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第14个“世界家庭医生日”,5月19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我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诊疗、健康管理为切入点,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长期、稳定、连续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基本诊疗、康复护理、健康指导、转诊以及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截至2023年底,乌鲁木齐市共有1890名家庭医生,组建1384个家庭医生团队,全市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超过60%。市、区县两级卫生健康部门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市1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89所机构已达到国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其中32所达到推荐标准,14所经自治区评定为社区医院。
同时,充分发挥市属医院专科优势,推进市属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专科建设合作,市第四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眼科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与天山区体育馆路社区医院、米东区古牧地社区医院等12家社区医院开展专科建设合作,帮助社区医院建立心理科、儿科、中医科、眼科等特色科室,派驻名医、专家团队在社区医院定期坐诊,加入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不断加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居民还可通过家庭医生分诊向上级医院优先转诊、优先挂号、优先住院。(记者王煜报道)
□继续阅读
家门口的“医”靠
——世界家庭医生日,走近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2014年,乌鲁木齐市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十年来,全市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们为签约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管理、定期入户走访,从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到个性化签约服务,未病能防、有病能诊、小病能治、大病能转、慢病能管,为居民守好健康第一道防线,被亲切地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有个头疼脑热,不着急去大医院”
“我判断,可能是喉头水肿。”说话间,宋兄林带着女儿赶到了医院,经过详细检查果然和王鹏判断的一样是喉头水肿,立即采取治疗措施,缓解小女孩的症状,并建议先留下医院观察。
在仓房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像王鹏这样的家庭医生有16名,他们分别与中心的公卫人员、护士以及上级医院医生组成家庭医生团队,以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为切入点,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连续的服务关系,提供诊疗、康复、健康指导、转诊以及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对行动不便的居民还提供上门服务,多年来备受辖区居民认可和信赖。
“小马经常问我的身体情况,有她在我都很少去大医院。”每次看到家庭医生马俊霞的到来,家住水泥厂4区的孙玉龙就像看到家人一样亲切。
孙玉龙78岁,患高血压疾病,行动不便,马俊霞定期对她的身体情况、血压情况进行随访指导,提醒老人定时服药、控油控盐、适当运动,还带着仪器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免费体检,这几年老人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头疼头晕的情况也几乎没有了。
“三级医院的医生在我家门口坐诊”
最近,世纪星小区的居民刘静怡半月板损伤,她在炉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中医康复治疗。
“三级医院的医生就在我家门口坐诊,我就没必要舍近求远了。”刘静怡说,一开始打算去市中医医院就诊,考虑到坐车要花费40多分钟,到医院后还要排队候诊,听说市中医医院和炉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中医科合作建设,于是来到离家步行大约5分钟的炉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工作人员告诉她,每周一、周二市中医医院都有专家来坐诊,可以为她确定治疗方案,在中心的中医馆进行康复治疗。刘静怡顺利地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接受了康复治疗。
炉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主任李金燕介绍,在市卫健委指导下,市中医医院、市儿童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分别与中心开展了科室建设合作,派驻专家在社区医院定期坐诊,还加入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在中心增设了心理门诊、儿科诊疗能力也大幅提升,中药、针灸、拔罐、艾灸、蜡疗等中医技术都纳入了服务范围,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市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在中心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分诊向上级医院优先转诊、优先挂号、优先住院,免去了“去哪个医院”“挂哪个科”“挂不上号”的烦恼。
“作为新手妈妈,医生教的方法对我帮助很大。”陈思琪说,从孕期时就和田春秀签约,经常向她请教孕期的注意事项。
“我们的优势就是距离群众更近。”米东区古牧地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主任马品彦说。得益于专科建设合作,古牧地卫生院现有的21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跟着市儿童医院的专家取经学习,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再加上家庭医生紧密联系居民,了解居民病史、生活习惯和健康需求的优势,为辖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