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健康焦虑”困扰的年轻人突然发现,体检成为了一项“高端”消费。
前不久,刚拿到offer的黑妹,忙着在不同平台上,对比入职体检套餐,并发出感慨,“体检套餐越来越贵了,前两年只是百元出头,现在随便一个基础入职体检就要两三百元。”
体检贵,不只有消费者的体感作为支撑,数据也有佐证。
在公立医院侧,也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汉南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公立医院,体检费用都呈现了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同程度的涨幅。
美年健康在2023年4月28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也提及,公立医院近年来体检价格持续上升,也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市场定价。
体检价格上涨,一方面是机构或者医院的“有意为之”。
比如美年健康就曾表示,“客单价是公司自2019年以来的工作重点。”2022年、2023年也都有“全年整体客单价10%的增幅目标”。
在2023年3月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美年健康也提及调整价格以提升客单价,比如CT从原来的260元提价35%调至350元,心脏彩超从原来的260元提价23%调至320元。
另一方面,也是项目的“精细化”和“丰富化”。
以北京爱康国宾体检中心为例,入职体检套餐就分为4种,价钱为208-320元不等。血糖、腹部彩超、耳鼻喉等不同项目检查升级,对应的价钱也不尽相同。
琳琳前面所提到的乳腺癌、HPV检查,也都是基本检查之外的项目。
此外,美年健康也解释道,客单价的提升,还有新项目,以及中高端需求等结构性因素影响。
对于年轻人来说,重视健康没有错。但在钱包丰盈程度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谨慎考虑,莫被“健康焦虑”裹挟,平白多花了钱。
01年轻人“捧红”体检
被“健康焦虑”困扰,时不时传出“不敢看体检报告”“糖尿病等老年病缠身”的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视体检。
在小红书,有关“体检”词条的笔记就有155万篇。网友自发交流购买体检套餐的经验,从体检套餐的价格、机构和项目进行全方位对比,做成“体检套餐挑选攻略”。甚至有网友,以自身体检被坑的经历,做成“体检避雷攻略”供网友参考。
在李佳琦和罗永浩等顶流主播的直播间里,体检产品更是成为了常客。
“今年618的时候,我在看李佳琦直播商品的时候,就留意过他提供的体检套餐。今年双11,李佳琦直播间的体检套餐大家也多有讨论。”琳琳表示。
但伴随着年轻人对体检的重视,这届年轻人也发现,体检正在变得越来越贵了。
一般来说,年轻人走进体检机构,多数是入职体检、公司提供的年度体检福利,以及自费身体检查等几个场景。
在入职体检这个场景,琳琳依稀记得,自己上上次求职,大概是在2018年左右,当时在深圳某三甲医院做的入职体检,只花费了50元。但在上次求职时,大约在2021年,在北京某二甲医院,体检费用就达180元。
除了入职体检,今年准备自费做一个全面检查的琳琳也发现,“现在要想做个身体检查,没有1000元是搞不定的。我之前看李佳琦直播间的体检套餐,700多元一份。而且似乎比较推荐做的乳腺癌、HPV还要另外加钱。”
在琳琳和黑妹这样的个人体检客户之外,在北京某私企担任行政一职的于恬也表示,近两年体检价格的确有所上涨。在不同渠道购买套餐,涨幅也不一样。
“今年合作对接的体检机构,和去年相比,虽然单项价格没涨,但在体检内容上做了丰富。这样一来,导致对企业整体报价的门槛提高了。”于恬表示。
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健康检查人次已达4.93亿人次。
近两年,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上升,体检套餐不只是中老年群体的刚需,也在向年轻群体蔓延,尤其对年轻的职场人更甚。
据丁香医生与前程无忧联合发布的《2022职场人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近六成职场人认为不该轻视体检。同时,认为一年应保证至少一次体检频率的职场人占比63%。
在刚刚落幕的双11大促中,可以窥见到全民体检需求到底有多火。以今年天猫双11和天猫健康的数据来看,“体检套餐”成了人们争相抢购的囤货物资。在双11开售日(10月31日)的*小时里,“体检套餐”迅速成为健康品类里*TOP3的单品。
02价格涨了,服务仍存疑
比如黑妹在对比79元和255元的体检套餐之后,就选择了225元的套餐。
“体检越贵,项目也更精细。便宜的套餐只是简单检查下身高体重、血常规、胸部透视三项。”但如今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作息、饮食不规律的黑妹,近几年也愈发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于是选择了更贵的套餐。
在项目增加等客观原因之外,也有体检机构主动提升客单价。
除了前文提及的美年健康,瑞慈医疗(01526.HK)9月21日发布的2023中期报告也提及,期内人均消费单价为532.6元,较去年同期上升6.4%。
此外,美年健康等机构客单价上升也有结构性因素。比如单价更高的个人体检增长较多,以及增加优质创新品类、优化客户结构、提升高端客户占比等。
但“涨”上来的价格背后,却不乏消费者对低质量服务的吐槽。
“虚标价格再打折扣”让黑妹直呼被“劝退”,“2020年4月,我在爱康国宾做过一次入职体检,当时在大众点评下单只要130元。今年我准备回购相同体检套餐的时候,发现售价已涨至263元,价格几乎翻了一倍。虽然套餐显示最后的付款价格是158元,但总觉得商家像和我玩了一场数字游戏。”
此外还有推销、流程不规范、结果不可靠等问题。
李冬宝遭遇过“医生推销加项”,“之前有一次体检过程中,口腔科医生就给我推销过。流程上,医生会先套近乎,聊天问过往看牙经验,接着制造恐慌,表示‘这个再不处理后果不堪设想了’,最后再送上糖衣炮弹,‘今天凭体检小票可打6折’。我躺那一算,打完折也比外面贵不少。于是厚着脸皮再三拒绝。”
最令消费者对民营体检机构“敬而远之”的,还是体检的敷衍以及结果的不可靠。
“上午10点去体检,告诉我(下午)2点就可以取报告了,而且报告上什么也没有。”在兔途上购买体检套餐,最后去了某治疗糖尿病专科医院进行体检的张大方在大众点评上吐槽道。
2018年,民营体检机构还被曝出“不合规”的现象。比如美年健康被前员工爆料,美年健康某门店的体检报告是人假冒医生签字,并被当地卫计局调查确认其涉嫌违规出具体检报告。
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2018中国企业*年会”上也直言行业“假体检”丑闻:有些体检机构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抽了血做都不做,把血倒掉,直接出结果。
03“喂不饱”美年健康们
我国体检行业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显示,2021年全国健康检查人次为5.49亿人次,全国体检行业渗透率约为38.88%。同时,从2009-2021年,全国健康检查人次年复合增长率7.52%。
智研咨询统计,2012-2021年,我国体检市场规模从468亿元提升到1890亿元,复合年增速16.78%,2025年有望达到3900亿元。
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年轻人对体检的重视,健康体检市场更加广阔。
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由2011年的13.7%提升至2021年的19%;40-60岁人口占比,也由2011年的29.9%微增至2021年的31.1%。
而根据《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大部分类型的疾病筛查适合于居民40-50岁时开始,且建议体检频率随年龄提升而增加。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步走向老龄化,体检行业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进入2023年,消费医疗行业也逐步复苏。其中体检行业是增速最快的赛道。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美年健康收入同比增加49.87%,瑞慈医疗体检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01.2%。
但坦白来看,美年健康、瑞慈医疗、爱康国宾等民营体检机构,在体检市场仍不占主导地位。
我国体检市场主要有公立医院和民营体检机构两大阵营,其中公立医院占据了超七成的体检份额,民营体检机构占比则在两成左右。
“羊城晚报·羊城派”的一篇报道也提及,“经过近10年的发展,如今发展迅猛且占据体检市场更大份额的依旧是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
同时,以美年健康披露的财报来看,其盈利能力并不稳定。2018-2022年,其净利润分别为8.21亿元、-8.6亿元、5.54亿元、0.73亿元和-5.33亿元。
对于2019年的巨亏,美年健康回应称:2019年部分体检中心利用率不足,同时市场新投入体检中心又增多,导致业务受到分流影响,未能有效扩大产能,带来各商誉资产组的减值压力。
2022年的5亿元亏损,则是受大环境影响。美年健康在财报中提及,“自3月份开始,受到华东、东北、华北等多个大中城市的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在第四季度传统业务旺季期间,又受累于多个核心城市环境因素影响”。
在毛利方面,美年健康2020-2022年的财报也显示,该公司毛利率分别为37.05%、39.46%、34.34%。毛利率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
为了提振业绩,美年健康等民营体检机构也在想办法,比如提高客单价,缩减营销成本。
消费者感知到的“体检越来越贵”,也是“后果”之一。
在同质化严重、争夺激烈的体检赛道,虽然年轻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却仍有“价廉物美”的朴素消费观。体检机构希望通过提升客单价来提振业绩,但价格的上涨亦有度,超过这个度,起到的“劝退”效果可能更强。
民营体检机构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推出更能吸引消费者的体检服务,并回归本质,提供值得信赖的体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