纯切除的患者进行放化疗。
有资料显示乳腺叶状肿瘤的曾用名超过60多个,最早由德国Muller[1]提出,对其命名是乳腺叶状囊肉瘤,随后又有多种不同命名,鉴于命名不统一,影响联合治疗,1981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乳腺叶状肿瘤。乳腺叶状肿瘤分类由Sunderland与Treves提出,即恶性、临界性、良性三类。
3.1病理特点乳腺叶状肿瘤的组成成分有上皮和间质两种,其中肿瘤是由间质细胞(过度增生)组成。易发人群是40-50岁的女性。该肿瘤病理特点是边界较明显,生长多数呈膨胀性;观察切片,切片形态呈现分叶状,并有很多含血性液、清亮液体、胶冻样物囊腔或裂缝,颜色有淡粉、灰白、灰黄三种。乳腺叶状肿瘤大的还能够观察到出血、黏液变性改变、坏死。
3.2鉴别诊断①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由梭形细胞围绕导管增生形成的,具有复发的风险,边界性不明显,发生叶状结构病变进展成乳腺叶状肿瘤稀少。②乳腺肉瘤:与乳腺叶状肿瘤不同,乳腺肉瘤仅有叶性成分,针对叶状肿瘤上皮成分有显著减少,同时某种肉瘤成分却大幅度增加的情况,需要选取多种材进行切片观察。③癌肉瘤:老年女性是癌肉瘤的高危人群,它由恶性间质与上皮成分组成,存在转移的风险,常见的转移是腋下淋巴结转移。④纤维腺瘤:纤维腺瘤病变可能小,即使病变也只有少数不太明显的叶状结构。患了纤维腺瘤会出现间质细胞局部或轻度增多。如果患者年龄较小(如20岁以下)且不易区分的病例,适宜诊断成纤维腺瘤,只是今后定期随访。⑤梭形细胞化生癌:能够较清晰地看到梭形细胞与上皮成分的过渡,而看不到间质成分突入导管内生长的图像。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对试剂S-100、actin、和CK呈现阳性反应。[2]
3.3治疗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是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对于恶性与交界性叶状肿瘤建议行单纯切除手术,如果出现程度较严重的胸肌浸润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建议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且术后对胸腹进行CT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向外转移;对于良性叶状肿瘤建议行包块切除。本组3例随访到的2例都未出现腋下淋巴转移,1例出现淋巴肿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通过外科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较理想,有人曾统计它的生存率,发现5年以上的有94.4%,10年以上的有92.9%。[3]
[1]张延.乳腺肉瘤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1):11.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点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tumor,PT)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组纤维上皮性肿瘤,在西方国家,PT占所有原发性乳腺肿瘤的0.3%~1%,占所有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主要见于中年妇女;在亚洲国家,其发病较早,且在原发性乳腺肿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1,2]。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1.1临床资料
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所有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计4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63岁,平均36.17岁。其中17例病变位于左侧,27例病变位于右侧,2例为双侧乳腺病变。所有患者病程为2d至10年不等,平均病程21.3个月。患者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最大径为1~12cm,平均直径为4.36cm,除1例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外,其余肿块均镜界清楚,边界光滑,活动度好。所有患者皮肤未见破溃及浅表静脉扩张,不伴有溢液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1.2病理诊断
所有组织均经10%中尔马林完全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WHO2012年第四版乳腺肿瘤分类明确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诊断同时包括其他合并的乳腺疾病。其中9例(7例良性,1例交界性,1例恶性)进行了ER、PR、P53及Ki6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3治疗
46例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5例为单纯肿块切除,17例扩大肿块切除,2例为单纯乳腺切除,2例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组乳腺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占所有乳腺肿瘤中的发病率不到1%[3]。本病大多发生于女性,男性罕见,可发生于青春期到绝经后的任何年龄,发病高峰45岁[4],而在亚洲女性中,该肿瘤的发病平均年龄为25~30岁,本文46例患者平均年龄36.17岁,稍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样本数量有关。
肿瘤表现多为镜界清楚、边缘光滑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可有包膜。本研究中仅有1例交界性叶状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且浸润胸大肌,其余病例均表现为镜界清楚,大部分伴有完整包膜或不完整包膜。肿瘤切面呈灰白或灰褐色,伴有分叶状结节状或裂隙样结构,部分可呈黏液样。其组织学与管内型纤维腺瘤相似,其特征为:双层的上皮成分沿裂隙排列,周围绕以细胞非常丰富的间质或间充质成分,形成复杂的叶状结构。根据细胞的丰富程度、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间质过度生长及肿瘤边界或边缘的性质等组织学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2012年乳腺叶状肿瘤的WHO分级标准为:①良性:肿瘤镜界清楚,间质细胞温和增生,排列稀疏,均匀或不均匀分布,细胞无异型或轻度异型,核分裂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方法,包括局部单纯切除、扩大切除、改良根治乳腺切除等,主要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以及相应手术方式切缘是否阴性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合适的术式是避免复发和转移的关键[7]。乳腺叶状肿瘤总体预后良好,有研究发现其1年生存率约为94%,10年生存率约为87.4%,与乳腺其他原发性肿瘤的生存率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8],大多数是良性,仅有少数病例会出现局部复发,本研究中35例良性PT均未发现复发,复发病例主要见于恶性级别的病例,复发的肿瘤可表现与原发肿瘤相似,也有部分表现去分化而级别增高。仅有极少数情况下会发生转移,有文献报道的肿瘤在腋窝的淋巴结阳性率仅为1%左右。有学者比较了117名未进行腋窝清扫的患者和89名接受腋窝清扫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发现分别为68.70%和64.36%,显示常规腋窝清扫没有生存优势[9],所以不提倡进行常规腋窝清扫,除非临床怀疑已发生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我们在2例淋巴结切除的患者中并未发现肿瘤转移。目前认为手术切缘的状态对于判断预后最为可靠,同时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还包括间质过度生长、细胞的异型性以及核分裂象的多少。
总之,乳腺叶状肿瘤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属于潜在恶性肿瘤,具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风险,明确的病理诊断以及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TanPH,JayabaskarT,ChuahKL,etal.Phyllodestumorsofthebreast:theroleofpathologicparameters[J].AmJClinPathol,2005,123(4):529-540.
[2]LakhaniSR,EllisIO,SchnittSJ,etal.WHOclassificationoftumoursofthebreast.WorldHealth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oftumours[M].4thed.Lyon:IARCPress,2012.
[3]ChenCM,ChenCJ,ChangCL,etal.CD34,CD117,andactinexpressioninphyllodestumorofthebreast[J].JSurgRes,2000,94(2):84-91.
[4]BarrioAV,ClarkBD,GoldbergJI,etal.Clinicopathologicfeaturesandlong-termoutcomesof293phyllodestumorsofthebreast[J].AnnSurgOncol,2007,14:2961-2970.
[5]EichPD,DiederichS,EichHT,etal.Diagnosticradiationoncology:Malignantcystosarcomaphyllodes[J].StrahlentherOnkol,2000,176:192-195.
[7]GrabowskiJ,SalzsteinSL,SadlerGR,etal.Malignantphyllodestumors:areviewof752cases[J].AmSurg,2007,73(10):967-969.
[8]Ben-HassounaJ,DamakT,GaoudiA,etal.Phyllodestumorsofthebreast:acaseseriesof106patients[J].AmJSurg,2006,192(2):141-147.
乳腺良性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为主,作为女性特征性审美器官,是女性形体美的标志,因此,对于传统的乳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即采用放射状切口予以切除),术后常遗留明显瘢痕,影响美观,给许多青年女性带来困扰,因此,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收治的95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环乳晕切口切除肿瘤,临床疗效及美容效果肯定。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95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5岁(平均34.5岁),肿块最大径0.8~4.5cm(平均2.4cm),距乳晕平均距离是(3.0±0.5)cm,最大距离5.0cm,术前均行乳腺B超检查,术后病理结果:乳腺纤维腺瘤86例(其中6例为多发),乳腺囊性增生症6例,导管内状瘤3例。
1.2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1.2.1切口设计所有患者均取弧形环绕乳晕切口,肿块扪及不清者术前均行乳腺B超定位并标记,根据肿瘤大小、与乳晕距离、肿瘤深浅等选择环乳晕1/4-1/2周弧形切口,最大切口一般不超过1/2周。
1.2.2麻醉方法根据肿瘤大小、与乳晕距离、肿瘤深浅等选择局部浸润麻醉或静脉复合全麻。
1.2.3手术步骤取弧形环绕乳晕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腺体表层。剥离皮瓣直至超过肿瘤所在位置,显露肿块后,钳夹肿块周围组织,将肿块和其表面的薄层腺体一起完整切除,若肿块位置较深,需纵行放射状切开腺体,找到并切除肿块,缝扎或电凝止血。缝合采用可吸收维桥4号线,先间断缝合表层腺体(若切除范围较大,止血彻底,可不缝合腺体,以免乳腺外形改变),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皮内缝合切口。一般不置引流。
1.2.4术后处理术后可采用弹性加压包扎或沙袋压迫止血。注意敷贴在位置剪孔放置,预防受压缺血。
1.3疗效判定以肿瘤完整切除无复发为临床疗效标准,以切口瘢痕是否明显,乳腺外形是否改变,有无皮瓣坏死、皮下积液,乳晕有无感觉异常为美容效果判定标准。
2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血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2月无复发病理,切口均瘢痕不明显,乳晕区无麻木感,患者对临床疗效及美容效果均表示满意。该组病人达到了有关报道一致的美容效果[1-2]。
传统的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手术切口常在肿瘤表面做放射状切口,由于切口与皮纹方向垂直,张力较大,术后瘢痕明显且不隐蔽[3],美容效果差。环乳晕切口因乳晕色泽较深,同时有皱褶及结节样皮脂腺掩盖,切口瘢痕增生少见,美容效果好,是手术最优先选择的切口[4]。但此切口适用于所有良性肿瘤的切除[5],因此临床应用应掌握好其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术前可行乳腺B超及乳腺钼靶检查,对于怀疑恶性肿瘤者不宜采用此切口。因采用隧道式切除容易有肿瘤种植,不利于保乳操作。因环乳晕切口限制了切口长度,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对于肿块直径大于5.0cm;肿块外缘距离最近乳晕边缘大于6.0cm;有恶性可能;乳晕直径小于3.0cm,因暴露和切除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术式。临床上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3.2术中应注意尽量避免乳晕外象限切口,乳晕由第4肋间神经上侧乳腺外侧支支配,术中损伤可能导致感觉障碍。
3.3如果肿瘤位置较深,术中切开腺体表面时应采用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较多乳腺导管,对于尚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尤为重要。
3.4此种术式剥离皮瓣,增加了手术创面,增加了血肿及皮瓣下积液的可能性,术后需采用弹性加压包扎或沙袋压迫,减少血清及淋巴液的渗出。
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美容优势明显,同时,存在操作较复杂、创伤较大、皮瓣并发症等方面的缺点。术者应该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应该完善术中的显露操作和止血、缝合等操作。该术式值得推广。
[1]黄进军,地力木拉提艾斯木,马少林.乳腺良性疾病采用乳晕外周切口美容效果的初步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1):15-18.
[2]赵绛波,王超凡.乳晕周围环形切口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2,11(5):440-441.
[3]吴祥德,耿翠芝.乳腺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2):37.
[4]亓发芝,顾建英.手术切口的美学选择[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2(1):35-36.
[5]蔡华京,李茹.手术中的乳晕切口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159-1161.
[6]王晓华,陈建安,华伟.经乳晕切口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9,3(2):528.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瘤;诊断;腔镜
收集病例均为女性患者,共64例,年龄23-39岁,平均27.5岁。经过临床和病理诊断发现:乳腺囊性增生病16例,乳腺纤维瘤48例;肿块直径2.2-4.5cm,平均3.3cm,均为单个肿块,边界较清楚,肿块位于外上象限的患者30例,外下象限15例,内上象限10例,内下象限9例。1.2诊断方法
彩色超声提示纤维腺瘤、增生性结节或乳腺囊肿。通过诊断发现大多数患乳腺肿瘤的患者均为良性,其早期症状为轻微的疼痛,常呈间歇性且局限于病变处,疼痛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1.3麻醉及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半侧卧位,于患侧腋窝从下向上平行做1cm、0.5cm的切口,各切口相距2cm左右。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后,用皮下穿刺棒分离,置入腹腔镜穿刺鞘,接CO(sub)2(/sub)气体,气压6-8mmHg(1mmHg=0.133kPa),分别放人5mm腔镜、分离钳及10mm超声刀。用超声刀分离,使皮下空间至肿块周围完全显露,然后逐步切开肿块周围正常的乳腺组织,最后完全切除肿块。再根据情况将标本常规快速冰冻切片送检。2结果
关键词叶状肿瘤分级病理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40~59岁。病史3个月~9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患者均以乳腺肿块就诊,7例在1个月~1年内迅速增大。肿块呈结节分叶状,质地硬,边界清楚,无局部粘连,活动度好。自觉疼痛者1例。11例均无皮肤橘皮样变,无胸壁静脉怒张,无溢液。肿块直径为2.0~11cm,其中>5cm6例。均无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也未见局部转移。
治疗方法:11例中6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包块切除。均于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其中除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化疗外,均未行化疗或放疗。
结果
随访9例均存活,其中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和1例行改良根治者已生存15年以上,2例行包块切除者1例生存13年以上,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CAF方案化疗,复查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长已生存10年;3例失访;其中良性5例,交界3例,恶性2例。
病理改变:镜下双相肿瘤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部分伴黏液变,肿瘤的间质成分明显肉瘤样,非典型性。
讨论
PT综合评价肿瘤体积边界间质细胞非典型性核分裂和间质肉瘤样过增生,间质过度增生是指至少一个低倍视野内无上皮成分常见于恶性PT,切缘出现肿瘤是复发主要原因。
1李南林,张震,王岭,等.乳腺叶状肿瘤24例病理和临床诊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2):2104-2106.
2应建明,孙耘田.乳腺叶状肿瘤.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6):365-367.
3张鸣杰.巨大纤维腺瘤1例误诊报告附文献综述.浙江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