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患了结直肠癌,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完全治愈,有的人明明更年轻、身体更好,却不幸离世?“这和控制肿瘤危险因素,及时筛查有关。防癌的关键在于自身健康意识加强,有意识去防才能真正防得住。”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朱玉萍说,“大家要重视体检中两项检查,那是查癌最经济的办法,却往往被忽略。”
朱玉萍: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
结直肠癌症状隐蔽,早期筛查要做到位
“一位患者是28岁女孩,她在体检时发现糖抗原199(CA199)指数高了十多倍,这是与消化道肿瘤有关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但女孩没重视。过了三四个月再去医院检查,CA199指数已超过正常值几百倍了,一查已是结直肠癌晚期,此时腹腔内已有广泛转移,手术都没法做,只能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可惜两年后,女孩子还是撒手人寰了。后来,我们劝她妈妈也做一个肠镜检查,结果证实了我们当时的猜测:母女俩都有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如果早期筛查做到位,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另一个病例是朱玉萍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温州院区,推进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时碰到的患者。“那是一位年过五旬的农村大伯。对于筛查,大伯最开始不愿意来,因为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但我们了解到他的父辈有罹患结直肠癌病史,这个情况引起了我们高度警惕,建议大伯按照浙江省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方案要求,完成问卷评估和便隐血检查,结果是问卷评估和便隐血检测双阳性。再动员大伯到定点医疗机构做结肠镜检查,最终发现结肠内有一个1厘米左右的隆起肿块,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当时,我给他做了手术后,因为发现得早,恢复得也非常好,大伯照旧能外出打工,定期来门诊复诊就可以了。”
“这两个病例,同样是肠癌,女孩子更年轻、身体更好,却不幸离世,大伯却做到了完全治愈,因为他及时做了筛查。面对患者,我们医生有时候回天乏术,不是结直肠癌太厉害,也不是治疗技术不行,更不是患者运气不好,而是发现得太晚。”朱玉萍说。
体检中两项易被忽略的检查,是及时发现结直肠癌的关键
如何及时发现结直肠癌?朱玉萍谈到体检中有两个检查很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两个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大便隐血检查。大便隐血结果反映的是肠道内的渗血情况。出现渗血是因为肠内疾病导致的,还是因为消化道疾病导致的,这都需要进一步检查,这个检查结果是一个警示标志。另一个检查是肛门指检。肛门指检是直肠癌的第一道检查,医生用食指可以摸到直肠10厘米左右的位置。如果有肿瘤,在这个范围内基本能发现近半数的病例。“两个项目都只要一二十元,不用吃泻药就可以直观反映直肠的健康状况,大家在体检时,如果放弃这两个项目就太可惜了。”
除了主动进行体检外,这些年,各级政府都在推动结直肠癌的筛查。从2020年开始,浙江省对重点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及粪便隐血试验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对阳性患者进行肠镜检查。这也是全国首个省域全覆盖的癌症筛查项目,计划5年完成1600万筛查任务。
“我在温州院区工作的几年,与基层百姓打交道多,更能够深刻感受到筛查工作开展后的变化。2021年,我们进社区、村社做筛查,很多老百姓都摇头拒绝,但当我们筛查出一两例早癌患者后,大家的态度慢慢变了。现在我去社区做义诊,知道我是结直肠肿瘤方面的专家,还有居民拿着体检报告来咨询的,我觉得这个变化是非常正向的。很多结直肠癌的早期病变和早癌不干预,很可能进展为中晚期结直肠癌,对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
肿瘤医生的担当在于整合各项资源,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加强各类肿瘤发病风险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被公认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关键。而罹患肿瘤,如何提高五年生存率,并在保障患者更长生存的前提下,更加全面地维持患者生活质量、保全患者尊严?
朱玉萍说:“这十年,结直肠癌的治疗变化很大,从手术的角度而言,十年前,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的占比大约是50%,而现在,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微创手术占比已达到90%,这也意味着90%的患者可以采用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方式进行手术。”
“肿瘤医生的担当不是做惊天动地的大手术,而是随着治疗手段多样化的发展,能整合各种技术力量,让患者获益最大化。”朱玉萍说,“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所提出的‘评、扶、控、护、生’,就是让我们肿瘤专业的医生要用好各类肿瘤治疗技术手段。微创腔镜手术治疗、精准放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都可以联合处理结直肠癌。”
多学科会诊(MDT)是朱玉萍谈到最多的话题。“在我们医院,结直肠癌Ⅰ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在95%以上,Ⅱ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也在86%以上。关于肝转移结直肠癌Ⅳ期患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多学科讨论后再做治疗,五年生存率也能达到46%,这就是整合的力量。”
“事实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肿瘤患者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除了治疗疾病之外,还要处理各类并发症,即便是早期肿瘤患者,也需要医生有全局思维,有多学科诊疗的概念。多学科诊疗的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还能让参与诊疗的专家组成员整体治疗水平和对疾病的认知得到提高。”朱玉萍说。
大咖辟谣
谣言一
人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就没必要做肠镜检查。
谣言二
结直肠癌是吃出来的毛病,肿瘤切除后要吃得差一点。
朱玉萍:这个肯定是不对的。结直肠癌虽是一个“富贵癌”,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引起结直肠癌的发生,但等到体内真正长癌后,人体需要一定的能量和免疫力,这样才可以抵抗外来的肿瘤和病毒侵袭。很多结直肠癌患者还伴有贫血的情况,所以得了肿瘤,患者更要增强免疫力,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这才是打赢肿瘤的本钱。
谣言三
便血是痔疮的表现,流点血没啥事。
朱玉萍:这肯定是不对的。痔疮虽然会出血,但主要以大便后滴血为主,通常是鲜红色的,如果我们看到便后的流血是暗红色,或者血液黏附于大便表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排除是结直肠癌或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可能。所以我建议,如果有便血的情况,还是要及时去专科就诊,明确诊断。
谣言四
肠道干干净净就不会得癌,所以要多喝通肠茶。
朱玉萍:这个肯定是不对的。肠道有自我的净化功能,正常人基本上在一到两天都会有一次排便。对便秘患者来说,医生会适当开一些通便的药物,增强肠道蠕动,更有利于排出大便。市面上很多通便茶,里面含有一些药物成分,会引起大肠的黑便病,破坏肠道微环境,所以不要乱喝通肠茶。
谣言五
结直肠癌有一定遗传性,筛查都没用。
朱玉萍:这肯定是不对的。结直肠癌确实有一定的遗传性,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有遗传性的,如果你的父母在40岁时,发现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病史,有多发性的息肉,那么你可能要提早5—10年做肠镜等筛查和防癌体检,避免息肉癌变的情况发生。虽然结直肠癌有一定的遗传性,但以现在的医学筛查手段,完全可以在早期发现并切除腺瘤。(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