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防癌意识”的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查逐渐成为热选项目。在各种体检套餐中,大家越来越多接触到“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检查的项目名称,很多人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来判断自己患癌的风险。很多体检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烦恼,手拿体检报告,当发现有肿瘤标志物的指标高出了参考值,就异常慌张,主观地认为自己得了肿瘤。如何读懂名目繁多的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显示“异常”是否就表示患癌?
1常用肿瘤标志物项目:EB病毒壳抗原VCA/IgA抗体和早期抗原EA/IgA抗体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鼻咽癌,抽血检查。鼻咽癌有“广东癌”之称,在广东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检查EB病毒壳抗原VCA/IgA抗体和早期抗原EA/IgA抗体,可以早期发现80%的鼻咽癌,并在鼻咽癌被确诊前4-46个月显示阳性反应,具有很好的预警作用。
2人乳头状病毒(HPV)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取宫颈分泌物检查。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检测HPV高危型(HPV16,18)是目前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一种手段。有统计,99.7%的宫颈癌患者HPV呈阳性。体检如发现HPV阳性,应进行抗病毒预防和定期细胞病理学检查。
3甲胎蛋白AFP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肝癌,抽血检查。慢性乙型病毒性(HBV)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HCV)肝炎者患肝癌的危险度远高于非携带者。此类高危人群定期做甲胎蛋白AFP检测,可早期发现60%-70%的肝癌。为避免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的漏检,宜考虑增加穿刺细胞学、影像学和其他肿瘤标志物配合检测。
4糖链抗原CA125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卵巢癌,抽血检查,可发现50%-60%的卵巢癌。
5癌胚抗原CEA
主要针对肺癌和胃肠癌,抽血检查。可发现70%-80%的肺癌和胃肠癌。
有癌细胞≠患癌
经常有体检者拿着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咨询业内人士:“我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数值为何不是‘零’?是不是说明我体内有癌呢?”。
事实上,我们人体每天大约产生一万个癌细胞,所以几乎所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都不会是“零”,有一个正常范围,只要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就是正常的。体内有癌细胞,不意味着就会得癌。由于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及时地将癌细胞吞噬,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
“假阳性”和“假阴性”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众多,单个标记物检测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往往偏低,往往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现象。
有的体检者查出某个肿瘤标志物异常,超出正常范围一点,便以为自己得癌了,夜不能寐。其实,单一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诊断为癌症,特别是增高并不是非常多。建议最好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再进行复查。检查结果与检查的准确性、检查用的试剂以及检测操作是否规范有一定关系。试剂质量不高,或检测不规范,都可能造成结果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或检测结果不准确。
除了以上因素外,体检者本身的因素也会对结果有影响,比如体检者本人有类风湿,或酗酒,或在体检前刚吃了“大餐”、熬夜、过于劳累等。体检者刚吃过海鲜或油腻的食物,血清都呈油腻状,检测试剂放入后,粘附性受到干扰,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机体存在炎症或当某些慢性疾病发作时,某些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上升,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来鉴别诊断。如果复查后的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数值在下降,甚至已恢复到正常范围,则无需太过担心。
高出一倍或持续升高要警惕
如果肿瘤标志物异常增高,特别是增高超过正常值一倍的,或动态观察到持续增高的,说明有癌细胞在聚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其他检测手段来排除癌症,如B超、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或做细胞病理学检查。
有的体检者一旦查出肿瘤标志物异常便非常惊恐,要求医生开具Pet-CT检查,要从头到脚“扫”一遍才放心。这种“一步到位”的检查思路非常不可取。肿瘤的筛查要以“从简从廉”为原则,一般应从X线胸片、B超、抽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开始,检查提示有异常的,再进行更为精密的检查。如果开始就是CT、Pet-CT,不仅没有必要,患者反而接受额外的辐射,而医疗辐射本身就是致癌因素,是可能诱发或促进肿瘤复发的,得不偿失。
别忽视这个“身体警报”
有不少体检者查出肿瘤标志物异常,但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并没有在身体内发现任何肿瘤,便长舒一口气,认为“虚惊一场”。不过,对于这部分体检者来说,此时并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查出肿瘤标志物持续异常,说明身体在发出警报了——身体环境适宜癌细胞生存、免疫系统不能及时杀灭癌细胞、体内癌细胞偏多。
免费咨询:0755-233299990755-233608830755-23360884您的健康是我们的期望,您的口碑鞭策我的方向,个性化体检为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