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是由汉塞巴尔通体经猫抓、咬后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病程呈自限性。
汉赛巴通体为纤细、多形态的棒状小杆菌,(0.3~1.0)μm×(0.6~3.0)μm大小,革兰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是一种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汉赛巴通体存在于猫的口咽部,跳蚤是猫群的传播媒介。人通过猫的抓伤、咬伤或人与猫密切接触而转移到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呈多样化,但以轻症病例居多,临床表现如下:
1.原发皮损
被猫抓、咬后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疼痛不显著;少数丘疹转为水疱或脓疱,偶可穿破形成小溃疡,经1~3周留下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而愈。皮损多见于手、前臂、足、小腿、颜面、眼部等处,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2.局部淋巴结肿大
3.全身症状
4.少见表现和并发症
1.病原体培养和分离
从患者血液、淋巴结脓液和原发皮肤损害处可分离培养出汉赛巴通体,则诊断肯定。
2.免疫学检查
(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其效价≥1:64为阳性。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两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对诊断也有意义。本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性较好的确诊本病最易推广应用的方法。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gM)检测抗汉赛巴通体IgM抗体,敏感性强[方剂汇www.fane8.com],特异性较好,有临床诊断价值。ELISA-IgG抗体敏感性较低,不能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
3.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采用PCR、巢式PCR或PCR原位杂交技术,从淋巴结活检标本、脓液中检出汉赛巴通体DNA,阳性率可达96%。但这种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方法实验条件要求较高,难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
4.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于活检组织作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s组织染色或组织电镜检查,在组织细胞中发现多形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有助诊断。但组织染色不能区别巴通体的不同菌型或其他病原体。
5.血常规
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结化脓时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
本病可根据患者猫狗接触、抓咬史,染色法、皮肤试验、血清试验检测出汉赛巴通体即可确诊。
该病多为自限性,一般2~4个月内自愈,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2~3日后重复进行。不宜切开引流。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
预后良好,除并发严重脑病者,很少致死,病死率<1%。淋巴结肿大>5cm时,肿大常可持续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