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着箍箍买鸭蛋”,是老百姓嘲笑做事“死板、教条”的说法。即认死理而不知变通,不尊重客观实际,只认条条框框,缺乏灵活性,“一根筋”“死脑筋”。
而这样的人,就很像寓言故事“郑人买履”里的那个郑国人:为了买一双鞋,他先在家里把自己的脚量好尺寸,来到集市买鞋时,却发现量好的尺寸忘了带,赶忙回家去取。等到他再回来时,集市已散了。旁边的人就问他,自己买鞋何不直接穿上试试?他却说,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好笑,天下竟有如此滑稽、愚蠢之人!然而,就是这样死守教条、生搬硬套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
“改进检查方式”
最典型的是各种检查中的形式主义做法,现在美其名为“改进检查方式”——不听汇报、只看材料。
但看材料却让下面的同志犯难了,一大串材料清单,有一个勾一个,没有的就扣分。
在这些材料清单中,最荒唐的是各种各样的讲话材料、谈话记录等。本来,讲话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临场发挥,就问题讲问题,现场反映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需要提前写好稿子。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讲话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难道还需要先让别人写好稿子照着念吗?但检查中没见着稿子,就无法证明你讲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得扣分。
当然,这种在一定场合讲话,要求有讲话稿还不算过分,对于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员工之间,这种仅限于两人之间的谈话,也必须要有谈话记录,就让人感到不解了。既然是两人之间的谈话,就有一定的私密性,双方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交谈,才能达到谈话的目的。你非得要让一位工作人员来记录双方的谈话内容,这种谈话还算单独谈话吗?最多不过是一个谈话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上级领导找下面同志谈话没有,检查组的同志找当事人问一问不就清楚了吗?但是,我们这些同志就是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们宁可相信纸上记录的,也不相信现场讯问的情况。就像郑国人宁可相信事先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一样。
针对这种“比着箍箍买鸭蛋”的检查方式,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似乎也找到了工作的“诀窍”:比照检查的内容来倒推工作,检查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即使没有实际做,只要把“痕迹”留下来就行。久而久之,工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检查不是为了推动工作,而是例行程序、走走过场。这是十分危险的形式主义!
各种各样的检查,让基层干部群众应接不暇。而死板教条的检查方式,更让下面的同志叫苦不迭。比如,某项工作布置没有,如果布置了,就要拿出会议方案、会议记录等材料,而且必须是单独的会议方案,若是跟其他内容一并进行布置的,还不算数。这真是苦了基层的同志,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布置安排,怎么可能一件事就做一个会议方案呢?实在没办法,只好作假,在材料上下功夫。
改作风落实处
“比着箍箍买鸭蛋”的检查方式应该彻底改一改了。
首先,是突出考核的重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做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获得好的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说明他一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就不应纠缠于工作的过程。反之,工作按部就班,所有材料都很完备,工作结果不一定就好。所以,我们应该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工作成效上,设计一套定性定量考核工作成效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去考核工作的过程。同时,考虑到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考核内容也不应千篇一律。
其次,是改进检查的方式。不听汇报、只看材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但应该把看材料放在核实工作成效上,而不是检查工作过程的“痕迹”上。同时,核实工作成效,不能只看文字材料,应该到基层单位和职工中去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并强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因此,检查组的同志必须做深入的、而不是浮光掠影的调查,经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过滤”“提纯”过程才能拿出负责任的结果。
对名目繁多的各种形式的检查,应该来一次刮骨疗毒式的实质性检查了!