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白细胞分类(DC):化验简介:正常血液中具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具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参照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单核细胞(M):3-8%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
2、、淋巴瘤等。d多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少症、白细胞减少症。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d其他: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映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增多见于:a变态反映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减少见于:a
3、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重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映。增多见于: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增多见于: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减少见于: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
4、,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增多见于: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2.白细胞计数(WBC):化验简介: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参照值:显微镜计数法、自动血球仪法:成人:0.4万-1万/l小朋友:1.1万-1.2万/l新生儿:1.5万-2万/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某些细胞感染。(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
5、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多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4)其他: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减少见于:(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少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3)脾功能亢进:多种因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导致白细胞减少。3.原则碳酸氢盐(SB):化验简介:为使碱数值更利于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需排除呼吸因素影响,来检测动脉血中碱含量即为SB。参照值:21.
6、324.8mmol/L(平均23mmol/L)临床意义:SB升高:代谢性碱中毒;SB减少:代谢性酸中毒。4.丙型肝炎抗体(HCV-Ab):化验简介:HCVAb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免疫学指标。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一项确诊指标。参照值: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阴性临床意义:(1)在输血后患肝炎有8090%的病人是丙型肝炎,其中大部分为阳性。(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别是常常使用血制品(血浆、全血)的病人可以引起丙肝病毒的合并感染,使疾病转为慢性化、肝硬化或者肝癌。因此对乙型肝炎的复发病人或是慢性肝炎病人要进行HCVAb的检测。5.布氏杆菌凝集实验(BAgg):化验
7、简介:BAgg是诊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又称波浪热)。参照值:凝集实验:阴性荧光抗体法:80%胆碱酯酶活性:0.801.00临床意义:(1)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胆碱酶明显减少;慢性胆道疾患、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胆碱酯酶减少。(2)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肥胖则浮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3)脂肪肝,肾脏病变,肥胖则浮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化验简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4050%。它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转运体内的胆固醇。将肝脏内的胆固醇经血液转运到各个组织进行运用。它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指标。
8、参照值:60220mg/dL(1.565.72mmol/L)(老年人偏高)临床意义:(1)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协助诊断高脂蛋白血症。(2)LDL-C减少可见于家族性低脂蛋白血症,尬脂蛋白血症,其因素是体内合成载脂蛋白减少或不能合成载脂蛋白。9.丁型肝炎抗体(HDAb):化验简介:HDAb是病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38周内在血中浮现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占急性感染患者的90%。参照值: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阴性放射免疫法(RIA):阴性临床意义:(1)HDAb阳性只能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血清中测得,是诊断丁型肝炎的一项可靠指标。(2)
9、HDAb呈高滴度(1:1001:1000)持续阳性者为丁型病毒慢性感染,虽然丁型病毒感染的病人病情缓和后仍可长期阳性。HDAb不属于保护性抗体。10.丁型肝炎抗原(HDAg):化验简介:丁型肝炎病毒(HDV)表面缺少外壳蛋白,自身不能复制,因此不能引起疾病。丁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炎型属于RNA,只有在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时,丁肝病毒借助于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才干进行复制,引起丁型肝炎。参照值: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阴性放射免疫法(RIA):阴性;免疫斑点法: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表达有传染性,并且患者肝脏内丁型病毒(HDV)复制活跃,并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此外还
10、阐明机体被感染,发生了在乙型肝炎的基本上又合并感染了丁型肝炎。一旦如此,可使疾病发生迅速变化,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1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化验简介:二氧化碳溶解在血中产生的压力(张力)即PaCO2。参照值:3545mmHg(4.655.98kPa)平均40mmHg(5.32kPa)临床意义:PaCO2升高:肺通气量减少,呼吸功能减退,二氧化碳在体内集聚,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超过50mmHg(6.65kPa),表达呼吸衰竭。高达7080mmHg(9.3110.64kPa)可引起脑水肿,昏迷,危及生命,称之为肺性脑
11、病(二氧化碳麻醉)。PaCO2减少:较少见,多表达通气过度呼出过多二氧化碳,如哮喘,可产生呼吸性碱中毒,引起头晕、肌肉颤抖等。12.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TCO2):化验简介:此项数值表达血中以多种物质形态存在的二氧化碳总和,重要含量是占TCO2的95%碳酸氢盐(碱)。参照值:2432mmol/L临床意义:TCO2反映的仍是AB(血浆实际碳酸氢盐),与AB临床意义相似,比AB对酸碱中毒定性、定量的判断更为精确。1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化验简介:SaO2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能力的表达,重要取决于动脉氧分压(PaO2)。参照值:9598%临床意义:SaO2
12、间接反映PaO2的大小:90%表达呼吸衰竭;80%(相称PaO250mmHg)表达严重缺氧。贫血时SaO2正常并不表白不缺氧,应予以注意。14.动脉血氧含量(CaO2):化验简介:CaO2表达每100毫升动脉血中含氧总量。重要反映的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意义类似PaO2与SaO2。参照值:1522(Vol)%临床意义:CaO2数值减少表达缺氧。CaO215ml(Vol)%表达呼吸衰竭。这一数值也与贫血有关,贫血时CaO2可减少,但SaO2和PaO2可以正常,此时并非表白呼吸衰竭。15.动脉氧分压(PaO2):化验简介:PaO2是指溶解在血中的氧气所产生的压力,
13、又称张力。参照值:10.6413.3kPa(80100mmHg)临床意义:氧分压减少:任何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泡缩小、闭塞,都将使其减少。氧气压减少表达缺氧:PaO260mmHg(7.98kPa)为呼吸衰竭;PaO250mmHg(6.65kPa),严重影响生理和代谢功能16.肥达氏反映(WR):化验简介:WR实验是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伤寒杆菌抗体和副伤寒杆菌抗体的一种措施。参照值:凝集法:H1:160O1:80A1:80B1:80C1:160和O1:80的状况下,一般可以确诊为伤寒患者。(2)在O、A、B、C中任何一项1:80,在
14、临床上常用为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3)病人以往患过伤寒、或者注射过伤寒疫苗,血清中伤寒寒杆菌抗体可以比正常值偏高。(4)有10%左右的伤寒病人、WR始终为阴性反映,其中一部分与发病初期大量使用氯霉素、或应用免疫克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1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化验简介: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避免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种重要的参照指标。它的减少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并也许增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参照值:酶法:M(男)48()10mg/dLF(女):56()10mg/dL磷钼酸酶法:M(男):3050mg/d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