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眼是指5米远以外的平行光线入射调节放松的眼球,通过眼球光学系统清晰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正常的眼光学系统取决于眼球的屈光力和眼轴长度等参数的匹配。
近视是指5米远以外的平行光线入射调节放松的眼球后,通过眼球光学系统,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像,其主要原因是眼轴过长,或者眼的屈光力过大,或者眼轴与眼的屈光力等其它光学参数失去匹配而造成。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将近视分为近视前期、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若近视度数高,同时伴有眼底结构和功能损伤性改变,则称为病理性近视。
二、近视有什么危害?
近视主要表现是看远不清楚,同时容易导致眼睛干涩、视物疲劳、眼球凸出等问题。近视若进展很快、度数很高,可能会增加引起眼部及眼底并发症几率。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则子女高度近视的风险也相应会增加。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将影响当代和未来人口质量,未来我国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将面临巨大缺口,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三、近视的现状是什么?
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用眼健康?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光线,光照使用不合理会给孩子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家长应将孩子书桌放在室内采光最好的位置,白天学习时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照明,要注意避免光线直射在桌面上。晚上学习时除开启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使用适当的背景辅助光源,以减少室内明暗差,使桌面局部光线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台灯要有灯罩,摆放在写字手的对侧前方,光源不要直接照射眼睛,避免眩光。平时不要在直射阳光或暗弱光线下读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或趴在桌上看书;不要边走边看书,或者在晃动的车厢里看书;不要用太细的铅笔,写太小的字。握笔时,手指尖不能距离笔尖太近。
五、什么是远视储备?它对于防控近视有什么意义?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眼球为远视状态,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眼球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儿童到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远视储备是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过早过多的近距离用眼,一些儿童青少年在6岁前即已消耗完远视储备,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正常情况下,6岁儿童应当有+1.0—+1.5D的远视储备。多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可以有效地保护远视储备。
六、偶尔出现视物不清,需要到医院检查吗?
八、出现哪些现象,要警惕出现近视问题?
当孩子反映看近清楚、看远模糊,或家长观察到孩子有眯眼视物、频繁眨眼、习惯性揉眼、皱眉、歪头视物等现象时,应及时带其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眼科检查,可选择通过散瞳验光查清楚远视储备,查明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作出精准诊断。如果确诊为近视,应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
九、如果近视了,一定要配戴眼镜吗?
确定已经近视,要去专业机构检查矫治。一般近视度数75度以上,裸眼视力低于4.9,建议配戴合适的眼镜。对于75度以下的人来说,可以在有需求的时候配戴眼镜。是否戴镜,需结合专业检查后确定。
十、长期戴眼镜会使眼睛变凸吗?
导致眼睛变凸的原因是近视,近视度数增加,眼轴增长,使眼球看起来凸出。变凸不是因长期戴眼镜引起的。发现戴上眼镜后,眼睛看上去有些变形,是因近视镜片存在一定的像的缩小作用引起的。
十一、过了18岁以后,近视还会增长吗?
一般情况下,近视度数随儿童生长发育逐年增长,至18岁左右趋于稳定,但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现在电子产品使用较多,部分人成年后近视度数依然可能增长,需要到医疗机构进行眼病如青光眼、病理性近视的排查。病理性近视存在度数终生增长的可能性。
十二、父母近视,孩子一定会近视吗?
父母都近视的孩子不一定会近视,但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有关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与父母都不近视的孩子相比较,父母中一方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高2.1倍;父母双方都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就增长到了4.9倍。概率增加不代表一定会发生近视,如果后天视力保护做得好,有助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近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使父母双方均不近视,在后天用眼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孩子也可能会发生近视。
十三、高度近视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危害?
高度近视不仅影响眼睛外观,因眼轴延长,造成眼球凸出,还会发生眼球壁变薄,导致眼球结构发生病理改变。高度近视者配戴的框架眼镜镜片厚重。高度近视眼容易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视网膜脉络萎缩、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变性、黄斑前膜、白内障、青光眼等。高度近视伴随眼底并发症的发生,即病理性近视,是导致不可逆盲和低视力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预防类
十五、为什么多参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
十六、阅读学习时,什么样的姿势是正确的?
持续、近距离用眼易诱导近视形成。学习阅读时,要保持合理近处用眼距离,建议大于30—40厘米用眼,相对越远对眼睛越好。书写姿势建议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即眼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尺以上,身体与课桌之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握笔时手指尖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连续用眼20分钟,建议休息远眺几分钟,即“3个20”,阅读等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约6米),抬头远眺至少20秒以上。
十七、传统穴位眼保健操有什么作用?
传统穴位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推拿、穴位按摩,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皮肤肌肉,达到刺激神经,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松弛眼部肌肉,缓解眼睛疲劳的目的。做操时,注意清洁双手,找准穴位,力度到位,以感觉到酸胀感为宜。临床研究表明,做眼保健操相比不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调节迟滞,改善主观视疲劳感受,有助于控制近视。
十八、为什么学校要进行每年两次的视力监测?
十九、使用电子产品要注意哪些?
二十一、市场上有很多护眼贴、防蓝光眼镜等,对保护视力有用吗?
二十二、吃什么对眼睛好?
建议均衡饮食,少吃甜食、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注意多样化饮食,引导孩子多吃水果蔬菜,摄入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也可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二十三、熬夜会影响视力健康吗?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睡眠对近视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正常的昼夜节律对人类的眼睛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睡眠紊乱可能会扰乱或中断控制眼球正视化生长过程的调控机制。在园幼儿、小学生每天睡眠不低于10小时,初中生睡眠不低于9小时,高中生睡眠不低于8小时。
干预矫正类
二十四、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矫正和干预近视的方法有哪些?
二十五、散瞳会伤害眼睛吗?
平时所说的散瞳验光,科学名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指的是使用药物让人眼的睫状肌放松下来,让验光更准确,可以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散瞳期间孩子会有视近物模糊、怕强光症状,在药物作用消除后,模糊感和怕光的感觉就会消失。散瞳需在专业眼科或视光医师检查给予医嘱后才可进行,切勿自行散瞳。
二十六、怎么看懂电脑验光单和配镜处方?
电脑验光单解读:电脑读数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定偏差,电脑验光结果只能供临床参考,不能直接作为配眼镜处方。电脑验光单中的“R”代表右眼,“L”代表左眼,“PD”代表瞳距,“S”代表近视或远视球镜度数,“C”代表散光柱镜度数,“A”代表散光轴位。
二十七、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戴OK镜?
OK镜通过夜间配戴的方式,在睡眠时借助眼睑压力使中央部位的角膜组织趋于平坦。研究显示,OK镜能减缓眼轴增长,具有一定的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验配OK镜,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做全面检查后才能确定。OK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其验配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的医疗行为,具备医疗资质才能验配。
二十八、0.01%阿托品滴眼液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吗?
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副作用较大,有反弹效应;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0.05%)对瞳孔直径和调节影响均较小,对于控制或缓解近视的进展有效并且副作用小。研究发现,0.01%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且反弹较小,副作用更小,但需要在医生监测下使用。
二十九、做了激光手术,近视眼就治好了吗?
三十、市场上一些训练或者仪器号称可以逆转视力,是真的吗?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不得违反中医药法规定冒用中医药名义或者假借中医药理论、技术欺骗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家长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寄希望于“一技、一方、一法、一药、一器”,应转变“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走出“查病—治病”误区,坚持抓早、抓小,实施全面视力健康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视觉发育期,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是造成整体人群中近视高发的最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